许瀚心
摘 要:“虚实相生”就是虚与实二者之间互相联系互相渗透与互相转化,以达到虚中有实、实中有虚的境界,从而大大丰富了诗中的意象,开拓了诗中的意境,为读者提供了广阔的审美空间,充实了人们的审美趣味。
关键词:诗歌鉴赏;虚实相生;虚景;实景;表现手法
什么是虚实结合呢?一位画家以“深山藏古寺”为题,让他的学生作画。第一个学生画了古寺的全貌,周围是崇山峻岭;第二个学生画了古寺的一角,旁边是悬崖绝壁;最后一个学生没有画古寺的一砖一瓦,只画了一条通往深山的石径和一个在溪中挑水的和尚。最后一个学生在“藏”字上做了文章,他虽然没有直接画寺,但人们不难从通往深山的石径和挑水的和尚联想到“深山藏古寺”。这种方法表达含蓄,给人以想象的余地。这种不直接描写的方法叫虚写。虚写要通过实写来体现,如实写挑水和尚和石径,实现了虚写“深山藏古寺”,这就是虚实结合,也叫虚实相生。
诗歌的“虚”,是指直觉中看不见摸不着,却又能从字里行间体味出那些虚象和空灵的境界。具体说来,诗歌中的“虚”包括以下几类:
第一,神仙鬼怪世界和梦境。诗人往往借助这类虚无的境界来反衬现实。这就叫以虚象显实境。最典型的就是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中神仙世界的描绘:“青冥浩荡不见底,日月照耀金银台。霓为衣兮风为马,云之君兮纷纷而来下。虎鼓瑟兮鸾回车,仙之人兮列如麻。”李白以一枝神来之笔,给我们营造出一个光怪陆离的神仙之境,让人无限向往,遐思不已,难怪人谓之“诗仙”。诗人正是通过这种虚拟的完美仙境委婉地表达了对现实世界的不满,反衬出现实的残酷。
第二,已逝之景之境。这类虚景是作者曾经经历过或历史上曾经发生过的景象,但是现实却不在眼前:比如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中上片提到了古今英雄,并专门强调了“故垒西边”,引出了三国英雄周瑜。下片集中描写了周瑜其人其事:“遥想公瑾当年,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这些都是过去历史上曾经发生过的事情,读到这里,读者眼前便映现出三国古战场的情景来,从而引发了对壮志难酬的诗人的怜惜之情。
第三,设想的未来之境。这类虚境是还没有发生的,它表现的情将一直延伸到未来而不断绝。故写愁,将倍增其愁;写乐将倍增其乐。柳永《雨霖铃》上片写的是离别之景,也有对想象的虚景:念去去,千里烟波,暮霭沉沉楚天阔。下片则设想出未来之境:“此去经年,应是良辰好景虚设。便纵有千种风情,更与何人说!”眼前离别之痛,未来思念之苦,通过作者所没想的未来之境,读者生发出无限的感慨来。
第四,诗中蕴含的情感哲理。这里可分作两类:一种是化虚为实。李煜《虞美人》中的两句:“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作者把无形的“愁”化为有形的“一江春水”,化虚为实,把自己因亡国而引发的多而不绝的愁绪渲染得淋漓尽致。李清照的词里类似的写法更多:《一剪梅》里“此情无计可消除,才下眉头,却上心头”几句,将两地相思之情化为了可下可上的实物,可见时刻萦绕心头的愁情;《如梦令》“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则将愁绪化成了可以装载的物体,物体过重,扁舟过小,竟然载它不动!真乃神来之笔。一种是由实见虚。贾岛的《寻隐者不遇》中,作者虽然没有写隐者的行踪,但透过画面,我们能感受到那山中缥缈的云雾、隐者的闲适高雅以及贾岛本人悠远恬淡的心境,还可以引申出人生的哲理:人在追求理想和真理时,明明近在眼前,却由于种种原因不能发现或得到,这就是由实见虚,虚实结合。马致远的散曲《天净沙·秋思》通过四组具有特定意象的实景描写,很好地表现了客居他乡的游子孤独寂寞的情怀。
“虚实相生”就是虚与实二者之间互相联系互相渗透与互相转化,以达到虚中有实、实中有虚的境界,从而大大丰富了诗中的意象,开拓了诗中的意境,为读者提供了广阔的审美空问,充实了人们的审美趣味。
虚景和实景的关系,有时是相反相成形成强烈的对比,从而突出中心的。例如姜夔《扬州慢》:虚写曾经的人和事,风华正茂才华横溢的杜郎“豆蔻词工,青楼梦好”,春风十里热闹繁华的扬州城是“淮左名都,竹西佳处”,这些都是虚化的乐景;实写现在的景象,“自胡马窥江去后,废池乔木,犹厌言兵。到黄昏清角吹寒,都在空城。”“二十四桥仍在,波心荡,冷月无声。年桥边红药,年年知为谁生。”这些现实中的景象颓败萧条,凄凉之情可感。虚景实景乐哀互见,形成了强烈的对比,黍离之悲,痛彻肺腑。
虚景和实景的关系,有时则是相辅相成形成渲染烘托,从而突出中心的。《念奴娇·赤壁怀古》上片实写大江,写江山如画,虚写多少豪杰,为下片写周瑜的功业起到了很好的烘托作用。《雨霖铃》上片写现实中的景和事,下片虚写想象中的景和事,上下片先实后虚,半实半虚,虚实结合,渲染烘托,表达出了词人离别的痛楚。
虚实结合的手法在古诗词中的运用非常广泛,被严羽誉为“唐人七律第一”的《黄鹤楼》,开篇点题,“故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未写登临行迹,已引览者之情。仙人驾鹤,本属虚无,作者却以无作有,说它“一去不复返”,就有岁月不再、古人不可见之感。仙去楼空,唯余天际白云悠悠千载,古事茫茫之慨油然而生,读之感情真挚,意境苍茫,正是虚实结合手法的巧妙运用,才使诗人的所见所感犹如汹涌的波涛,喷涌而出。
由此可见,虚实结合手法的运用,能使作品含蓄深沉,給读者留下丰富的想象的空间,使作品能以最少的笔墨表达最丰富的内容。
参考文献:
[1]中国古典诗词分类赏析(古诗卷).内蒙古文化出版社.
[2]中国古典诗词分类赏析(古词卷).内蒙古文化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