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邂逅纳兰容若,源自他那首《浣溪沙》,一句“当时只道是寻常”,我仿佛看见了李煜,那个“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的怅惘帝王的影子;但我还在纳兰性德的词中读出了纳兰性德的“人情味”。这是李煜所不能及的。这让我不得不重新洞察解读这位清初词坛复兴的词人——纳兰性德及其词风形成的原因。
关键词:纳兰词;爱情;悼亡;词风形成;原因
在中国古代文学中,大家耳熟能详的是唐诗宋词,至于清代,更为熟悉的是小说。殊不知,在这小说朝代里,出现一位独具风格的并且名世词人纳兰性德,他存词有三百四十多首,内容很少接触社会问题,由于在那个异族统治者开辟的王朝创造的“文字狱”是历史之最,所以他的词大多书写的是个人感慨,如命运无常、离愁别恨、相思之苦、悼亡之情等。他的特殊经历也铸就了他日后独特词风形成的主要原因,具体如下:
一、年少的愛情悲剧
相逢不语,一朵芙蓉著秋雨。小晕红潮,斜溜鬟心只凤翘。诗将低唤,直为凝情恐人见。欲诉幽怀,转过回阑叩玉钗。
——《减字木兰花》
《减字木兰花》一个温柔婉转的词牌后面作者给我们娓娓道来,一段凄美的爱情。每句一短一长,回环往复,流连不歇。词家多以这个词牌来写一些生活中的细碎柔情,温柔好梦。容若却特别,以长于抒情的词牌来作写人的白描,笔端柔美轻巧勾勒,一副活生生的仕女图赫然出现,竟是那般娇羞,冰雪轻盈。
但这不是词人容若的凭空臆想,也不是词人常作的那样以香草美人寄托君子情思。这是一副实实在在的写真,词中的女子当时就真实地站在纳兰容若的面前,风华绝代,却是咫尺天涯。
是的,咫尺天涯。
那是一张美丽的面容,也是一张熟悉的面容。熟悉得足足度过两个年轻人的半生,熟悉得惊醒过纳兰容若多少辗转反侧的梦寐。但是仅仅是咫尺间隔,却只能“相逢不语”,而这一相逢,更无情的成为他们的最后一见。不知道此时此刻的容若若是能预知这个结果,会不会不顾一切地冲开人群,冲开禁忌,冲开漫无边际的风险与藩篱,冲到女子面前,仅仅只是和她说上一句话呢?
可是,以容若的显赫家世,世间又能有几多禁忌、几处天涯?
没有,仔细算算,也有那么一处,那就是当时的世界上几乎唯一高过他们的东西——皇权。为了这次见面,纳兰容若已经冒上了天大的风险,他偷偷换过装束,夹杂在人群中,近近地望了她一眼,但在最后关头,却终于只是“相逢不语”,让刻骨的爱恋在皇权下无可奈何的枯萎下去。那一瞬间,那偷偷地一瞥,如一片秋叶悄无声息从树上落下,在坠入泥土前的那悬空时候的小小凄婉地挣扎。
相逢不语,双方都看见了对方,那女子在容若的眼中宛如秋雨里飘摇的一株芙蓉,艳丽、哀戚、泪泫,那面容泛起的无法遮掩的红晕正是对痴情容若的最直白的倾诉——倾诉了一颗心、多少红尘旧事、怎么样的情。那云鬓间的凤钗也回应着阴晴不定的光线,明暗间,迷离如当年的往事。
当年,明珠府的花园,文静的小容若永远都有一个最好的玩伴——容若的表妹。两个孩子在一起,花花草草秋千架,蜻蜓蝴蝶小风筝,对于容若和他的表妹来说,这都是一段无比快乐的童年。
快乐,只因为在一起。
容若从小就是一个落落寡合的孩子,同龄的玩伴中就只有表妹一人适合他那文静孤单的性格和吟诗填词的癖好。他们是童年的玩伴,也是少年的诗友。郎骑竹马来,绕床弄青梅,既有两小无猜的天真,也有朦胧难言的情愫。
韶光流转,当表妹已经弹得一手好琴的时候,容若也已经能够写出第一流的词章了,而那些美丽绝伦的词句本来就是产生于那个美好的时光里。
上天却从不会为了一个天才制造幸福,如果有时候真的赐给了幸福,其目的也是往往是为了悲剧的产生。
容若与表妹的爱情没有例外。
想要开口低唤,又怕被人听见;想要一诉离愁,却只能拔下玉钗在回阑轻叩。回阑九曲,心思九曲;玉钗恩重,你我心知。就这样,千言万语只化作面颊上红潮、钗头脆响、眉眼无声。这就是他们最后的相机,最后的别离。
容若写这首小令,写得似明似暗、欲说还休,总有隐衷心曲难与人言。反复读来,既像是容若自己的心间私语,又像是模拟表妹的口吻来摹写她对自己的相思。字里行间似有本事,而才要落实便转眼了无迹象,只有那段刻骨铭心的苦楚是真实地发生在当时,直到350年后的今天也没有一丝一毫消褪。
二、婚姻里的天人永隔
纳兰容若与原配卢氏感情笃厚,夫妻伉俪仅仅三年,卢氏便逝去了。即使这三年期间,容若也常常因为护驾而夫妻两相分离,不得不忍受离别相思之苦。妻子听说丈夫容若要远行,心灵就经受阵痛,“待问归期还未,已看双睫盈盈”①(P35)。纳兰也抱怨道:“一生一代一双人,争教两处销魂?相思相望不相亲,天为谁春?”②(P15)卢氏的逝世,严重创伤了容若的心灵,直到生命的结束。巨大的痛苦并没有随着他的续弦而淡漠,只有借助悼亡词来抒发。《饮水词》中题目标明“悼亡”的有七阙,涉及追思亡妇、忆念旧情的还有数十篇,在他的词中占有很大的比重,也是历代作悼亡词最多的作家。
三、家人的性格影响着纳兰性德的词风
纳兰容若的父亲极有政治手腕,为人柔奸,广结党羽,其母为人残忍。纳兰事父母至孝,但对这一切极为忧虑不安,痛苦中他愤然表明“德也狂生耳,偶然间缁尘京国乌衣门第”④(P12),并说自己“别有根芽。不是人间富贵花”⑤(P13)。表明他对富贵荣华的厌倦和淡漠。其妻早逝对他的打击也很大。苦闷之情,溢于言表。前面介绍了纳兰性德与卢氏婚后感情非常好,爱妻却过早的离去,从此生死两茫茫。年仅二十三岁的纳兰已作悼亡词。失去精神世界的寄托,他的性格也发生很大的改变。他发出“料也觉,人间无味,不及夜台尘之隔,冷清清,一片理愁地”⑥(P9)的悲叹。再次是其仕途的不如意。纳兰性德虽然同样有极高的文学修养,在政治上也有很大抱负,渴望施展才华,建功立业,但他并未得到康熙重用。只能做其侍卫,过着日值驷苑、如履薄冰的生活。他在他词中倾诉了自己对年华易逝的失落感:“金殿寒鸦、玉阶春草,就中冷暖谁知道。”⑦(P12)明白了纳兰身后这许多背景。便不雉理解他将自己的词集由开始的《侧帽词》改为《饮水词》的原因了。与其自号“枷山人”一样,“如鱼饮水,冷暖自知”,同为他后期寻求精神解脱所致。
四、受李煜词风的影响
纳兰容若他不喜欢南宋词,他认为填词以五代北宋为宗,尤其推崇南唐后主李煜,他在《渌渌水亭杂识》中说:“花间之词,如古玉器,贵重而不实用;宋词适用而少贵重。李后主兼有其美,更饶烟水迷离之致。”⑧ (P709)容若本人天资颖悟,感情丰富真挚,其才性气质与李煜也颇为相近,故能得“南唐二主之遗”⑨(P114)。在纳兰性德词里,继承和发扬了李后主词的风格,从而开辟了独属于一份“纳兰词”风格。可以这样说,婉约词派,自李后主开先河,而以纳兰终,纵观二人的词,真可谓自“情”始而终于“情”。
由此可以看出,纳兰容若所作的词不刻意追求宗派和风格,只是信手抒发他自己的内心最真切的感慨,语言纯是“白描”,自然朴素地表现真实深切的感情,意境很深,描写的感情沁人心脾,所写之物之景仿佛就在读者的眼前,可谓真正意义上的言情真切。这是以自然之眼观物,以自然之笔写情。加之他敏感、伤感、专注、风格等个性。和他自己推崇李煜词风格并深受其影响,形成了独属于纳兰词清新自然、哀感顽艳而又不乏奇情壮采、苍凉浑阔的风格。
注释:
①纳兰性德.通志堂集[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79.35
②纳兰性德.纳兰词全集[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
③纳兰性德.饮水集[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79.11
④袁世硕.中国文学史[M].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6.709
⑤陈维崧.词评[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2.114
参考文献:
[1](清)纳兰性德撰,张草纫注. 纳兰词笺注[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5.
[2]田永都.纳兰性德词的审美风格[J].语文学刊,1995.
[3]张舜徵.清人笔记条辨[J].北京:中华书局出版,1986.
作者简介:凌娟(1981–),女,四川西昌人,硕士,副教授,主要从事汉语言文学教育与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