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娟
语文作为人文学科,其中不仅仅包含了语言、文学知识,同时也承载了人文精神并体现了审美,因此以语文学科作为基础对于学生审美情趣培养将带来促进作用。
一、当前语文教学现状分析
我国大部分地区还是保持了文理科分科的传统,而理科生在学习兴趣方面显然更偏向自然学科,这给语文学习则带来了一定程度的影响,导致了学生对语文学习的积极性不够。部分学生语文基础较为薄弱,对语文字词句篇章等基础知识掌握程度不够并且在语文学习中过于呆板,不能灵活地去理解文章的核心思想,特别是在写作过程中由于阅读技能的缺失导致写作空洞,无法将自身的真实感受表达出来。而从老师角度来看整个教学课堂在大部分情况下还是以老师为教学主体,学生的主体地位并未受到重视,忽视了学生学习过程中的主观能动性以及学生的个体差异性,课堂教学重视教学结果而忽视了教学过程。另外在教学评价、反馈工作上也存在一定程度的缺失,总体来看教学体系还是不够健全。
之所以出现上述情况必然是受到了宏观因素的影响,从社会环境角度来看很多学生受到了商业化思想以及大众文化的熏陶,同时青少年在外来文化的冲击下易迷失自我,往往会将某些庸俗化事物当作时尚导致了审美观出现了一定程度的畸形。另一方面网络文化的兴起同样对学生的审美观带来了影响,首先必须肯定的是网络文化的积极面,让青少年的视野得到了极大的扩充,但同时也带来了一定负面影响并且这种负面影响愈来愈凸显,使得部分青少年出现了空虚、无聊的精神麻醉。综合来看当前语文教学形势严峻,需要面对诸多挑战。
二、高中语文教学中提高学生的审美情趣的有效对策探讨
1.提升老师自身的审美情趣
老师作为教学活动当中的重要引导者要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其自身必须拥有良好的审美素质。作为语文老师应该不断提升自我文学修养以及艺术修养,通过社会经验积累和人生感悟来充实自我。另外老师应该注意培养自身的情趣,通过发展自身的兴趣使得自己的美学修养不断积淀,为学生树立榜样。在教学过程中语文老师应当充分发挥具有特征性的教学风格,善于将情感与教学融合并对作品的美感进行有效发掘从而让学生得到共鸣。通过运用情感教育使学生感受到教学素材当中蕴含的人文精神与文学的魅力,以此来激发他们的教学兴趣。
2.通过情境让学生学会感受美
在实际课堂教学当中老师应该善于构建教学情境,课堂上老师具有自己的角色属性同时也是学生的观众,而在课堂上构建教学情境无疑为学生创造了一个“表演”的舞台从而获取了一种良性的教学氛围。在实际情境构建过程中可通过导语,以精华的文字来渲染出典雅的气氛,以此来优先吸引学生的目光,使得学生接受美、感受美,或者对课文素材进行深度发掘让学生有所感受。例如在《梦游天姥吟留别》的教学过程中便可对诗歌内容进行深度发掘,让学生感受到李白这位伟大诗人的浪漫主义情怀以及他丰富的想象力。诗中李白实写天姥游记但事实上彰显的却是另一番丰富幻想的情境,描绘了一幅与仙人同游的画面,离奇而不做作,气势浩大而不空洞,细节精致而不凌乱,将自然与想象充分地结合,通过深入剖析让学生领悟到这种美感从而引导他们了解美,懂得美,诗末一句“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来点明自己的现实遭遇,表达了诗人蔑视权贵、对现实不满、不屈于世俗的叛逆并渴望济苍生、安社稷、辅佐明君治理天下的思想感情,这使得全诗又到了一个新的高度,让学生感受到诗人那种宽广的胸襟与心怀天下的报复,从单纯的美向人文精神过渡使学生的思想也得到启发、升华。
3.充分发挥学生的鉴赏能力
学生要感知美、认识美、了解美就需要充分发挥他们的鉴赏能力,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通过对课文人物进行解析让学生正确地认识外形美以及内在美,并且让他们可逐渐意识到气质与风度,以此来更深层次地去意识、体会美感。当然除了部分正面人物外还可利用反面教材来衬托出人性美。以各种不同的美感让学生能够从客观角度上去鉴赏、评价、剖析事物,从而去发掘生活中的美。
三、结语
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非一朝一夕之功,而是需要一个长期的过程,语文教学为审美情趣培养提供了良好的素材与平台,显然在这方面应该给予更充分的重视,让学生能够从生活中领悟到美的存在。
参考文献:
[1] 操永华.试论新课改下的高中语文审美教育[J].新课程(教师).2010(09)
[2] 胡倩.高中语文审美教育策略分析[J].读与写(教育教学刊).2010(04)
[3] 张蕊.高中语文阅读审美能力培养策略初探[J].科教文汇(中旬刊).2010(03)
学子·上半月2015年5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