陆布衣
古汉语中,遂字有七种解释,我以为有四种意思符合遂昌:一是田间小沟,二为通达,三是顺利成长,四是成功,实现。昌,兴盛,强盛,美好。
———题记
A大调:《牡丹亭》的韵味
我认识汤显祖已经好多年了。这回,第一次到他做了5年县长的遂昌。整个遂昌,似乎都弥漫着《牡丹亭》的味道。
本来,我这位朋友是要光宗耀祖的,也一定会光宗耀祖,看看名字就让人震撼了。显祖,这可是每个人都朝思暮想的事呢!他有这个实力,14岁就入贡,21岁考取举人,理论上,他在20多岁一定会考中进士的,也确实有好的机会,让他陪当朝红人张居正的儿子考试呢,他得第三,你得第一或第二,这样的机会有两次,因为张居正有6个儿子呢,都要考试的。张大官人的几个儿子,果然也是将门虎子,有状元,有榜眼。可是,这个想显祖的显祖說,他不愿意,两次都不愿意。哼,不识好歹,你清高,那就自个儿慢慢考吧!
落第是自然的事。一直到34岁,他才考了个三甲第211名。
有了进士资格,那就好好做官吧!不,他不安分,他还自负,东提意见,西提建议,当官不久,就被贬了,贬得远远的,到南粤广东徐闻,一个听都没听到过的小县,做典史,县领导中,排名第四。大明王朝,县领导不多,第四根本就不是常委级别,也就没有什么话语权。幸好,他到了遂昌,这个小县虽然偏远,却是他人生走向顶峰的地方。在这里,他实现了他的一些人生理想,爱民勤政,兴办教育,劝农田耕,灭虎除害。
我这位官运不怎么好的朋友一直爱好戏曲,从考取贡生起,他就想好好地发挥一下。无奈,你们懂的,读书人以显祖为最大成功目标,在那个环境里,瓦肆勾栏,吹拉弹唱,都是下贱事,能有什么出息呢?于是,戏曲的种子只好深藏起来,压下,先压下吧,先混好官场。
到了遂昌,这里没人敢说你不务正业的,这个爱好可以发扬光大了。《紫钗记》,改定发表;《牡丹亭》,构思酝酿。
石练镇,石坑村,文化中心的长廊里,十几个昆曲爱好者,正在练习昆曲细十番。长笛、三弦、二胡、月琴、云锣、檀板,乐器花样繁多。五六十岁的男男女女,操琴吹笛,手指节骨粗壮,显然没有专业演员的熟练,但音乐却十分细腻,似乎是杜丽娘在泣诉她的爱情,“良辰美景奈何天,赏心乐事谁家院”。我们听得很认真,问得很仔细,生怕说出外行的话来。是的,在遂昌的好多地方,有许多百姓都有良好的昆曲素养,他们往往都会唱几句。因为这是老县长教他们先辈的,这是文化精神遗产,遗产可是要遗传的,我们不能让它丢失。
公元1616年6月16日,66岁,汤显祖离开了他钟爱的戏剧事业。
都是6,难道是巧合吗?我把这个6看成是乐,快乐的乐,是的,汤显祖的用意就是,一定要发挥好自己的强项,让百姓乐起来。这个社会太让人压抑了,我们已经够焦虑郁闷忙碌了,而戏曲可以陶冶情操,让自己的内心安定下来。
公元1616年,4月23日,52岁,莎士比亚也离开了他钟爱的戏剧。
某天,这两位相差14岁的戏剧大师,在天堂相遇,以下是他们简短的对话:
莎:嗨,汤先生吗?我知道您的《牡丹亭》呢,很红啊!红得京城都家传户诵。您看,在浙江遂昌,这么多年了,老百姓还在惦记您呢!
汤:嗨,威廉,您好!我也知道您的《罗密欧与朱丽叶》呢,也很红,轰动整个伦敦舞台。这么多年了,连咱们中国也都在演您的戏哎!
两人都哈哈大笑,连说“难为情”……
C小调:通往唐代的金窟
进金矿之前,我一直在和鲍尔吉·原野、葛一敏探讨两个问题:金子会跑吗?人们为什么需要金子?
显然,金子会跑,引起了同行小伙伴们的极大兴趣。我的理论是,历朝历代,开采了不知道多少的黄金,但是,留存于世的和开采的一定是不等量的,那么,那些和死人一起埋在地底下的金子去哪儿了呢?显然,肯定还在地底下,只是它们转移了地方,人们一时半会还找不全呢!
导游一本正经地告诫大家,你们谁身上手上戴着金子啊?要小心呢,进矿洞后要小心呢,说不定你的金戒指就跑丢了。说笑间,迎着让人打着寒战的冷风,就进了明代的金窟。
明代金窟,有近10万立方米的空间,上下高度达150多米。沿着坑道行进,洞两壁上不时有半圆形的凹坑。显然,那是古人开采时留下的遗迹。
我能想象出的开矿场景是这样的:工人们双手用力地举着长钻机,长长的钻杆顽强地向岩石一点点钻进,有了足够可以放炸药的钻洞,然后爆破,然后挖掘机将金矿石一兜一兜地装进,然后小火车一节一节拉走。
这当然是现代的采掘场景。
古代采矿却要艰辛许多。在都江堰景区,我看过古人采石技术的介绍,那时用的是烧爆法,将石头烧热,加冷水,使石头爆裂。
遂昌金矿,古人采掘的道理也是一样的,只是,这样的挖掘,安全没有保障。唐代金窟,是从山顶上往下打洞,这个金窟的垂直深度有158米,专家们根据开采面积计算,从公元658年到892年,这个金窟一共生产了30多万吨的矿石,生产的黄金多达12万两,白银150万两,总价值超过10亿元人民币。
而这个明代金矿,却是遂昌金矿在对探矿巷道大爆破时无意发现的。
惊天一炸,水流汹涌,整整流了三天三夜。水干后,巷道内发现许多古瓷碗、烂木料、开矿工具,还有两具尸骨、一架水车。
在明代金窟的模拟矿难场景前,我长久驻足凭吊、想象,这样的场景,我在古代笔记中已看到过多次,今天算是现场实证。
宋朝徐铉,在《稽神录补遗》中记载了宋朝的一个矿难事故:
饶州的邓公场,是个采银的矿井,经常有水从井里流出。
元祐年间,有十多个采银者从井的山沟边斜挖地道进入。挖进数步进入矿井后,空阔明朗,山顶有洞,好似天窗,太阳光从上面照下来,楼阁和柱子都变成白银了。这些采银人于是就跑出井,拿着斧子进洞,他们要砍那些白银柱子。
过了没多久,山突然倒了下来,进洞的采银人全部被压死。红色的血从山涧流出,好几天不绝。此后,再没有人敢进入采银子了。
饶州在江西,离遂昌其实不远的。
得到金子需要代价,得到大量金子需要大代价!
所以,汤显祖在遂昌当县长,自然也要替朝廷干这样的事。他最见不得不拿老百姓的命当命的人了,于是,他将所见所闻,写成内参,亲报皇帝。环境太恶劣了,不能再开采了,再挖要出大事情的。他太幼稚,皇帝要知道这些干什么?他只要金子。
他只有愤而辞官。
康熙年间的《遂昌县志》载:汤显祖辞官的第二年,这里发生了大矿难,石崩,毙百余人。大明天下大得很,遂昌金矿倒了,那就废弃了吧。全国还有好多金矿可采呢!
在现代的遂昌金矿,我们看到的却是更多的绿色。这里每年只准采500公斤黄金、5000公斤白银。他们是有节制的,金子银子总有采完的一天,它只是大自然赐予遂昌的礼物。
这里虽是矿山,环境却优良,已经连续数年出现的桃花水母,让人赞叹,矿山已成绿洲了。满山的绿色,在散发着丰富的氧离子,还有蝉鸣声,在放肆地哼着小调。
G长调:林的赞歌
九山半水半田,泉瀑交流,池潭澄澈,竹树深茂,遂昌是被大山环拥着的。
这里,森林覆盖率达到82.3%,海拔在千米以上的高山就有700多座。我们在遂昌的日子,面包车就像在绿色的海洋中行进,人们也都像走在绿毯子上一样。
我们去九龙山吧,那里是遂昌绿色的典范:
华东地区唯一的原始森林;
主峰海拔1724米,浙江省第四峰;海拔1500米以上的山峰有28座;2003年,国务院批准,九龙山为国家级自然保护区。
这里单说一只鸟,它是需要保护的国家一级濒危动物———黄腹角雉。
黃腹角雉,它原来不喊这个名字的,最早叫吐绶鸟。
唐朝作家段成式在《酉阳杂俎》前集卷十六羽篇这样描写:鱼复县南山有鸟大如鸲鹆,羽色多黑,杂以黄白,头颊似雉,有时吐物长数寸,丹采彪炳,形色类绶,因名为吐绶鸟。又食必蓄嗉,臆前大如斗,虑触其嗉,行每远草木,故一名避株鸟。
在段作家的笔下,吐绶鸟的外貌还是有些特点的,最主要的是它能吐物,还不是一般的物,而是像锦囊一样美丽的东西。这就奇怪了,难道它是魔术师?显然不可能。
不过,这种神秘现象,不少作家都观察到了。
北宋神宗时的尚书左丞陆佃,在他的《埤雅》中这样考证吐绶鸟:咽下有囊,五色彪炳。吐有时,风不吐,雨不吐,有惊惧的担心,也不吐。
陆佃认为,吐绶鸟吐东西是有特定条件的,刮风不吐,下雨不吐,没有安全感的时候,也不吐。这里,我们也可以这样解读,它的吐绶,是和神经系统有关,当外部条件不具备时,就不会刺激和反射,这种绶就产生不了,也就没绶可吐。
作为医学家的李时珍,显然更想弄清楚吐绶的原理。
在李时珍的《本草纲目》中,吐绶鸟变成了吐绶鸡。几百年下来,人们已经将它驯养了,它成了人们的美味食品:项有嗉囊,内藏肉绶,常时不见,每春夏晴明即向日摆之,顶上先出两翠角二寸许,乃徐舒其颌下之绶,长阔近尺,红碧相间,彩色焕烂,踰时悉敛不见,或剖而视之,一无所。
难怪李是大医学家,观察也真仔细。吐绶吐绶,吐是动作,绶是锦绣,吐不稀奇,绶才是关键。原来,它的绶确实有,是藏在消化袋里的,平常看不见,春夏之间,太阳出来,它会对着太阳展示美丽的锦绣。展览时,头上先出现二寸长的绿角,然后,头颈慢慢地舒张开来,这个时候,绶就出现了,绶的尺寸还不小呢!绶的颜色呢,红蓝相间,彩色艳丽。
吐绶的这种展示,有点像孔雀开屏,但只是形式差不多而已,都是短暂的。所以,人们很奇怪,在杀它的时候,就想弄个明白,解剖,再解剖,但是,往往找不到它吐的绶。这就又成了谜了。
暂且将这个谜搁起,让科学家们去解释吧。
布衣我,更关注吐绶鸟的另一个名称:避株鸟。
吐绶鸟,为什么要避株呢?简单说来,因为胆小。
胆小的表现,首先表现在它寻找食物的时候,一定要储蓄一些。人无远虑,必有近忧,吐绶鸟考虑得真是周到,今天有得吃,明天不一定也有得吃,明天有得吃,后天更不一定有得吃,一定要有所准备。况且,它有储藏的条件,它胸前的嗉很大,大如斗呢!其次,它担心人家会碰到它的嗉。食物有限,鸟来鸟往,保不定什么东西就碰到它的胸前了,它可不愿意,让辛辛苦苦积累起来的食物毁于不小心,惹不起,我还躲不起吗?我躲人,躲鸟,还躲草木。
也许,傻乎乎的吐绶鸟太可爱了,宋代张师正的《倦游录》还将其说成孝鸟:生而反哺,亦名孝雉。
能反哺的孝鸟,应该不少,好像乌鸦就是。至少,吐绶鸟的品德还是让人称道的。
让布衣再来想象一下生活在九龙山自然保护区的吐绶鸟吧!
晴空下,树林,或竹林中,几只吐绶鸟很惬意地漫步。它们自由自在,吃的,不用愁,昨天就储存了好多,起码可以撑好几天,那就展示一下吧,对着苍天,对着大地,可以尽情舒展,那绶吐得爽快极了,人类只知我们吐的绶漂亮,殊不知,我们也是生理需求呢,五色锦绣,是我吸天地精华之展现,有吐有纳,生命在于平衡嘛!我们不求别人,处处小心,事事注意,远离尘世,为的只是让自己安静而充实,和大自然相伴,我鸣青山,青山应我,山我相融,山我两忘。
这样谨小慎微的吐绶鸟,理应活得很好了,但是,大自然却并不善待它。
吐绶鸟,现在叫黄腹角雉了,栖息于浙江、江西、广东等地。它的数量已经很少了,少到需要国家保护,和大熊猫一样。因此,它的性格特点仍然描述为:性好隐蔽,喜欢潜伏,善于奔走,常在茂密的林下灌丛和草丛中活动,胆子很小,非迫不得已,一般不起飞。现在,黄腹角雉虽然数量少,但它们已有极好的生存环境,在九龙山这个国家自然保护区里,它们悠悠自然,想吐绶就吐绶,吐出自然的本色。
遂昌人明白,这是他们的长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