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银行体系的流动性问题及其成因*
——中国银行体系总量过剩与结构短缺研究

2015-06-09 14:23薛小玉
南京社会科学 2015年6期
关键词:结售汇外汇流动性

吴 军 薛小玉

中国银行体系的流动性问题及其成因*
——中国银行体系总量过剩与结构短缺研究

吴 军 薛小玉

2006年以来,我国银行体系流动性呈现总量过剩与结构短缺并存的现象。银行体系流动性总量过剩与结构短缺的形成机理是一致的,都与我国基础货币主要投放渠道的转变密切相关。外汇占款取代再贷款成为我国基础货币的主要投放渠道后,一方面,造成我国银行体系流动性总量过剩,另一方面,央行对商业银行流动性的提供由再贷款下的“谁缺给谁”转变为外汇占款下的“谁有给谁”,从而导致银行体系流动性的结构短缺。

银行;流动性;总量过剩;结构短缺;外汇占款

一、引言

自2007年我国政府报告中首次出现银行体系流动性过剩的表述以来,我国银行体系的流动性过剩问题便引起了广泛关注。自2008到2013年,我国银行体系包括法定存款准备金率和超额存款准备金率在内的实际存款准备金率分别达到20.6%、18.6%、20.5%、23.3%、23.3%、22.3%,远远高于同时期的其他国家。这表明我国银行体系流动性十分充足。但是在流动性如此充裕的情况下,2013年6月和12月,我国银行体系却遭遇了两次流动性紧张事件,也就是媒体所称的“钱荒”事件,银行间市场利率屡创新高,这引发了广泛担忧。

银行间市场可以衡量银行体系流动性的整体供需状态,而银行间市场的利率水平则代表着银行间市场流动性的松紧状况,“钱荒”现象显然意味着我国银行体系流动性出现了突然的紧张。在银行体系流动性明显充裕的背景下,却发生了流动性紧张的情况,这可谓我国在流动性方面的特殊现象,也被一些学者形象地称为“中国流动性之谜”。如何揭示和破解我国银行体系流动性之谜,便是本文所要解决的核心问题。

二、文献评述

已有文献对银行体系流动性的概念界定主要从两个角度出发。第一个角度认为银行体系的流动性就是银行的支付能力,如Kyle(1985)认为银行流动性是指银行能够保证正常经营的能力,Brunnenneier和Pedersen(2007)将银行流动性分为融资流动性和市场流动性,融资流动性是指银行从资金所有者手中获得资金的难易程度,市场流动性是指银行通过出售资产的形式进行融资的难易程度,持有相同观点的还有Decker(2000),Basel committee(2000),巴曙松、王茜和王憬怡(2010),解晓洋、童中文(2013)等。第二个角度认为银行体系的流动性是指银行持有的各种形式的资产。Caprio和Honohan(1993)认为银行流动性是指银行资产组合中的流动资产部分;Pofleitgerdesmeier(2005),RasmusRuffer,LivioStracca (2006),中国人民银行货币政策执行报告(2006),周小川、吴晓灵(2007),邵新、闽达律、王玉锋(2008)都认为,银行体系的流动性主要是指银行所持有的准备金;Saxegaard(2006),夏斌和陈道富(2007),钱小安(2007)认为银行体系的流动性是指银行所持有的超额准备金。

本文借鉴上述观点,将银行体系流动性分为宏观和微观两个层面。在宏观层面上,将银行体系的流动性界定为整个商业银行存入中央银行的准备金存款总额。在微观层面上,将个体银行的流动性界定为银行持有的可非常便捷地用于支付、清算的流动性资产,包括库存现金、在中央银行的存款、存放同业的款项等。

已有学者对我国银行体系流动性情况进行了判断,形成了三种观点。第一种观点认为我国银行体系流动性明显过剩,如杨君(2011),张爱群等(2011),马荣华(2012),李世财等(2012),韩菲等(2013),罗军和钟诚(2012),汤晓菲(2013)等。第二种观点认为我国银行体系流动性是短缺的,如付国伟(2014),周吉人(2013)等。第三种观点认为我国银行体系流动性表现出结构性的特征,比如廖锋(2006)认为银行体系流动性过剩主要存在于国有商业银行中;林一舒(2008)认为中国银行体系流动性虽然是过剩的,但这种过剩是结构型的,宏观的流动性过剩并不代表单一银行的流动性过剩;潘沁(2013)认为我国商业银行流动性短缺是短暂的、非全面的,因此是一种结构性的流动性短缺。从上述文献回顾可以看出,已有研究对我国银行体系流动性的判断并没有达成共识,有的研究认为我国银行体系流动性过剩,有的研究认为我国银行体系流动性短缺,只有个别研究指出了我国银行体系流动性的结构问题,但也只是简单地用寥寥数语一笔带过。本文认为,对我国银行体系流动性做出单纯过剩或短缺的判断,并没有对我国银行体系流动性问题进行全面的揭示,不足以全面说明我国银行体系在流动性上的特殊现象,研究结论难免片面。

本文认为我国银行体系流动性总量过剩、结构短缺。总量过剩是指商业银行在中央银行存放的存款准备金数量总量很高,实际存款准备金率也很高,银行体系的流动性供给大于流动性需求。结构短缺是指,小型银行的流动性是短缺的,需要向中央银行或其他商业银行融入资金,而大型银行流动性是充裕的,可以融出资金。

三、我国银行体系流动性总量过剩与结构短缺的现象解析

1.总量过剩的现象解析

商业银行流动性比例远高于25%的监管指标水平。据银监会数据显示,2009年以来,我国商业银行流动性比例一直在40%以上,远远超过银监会规定的商业银行流动性比例不得低于25%的水平,甚至是这一指标临近值的2倍,这一事实直观反映了我国银行体系流动性非常充裕。

我国商业银行存贷差规模飞速增长,存贷比逐年降低。虽然伴随着银行各种业务的拓展以及互联网金融的发展,银行经营收入已经逐渐多元化,但毫无疑问,银行经营收入的绝大部分比例还主要依赖于存贷款业务和利差收益。从表1可以看出,自1998年以来,我国银行体系存贷差加速扩大,2013年存贷差规模是1998年的33.17倍,呈现出阶梯式飞速上升态势。伴随着银行存贷差规模的快速增长,贷存比也基本呈现逐年下降的趋势,由1998年的90%下降到近年来的66%以下,这远远低于我国监管部门要求的贷存比不能超过75%的上限。较高的存贷差规模和较低的贷存比水平也说明了我国银行体系存在明显的流动性过剩现象。

表1 1998年到2013年我国银行业存贷情况(单位:亿元)

存款准备金数量高速增长,实际存款准备金率居高不下。我国商业银行在中央银行的存款准备金呈现高速增长态势,从2006年的5000亿元左右快速飙升至2014年的超过20000亿元的水平,9年之间增长了3倍。同时,我国银行业的实际存款准备金率也居高不下。实际存款准备金率从2006年第三季度开始趋势性上升,到2010年第4季度,已经超过了19%的水平,之后连续4年实际存款准备金率都处于20%左右的水平(见表2)。如此庞大的存款准备金数量和高水平的实际存款准备金率明显说明了我国银行体系流动性总量过剩。

表2 2006年到2014年我国商业银行实际存款准备金率汇总表

2.结构短缺的现象分析

在我国银行间同业拆借市场上,大型银行一般是拆出方,中小型银行是拆入方。根据央行货币政策执行报告历年数据,2009年的银行同业拆借市场上,拆出量增加最多的是国有商业银行,占整个市场增量的38%。2010年,在银行间同业拆借市场上,国有商业银行是最大的资金净拆出银行,净拆出资金23502亿元,股份制银行和城市商业银行净拆入资金7286亿元,2013年城市商业银行全年累计净拆入量为3.12万亿元。2014年前三季度,中小型银行作为市场资金的主要需求方,资金融入数量同比增长94.3%。可见,在我国银行间同业拆借市场上,流动性存在“结构短缺”情况,表现为国有商业银行等大型银行是资金净拆出方,而大量的小型银行,则集中表现为资金净拆入方,比如农村金融机构、城市商业银行等。

在我国银行间债券回购市场上,大型银行一般是资金融出方,小型银行一般是资金融入方。从图1中可以看出,在整个银行间债券回购市场上①,全国性商业银行一直是资金的融出方,而外资银行、城市商业银行、农村商业银行、农村合作银行、村镇银行等都是资金的净融入方,其中,城市商业银行、农村商业银行融入资金较多,是资金融入的主力。

不同类型银行流动性资产占总资产比重有明显差异,大型银行该比值较大,小型银行该比值较小。图2描绘了中资大型银行、中资中型银行和中资小型银行这三类不同规模的银行2010年第1季度到2014年第3季度流动资产占总资产的比重情况,中资大型银行该比例一般都高于20%的水平,而中资中型银行基本在15%上下移动,中资小型银行该比例基本在10%到12%附近。由数据对比可以看出,中资大型银行的流动性情况优于中资中型银行,而中资小型银行流动性情况最差,这说明我国银行体系流动性存在结构短缺现象。

图1 2006-2013年我国银行间债券回购市场各类型银行净回购情况示意图

图2 2010-2014年我国三类不同规模银行流动资产占总资产比重示意图

四、我国银行体系流动性总量过剩与机构短缺的形成机理

1.我国银行体系流动性问题的源头

研究我国银行体系流动性的形成机理,需要考察银行体系流动性的源头。能够进行信用扩张,是商业银行与其他金融机构的最主要区别。商业银行进行信用扩张,与中央银行处理其资产与负债业务具有密切关系。因为中央银行增加一笔信用,无论是采用向商业银行发放贷款的方式,还是通过在外汇市场上购买外汇的形式,抑或是通过在公开市场上购买国债的方式,投放出去的都是基础货币,都会使得整个银行体系的信贷资金增多,商业银行可以利用信贷资金发放新的贷款,而这又会形成新的存款,如此循环往复,便会派生出若干倍存款。

本文以商业银行接受中央银行再贷款的简单派生情况为例,探讨我国银行体系流动性与基础货币投放数量二者之间的关系。

假定:

B为央行放出的信用

r为存款准备率,R为存款准备金

q为现金漏损率,C为流通中现金

中央银行向某存款货币银行发放B元再贷款,全数形成该银行的超额准备金,该银行放出B元贷款。该银行(第0级)资产负债变化如表3所示:

表3 第0级商业银行资产负债表

表4 第Ⅰ级商业银行资产负债表

结果,第Ⅰ级银行:C1=qB,R1=r(1-q)B;发放的L1=(1-q)(1-r)B元贷款,将形成下一级银行的初始存款。

第ⅠⅠ级银行发生如下业务:①收到D2=(1-q)(1-r)B元初始存款,增加(1-q)(1-r)B元存款准备金,②客户提取了q(1-q)(1-r)B元现金,③对客户发放了(1-q)2(1-r)2B元贷款。于是,第ⅠⅠ级商业银行存贷运作的资产负债变化如表5所示:

表5 第ⅠⅠ级商业银行资产负债表

那么,所有存款准备金加总,则

因为(1-q)(1-r)=(1-r-q+rq)

由上述推导可见,商业银行存款准备金规模的生成主要取决于央行在信用扩张过程中投放基础货币的规模以及现金漏损率的情况,由于银行体系的流动性主要体现为存款准备金,因此银行体系的流动性也与基础货币的投放规模存在密切关系。

2.我国基础货币的投放渠道及地位转换

基础货币投放规模与基础货币投放渠道有密切关系。20世纪90年代中期以前,再贷款是我国基础货币的主要投放渠道,进入21世纪以来,我国经常项目和资本金融项目差额基本都表现为顺差,双顺差带来了巨大的外汇流入,从结售汇业务的逻辑看,外汇流入首先影响到商业银行的资产负债表,然后由商业银行向央行结汇,进而导致央行资产负债表上国外资产的增多,触发央行的基础货币投放机制。由此带来的结果便是,外汇占款渠道逐渐超越再贷款渠道,成为我国基础货币的主要投放渠道,反映在央行资产负债表中,则是外汇与总资产的比重迅速增长,而央行对其他存款性公司债权(代表着央行对商业银行的贷款)与总资产的比重迅速下降。从图3可以看出,自2010年开始,外汇与总资产的比重已经超过了80%,而央行对其他存款性公司债权与总资产的比重则从2005年开始,已经不足10%。两者之间的差距越来越大。

3.外汇占款与中国银行体系流动性总量过剩和结构短缺

图3 1999-2014年我国央行资产负债表中外汇和对其他存款性公司债权分别占总资产比重示意图

外汇占款成为我国基础货币的主要投放渠道后,央行被迫释放出基础货币,一方面,导致我国银行体系流动性总量过剩。这在学界和货币当局都已经达成共识,本文不再赘述。另一方面,也造成我国银行体系流动性结构短缺。这是因为,中央银行最初主要通过信贷渠道投放基础货币时,央行提供的信贷对于我国商业银行而言,可以形容为是一种“普惠制”,即“谁缺给谁”,哪个银行缺少流动性,央行就以信贷的方式为这个银行提供流动性支持,央行对商业银行流动性影响的主动性较强。而当基础货币投放渠道由再贷款转为外汇占款时,由于结售汇制度的存在,央行对商业银行提供的流动性由之前的“谁缺给谁”转变为“谁有给谁”,即哪个银行收进外汇,央行便购进哪家银行的外汇,并向这家银行释放出人民币,央行对商业银行流动性影响的主动性较弱。

在外汇占款成为基础货币主要投放渠道后,银行结售汇业务的具体流程如下:外贸企业将盈余外汇出售给结售汇银行,一般情况下,企业将出售外汇而获得的人民币仍然存在结售汇银行,这个过程反映在结售汇银行的资产负债表中,是负债方本币存款计增。第二,结售汇银行再将外汇出售给中央银行,中央银行向该结售汇银行支付此笔外汇所对应的人民币,该过程反映在结售汇银行的资产负债表中,则是资产方准备金存款记增加,从而流动性资产增加。而对于非结售汇银行而言,则不会发生上述流程,相应地,其资产方的准备金也就不会增加。

由上述分析可见,结售汇制度是银行获得流动性的重要通道,结售汇银行与非结售汇银行的流动性分布因此呈现不平衡现象。长期以来,我国大银行有较多的结汇渠道(目前开展外汇业务的有广发银行、中国银行、恒生银行(中国)、北京银行、花旗银行(中国)、中国工商银行、交通银行、中信银行等,而包括城市商业银行、农村商业银行、农村信用社在内的很多小银行都几乎没有外汇业务。

徐明东,陈学斌(2011)分析了我国外汇业务集中于全国性大型银行的主要原因。第一,受历史因素影响,改革开放早期,我国仅有中国银行和其他国有银行具有结售汇业务经营权,后来外汇业务逐渐放开到全国性股份制银行、城市商业银行等,但大多数中小地方性银行仍无法直接经营外汇业务,第二,结售汇银行需要有较广的国际业务渠道,并且与国外银行都取得合作,具有国际化的信息网络,以便利于双方互相开立信用证、保函等各种外贸单据,而中小银行对外渠道狭窄,对外出具的与国际贸易相关的一些信用证、保函等相关文件的国外受益人接受度低。第三,银行国际业务相对复杂,小型银行在人才、风险等方面的专业性上还很欠缺,同时,中小银行对外汇的需求量不大,因此对开展外汇业务的积极性也不高。基于以上几点因素,我国的外汇结售汇业务主要集中于全国性的大银行。

由于在我国结售汇市场上,大银行占有非常大的数额,因此其因开展结售汇业务而相应获得的流动性就越充足;反之,由于广大小型银行在我国结售汇市场上占有非常小数额,因此其从结售汇业务途径上获得的流动性也就非常小,进而导致其流动性水平也较低。

可见,在外汇占款成为我国基础货币的主要投放渠道后,银行结售汇制度造成我国银行体系流动性的结构短缺。

五、实证检验

由于外汇占款导致我国银行体系流动性总量过剩,无论是货币当局,还是大量学者,对此都进行了研究,已经达成共识,为了节省篇幅,本文不再赘述,本文主要分析基础货币投放渠道转变对银行体系流动性结构短缺的影响。

本文将利用73家个体银行2006年-2013年的年度面板数据②进行分析,这73家个体银行根据规模和性质的不同,可以分为四大类,分别是国有大型商业银行、全国性股份制银行、城市商业银行和农村商业银行,因此覆盖了所有的银行类型。

本节所选取指标的具体情况如下:

LTA:流动资产占比(liquid asset to total asset)。本文选择流动性资产占总资产比重这一指标作为衡量银行体系流动性结构短缺的指标,之所以运用该指标,原因有二:一是在本文上述分析中,中资大型银行、中资中型银行和中资小型银行三类不同性质的银行的流动资产占总资产的比重存在较为明显的差异,因此能够代表我国银行体系流动性的结构短缺情况。二是相比于流动性的绝对指标而言,本文所选取的流动性资产占总资产比重是一个相对指标,能够消除掉大中小银行由于量纲不同所产生的固有差异,以探讨固有差异之外的影响因素,从而使得研究更有可比性和科学性。

DUMMY:从结售汇途径获得的流动性资产。探讨从结售汇业务途径获得的流动性资产和银行体系流动性结构短缺的关系是本文研究的重要任务,因此将该指标作为重要的解释变量之一。本文将该指标处理为虚拟变量,原因如下:一是我国商业银行的外汇结售汇业务分布比较集中,通过我们上一节机理分析中的表述也可以看出,大中型银行外汇业务较多,而小型银行外汇业务较少,甚至没有,因此将有外汇业务的银行定义为“1”,将无外汇业务的银行定义为“0”,这既符合我国银行业外汇业务开展的实践,又能够囊括全体类型银行,且与本文想要证明的外汇业务开展情况对银行流动性结构短缺的影响的初衷相一致。二是通过多方数据查找,发现包括wind数据库、bankscope数据库、国泰安数据库、《中国金融年鉴》、各银行年报在内的各种数据获取渠道中,只有一些较大型银行能够觅得该数据,而其他银行由于外汇业务开展少,规模小,该数据缺失情况较严重,数据可得性差,因而只好采用虚拟变量的处理方法,但这显然不会影响本研究的实证结果。

DRR:法定存款准备金率(deposit reserve rate)。法定存款准备金率上调可能对大型银行流动性影响较小,而对一些资金略显紧张的小银行则影响较大,进而影响到银行体系流动性的分布差异。基于此,将法定存款准备金率作为解释变量之一。

LNDSL:存贷差(the difference between the savings and loan)。存贷业务是银行获得流动性的重要来源,因此本文将存贷差也作为一个解释变量,存贷差数值也是绝对数值,本文对之进行了对数化处理。

在本部分,运用面板数据回归分析法,考察各个解释变量的系数大小、符号方向以及显著性检验结果情况,从而全面反映本节主要的考察因素,即外汇占款与银行体系流动性结构短缺的关联关系。

为检验相关解释变量的显著性,本文设计模型如下:

在模型估计前,首先进行豪斯曼检验,以判断是采用固定效应模型还是随机效应模型,通过软件操作,得出豪斯曼检验的检验统计量为15.809469,伴随概率为0.012,因此,拒绝固定效应模型与随机效应模型不存在系统差异的原假设,建立固定效应模型。全体样本的估计结果见表6。

表6 全体样本估计情况

分析上述估计结果,可以发现以下特点:第一,本节所选取的几个解释变量都是显著的。第二,银行结售汇业务的开展情况作为本文主要的考察因素,对于解释银行体系流动性的结构短缺非常显著。同时,这一解释变量的相关系数为正,表明银行结售汇业务的开展情况和银行的流动资产占总资产的比重的变动方向呈现正相关关系,银行结售汇业务开展的多的银行,其流动性也较充裕,银行结售汇业务开展的少的银行,其流动性也较短缺现象。

通过本节的实证检验,验证了本文所阐述的我国银行体系流动性的结构短缺的产生机理的正确性,即我国基础货币主要投放渠道由再贷款渠道为主转向外汇占款渠道为主后,银行结售汇业务开展的不同情况也导致我国银行体系流动性出现结构短缺。

六、结论和政策建议

本文在总结前人文献的基础上,主要探讨了我国银行体系流动性的问题,对我国银行体系流动性问题作出了判断,认为我国银行体系流动性总量过剩、结构短缺,而造成我国银行体系流动性总量过剩与结构短缺的形成机理是一致的。我国基础货币由再贷款渠道转为外汇占款渠道,在造成我国银行体系流动性总量过剩的同时,结售汇业务在大型银行与小型银行不同的开展情况也造成了我国银行体系流动性的结构短缺,相关实证检验证实了这一结论。针对上述机理,本文提出如下政策建议:

第一,改革外汇储备管理体制。改革外汇储备管理体制的最核心内容应是调整经济结构和贸易结构,采取增加外汇需求的政策,促进外汇储备的多渠道使用,从而从根本上改变外汇市场的供求情况,并缓解银行体系流动性总量过剩现状。这应该从如下方面着手:一是加快推进实施“走出去”战略,并将加快实施“走出去”战略与国家经济结构发展和调整战略相结合,比如可以适度加大对能源、原材料的进口,从而既可以降低我国外汇储备的庞大规模,又有助于完善和充实国家的战略储备。二是鼓励藏汇于民,藏汇于企,促使企业和社会公众增持外汇。三是推动外汇资产投资领域的多样化和外汇资产持有主体的多元化,增加整个社会对外汇储备的需求量。

第二,将我国的外汇市场建立成以做市商制度为基础、存在多个交易主体的市场。在这个市场上,银行不需要再将外汇卖给央行,银行自主地经营外汇买卖业务,央行可通过银行间外汇市场买卖外汇,调节国家外汇储备,这样就割断了商业银行与央行强制的外汇结售汇业务,从而阻止了由外汇结售汇业务而带来的大型银行和小型银行流动性上的巨大差异,有助于缓解银行体系流动性结构短缺现象。

第三,中央银行应该进一步丰富货币政策工具箱,采用更多的流动性管理操作手段。2013年和2014年两年,央行对流动性进行管理时,已经改传统的“大水漫灌”为“喷灌”与“滴灌”,并综合应用了常备信贷便利、中期信贷便利、补充抵押贷款等流动性管理工具,这显示出我国中央银行进行流动性管理时,已经在考虑银行的差异性。未来建议我国央行进一步增强定向调控的力度,在合理政策框架内,针对银行体系流动性的结构差异,对银行体系流动性进行更科学化的管理。同时,建议提高由央行分支机构直接向地方上的小型商业银行提供流动性的比例,在一定程度上缓解小型银行面临的流动性短缺现象。

注:

①在银行间债券回购市场上,正回购表示融入资金,逆回购表示融出资金,净回购为正回购与逆回购之差,若净回购为负值,则代表净融出资金,反之,若净回购为正值,则代表净融入资金。

②数据来源于wind数据库、各银行历年年报。样本数据分布情况为国有大型商业银行5家,全国性股份制银行10家,城市商业银行43家,农村商业银行15家。

〔1〕巴曙松、王茜、王璟怡:《国际银行业流动性监管现状及评述》,《资本市场》2010年第11期。

〔2〕付国伟:《“钱荒”产生的宏观经济与金融内因探讨》,《市场周刊》(理论研究)2014年第4期。

〔3〕李世财、杨雪莲:《我国流动性过剩的“悖论”分析》,《金融教育研究》2012年第2期。

〔4〕马荣华:《流动性过剩:根源影响和对策》,《企业经济》2012年第1期。

〔5〕潘沁:《我国输入性流动性过剩与结构性流动性不足探究》,《投资研究》2011年第6期。

〔6〕钱小安:《流动性过剩与货币调控》,《金融研究》2007年第8期。

〔7〕潘沁:《我国输入性流动性过剩与结构性流动性不足探究》,《投资研究》2011年第6期。

〔8〕吴晓灵:《流动性过剩与金融市场风险》,《中国金融》2007年第19期。

〔9〕吴军:《银行体系流动性过剩与货币政策有效性研究》,《广东金融学院学报》2008年第1期。

〔10〕解晓洋、童中文:《我国上市银行流动性的测度——基于主成分分析法》,《华东经济管理》2013年第10期。

〔11〕Basel Committee on Banking Supervision(BCBS).Liquidity Risk:Management and Supervisory Challenges[EB/OL].http://www.bis.org/publ/bcbs136.htm.2008-02-18.

〔12〕Brunnermeier M K.Deciphering the Liquidity and Credit Crunch 2007-08,National Bureau of Economic Research,2007.

〔13〕Carpio G,Honohan P.Excess Liquidity and Monetary Overhangs,World Development,1993,21(4):523-533.

〔14〕Polleit T,Gerdesmeier D.Measures of Excess Liquidity,Working Paper Series,Frankfurt School of Finance&Management,2005.

〔15〕Ruffer R,Stracca L.What is Global Excess Liquidity,and DoesⅠt Matter,Money Macro and Finance Research Group,2007.

〔责任编辑:清 菡〕

“M oneyabundant”or“M oney Shortage”:Resolving the M ystery of Liquidity in the Bank System in China

Wu Jun&Xue Xiaoyu

Since 2006,total amount surplus has been coexisting with structural shortage in China's bank system.The formationmechanism of them are almost the same,and they are both closely related to the change in themain delivery channels of the base currency in our country.After foreign exchange,which replace the reloan,become themain delivery channels of the base currency,on the one hand,it causes total amount surplus,and on the other hand,the central bank of China gives the money to who owns,no longer who lacks,and it causes structural shortage.

banks;liquidity;total amount surplus;structural shortage;foreign exchange

F830.2

A

1001-8263(2015)06-0007-08

吴军,对外经济贸易大学金融学院教授、博导 北京100029;薛小玉,对外经济贸易大学金融学院博士 北京100029

* 本文是国家社科基金项目“中低收入群体对通货膨胀承受能力的研究”(12BJY037)、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项目“中国通货膨胀成因量化解析与全面压力测试——基于宏观审慎视角”(12YJA790145)的阶段性成果。

猜你喜欢
结售汇外汇流动性
2020年二季度投资策略:流动性无忧业绩下杀无解
近期境内远期结售汇业务变动分析
深入开展证券公司结售汇业务试点
美联储“顺潮”降息或将提升全球流动性
经常项下境内外汇划转相关业务
不辱使命的中国外汇人
金融系统多维度流动性间溢出效应研究
——基于三元VAR-GARCH-BEEK模型的分析
外汇套利 稳赚不亏
外汇套利 稳赚不亏
银行结售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