莫让“以学生为本”变味

2015-06-08 22:27:02吕爱军
教学与管理(小学版) 2015年5期
关键词:以学生为本约束教师应

吕爱军

实施素质教育以来,“以学生为本”已逐渐成为教师耳熟能详的热词。毫无疑问,我们的一切教育实践活动都应该考虑到学生因素,不可缺失了学生立场。但是,以学生为本不等于一味地顺从学生意愿,一味地看学生“脸色”,那样很容易让我们的教育变味。

一、 过度注重自由不可取

教育须要尊重学生的性格差异,但这不能理解为一切顺其自然,让学生随心所欲。教育有时就是一种约束,但这个约束只是一种手段,不是目的。有的学生活泼好动,喜欢喊叫,而上课要求他们保持安静,不做小动作,这是为了其他学生更好地学习。在百米跑的时候画了跑道,大家就可以尽情地发挥自己的优势。教育学生不要碰高压电,不要在马路上追逐打闹,不要闯红绿灯……这些约束其实就是教给学生一种生存经验。教育学生要礼貌待人,要诚实做人,要遵守规则和公共道德,要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这是帮助他们提高自身素质,为他们的自由成长打下一个“精神的底子”。一言以蔽之,无论什么时候,教师都不可放弃教育的价值理念和原则,该约束的须要约束,该控制的须要控制。

二、 少数服从多数须慎行

教育须要讲民主,遇事多听一听学生的意见,尊重学生的选择,但这不等于事事由学生说了算,事事由学生作主。学生是发展中的人,他们的心智不成熟,有时难以明辨是非,有时盲从跟风,有时缺少理性。比如,一名学生经常与同学打架,有时扰乱课堂纪律,反复教育后仍没有效果。于是,班主任组织全班学生投票决定他是留下来学习,还是请家长带他回家一周。结果,大部分学生同意将他带回家。这样的做法同样不可取,一是它有悖于教育的目的;二是每个学生都是独特的个体,他们都有接受教育的权利。

三、 理性看待学生的需要

教育的一切实践都是为了学生成长,但这不等于学生需要什么就给予什么。需要是人产生的一种“想得到”的心理倾向,带有明显的个人主观色彩。教育是否能如学生所求所愿,主要看它是否有利于学生的长远发展。凡是有利于学生长远发展的事情,如知识、技能、思想、善良、价值取向等方面,教师就要坚持一以贯之,即便学生暂时不能理解、不能接受,甚至于排斥,也不应轻言放弃。

四、 师生一团和气要不得

教育需要尊重,需要教师摒弃传统的“师道尊严”,平等地看待学生,但这不等于一切顺着学生,一味迎合学生。教师的一团和气不仅不会赢得尊重、感谢,还会产生一系列的负面影响:学生经常无视教师提出的教育要求;犯错了,竟然对教师怒目而视、顶嘴;受挫折了,怨天尤人,甚至出现走极端的现象。在课堂上,为了保护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教师一味地肯定鼓励,学生说什么都不给予否定,那样只会影响到学生对知识的准确掌握、对事实的澄清、对价值的判断,也是一种极不负责任的态度。所以,教师不能单靠迁就、施舍和退让赢得学生。孰不知,教师的人格魅力、博学多识、公平公正、教育智慧等,才是影响师生关系的关键因素,才是教师孜孜不倦的努力方向。

五、 正确对待满意度测评

时下,学校考核教师,其中最重要的一项就是看学生的满意度。满意度测评本无可厚非,一是它赋予了学生发言权,体现了对学生应有的尊重;二是侧面了解一下教师的教育水平、能力与智慧。但满意度高低是否可以作为衡量以学生为本的标准呢?经了解得知,有些学生的评价标准是看教师有没有给他们带来压力,有没有满足他们的“一己之私”。教师应理性地对待学生的满意度测评,要善于从中发现自身存在的问题和缺陷,明晰努力的方向。

矫枉过正,不可取;过犹不及,亦不可取。在教育过程中,教师应坚持“为之(学生)计深远”,同时注意多做一些换位思考,不断改进自己的教育方式,改善自己的教育行为,努力选择一条适合学生的教育路径。

【责任编辑:白文军】

猜你喜欢
以学生为本约束教师应
“碳中和”约束下的路径选择
语文教师应具备的“文本素质”
甘肃教育(2020年6期)2020-09-11 07:46:02
约束离散KP方程族的完全Virasoro对称
“以学生为本”对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教学改革的重要性研究
小学低年级教师应处理好的几种关系
新课程(2016年3期)2016-12-01 05:57:28
新时期辅导员做好育人工作的几点体会
商情(2016年39期)2016-11-21 09:36:23
浅谈新课程标准的新认知
以学生为本的中职语文课堂教学改革探索与实践
适当放手能让孩子更好地自我约束
人生十六七(2015年6期)2015-02-28 13:08:38
教师应上好语文综合性学习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