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加坡小学科学课程大纲分析

2015-06-08 22:27:02王玉洁李佳涛崔鸿
教学与管理(小学版) 2015年5期
关键词:大纲课程内容新加坡

王玉洁 李佳涛 崔鸿

2010年,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Organization for Economic Co-operation and Development ,缩写为OECD)通过对新加坡教育进行系统的研究后,发布了名为“新加坡:快速发展、表现强劲”(Singapore: Rapid Improvement Followed by Strong Performance)的报告。报告指出,新加坡教育发展的持续性取决于教师的培养和培训,教育政策与实践的一致性,富有雄心的标准和评价,持续发展的文化和面向未来世界的最好的教育实践。[1]既为学生的明天,也为国家发展的明天,新加坡将小学阶段的教育目标定位为“为明天做准备”(Preparing your child for tomorrow)。为了实现这个教育目标,新加坡教育部为小学生设计了具有良好结构的课程,其中小学科学课程旨在让学生成为适应未来科技社会和为未来世界变化作贡献的公民。2014年,新加坡教育部在2008年版课程大纲的基础上颁布了《小学科学课程大纲(2014年版)》(Primary Science Syllabus 2014)(以下简称《大纲》),它更是在“为明天做准备”的指导下进一步明确科学课程在学习的基础性、发展性和应用性等方面的作用,通过精选课程内容,加强课程整合性,突出情感教育,增强课程学习的可持续性,使课程实现科学联系技术、生活、社会与环境,为生活决策提供参考,也为未来职业的发展做出指导。

一、 “为明天做准备”的课程目标

为实现“为明天做准备”的教育目标,《大纲》将课程目标表述为:①给小学生提供培养兴趣和激发对环境好奇心的经验;②给学生提供基本的科学词汇和概念来帮助他们理解自己和周围的世界;③给学生提供发展技能、思维习惯和科学探究的态度;④准备个人决策需要使用的科学知识和方法;⑤帮助学生领会科学是怎样影响人类和环境的。可以看出,小学阶段学生的科学学习目标是从培养对自然、生活的兴趣和学习态度,科学知识和方法,理解力、科学探究能力,认识科学、社会、环境间的关系四个方面论述的。所有的目标均立足学生现在,指向未来发展:掌握基本的科学知识、方法和理解力是继续发展的基础;激发好奇、保持兴趣是未来学习和生活的动力;领会科学、技术、社会和环境的关系是参与社会问题决策的关键;掌握科学探究的能力是继续深入学习科学的保障。

二、 突出跨学科概念的课程内容

以核心概念为中心的课程有利于克服“广而不深”的弊端,有利于课程的深入和学生思维的纵深发展,有利于学生对概念的理解和知识的整合,有利于学生构建有效的知识架构以及科学思维的发展,有助于学生知识的迁移、实际问题的解决及科学地参与社会生活和决策。[2]从表1可以看出,《大纲》精选多样性、循环、系统、能量和相互作用五个一级跨学科概念,并围绕这五个核心概念分别从低年级和高年级给出了若干个支撑5个一级概念的二级概念。同时,为了给师生留有个性化教学的余地,课程设计了部分空白时间,给提高学生探究能力、发展学生科学精神、养成良好的道德品质和习惯留足时间。此外,大纲还给学有余力的学生提供了细胞系统、弹力、能量守恒等选学课程内容。

表1新加坡小学科学课程大纲(2014年版)框架

注:划线的概念不要求处于基础科学学习阶段的学生掌握。

资料来源:Ministry of Education. science syllabus primary 2014:12.

精选课程内容和组织课程内容是课程设计的两个重要部分,课程内容的组织如表2所示,以学习结果的形式呈现课程内容,便于教师把握教学目标,以知识为载体,将知识的理解与运用,技能和过程的培养,道德、态度的养成统一在整个学习过程中。

表2 关于“循环”主题的课程内容标准(节选段)

资料来源:Ministry of Education. science syllabus

primary 2014:23-24.

三、 作为探究的科学课程的特点

1.为未来学习和生活做准备

全球化、人口变化以及技术进步已经成为未来社会的关键驱动力。为了让学生迎接挑战并把握机会,在快速变化的世界中卓越发展,新加坡教育部颁布了“面向21世纪的竞争力”(21st Century Competencies)文件。围绕“面向21世纪的竞争力”,文件提出了为未来学习和生活做准备的教育目标,将核心价值观体系作为贯穿整个基础教育阶段所有课程标准渗透培养的总指导思想,旨在帮助学生发现和发展自身才能。从图1可以看出,新加坡在其教育目标中指出要培养学生的核心价值观,以核心价值观支撑知识和技能的学习,并将核心价值观又分为自我意识、自我管理、社会意识、关系管理和对决定负责五个方面,这五个方面又向外表现为具有公民素养、全球意识和跨文化技能,信息技能和交流技能,批判性思维和创造性思维。这些素质最终能促进学生表现出教育期望的结果,即成为自信的人、自我指导的学习者、积极的贡献者、关心社会的公民,其实对应着学会求知、学会做事、学会共处、学会做人[3]。从课程角度看,确立为未来做准备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培养学生的兴趣和学习科学的技能;精选课程内容培养学生迁移力和解释力;注意科学与社会、生活及环境的关系,将学生对科学的注意引向关注生活中的科学、社会中的科学、科学发展与环境的关系方面,为学生进一步深入学习科学积累经验。

图1 21世纪的竞争力和学生学习结果[4]

2.突出小学阶段学生的特点

《大纲》充分考虑小学生的认知发展特点,以培养学习兴趣和好奇心为先导,思维和理解发展循序渐进。如表1所示,小学中、低阶段以基础为主,以科学现象的定性分析为主,概念陈述以描述性、功能性为主,高年级段开始涉及水、生命活动循环、遗传与进化、物质相互作用、物质的相互作用与能量转化等跨学科概念间的联系和转化,从而形成不同层次的概念建构体系。此外,科学探究能力的发展也呈现出从封闭到逐步开放的层次水平,见表3。为了便于将科学探究实施落到实处,新加坡将科学探究划分为问题、证据、解释、联系、交流五个要素,每个要素按学生自主的程度、教师或材料指导的程度两个维度的程度划分为四个水平。可以看出,当教师或材料的指导程度越低,学生的自主程度就越高。事实上,《大纲》也指出,在实际教学过程中要逐步增加学生的自主程度。

表3 科学探究的要素及其对应水平

资料来源:Ministry of Education. science syllabus primary 2014:14.

3.强调课程的整合

新加坡小学科学课程实现了高度的整合,体现在以下三个层次:将物质科学和生命科学两个领域的课程内容整合为五个跨学科概念,具体见表1;以知识概念为载体实现知识、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维度目标的整合,具体见表2;将科学与社会、生活、环境的关系整合为科学(Science)、技术(Technology)、社会(Society)与环境(Environment)(简称STSE)的关系。如图2中课程设计指导思想所示,课程以作为探究的科学为核心,从知识理解与应用、技术和过程、道德和态度三个维度实现教育目标,并将科学与生活、社会和环境联系起来,突出科学学习的情景性和应用本质,也因此实现课程的整合。

图2 课程设计指导思想[4]

4.重视情感教育

首先,《大纲》以科学知识的学习为载体渗透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方面的教育,课程内容灵活,时间灵活,给情感熏陶和教育留有空间。其次,《大纲》精选了小学阶段应重点培养的科学精神,并将情感培养与科学课程学习相结合,在学习过程中渗透科学精神。值得一提的是,新加坡教育部还通过开展专门的社会情感学习(Social and Emotional Learning,简称SEL)项目,促进学生在自我意识、社会意识、自我管理、人际关系管理、自我决策感五个方面的发展;[6]这一项目从幼儿园学习开始贯穿整个基础教育学习阶段,旨在发挥情绪、情感在促进学习和人格完善方面的重要作用。

四、 启示与建议

1.课程的设计要充分考虑学生未来的发展

我国《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指出,深入研究、确定不同教育阶段学生必须掌握的核心内容,形成教学内容更新机制。[7]学生必须掌握的核心内容必须基于学生未来进一步学习的基础性,也必须考虑学生进入社会知识的迁移和应用,还必须考虑适应现代化发展的课程因素。面向21世纪的课程需要充分考虑课程的学习对学生未来学习和生活的影响,精选课程内容,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加强课程与生活的联系,将科学知识运用到生活中去;渗透职业,引导学生认识科学学习与未来个人职业发展的关系。

2.从多角度整合科学课程

科学课程是一门综合性的课程,其综合方式和综合程度一直是综合课程设计探索的重点。借鉴新加坡科学课程改革,我们可以从课程目标方面,以科学知识为载体,三维目标统一成整体;在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科学与生活方面实现整合;跨学科概念,实现物质科学、生命科学、地球和宇宙科学三个领域内容知识的整合,科学与数学、艺术等学科的整合,从而设计出整合度更高的科学课程。

3.重视学生的科学课外活动和个性化指导

通过课外活动可以将课堂学习的知识运用于生活,加深对学习的理解,还可以通过实践活动不断地发现新的知识和掌握新的技能。此外,鼓励学生参与科学课外活动还是连接科学与社会、生活和环境的一个重要途径。在课外活动中,学生很容易将所学科学知识运用到生活中,也容易在生活中思考相关科学知识。新加坡以科学学习为媒介,通过课余活动(Co-Curricular Activities,缩写为CCA)、社区参与计划(Community Involvement Programme,缩写为CIP)等项目[7]让学生将科学学习与生活联系,并在活动中实施个性化辅导。相比较而言,我国科学学习主要局限在课内,课外学习较少或缺乏专业辅导,因此,我国科学学习还需加强课内外学习的联系及学生学习的个性化诊断。

参考文献

[1] OECD.Singapore:Rapid Improvement Followed by Strong Performance.2010:159[EB/OL]. http://www.oecd.org/countries/singapore/46581101.pdf,2014-03

-14/2014-09-05.

[2] 李佳涛,王静,崔鸿.以“学习进阶”方式统整的美国科学教育课程——基于《K-12科学教育框架》的分析.外国教育研究,2013(5).

[3]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总部.教育:财富蕴藏其中.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96.

[4] Ministry of Education.science syllabus primary 2014:1,3.[EB/OL].http://www.moe.gov.sg/education/syllabuses/

sciences/files/science-primary-2014.pdf.2014-03-14/

2014-09-05.

[5] Social and Emotional Learning[EB/OL].http://www.moe.gov.sg/education/programmes/social-

emotional-learning/.2014-05-12/2014-09-05.

[6]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北京:人民出版社,2010.

[7] Ministry of Education Singapore. Primary School Education: Preparing Your Child for Tomorrow. 2014:4[EB/OL].http://www.moe.gov.sg/education/primary/

files/primary-school-education-booklet.pdf,2014-06

-02/2014-09-05.

【责任编辑:白文军】

猜你喜欢
大纲课程内容新加坡
50个重要的知识点 一份“学习大纲”帮您梳理党的二十大报告
工会博览(2022年33期)2023-01-12 08:53:34
基于“课程内容六要素”的绘本文本解读路径探析
新加坡
五彩斑斓的新加坡
学生天地(2020年4期)2020-08-25 09:07:58
紧贴实战落实《大纲》要求推进航空体育训练创新发展
酷炫的新加坡航展
海外星云(2016年5期)2016-05-24 09:23:50
我在新加坡过冬天
小学时代(2016年36期)2016-02-25 06:28:56
学前教育专业体育课程内容的构建
依标明辨 巧用萃取——谈如何将文本内容萃取成课程内容
语文知识(2015年9期)2015-02-28 22:01:41
《风电场规划与设计》课程内容探讨
风能(2015年4期)2015-02-27 10:14: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