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地区新型城镇化与生态环境协调发展评价

2015-06-08 07:09李姣姣
淮阴工学院学报 2015年4期
关键词:城镇化协同生态

李姣姣,陈 莉

(安徽建筑大学管理学院,合肥 230601)

0 引言

城镇化发展水平是一个国家或者地区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重要标志之一。上世纪七八十年代,我国的改革开放政策明确了发展经济为首要任务,同时也开始了我国的城镇化建设。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改革开放进程中所出现的问题和矛盾也越来越显著。

随着城镇化建设的快速发展,我国2014年的城镇化率已经达到54.77%,但是在城镇化率快速上升的同时,城市的各个方面也付出了较大的代价。例如:城市扩张带来的土地利用效率低下,能源资源浪费,生态遭受严重破坏等。新型城镇化的提出,就是要一方面推动城镇化的发展,一方面防止并解决城镇化进程中可能带来的一系列矛盾和问题,而这些矛盾中,生态环境的问题也成为较为突出的关键问题。因此,新型城镇化与生态文明建设的协同发展,将成为一项重要的研究课题。

1 城镇化和生态环境建设的国内外研究现状

国外对于城市发展和生态环境关系的研究相对较早。1898年,英国学者霍华德提出了著名的“田园城市”的理念,指出城市在不断发展的过程中要兼顾到生态环境的建设,对后来的城镇化和生态环境的协调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1]。1962年莱切尔·卡逊在《寂静的春天》中列举大量事实,指出了环境问题与人类文明的发展紧密相连[2]。20世纪60年代中期,美国的经济学家K·波尔丁提出了“循环经济”这一概念,指出生态化是城市向前发展的必然趋势[3]。1968年,“罗马俱乐部”成立后提交的《增长的极限》这一报告中阐明了资源环境的重要性,提出人类社会的发展要与生态环境保持和谐[4]。1969年,H.T.Odus提出城市规划要注重生态系统效应,将用地模式和生态功能结合起来进行研究,取得了较好的成果[5]。

由于我国正处于城镇化快速发展的阶段,国内学者以及政府对影响城镇化发展的生态环境因素进行了大量的研究。2003年国家环保局颁布《生态县、生态市、生态省建设指标(试行)》标准,标志着中国在发展城镇化过程中从国家层面上开始注重生态城市的概念,注重生态城市的规划[6]。国内学者马世骏于1984年在研究城市生态系统中首次提出“社会-经济-自然复合生态系统”的生态学理论[7]。

刘耀彬等以江西省为例,在对城市化综合水平与生态环境综合质量进行测度的基础上,构建了响应度和综合响应度模型,对城市化进程的生态环境响应时序特征和整体响应强度进行了对比分析[8];顾朝林认为城市与资源环境协调发展是时空复合的调控过程,从城市系统演变的角度出发,应用系统动力学方法对城市空间增长过程进行了模拟。[9]

2 基于协同理论的新型城镇化与生态环境协调度的实证研究

2.1 构建指标体系

本文的研究对象为全国31个省、自治区以及直辖市,参考了国内已有的和新型城镇化、生态环境协调发展评价的相关文献,结合城镇化和生态环境发展的现状建立了指标体系。在国内学者的相关文献中,宋学峰、刘耀彬将生态环境水平、生态环境压力、生态环境抗逆能力三个指标纳入区域城市化与生态环境耦合指标体系;周宾、陈兴鹏将经济发展-城乡建设状况、居民生活-人口社会状况、资源能源-生态环境状况纳入经济、环境协调度和协调发展指标体系;张云峰 陈洪全建立了包含经济城镇化、空间城镇化、社会城镇化、生态环境水平、生态环境压力、生态环境保护几个方面的指标体系,进行城镇化与生态效应协调发展的研究。在参考了国内相关文献并结合我国发展现状,建立如下新型城镇化与生态环境相结合的指标体系,见表1。

2.2 研究方法

本文运用协同理论构建新型城镇化与生态环境协同度评价模型,构建的模型主要包括功效函数、有序度、协同能力、有序度标准离差率、有序协调匹配度、协同度五个的部分,具体定义及相关解释如下:

(1)功效函数的计算

系统序参量对系统有序度的功效分为正向和负向两种,一般用EC来表示,且EC的取值在O和1之间。

其中:Xji为序参量,i=1,2......n 为各子系统内的序参量个数,j=1,2 为子系统数量,αji,βji为系统上限、下限的数值。

(2)有序度的计算

两个一级指标系统的有序度是由其各个序参量的功效函数EC的几何平均数来进行确定:

其中,i=1,2,…,m,其各个系统的有序度OCj(Sj)介于0和1之间。

(3)协同能力的计算

在有序度的基础上计算协同能力,协同能力为各子系统有序度的集合平均数:

其中,CC为新型城镇化与生态环境的协同能力,OCj(Sj)指各子系统的有序度。

(4)有序度标准离差率的计算

其中,D为有序度的标准离差率;δ为有序度的标准差;CCj(Sj)为第j个时间点新型城镇化与生态环境的协同能力。

表1 新型城镇化与生态环境指标体系

(5)协同度的计算

协同度是表示新型城镇化与生态环境在发展中相互之间的关系,计算公式如下:

其中:CI为新型城镇化与生态环境的协同度,CCj(Sj)为第j个时间点系统的协同能力,n为观察数据的时间节点数。

2.3 评价结果

将从中国统计年鉴搜集的我国31个省、市、自治区的指标的原始数据运用协同理论进行处理,依次得出各省、市、自治区新型城镇化与生态环境的功效函数、有序度,最后计算得出协同度。协同度计算结果按照地区进行划分,如表2所示。

表2 新型城镇化与生态环境的协同度计算结果

3 结论分析与思考

3.1 东部地区加强生态环境保护

通过新型城镇化与生态环境的协同度计算结果可以看出,东部地区作为我国经济最发达区域,城镇化进程与生态环境协同发展处于全国相对较高的水平,其中浙江、广东、江苏、山东、上海协同度高居全国前五位。这主要是由于东部地区处在改革开放的前沿,沿海经济带经过三十多年的发展已经基本达到中等发达国家水平,并且经济转型也已进行多年,由过去粗放式经济增长转向为集约型经济发展,注重经济发展与自然环境相协调。从具体指标数据分析,北京、上海、天津、浙江的第三产业产值比重分别为77%、60.44%、47%、45.24%,占经济总量的比重较高,经济结构较为合理,以对环境影响较小的第三产业来带动经济发展,实现了城镇化发展与生态环境的协调发展。东部地区作为我国经济发展的前沿地区,其经济结构转型也走在国内前列,但是与西方发达国家相比还是有一定差距。因此,东部地区应该在保持现有良好发展的同时,继续加大对第三产业的扶持力度,同时增强对生态环境的保护,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发展。

3.2 中部地区要走经济增长与生态环境协调发展之路

中部地区是我国人口相对较为集中的地区,农村人口占全国近三分之一,新型城镇化建设的核心是以人为核心城镇化建设,在未来新型城镇化建设中要特别注重人口城镇化的影响因素。从中部地区城镇化与生态环境协同度水平排名可以看出,中部六省处于全国较中上等水平。作为承接东部地区产业转移的主要地区,近年来经济发展较为迅速,中部六省工业总产值最低的江西省排在全国第十七名,其他五省也都排在前十五左右。但是,中部地区作为我国新兴的经济增长动力所在,往往在发展经济的同时,忽略了对生态环境的保护。因此,中部地区在未来新型城镇化建设中,要加大对环境保护的力度,改变发展思路,充分认识到生态环境对城镇化质量的影响,走经济增长与生态环境协同发展之路。

3.3 西部地区要逐步调整产业结构

西部地区包括重庆、四川、云南、广西、陕西、甘肃、青海、西藏、新疆、内蒙古等十二个省、直辖市和自治区,土地面积占全国总面积的71%,大部分地区是我国经济欠发达。经济结构中第三产业所占比重不高,经济结构有待进一步的调整。西部地区有着丰富的矿产资源,由于对矿产资源的不合理开发,部分地区生态环境遭到严重破坏。由此,西部地区在新型城镇化进程中,应逐步调整产业结构来推动经济发展,在努力发展经济的同时,应注重提高生态效益,处理好城镇化发展与资源利用之间的关系,将对生态环境的保护纳入城市的总体规划中,加强对生态环境的政策宣传,提高全社会对保护生态环境重要性的认识,促进经济增长从粗放方式向集约方式转变,实现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并重。

3.4 东北地区要统筹经济发展与社会建设

东北地区有着雄厚的工业基础,但是改革开放以来经济增长逐渐缓慢,经济结构严重失衡制约着当地经济转型,因此,东北地区城镇化与生态环境协同度水平不高。作为东北地区唯一沿海省份,辽宁省协同度水平处于全国较中等的水平,这主要是由于辽宁省充分利用环渤海经济圈和临海省份优势,走在改革开放前沿,经济发展较快,但同时也要注意到,辽宁、吉林、黑龙江人均第三产业产值比重分别为 38.07%、34.8%、40.47%,仍然是以工业为主要增长动力的经济结构,由于东北地区重工业发达,对生态环境影响较大,环境污染依然存在。由此,在未来新型城镇化建设中,在加快经济结构转型、促进社会发展的同时,应充分利用本地区的资源优势,注重统筹经济发展与社会建设,环境保护协调发展,加强环境污染治理,集中用地,减少经济发展对生态环境的影响,并且加大环境保护力度,走可持续发展之路。

[1]王胜今.人口社会学[M].长春:吉林大学出版社,1998.

[2]周宏春,刘燕华.循环经济学[M].北京:中国发展出版社,2005.

[3]海热提·涂尔逊.城市生态环境规划——理论、方法与实践[M].北京:化学工业出社,2005.

[4]孙慧宗.中国城市化与生态环境协调发展研究[D].长春:吉林大学,2011.

[5]宋永昌.城市生态学[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

[6]李英俞,毕波.国内外生态省建设理论和实践研究综述[J].中国林业企业,2003,6(13):5-7.

[7]马世骏,王如松.社会-经济-自然复合生态系统[J].生态学报,1984,4(1):1-9.

[8]刘耀彬,陈斐,周杰文.城市化进程中的生态环境响应度模型及其应用[J].干旱区地理,2008(1):122-128.

[9]顾朝林.论中国城市可持续发展研究方向[J].城市规划,1994(6):1-9.

猜你喜欢
城镇化协同生态
家校社协同育人 共赢美好未来
“生态养生”娱晚年
蜀道难:车与路的协同进化
住进呆萌生态房
生态之旅
“四化”协同才有出路
家乡的城镇化
三医联动 协同创新
坚持“三为主” 推进城镇化
生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