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方高校服务农村创业经济建设的路径探析

2015-03-27 20:57:42田桂芬
淮阴工学院学报 2015年4期
关键词:村官农村经济

田桂芬

(淮阴工学院人文学院,江苏淮安 223003)

0 引言

发展农村创业经济已为发达国家经济建设作出重大贡献:美国通过开展创业活动,成功实现经济体系由“管理型”向“创业型”的转变;韩国通过开展以创业和革新为核心内容的新村运动,将落后的农业国家改造成工农业均衡发展的亚洲强国;日本通过改善农村基础设施、深化社会服务体系等举措,打造良好的农村创业环境,形成了以“一村一品”为特色的新农村创业模式;部分欧盟国家也相继出台一系列政策法规,鼓励个人或组织深入农村创业,促进了农村经济社会的调整与发展[1]。

目前,我国大部分农村经济发展滞后,三农问题突出,引入“创业经济”无疑为实现“民富、村美、风气好”的农村气象提供了一把新钥匙。

1 地方高校发展和农村创业经济建设的依存关系

1.1 农村创业经济建设需要地方高校鼎力相助

发展农村创业经济是深入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核心内容。“大众创业,万民创新”的农村创业活动,迫切需要地方高校从人才和技术上给予支持。

其一,地方高校身处农村腹地,是农村智力“高地”,承担着服务农村的高等教育职能。地方高校可以通过发挥创业教育的优势,使大学生树立到农村创业光荣、到农村创业大有作为的观念,激发大学生赴农创业的强烈意识,使以“大学生村官”为代表的返乡毕业生真正成为扎根农村、服务于“三农”的创业典型。蓬勃的创业活动不仅需要带头人,更需要大量的创业主体参与,有经商或外出打工经历的农村青年往往具有较大的创业热情,是潜在的创业主力军,但农村青年由于缺乏创业技能、创业层次较低,极大阻碍了创业行为的实施。因此,依托地方高校开发农村人力资源,服务农村青年就业创业是解决农村创业经济人才问题的关键。

其二,地方高校的科技支持是农村创业经济发展的强大后劲。据统计,我国有近80%的农业科技成果出自高等院校,这些科研成果涉及到农村经济发展的各个领域,具有为农村创业经济发展提供系统科技服务的能力[2]。比如,湖南吉首大学利用当地特产猕猴桃研发的“果王素”,已成为当地的一项龙头产业,带领10多万户农民发家致富[3]。

1.2 服务农村创业经济建设为地方高校提供新的发展空间

潘懋元认为:“高等学校直接为社会服务的职能,不仅是社会的客观需求,也符合高等学校自身发展的逻辑。高校的社会服务,不只是满足社会的需求,也是高校自身发展的需要。[4]”地方高校服务农村创业经济,将在发展资金、科学研究、学生就业等方面获得发展空间。

其一,地方高校的办学资金主要依靠财政拨款和学费收入[5]。地方高校多地处农村经济占主导地位的非中心区域,获得财政拨款的数量直接取决于农村经济发展的状况,而通过农村创业经济建设带动农村家庭致富,提高其高等教育支付能力,使以农村生源为主的地方高校学费收取工作更容易。同时,地方高校也可以通过为农村地区提供服务获得发展所需的资金,如开展有偿培训课程等。

其二,地方高校的科研实力不如国家部属高校,在国家级和高层次科研项目的评审中缺乏竞争力[6]。但我国的新农村建设为地方高校提供了科研沃土,尤其发展农村创业经济更是一个重大课题,为地方高校带有浓郁地方色彩的科学研究和成果转化提供了广阔的发展空间。

其三,农村创业经济建设的方方面面都需要高素质的专门人才。在城市就业压力普遍加大和国家多方面激励就业基层的情势下,农村将是越来越多地方高校毕业生的选择。

2 地方高校服务农村创业经济的障碍分析

2.1 地方高校服务农村创业经济动力不足

随着我国高等教育的深入发展,地方高校的社会服务工作已取得一定成效,但在服务新农村建设方面,地方高校明显动力不足。具体表现有两点:第一,定位偏失。许多地方高校忽视自身的特色和优势,盲目向高水平大学看齐,导致办学定位过高,不利于学校可持续发展。第二,地方高校服务农村创业经济建设的机制不完善。一方面,对涉农研究的教师缺少适宜的激励政策,许多地方高校开展涉农服务的教师不仅待遇无法保障,而且在职称晋升或职务竞争中也无优势,极大制约了地方高校教师服务农村的积极性。另一方面,地方高校缺乏服务农村经济建设的管理机制,服务农村的活动多由学院、社团或科研教师自发组织,学校没有专门的管理机构,也无专人负责。

2.2 地方高校大学生村官创业引领示范作用亟待增强

发展大学生村官是地方高校为农村经济建设输送高素质人才的主要渠道之一。鼓励大学生村官在农村改革发展的第一线大胆创业,有利于转变群众的思想观念,激活农村创造活力,增强农村创业经济建设的内生动力。但是多项调查显示,目前大学生村官愿意扎根农村、创业安家的比例较低,示范引领作用不明显。究其原因,首先是大学生所学知识与农村需求脱节。我国现有的高等教育体制还是以服务城市发展为主要目标,在专业设置和教学内容等方面都有明显的城市特征。其次,城乡差距明显。农村经济社会发展普遍落后于城市,工作环境艰苦,待遇低、福利差并且保险、医疗、养老、子女上学等一系列社会保障配套措施也几近空缺,这些都影响了大学生村官扎根农村[7]。另外,大学生村官仍普遍存在功利心态、投机心理,“宁要城市一张床,不要农村一套房”,把大学生村官计划当成通往城市理想工作的“跳板”。

2.3 地方高校成人教育与农村创业教育需求契合度不高

市场竞争机制下,地方高校由于起步较晚,地处较偏,在学校声誉和办学条件等软硬件设施中,很难与重点高校相提并论。近年在各类媒体中更是频现部分地方高校生源不足、毕业生就业困难等报道,在此背景下,地方高校成人教育的发展步履维艰。而建设农村创业型经济,不仅需要大量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还需要将数量巨大的农民,特别是青年农民,培养成为有文化、懂技术和会经营的创业型农民,这给地方高校成人教育带来了新的发展空间。地方高校成人教育应及时转型、调整办学定位,抓住农村创业经济发展的机遇,把为农村市场提供创业教育服务作为核心任务。但目前地方高校成人教育的定位严重偏离了农村市场,无法满足农村创业经济的发展需求。根据张福明对山东省21个乡镇799位农户的调研显示,67.5%的被调查者愿意继续接受较高层次学习和技术培训,但其中73.6%的农户认为地方高校成人教育对农村市场重视不够,宣传过少;83.3%的农户认为学习内容应用性不强,难度较大;75.9%的农户表示没有充足的时间学习[8]。

2.4 地方高校科技下乡服务“三农”成效不明显

近年来,国家非常重视发挥科技解决“三农”问题的重要作用,地方高校拥有丰富的科技资源创新,在科技项目研发、成果推广、科技信息传播等方面具有明显优势,是科技兴农的重要力量。但是通过对地方高校科研项目分布情况的调查分析[9],地方高校服务三农的项目占总科研项目的比例很低,存在服务意识淡薄、科技服务的范围有限、科技服务对象现实需求不足、科技服务农村经济发展的贡献率低等诸多问题。究其原因,一是地方高校对科技兴农的战略意义认识不到位,科研管理体制不利于涉农研究,导致科研人员对服务农村创业经济发展缺乏热情,更青睐与地方企事业单位合作;二是研究力量分散,地方高校科研领导机构对涉农的科研方向缺乏有意识的引导。加之部分科研人员对科研目标的定位并不明确,选题结合当地经济社会发展的少,依从自身兴趣的多;三是地方高校普遍存在重视研究轻视推广,重视成果结题,轻视成果转化的观念,造成科研成果与社会需求脱节,成果转化困难的现象。

3 地方高校服务农村创业型经济建设的突破路径

3.1 双管齐下,激发地方高校“为农服务”的内驱力

我国长期以来形成的“二元”经济社会结构,导致城乡差距不断加剧,“城市像欧洲,农村像非洲”。因此,高等教育在指导思想上也重视为城市建设输送人才,而极少为农村、农民和农业服务。要改变目前的局面,需要从政府和地方高校两个方面双管齐下。政府应建立高等教育为农村经济建设服务的配套机制,引导高等教育服务农村经济建设。首先,建立相应的财政支持机制,对涉农地方高校给予拨款和贷款的政策优惠及倾斜;其次,要建立地方高校分类考核和评价体系,将地方高校为农服务的状况和业绩纳入考核体系,并将考核结果与计划调控、财政支持和重点建设项目挂钩;第三,要制定和实行新的人事奖励和职称晋升制度,对涉农研究和服务的教师在校外奖励、职称评定等方面给予相关优惠政策。而地方高校也应合理定位,树立“立足地方,服务地方”的办学目标。地方高校可根据学校情况,选定区域经济和社会的实际需求作为发展方向,培养能满足当地经济社会发展需要应用人才,将服务新农村建设,发展农村创业经济作为履行高校的社会服务职能之一,发挥自己的优势,办出自己的特色,实现学校的可持续发展。

3.2 多方发力,助推大学生村官立足农村创业安家

地方高校作为大学生村官政策实施的先锋阵地,肩负着培养和输出大学生村官的重要使命,因此,根据农村创业经济发展和新农村建设的人才需求,探索村官创业培养模式就成为关键。地方高校可借鉴“校企合作”、高校“产学研”等模式开展“校村合作”,把大学生在校所学的知识、技能等与农村社会的具体实践有机结合起来,让学校和农村实现优势互补、资源共享,以切实提高大学生村官的创业能力和培养质量。比如,将大学生村官牵头设立的农村创业项目与地方高校的科研结合起来,从而既使得地方高校的科研优势得到发挥,也使得农村的资源优势得到升华,更使得大学生村官在农村的实践工作中不断地锻炼和提升自身的创业能力,实现多方共赢。为了使大学生村官安心扎根农村创业致富,政府和社会也需要积极营造有利环境。地方政府不仅要出台优惠政策、优化配套措施、提供资金支持,更要尽快打破城乡差别,建立完善的社会保障体系,如为落户农村创业的大学生发放安家费、交纳三金、优先安排其子女入学等,为投身农村创业经济建设的大学生解除后顾之忧。全社会也要为村官在农村创业立家提供良好的舆论氛围。各类媒体应该站在党和国家发展全局的高度,以强烈责任感做好农村基层就业报道,传递出“行行建功、处处立业”的主流声音,正确引导舆论。媒体也要充分发挥舆论监督作用,跟踪报道各级政府的促就业创业举措是否落到实处,大学生基层就业创业渠道是否通畅等,增加优惠政策的透明度。

3.3 立足农村,发挥地方高校成教的创业教育功能

地方高校成人教育如果能够充分把握为新农村建设培养大批实用人才的机会,提高成人教育的农村适用性,推进创业教育走入农村,不仅能有效缓解农村创业经济建设中的人才匮乏问题,更能拓展自身生存和发展空间、获得地方社会的认可。首先,必须根据农村成人教育生源的特点改革招生考试制度。比如,外语是成人高考的必考科目,但农村成人学生的外语基础普遍较弱,几乎没有机会在实际工作中使用,却剥夺了很多农村学生接受成人高等教育的机会。其次,地方高校必须改变视成人教育为“副业”的观念,在充分调研地方经济发展特色和农村劳动力特点的基础上,设置适合在农村开展创业活动的课程体系和教学模式。比如,增加以专业型创业为导向的课程内容,发展农村远程教育、职业培训等适合农村教育对象的教学模式。最后,要充分了解农村成人学生创业的实际需求,因材施教,开展不同于普通高教的特色化创业教育。成人在长期的工作经历中往往具备了创业意识,积累了一定的创业知识,接受创业能力和技能的系统学习才是最真切的需求,因此,成教的创业教育要增加创业的实习、实验和实训教学时数,将创业能力培养作为核心目标。

3.4 因地制宜,服务农村创业项目信息库建设

首先,地方高校要从宏观层面把握涉农科研方向,编制合理的科研计划,为农村创业经济发展提供切实可行的科学技术支持。地方高校的科研计划要应对农村创业经济建设中出现的重大问题和市场的长远需求,进行超前研究,增强农业科技储备。地方高校的科研计划要有利于创业人员获得较高经济利益,要突出与农村创业经济发展相适应的新内容,有利于促进创业人员及时掌握新技术,增加产品的技术含量,提高产品在市场中的竞争力,实现较高的经济价值。其次,地方高校要从多个方面寻求科研成果的转化突破,为农村开展创业活动提供可靠的项目来源。可以通过强化农业科技示范基地建设,扩大覆盖面,发挥高新技术的示范与辐射推广作用,使广大农民亲身体验科技成果的应用效果,促进其创业行动的实施;可以与涉农企业进行校地合作,共同进行高校科研成果的中试或工程化、产业化研究;也可通过参与涉农企业的技术开发和创新工作,加快科技成果的转化,弥补高校在成果转化过程中的不足;还可以充分利用国家对高校企业的优惠政策,依托高校人才和科技的优势,投身经济战场,创办高科技企业,既能为学校科研成果的转化提供条件,又能成为引导农村创业经济的新兴力量。

[1]中国科协“新农村建设创业能力研究”课题组.培育创业型新农民建设创业型新农村[J].求是,2007(11):30-32.

[2][8]张福明,刑戈.高校成人教育深入农村的途径探析[J].沿海企业与科技,2011(2):117-118.

[3]胡建文,李洪雄.民族地区高校服务地方经济建设的研究与实践—以吉首大学为例[J].法制与经济,2012(8):78-80.

[4]潘懋元.新编高等教育学[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42.

[5]陆咸良.以绩效为导向的高校财务管理研究[J].财会通报,2015(5):81-83.

[6]施振佺,郭畅.浅谈地方高校科技创新能力[J].中国高校科技,2014(Z1):33-34.

[7]田桂芬.“农二代”大学生返乡创业的障碍及对策研究[J].农业经济,2013(3):87-89.

[9]冯小宁.地方高校服务新农村建设问题与路径探析[D].开封:河南大学,2010.

猜你喜欢
村官农村经济
农村积分制治理何以成功
今日农业(2022年1期)2022-11-16 21:20:05
“林下经济”助农增收
今日农业(2022年14期)2022-09-15 01:44:56
唱村官
黄河之声(2022年6期)2022-08-26 06:46:12
“煤超疯”不消停 今冬农村取暖怎么办
今日农业(2021年21期)2022-01-12 06:32:04
“95后”女村官的乡村振兴梦
海峡姐妹(2020年7期)2020-08-13 07:49:12
增加就业, 这些“经济”要关注
民生周刊(2020年13期)2020-07-04 02:49:22
让优秀“村官”有奔头
今日农业(2019年10期)2019-01-04 04:28:15
民营经济大有可为
华人时刊(2018年23期)2018-03-21 06:26:00
我要当个好村官
在农村采访中的那些事
中国记者(2014年2期)2014-03-01 01:38: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