彭桂英
利益相关者视角下农业企业的公司治理
彭桂英
我国的农业企业是一个范围广泛的行业,与社会生产的各个方面联系紧密,在我国国民经济中有着重要的作用。通过对具体的HF农业企业进行案例分析,找到其自身的特点和存在的问题,并尝试用利益相关者共同治理机制去解决其现有公司治理模式存在的问题,然后归纳出农业企业公司共同治理的启示和经验。本文采用理论分析与实际案例相结合的方法,为农业企业公司共同治理的提供理论指导。
公司治理 利益相关者 农业企业
传统的企业理念是股东利益至上,“资本雇佣劳动”的观念下股东利益最大化是企业追求的目标,因此这种观念下衍生的公司治理理念就是股东权益至上的单边治理观念,伴随着人们对企业本质深入的研究,在20世纪60年代以来利益相关者理论开始影响着人们对企业传统观念的看法。他们提出企业的利益相关者都对企业注入了专用性资源,促进企业发展的不仅仅是物质资本还有人力资本的作用,因而企业在考虑股东利益需求的同时,必须同时要考虑好诸如员工、债权人、消费者等利益相关者的利益需求,企业利益相关者参与公司治理的多边治理模式出现和发展。多边治理的逻辑与股东主权逻辑的本质区别在于公司的目标不仅仅追求股东利益最大化而是为包括股东在内的利益相关者服务。从企业的资源投入和取得角度看,利益相关者治理理论更具有合理性,因此利益相关者理论在参与公司治理方面得到更多的重视和研究。
利益相关者理论参与公司治理在理论界得到论证其的合理性的同时,一些现实的例子从反面警示我们利益相关者理论参与公司治理的重要作用。2008年中国毒奶粉事件曾引发国人对食品安全的强烈反响,三鹿奶粉中出现了三聚氰胺,导致婴幼儿出现健康问题。这次事件中暴露的是企业忽视消费者利益,导致了整个中国奶制品行业的萎靡,至今国人对国产奶制品仍不放心。此外,富士康等企业员工频繁发生的跳楼事件,反映出的企业忽视员工因素,导致员工思想压力过大,出现自杀事件,也引发人们对企业员工问题的思考。透过这些现象我们看到在公司治理中必须要考虑企业的利益相关者的利益诉求,利益相关者参与公司治理势在必行。
伴随着新制度经济学和对企业本质的研究,利益相关者理论出现萌芽,直到1984年Freeman出版了《战略管理:利益相关者管理的分析方法》,这标志着利益相关者理论的正式形成。他提出利益相关者的定义为:“能影响组织的经营目标,并被组织经营目标所影响的人群”。伴随着学者们不断的研究,该理论也不断得到深化而后发展,利益相关者理论在国外的发展主要分为三个阶段。
第一个阶段利益相关者理论的起源时期。1937 年Coase在其文献的《企业的性质》一文中提出了“交易成本”概念,并将这一概念用于解释企业的性质:企业是以交易成本最小化为目的的组织形式,之后又阐述企业的本质是一种和市场相区别的交易活动的契约形式,这标志着企业契约理论的形成。他认为企业是与不同利益相关者主体之间的一系列不完全契约的集合。Williamson在交易成本概念的基础上进行了研究,从交易过程中的隐性契约角度,提出“关系契约”理论,他认为这些关系契约是一种对企业的长期关系的约束和保证。
第二阶段利益相关者理论的兴起时期。哈佛大学教授Dodd在1932年提出利益相关者思想,他认为企业在股东及其他外部压力下经营,管理者必须对雇员、顾客、社会公众负责,企业应当实现股东和社会利益为目标。20世纪60年代以后,西方学者对利益相关者进行研究,不断探究给出了利益相关者的概念。1963年斯坦福大学的一个研究小组首次定义“利益相关者”概念:与企业有密切关系为企业提供支持的人。1983年,Freeman和Reed分别对利益相关者进行了定义,指出广义的利益相关者为“能影响组织的经营目标,并被组织经营目标所影响的人群”,狭义的利益相关者为“一个组织依托并维持生存的人群”。Freeman于1984年出版的《战略管理:利益相关者管理的分析方法》标志着利益相关者理论的正式形成。他提出利益相关者的定义为:“能影响组织的经营目标,并被组织经营目标所影响的人群”,这一观点得到了广泛的认同,并成为目前理论界一致使用的利益相关者概念。
第三个阶段利益相关者理论的深化发展时期。利益相关者理论的兴起,带动了学者们对利益相关者理论的继续探究。利益相关者理论自身不断得到发展和完善。一方面对利益相关者概念进行了更细致的定义和分类,同时又研究如何才能满足利益相关者的利益要求,在公司治理机制中利益相关者的研究。(1)利益相关者的划分。尽管弗里曼对利益相关者内涵进行了比较贴切的定义,但是在实际研究中,这一定义显示的过于宽泛,因此众多学者还是对利益相关者进行了更为细致的定义划分。1997年,Mitchell,Agle,Wood以影响力、合法性、紧迫性为标准将企业利益相关者划分为潜在利益相关者、有预期的利益相关者、权威性利益相关者三类;(2)对利益相关者治理结构的研究。随着理论研究的深入,学者们逐渐倾向于如何通过共同治理来研究利益相关者理论在企业中的实际应用问题。弗里曼认为,公司应该为它利益相关者的利益而经营,在战略实施时要让利益相关者积极参与;遵守“利益相关者授权法则”、“董事责任法则”和“利益相关者求偿法则”。1997年,Shalm从利益相关者理论入手,研究了利益相关者协同治理的优势,提出建立一个利益相关者共同管理的管理模式构架,从公司治理结构上提出了利益相关者利益实现的途径。
虽然学者们在研究利益相关者在公司治理中需要的理论框架有比较成功的学术成果,但是如何真正在公司治理中去兼顾到利益相关者的利益,去实现公司的持续健康发展。下文中我们将以农业企业为研究对象,分析它具有的特殊性,利用利益相关者理论分析其存在的问题,并尝试提出一些针对性的对策。
农业企业是一个涉及十分广泛的概念,它具有自身的一些特殊性,这些特殊性在一定情况下会导致农业企业忽视它的利益相关者的利益需求,因此就会导致农业企业在公司治理方面会出现同一系列的问题。加强对利益相关者方面的重视,在农业企业的公司治理中引入利益相关者理论,进而为农业企业公司治理提供一个理论上的治理框架。
(一)农业企业忽视其利益相关者的原因分析
农业企业是一个随着时代发展和农业内涵不断丰富而不断发展的概念,在不同的时期和不同的国家定义了不同的内容。《中国农业百科全书》界定的农业企业是指以经营农业为主或为农业生产服务实行独立核算的生产经营单位,它强调了农业企业不仅包括农业生产经营性企业,而且还包括了为农业生产服务的企业。本文界定的农业企业就按照这一标准进行。
前面我们分析了利益相关者理论的合理性,下面探讨农业企业与其利益相关者现状的情况,农业企业具有自身的一些特殊性,这些特性可能会引起农业企业出现忽视利益相关者的问题。
(1)农业企业与农业有千丝万缕的联系,农业生产具有明显的季节性和地域性,同时农业生产过程周期长,受自然条件的影响较大,使得农业企业经营风险增大,相同的投入不同的年份得到的收益可能相距甚远,企业的经济效益不确定性明显。农业企业的这一特点,在很大程度上会影响其蛰伏型利益相关者。农业企业的经济效益不稳定,经营风险大,这就加大了债权人的压力,债权人在很大程度上要承担企业的较大的经营风险,正常经营状态下,企业一般不会损害债权人的利益要求,但是企业一旦出现经营风险和经营危机时,他们将会为了维护自身的利益,而牺牲债权人的利益。
(2)农业属于基础性产业,同时农业企业产品具有同质性,其产品花色品种少,更新换代较慢,并且绝大多数需求弹性不大,农业企业市场竞争力相对较弱,企业为了增加利润,往往会发生短视行为,企业会从整个供应链条上来扩大自己的利润空间,压低供应商的价格,降低产品质量和品质等行为,我国农业企业都是面对许多分散、流动的客户,缺少有较为稳定的供销网络,由于客户的分散性和流动性,使得客户之间的信息交流极其困难,企业是否真正的对消费者和客户负责,缺少有效的衡量标准,顾客和消费者同时也不能对企业形成足够的压力和有效的反馈。这些行为将忽视消费者和供应商的利益要求,最终也会损害企业的发展。
(3)多数农业企业因为与农业的关系,选址上大多接近广大农村,这样的企业区位因素会大大削弱对公司员工的吸引力。农业企业很多都是一体化的,业务范围涉及到生产、加工、运输等各个环节,因此需要大量的劳动力,企业从节约成本的角度,往往会从当地招很多工人,这一定程度上会导致企业员工的当地化问题严重,可能会出现“近亲繁殖”问题,企业招不到外来员工,满足不了外地员工的利益要求,导致企业缺乏新的活力。为了扩大市场份额,选址上往往多处撒网,各地都有自己企业的分公司或者子公司,这些无形中加大了企业统一管理上的压力,分散的生产经营对企业的经营管理者是一个挑战。农业企业自身这些诟病不加以认真的解决,将会直接影响到企业的核心利益相关者的利益:企业的员工和经理层。他们是企业人力资本的提供者,如果连他们的利益需求都得不到根本上的满足,企业将无从谈起成长和发展。
(二)农业企业忽视其利益相关者带来的问题
(1)人力资源问题——员工角度
农业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存在很大的缺陷和不足。农业企业的企业自身的特点导致对员工利益需求的忽视,使得摆在农业企业在人力资源方面的问题是招不到人才和留不住人才。缺乏对企业文化的建设。员工缺乏共同的价值观念,对企业的认同感不强,往往造成个人的价值观念与企业的理念的错位。企业缺乏对人才的培养。企业的一线员工企业看重的是他们的劳动力优势,不注重对他们的培养、培训,员工的技术能力落后,缺乏创新能力。缺乏一个完整的人力资源系统,人力资源两极分化严重。有实力的农业企业高薪聘请高管,这部分高管人员都有很好的企业管理背景和学历。与之相对的一线的员工素质水平却相当低,高中以下学历的人员非常普遍,不重视人才梯队的建设,内部沟通都困难、成本高,加大了企业内部管理难度,也不利于整个企业的发展。
中国是世界上的人口大国,看似有着无限的劳动力,但是近年来民工荒问题却日益显现。对企业来讲,如果缺乏足够的劳动力势必会影响企业的发展,因此尊重现实情况和利益相关者理论来讲,企业必须尊重企业员工这部分利益相关者的利益需求,这样才能形成员工对企业的认同,增强员工的忠诚度,保证企业的健康发展。
(2)代理问题——股东、经营者角度
现代企业制度一个重要的方面就是实现了所有权与控制权的分离,积极的意义是实现了企业的专业化管理,有利于提高管理效率。企业的股东和经营者都是企业最为核心的利益相关者,但是如果两者关系处理不好,会给企业的发展起到掣肘的作用。
我国的农业企业特别是一些大的集团企业都是由国有企业和集体企业改制而成的。国家股实行授权经营,实为经营者掌握,这种类型的企业具有一定的激励机制,同时也有一些专门的国资委部门机构发挥着监督机制,但是他们往往会缺少制约机制,没有面临社会经理人市场竞争的威胁,也没有因经营失败而被解雇构成个人前途重大挫折的压力。农业企业大部分的类型还是属于一些中小型企业,没有真正的实现两权分离。很多企业的所有者就是企业的管理者,或者就是对企业的代理人管理层的授权不够,企业的所有者对代理人授权不够充分,代理人缺乏足够的决策权,而所有者对于企业的日常经营状况又了解不够,不能替代理人制定出有效的决策。因此这种情况将也不利于为企业留住高级管理人才,还会导致企业的经营管理混乱,影响企业的发展。
(3)上游融资问题——债权人角度
虽然国家对“三农”问题十分重视,但农业企业融资难仍是农业企业发展的重要阻碍。2007年在沪深两市仅有32家农业上市公司,农业企业上市公司所占比重仅为2.2%,这直接反应了农业企业想要通过上市融资很难;同时农业企业想要发行企业债券也是有较高的门槛限制,债券发行办法规定,发行企业债券的股份有限公司的净资产不低于人民币3000万元,有限责任公司的净资产额不低于人民币6000万元,且还要有实力雄厚、信誉良好的单位作担保。因此众多的中小型的农业企业很难从资本市场得到有效融资,
大部分农业企业融资的主要途径被迫选择从商业银行等金融机构直接贷款实现,但是现实情况是很多农业企业从商业银行贷款也困难重重。从整个外部环境来看,整个社会信用体系不健全,银行很难筛选出守信企业,银行既有的债权难以得到保全,这无疑会使银行“慎贷”和“惜贷”。从农业企业内部来看:一方面,农业企业自身容易受到自然环境等客观因素的影响,导致其经营的收益性不稳定,容易受到外部环境的影响,经营风险也相对较大。另一方面,多数农业企业发展不规范,内部财务制度不规范,影响金融机构融资决策,同时企业也缺少资产做担保和抵押,农业企业这些内部的特点都会加大债权人承担企业风险的程度。以上种种原因无形中增大了企业的融资难困难,很多中小型的农业企业面临资金短缺的窘境,严重制约着农业企业整体水平的发展。
(4)供应链问题——供应商、客户角度
农业企业本身的产品同质化,企业创新力度低,产品竞争压力大,企业为了生存,扩大经济效益,会从企业整个供应的环境上加大利润来源,就会产生一些压低供应商价格,或者牺牲产品质量,来增加自己的利润。一旦这些问题出现,企业经营将会出现不良反应,企业无法形成自己稳定的供应链,在消费者顾客心目中也无法树立起良好的形象。
供应商和客户,都是企业紧密的利益相关者,他们都是企业完整供应链上不可或缺的利益相关者,因此企业的公司治理中必须要考虑他们的利益要求,不能以牺牲他们的要求为代价换取自己企业的效益,应该树立的是一种互利共赢的观念。严抓生产质量,保证产品的质量安全,不仅仅是对消费者合作商负责,也是自己的企业发展的源泉之一,只有企业树立起良好的信誉和口碑,才能真正实现其持续经营。
通过对农业企业的特点了解之后,分析了农业企业的公司治理中可能产生的忽视利益相关者的原因。同时通过分析利益相关者问题,总结农业企业在人力资源、代理问题、融资问题、供应链问题等方面存在的情况。文中我们将援引HF农业企业作为案例进行详细的分析,了解其公司治理的状况,尝试用利益相关者共同治理模式来解决其问题,通过HF企业的实际情况,证明利益相关者共同治理理论的可行性,并总结出利益相关者共同治理机制的一些启示和建议。
(一)HF企业公司简介
HF有限公司(以下简称HF)成立于2006年,总部设在山东省青岛市,是山东省农业产业化重点龙头企业,下设四家分支机构。并于2010年12月在阿联酋迪拜设立了全资子公司。公司自2006年成立起,秉承“从种子到餐桌的绿色”的理念,全面致力于现代农业科技研究、现代农产品生产基地建设。2008年,公司所有基地全部通过GLOBAL GAP认证;企业通过ISO9001国际质量体系和HACCP认证。
HF作为一个农业产业化的企业,在山东,福建,河北,上海等地有11处约万亩标准化的生产基地,它有自己完整的供销体系,2006年在青岛莱西斥资5000余万元建立一个现代化的蔬菜加工厂。企业实施标准化的基地管理和先进的蔬菜加工,使HF赢得了两大国际快餐巨头在中国上游原料市场的大部分份额,成为韩国乐天等数家世界500强企业在中国的合作伙伴,产品畅销日本、韩国、新加坡、马来西亚、阿联酋、沙特等国际市场。2008年北京奥运会、残奥会期间,HF成功入选奥运餐饮供应企业。在企业的未来发展战略上,企业秉承产品质量优先,倡导绿色食品理念,扩大蔬菜出口比重,从而使企业做大做强。
(二)HF企业的利益相关者治理分析
HF是一个典型的农业产业化企业,它的基本经营范围包括从蔬菜的种植、加工、运输、销售整个的网络系统。在企业的整个组织中有不同的企业利益相关者,核心的利益相关者包括股东、经营者和员工;还有契约性的债权人、供应商;边缘型的政府和社区等。接下来我们就分析HF企业的利益相关者情况,具体情况具体分析,从而为HF企业提供利益相关者共同治理的建议。
(1)员工方面:企业秉承“以人为本”的观念,认为人才才是企业成长的重要力量,为企业员工提供住宿区和职工餐厅,企业领导层与普通员工一起就餐,企业内部人际关系和谐。企业采取有效的绩效激励管理,根据员工对企业的贡献不同而提供不同的激励。同时积极给员工提供参与管理的途径,只要职工提出的建议,得到采纳并为公司带来效益,公司会根据效益和效果的不同,分别给予相应的物质奖励和荣誉称号。
(2)供应商、消费者方面
HF作为一个农业产业一体化的企业,拥有自己的蔬菜生产基地,在蔬菜生产和管理上有自己独特的技术优势,同时企业也采取基地加农户的模式,给予基地周围一些农民,对他们进行指导,扩大自己的生产规模,同时采购他们合格的农产品。与周围的农民签署一些生产协议,无形中将这部分供应者拉入整个企业的一体化中。同时企业也有一些长期合作的原料供应商,建立了稳定的供应关系。HF企业严抓产品质量,贯彻绿色食品理念,企业加工的每一项流程都有严格的卫生标准,因此与肯德基,麦当劳,百盛等著名餐饮企业建立了长期的供应关系。
(3)金融机构等债权人
前面我们提到HF企业现在重要的公司发展目标是实现中小板上市,因为HF企业现在还在争取上市的过程中,因此企业主要的融资途径是通过银行等金融机构进行贷款。HF以商业银行贷款为主渠道,在融资总比重中占55%,作为山东省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还有能申请到国家农业发展银行的政策性资金贷款,比重约占到23%左右,剩下的融资渠道主要就是依靠自身积累资金,如图示。从图中就可以看到HF企业融资途径相对单一,缺乏直接融资(股票、债券等)途径,没有多元化的融资途径,将会限制企业生产规模的扩大,对企业的长远发展不利。
图1 企业融资途径比例图
(4)社区与政府
HF在生产经营中除了兼顾员工、客户、供应商利益之外,同时兼顾社区等其他各利益相关者的利益,主动承担起相应的社会责任。HF带动周围农村剩余劳动力就业,同时与当地政府进行有效的沟通,建立自己的生产示范基地,带动当地农民致富,同时也得到了当地政府政策和税收的支持,有力的促进了公司的发展。
从以上对HF企业的利益相关者情况进行分析,我们能发现该公司比较的重视利益相关者在公司中发挥的作用,比如重视员工利益,尊重顾客要求,拥有稳定的供销网络。但是该公司同绝大部分企业一样,在公司治理方面还是存在很多的不足,随着HF公司逐渐的走向成熟,其经营管理水平也在不断的提高,企业规模也不断的扩大,但是它现有的公司内部管理水平还是有很大的提高空间。
图2 HF公司组织构架图(2012)
(三)对HF企业利益相关者共同治理的建议
结合HF企业未来的发展定位和前面对农业企业共同治理方式的探究,应该从内部治理机构和外部环境两个方面来对企业进行治理框架的构建。内部治理机构方面可以通过对公司重要的组织机构,董事会,监事会等方面加强利益相关者的参与度,同时外部环境方面加强同政府社区的交流协调。结合公司未来上市的要求,公司进行股份制改革,必然要规范公司内部的治理结构,初步的为公司提出一个基于利益相关者共同治理的模式构建。
(1)完善董事会制度
董事会在一个企业中的作用不言自明,不仅可以说是公司治理的重要组成部分,甚至可以说是中心组成部分。它是一个企业的心脏,在企业发展过程中发挥着决策作用,经理层下面的机构都是它的执行机构。因此要构建一个多元化的董事会。
董事会的完善主要从董事会成员的构建来进行完善,从内外两方面进行完善董事会成员的组成。内部董事建设:在原先股东大会选举产生董事会内部成员的同时,可以将经理层成员纳入董事会成员的范畴,给予他们更大的激励机制。传统企业的观点是追求股东利益最大化,经理层也是为股东利益服务,作为企业高管的他们也有自己的利益价值诉求,企业一般都会尊重高管的要求,作为HF企业来讲,需要给予经理层更多的激励,董事会更要做到的是放权,给予经理层更大的管理权限,避免董事长亲力亲为,架空经理层的权限。内部董事还需要考虑普通员工的利益诉求,根据企业规模的具体情况,现在可以在董事会安排一名员工选举出来的代表,真正赋予员工在董事会中的发言权,员工代表真正参与到董事会事物中去,远比一些鼓励员工献计纳策的政策更有优势。外部董事建设:借鉴外国的独立董事制度,将一些会计审计等具有专业知识素养的专业人员作为公司的独立董事,他们和公司没有利益纠葛,主要是对公司的经营状况出现的问题进行客观的评价衡量,从而有利于公司的持续经营。
(2)建立监事会制度
前面从公司的组织构架中我们了解到,作为一个刚起步发展的公司,在HF企业的公司构建中缺少监事会的这一重要组成部分。公司上市以后,监事会在公司中的作用将是至关重要的,公司的新陈代谢健康发展,都是需要监事会去维护协调,以发现存在的问题,进行改进。
在日德模式下,银行等金融机构也可以作为外部力量去参与公司的事务,但我国现有的政策规避了银行参与公司决策的途径,尤其是作为农业企业的类型,企业关系国计民生,银行等金融机构也是企业获得资金的重要来源,他们作为企业的债权人,应该在企业中有自己的发言权。通过银行等金融机构的外部力量参与,不仅有利于这些金融机构了解企业财务状况和经营方向,减少银行企业之间信息沟通的成本,保障债权人的利益,还一定程度上通过这些外部力量的制约,规范了公司的管理。监事会的重要作用就是发挥监督作用,因此必须要避免与董事会成员之间的重复,因此从企业内部员工中选举代表参与董事会建设更具有理论和现实上的意义。
(3)建立沟通交流部
在董事会下面,构建一个沟通交流部门,它独立于企业的执行层,不对经理层负责,负责处理与供应商,分销商,顾客,社区及政府之间进行信息沟通意见交流。收集意见后直接向董事会反映。这个部门之所以要独立于CEO的管理层面下是为了避免部门形式化,只考虑公司自身利益,忽视其他利益相关者提出的要求。
比如在HF公司的情况下,因为公司采用基地+农户的模式进行蔬菜种植,这个部门可以与这部分农户之间进行沟通交流,整理和收集这部分供应商意见;同时公司同国内很过大型的食品餐饮公司有着稳定的蔬菜业务供应关系,该部门也要和他们进行沟通交流,及时反映顾客的要求;同时作为一个比较规模的农业产业化企业肯定要与当地的社区政府进行沟通,比如土地的征集,农户的工作的安排等,这个部门在公司发展过程中,可以有效的起到一个调和作用,就要一部机器里面的润滑剂一样,看似可以可无,但是确实对整个公司的发展有着很重要的推动作用。它在主要职责就是说与企业有着紧密关系的利益相关者进行沟通交流,整理建议负责向董事会反映他们的要求。新的组织构架模型如下图。
图3 HF公司治理模式构架图
(4)激励制度建设
前面的构建都是从组织构建上进行完善和构建,重点是机构设置完善,其实对企业的除股东外的核心利益相关者,加强对他们的激励机制也是一个重要的方面。紧跟HF为了上市的这个目标,实行员工普遍的持股计划,加强对员工的激励。一方面有利于优化股权结构,减轻一股独大的影响。另一方面利于形成有效的激励机制。让职工成为股东,可以强化职工的主人翁意识,加强团队合作,激发职工工作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加大对经营者的激励和约束,在考虑经理层这部分利益相关者的时候,关注更多的是对他们权力的制约与监督,有制约就要给予他们激励,国外公司推行的高管股权期权激励就是有效的措施。在HF企业更多的让高管拥有更多的执行权力,董事会适当的放权,否则将会出现行政效率低下的情况。良好的激励机制能促进企业实现良性的企业文化,增强企业的活力与凝聚力,提高企业的效率。
根据我国农业企业公司治理的现状,我们必须要摒弃原先“股东利益至上”的观念,真正将利益相关者理论运用到公司治理过程中去,构建一个利益相关者共同治理的机制。同时需要指出的是利益相关者共同治理,并不是说企业所有的利益相关者都一定要分享企业的治理权,这样就会陷入一个治理困境。我们前面已经对企业的利益相关者进行过系统的分类,不同的维度的利益相关者对企业共同治理产生不同的影响,我们也能得出不同的治理经验和启示。
(一)完善职工参与公司治理
利益相关者理论认为企业是物质资本者和人力资本者组成的契约组合。企业的员工为企业注入了专用性的人力资本,并且员工还要承担企业的风险,因此说企业员工理应参与到企业的公司治理过程中去。虽然我国一些国企和事业单位都有工会组织,但是他们的作用有时候是很有限的。我国《公司法》规定,在公司有司做决策要听取职工的意见和建议,决策涉及到职工切身利益时,应有工会或职工代表列席会议的规定,但是这样的规定还是过于宽泛。
借鉴农业企业共同治理的经验,应该在董事会和监事会会中按照员工比例选举出员工代表参加。(1)职工参与董事会。应该将公司法规定的公司类型的范围扩大,农业企业涉及面广泛,有大量的农业人员就业,应该在公司的管理层面给予他们利益要求反映的机会,使企业的职工董事真正参与到公司是管理控制中去,参与公司决策的制定,维护员工的利益。(2)完善监事会制度。在监事会中按比例选取职工代表,监事会在公司治理中的作用重大,公司内部要完善相应的议事规则,保证职工监事独立地、有效地履行监督职权。强化公司的内部监督机制,对企业的经营进行从上到下的监督。(3)员工股权激励。推行员工股权激励,对我国公司治理意义重大。优化股权结构,可以缓解农业企业国有股或者大股东一股独大的情况,实行股权多样化,提高公司治理效率。同时对员工来说激发员工的主人翁意识,提高员工的主动性积极性,员工对公司的忠诚度也会提高。
(二)经理层全面参与公司治理
李强强(2008)通过对我国上市公司的实证分析研究中,从公司资产收益率与资产负债率、高管人员持股比例、第一大股东持股比例几个角度进行相关关系研究发现:(1)资产负债率和资产收益率之间在1%的显著水平上显著负相关,资产负债率上升1%,资产收益率约下降0.31%。(2)高管人员持股比例与资产收益率正相关,但并不显著。(3)第一大股东持股比例与资产收益率在1%的显著性水平上正相关,但影响非常小,第一大股东持股比例每上升1%,资产收益率上升0.094%。这一个结论表明股东在公司治理中还是具有强势地位,其他利益相关者(如经理层等高管)在公司治理过程中利益要求还是很难得到保证,实际中除股东以外的其他利益相关者并未真正参与到公司治理过程,并未对企业绩效产生显著影响。
这个实证研究反映了一个问题,就是传统观点认为企业高管是一个企业的实际管理者,他们与股东都是企业的强势群体,但是在实际公司治理中,经理层的利益要求也容易被忽视。因为农业企业大部分的类型还是属于一些中小型企业,公司治理结构不完善,甚至都没有真正实现所有权和控制权两权分离。企业的所有者对代理人授权不够充分,代理人缺乏足够的执行权。因此这种情况将也不利于为企业留住高级管理人才,还会导致企业的经营管理混乱,影响企业的发展。借鉴利益相关者理论,从激励和监督两个方面着手来真正实现经理层参与公司治理。一方面要对经营管理着进行必要的监督和制约机制,更重要的是采用激励机制,将企业交给职业经理人去经营管理,给予经营层效益奖金和股票期权等激励,使经营者利益与企业的长期发展相挂钩,才会避免因追求短期利益而导致的一些影响企业发展的短视行为。
(三)银行等债权人参与公司治理
前面我们分析过我国农业企业融资的特点,由于我国的证券市场并不发达,融资渠道主要是来源于银行等金融机构。但是我国现行的法律如《证券法》明确将银行等金融机构排除在公司治理之外,银行等金融机构与农业企业之间进行信息沟通困难,使得债权人的利益要求得不到实现。
我国现有的农业企业与银行等金融机构的关系仅限于简单的债券债务关系,随着我国银行不断的改革和发展,商业银行参与到农业企业公司治理有了一定的现实可行性。(1)从法律依据上对商业银行参与公司治理予以规定,解决这一法律壁垒限制。(2)先从农业发展银行这样的与农业企业有着重要战略合作关系的金融机构参与到企业治理中去,通过试点后逐步放开银行金融机构的广泛参与机制,给予与企业有着战略合作关系的银行参与公司治理的职权,允许他们参与到公司治理中去,并对公司的财务状况有知情权和监督权,了解公司的重大决策和经营方向。允许这样的债权人以外部董事的身份参与到公司的董事会中去,这样的合作机制,既能保证银行等债权人的债务安全,减少了信息沟通的成本,同时给企业加强了监督,有利于企业进行高效率的运作。
(四)与供应商、客户建立良好关系
按照利益相关者细分的规则,供应商、客户他们是仅次于企业内部股东、经理层、员工之外的最重要的利益相关者。他们是企业的契约型利益相关者,在企业整个供应链上有着重要作用,一般不要求参与到企业的内部治理机制中。这并不是说不用尊重他们的利益要求,相反的是应该有专门的部门处理他们利益诉求的建议,直接向企业最高的决策机构——董事会进行反映。
供应商和客户,都是企业紧密的利益相关者,他们都是企业完整供应链上不可或缺的利益相关者,在农业企业自身竞争力弱的前提下更不能以牺牲他们的要求为代价换取自己企业的效益,企业应该树立的是一种互利共赢的观念。严抓生产质量,保证产品的质量安全,确立长期合作关系。这样做不仅仅是对消费者、合作商负责,也是自己的企业发展的源泉之一,只有企业树立起良好的信誉和口碑,才能真正实现其持续经营。
[1]罗纳德·哈里·科斯.企业的本质.经济学文献.1937(4)386-405
[2]Williamson.公司财务与公司治理.金融杂志.1988(7)567-591
[3]多德.谁是企业管理者的受托人.哈佛法律评论.1932
[4]Nasi J. What is stakeholder thinking?A snapshot of a social theory ofthefirm.Understandingstakeholderthinking,Helsinki:LSR-JulkaisutOy,1995:19-32
[5]Mitehellrk,Agle,Wood. Toward a theory of stakeholder identification and salience:Defining the Principle of who and what real counts.Academy of Management Review. 1997(22)853-866
[6]陈宏辉、贾生华.企业利益相关者三维分类的实证分析.经济研究.2004(4)80-90
[7]何绍康,梁义.农业企业管理学.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1994(39)
[8]陈工孟,现代企业代理问题和国有企业改革.经济研究. 1997(10)
[9]李扬,杨思群.中小企业融资与银行.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2001
[10]杜媛.困境下的思索.中国海洋大学出版社.2005
[11]O.E.威廉姆森.交易费用经济学讲座.经济工作者学习资料.1987(50)
Corporate Governance of Agricultural Enterprises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Stakeholders
PENG Gui-ying
Qindao Conson Development(Group)Co.Ltd,Qindao 266000
The agriculture enterprises of China is a broad range of industries,having a close relationship with all aspects of society,playing an important role in China's economy.By presenting and analyzing agricultural enterprise stakeholders problems, we got that stakeholder governance pattern is an effective way to solve the problems of agricultural enterprises.Based on the specific HF agricultural enterprises in case analysis,finding their own characteristics and the existing problems,and using stakeholders governance mechanisms to solve the existing problems,the paper then summed up the experience of agricultural enterprise governance.This paper used the theoretical analysis and practical case combination method,trying to provide theoretical guidance for agricultural enterprises.
Corporate Governance;Stakeholder;Agriculture Enterprise
F267
A
彭桂英,女,注册会计师,青岛国信发展(集团)有限公司会计师,研究方向:公司财务,农业经济;山东青岛,26607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