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晓军,刘玉波,陈海荣
(1.山东省济南市妇幼保健院放射科,山东 济南 250001;2.山东大学附属省立医院放射科,山东 济南 250021;3.山东省胸科医院重症医学科,山东 济南 250013)
隐源性机化性肺炎的临床和影像学特征
李晓军1,刘玉波2,陈海荣3
(1.山东省济南市妇幼保健院放射科,山东 济南 250001;2.山东大学附属省立医院放射科,山东 济南 250021;3.山东省胸科医院重症医学科,山东 济南 250013)
目的:探讨隐源性机化性肺炎(cryptogenic organizing pneumonia,COP)的临床和影像学表现,提高对COP的认识和诊断水平。方法:回顾性分析32例经病理证实的COP患者的影像学资料,并复习相关文献。结果:肺功能检查示21例有限制性肺通气功能障碍,其中13例伴弥散功能下降;2例轻度阻塞性肺通气功能障碍;9例未见异常。胸部CT见实变影26例、磨玻璃样影23例、肿块影2例、结节影9例、线状影6例、网格状影4例。结论:临床表现结合影像学特点可提示COP临床诊断。尽早行肺活检确诊,早期应用激素治疗可改善预后。
肺疾病,间质性;肺炎;体层摄影术,X线计算机
隐源性机化性肺炎(cryptogenic organizing pneumonia,COP)是指病因不明或无临床伴随疾病(如感染、器官移植、结缔组织病等),且以机化性肺炎(organizing pneumonia,OP)为病理特征的特发性间质性肺炎的一种亚型[1]。早期COP对糖皮质激素治疗反应良好,预后较好,但常因临床表现缺乏特异性而误诊、漏诊,延误治疗。本文回顾性分析32例经病理证实的COP患者的临床及影像学资料,并参考国内外相关的研究进展,以提高对COP的认识。
1.1 一般资料 收集山东大学附属省立医院、山东省济南市妇幼保健院及山东省胸科医院2008年6月至2013年6月经临床、影像、病理诊断为COP的患者32例,其中,男 17例,女 15例;年龄42~79岁,平均(54±10)岁。从症状出现到确诊的时间为0.5~12个月。21例经支气管镜肺组织活检确诊,9例CT引导下经皮肺组织活检确诊,2例经胸腔镜肺活检确诊。32例均无明确诱因,无长期接触职业性
粉尘史。患者常规行痰检找抗酸杆菌、真菌、脱落细胞至少各3次,均行胸部CT扫描和肺功能检查。24例分别在治疗2周和1个月后行CT随访,8例失访。
1.2 仪器与方法 20例采用GE Lightspeed VCT 64层CT进行扫描;12例采用GE Lightspeed Ultra 16层CT进行扫描。扫描范围从肺尖至肺底。患者取仰卧位,头先进,于深吸气状态下一次屏气扫描全肺。扫描参数:120 kV,180~220mA,层厚5mm,重建层厚及间隔均为1.25 mm,矩阵512×512,FOV 36 cm×36 cm。扫描图像在PACS上进行观察评价。
1.3 图像分析 由3名有经验的放射诊断医师共同对CT图像进行分析,取得一致性结果。分析内容包括肺部病变形态和分布,纵隔淋巴结大小和部位,有无胸腔积液、胸膜增厚及心包积液。肺部病变形态分为:实变影、磨玻璃样影、结节影、不规则线状影、网状影和肿块影。治疗后疗效评价分为:治愈、明显好转(病变吸收50%以上)、好转(病变吸收,但不足50%)、无变化和进展(病变范围增加10%以上)。
2.1 临床特点 32例的自体免疫抗体、支原体抗体及结核抗体均为阴性,痰检及活检肺组织的细菌及真菌培养阴性,痰涂片未找到抗酸杆菌,痰中未见肿瘤细胞。肺功能检查21例(65.62%)表现为限制性肺通气功能障碍,其中13例(40.62%)伴弥散功能下降;2例(6.25%)轻度阻塞性肺通气功能障碍;9例(28.12%)未见异常。
2.2 CT表现 32例中,肺内有实变影者26例(81.25%,图1),其中17例表现为双侧肺内斑片状分布,9例为单侧肺受累(右侧6例,左侧3例);胸膜下分布13例,沿支气管血管束周围分布8例,弥漫分布5例。23例(71.88%)见磨玻璃样影,其中胸膜下分布11例,支气管血管束周围分布7例,弥漫分布5例。肿块影2例(6.25%,图2),均分布于左侧胸膜下区域。结节影9例(28.12%,图3),7例分布在胸膜下,2例弥漫分布。不规则线状影6例(18.75%,图4),5例分布于胸膜下区域。网格状影4例(12.50%),主要分布于双侧胸膜下区域。25例(78.12%)纵隔淋巴结增大(短径>1 cm)。6例(18.75%)合并有少量胸腔积液,左侧1例,右侧2例,双侧3例。无胸膜增厚及心包积液患者。
2.2 CT对疗效的评价 24例激素治疗后行CT随访的患者中,治愈 5例,好转14例,病灶无变化3例,病变呈游走反复2例,未见病变进展。
图1 男,48岁,咳嗽1个月余,加重伴发热1周 图1a,1b 分别为激素治疗前、后CT平扫图片。治疗前见双肺多发实变影,多分布于胸膜下,经激素治疗1个月后,病变基本消失 图2 男,58岁,反复咳嗽,咳痰5年余,CT平扫示左肺上叶斜裂胸膜下团块样高密度影图 3 男,65岁,咳嗽、胸闷 3个月,加重伴发热2周 图3a 激素治疗前,双上肺大片细网格状影并磨玻璃样变,伴弥漫性分布小结节影 图3b,3c 经激素治疗2周后,双上肺磨玻璃样影密度变淡,双下肺出现新的磨玻璃影,病变呈游走性 图4 女,68岁,反复干咳3年余,左肺下叶不规则线状影
3.1 临床表现 COP平均发病年龄为50~60岁,男女发病率相近[1]。常见临床症状有不同程度的咳嗽(干咳或伴咳痰)、发热、呼吸困难,伴乏力、体质量下降和肌肉酸痛等。听诊时可闻及局限性或广泛性的湿性啰音和/(或)Velcro啰音,多位于两肺中下部。肺功能提示限制性通气功能障碍和弥散功能下降。本组32例平均年龄为(54±10)岁,症状以咳嗽和发热为主;最常见体征为湿啰音,仅4例可闻及Velcro啰音;肺功能检查示21例表现为限制性肺通气功能障碍,其中13例伴弥散功能下降;2例轻度阻塞性肺通气功能障碍;9例未见异常,与文献报道[2]相近。COP临床表现缺乏特异性,需结合病理及影像学检查方能确诊。
3.2 病理特点 COP是肺组织对不同因素肺损伤所产生的共同反应,其病理特点是病变呈斑片状分布,病变中央为小气道,肺泡内、肺泡管内见疏松的胶原样结缔组织增生,形成Masson小体,可伴或不伴终末和呼吸性细支气管内结缔组织肉芽肿的形成,肺泡壁和肺泡间隔见单核细胞浸润,肺结构正常,镜下病变均匀一致。此表现是诊断OP的基础,但也可能是继发性改变或过敏性肺炎、韦格氏肉芽肿等疾病病理表现的一部分,在肺癌或肺梗死病灶的外周部也可见到[3]。因此,在获得OP病理诊断的基础上,结合临床和影像学检查资料进行综合分析,排除可能导致OP的其他疾病后,才能诊断为COP。
3.3 CT表现 文献对COP的CT表现描述各不相同。2008年英国胸科协会在“间质性肺疾病指南”[4]中提出COP最常见表现为局灶性胸膜下肺实变影伴或不伴支气管充气征,其次为磨玻璃影,其他少见征象有结节影及外周分布的网状影。综合文献资料并结合本组资料,COP的主要CT表现如下:①实变影,实变多位于双肺内,且具有以胸膜下及沿支气管血管束周围分布为主的特点。本组中81.25%的COP患者表现有斑片状实变影,与文献[5-6]报道的77%~90%一致。②磨玻璃样影,本组占71.88%,是除实变影外最常见的CT表现,与文献[7]报道一致。本研究还发现,磨玻璃样影多呈双侧分布。③结节影或肿块影,可多发,大小不等,边缘不规则,其内可伴有支气管充气征[8]。本组9例见结节影,2例见肿块影,多分布在胸膜下或弥漫分布,未见支气管充气征。④不规则线状影,本组6例(18.75%),多分布在胸膜下区,其比例略高于既往文献[2]。⑤纵隔淋巴结增大,本组25例(78.12%),与文献[6,9]报道相近。虽然本研究未行纵隔淋巴结病理检查,但这种伴随征象,对COP的诊断具有一定价值。另外,本组6例(18.75%)合并少量胸腔积液,可能与低蛋白血症或心功能不全有关。
3.4 治疗方法 COP对激素治疗反应良好,但较易复发。Lazor等[10]报道COP患者总复发率为58%,其中31%的患者复发1次,27%的患者复发2次以上。刘巧维等[11]研究发现,与未复发患者相比,复发患者开始激素治疗时间距离症状首发时间间隔较长,激素起始剂量小且疗程较短。70%~80%的患者接受激素治疗后临床和影像学改变可完全消失[12];但少数患者虽经积极治疗病情仍有进展,最终死于呼吸衰竭。影响COP预后的因素有:①胸部CT以网格状纤维化为主要表现;②支气管肺泡灌洗液中缺乏淋巴细胞;③病理表现有纤维化瘢痕或肺组织重塑[13]。本组3例最初被误诊为间质性肺炎,抗感染治疗效果不佳,病情反复、迁延不愈,最终行经皮肺活检、胸腔镜肺活检确诊为COP,应用激素治疗无效,胸部CT均以纤维化为主要表现,疾病已进入晚期。因此,对COP患者应早期诊断、早期治疗,以防止不可逆性肺纤维化的出现。
总之,COP临床表现缺乏特异性,必须在获得OP病理诊断的基础上,结合临床和影像学检查进行综合分析,排除可能导致OP的其他疾病后,才能诊断为COP。其CT主要表现为胸膜下或支气管血管束周围分布为主的实变影、磨玻璃样影,可见结节影、肿块影、不规则线状影及网格状影。提高影像科医师对COP的认识,有助于早期诊断、早期治疗,并可评价治疗效果,指导用药方案,改善患者预后。
[1]Cordier JF.Cryptogenic organising pneumonia[J].Eur Respir J,2006,28:422-446.
[2]Kanne JP.Idiopathic interstitial pneumonias[J].Semin Roentgenol,2010,45:8-21.
[3]Watanabe K,Harada T,Yoshida M,et al.Organizing pneumonia presenting as a solitary nodular shadow on a chest radiograph[J].Respiration,2003,70:507-514.
[4]Bradley B,Branley HM,Egan JJ,et al.Interstitial lung disease guideline:the British Thoracic Society in collaboration with the Thoracic Society of Australia and New Zealand and the Irish Thoracic Society[J].Thorax,2008,63:1-58.
[5]Lee JW,Lee KS,Lee HY,et al.Cryptogenic organizing pneumonia:serial high-resolution CT findings in 22 patients[J].AJR Am J Roentgenol,2010,195:916-922.
[6]陈彬,赵峰,何健,等.隐源性机化性肺炎的CT征象分析[J].中华放射学杂志,2011,45(6):589-592.
[7]胡栗,胡春洪,郭亮,等.隐源性机化性肺炎的CT诊断[J].实用放射学杂志,2013,29(5):734-737.
[8]Ko KH,Hsu HH,Kao WY,et al.An unusual radiologic pattern of cryptogenic organizing pneumonia:diffuse pulmonary nodules in a leukemia patient[J].Korean J Radiol,2009,10:93-96.
[9]杨蕾,相爱华,囤荣耀,等.CT在隐源性机化性肺炎诊断中的价值[J].医学影像学杂志,2010,20(2):176-178.
[10]Lazor R,Vandevenne A,Pelletier A,et al.Cryptogenic organizing pneumonia.Characteristics of relapses in a series of 48 patients[J].Am J Respir Crit Care Med,2000,162:571-577.
[11]刘巧维,胡红,余丹阳,等.病理确诊的隐源性机化性肺炎12例临床分析[J].中华结核和呼吸杂志,2013,36(3):223-224.
[12]Schlesinger C,Koss MN.The organizing pneumonias:an updated and review[J].Curr Opin Pulm Med,2005,11:422-430.
[13]Cordier JF.Update on cryptogenic organising pneumonia(idiopathic bronchiolitis obliterans organising pneumonia)[J].Swiss Med Wkly,2002,132:588-591.
2014-05-09)
10.3969/j.issn.1672-0512.2015.01.023
陈海荣,E-mail:chenhairongmail@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