纵隔巨大血管脂肪瘤1例

2015-06-06 10:45:40胡彦卿林瑜璇黄娇娇杨书茂
中国中西医结合影像学杂志 2015年1期
关键词:压脂脂肪瘤胸腔

胡彦卿,林瑜璇,黄娇娇,杨书茂

(中国人民解放军第73301部队医院MRI室,福建 福清350300)

病例报告

纵隔巨大血管脂肪瘤1例

胡彦卿,林瑜璇,黄娇娇,杨书茂

(中国人民解放军第73301部队医院MRI室,福建 福清350300)

脂肪瘤;纵隔肿瘤;诊断

女,61岁,2013年11月10日无明显诱因出现胸闷症状,活动时加重,遂来我院就诊,X线正位片示右下肺大片状高密度影(图1),考虑肺内占位性病变。上腹部MRI平扫见右下肺占位性病变,T1WI、T2WI呈高信号(图2,3),压脂呈低信号(图4),考虑脂肪瘤。查体:生命体征未见明显异常,腹软,肝脾未触及;血常规无异常。胸腔镜手术示右侧胸腔无明显粘连,并见一巨大脂肪瘤,包膜完整,质中,与膈肌界限不清,分离肿物包膜基底部可见膈肌破裂孔及部分横结肠,予切除胸腔脂肪瘤,回纳横结肠,缝合膈肌破裂口。术后病理证实为血管脂肪瘤(图 5)。

讨论:脂肪瘤为良性肿瘤,发生于纵隔者很少见[1],多位于前、中纵隔的下部,即起源于心包周围的脂肪组织。血管脂肪瘤是脂肪瘤的一种亚型,易多发,约占脂肪肿瘤的10%,其发生原因不清[2]。本例是术中极为少见的起源于腹腔内的血管脂肪瘤,疝入到纵隔及右侧胸腔而形成的纵隔脂肪瘤。患者早期多无明显症状,随着瘤体的增大往往会出现压迫症状,如咳嗽、胸闷、呼吸困难等。

影像学表现:由于脂肪瘤质地柔软容易下垂,具有流动性,其轮廓无特定性。纵隔脂肪瘤在X线上表现为边界清楚、密度均匀,向一侧胸腔突出、密度较淡的肿块影,其密度介于肺组织与心影之间。在CT上表现为边缘光滑、密度均匀、CT值为负值的肿块,增强扫描无强化。MRI表现为特异性脂肪信号:T2WI、T1WI均为高信号,压脂像为低信号。血管脂肪瘤的诊断依靠病理,X线、CT缺乏特异性,其MRI信号亦由脂肪和血管两部分构成比例决定,一般T1WI为中等偏高信号,T2WI为高信号,肿物内有扭曲扩张的血管影为其特异性表现。本病若血管成分含量较少,与普通脂肪瘤难鉴别;若血管成分较多,可采用脂肪抑制增强扫描[3]。本例血管脂肪瘤即为血管成分少,MRI上仅表现为脂肪瘤信号(图2~4)。

鉴别诊断:纵隔血管脂肪瘤在X线平片上无明显特征性,与其他纵隔良性肿瘤表现相似,难以鉴别。CT、MRI能明确血管脂肪瘤的脂肪成分,甚至血管,并能清楚显示肿瘤的确切位置、肿瘤形态、边界及其与邻近组织的关系。根据CT值、MRI信号表现,一般与纵隔内其他良恶性肿瘤鉴别不难。纵隔血管脂肪瘤的唯一治疗方法是手术切除,常规需开胸手术。目前,利用电视胸腔镜(VATS)完成纵隔肿瘤根治切除也得到越来越广泛的认可[4]。

图1 X线正位片示右下肺见大片状高密度影,上缘较光整 图2,3 分别为T2WI、T1WI均可见充满右下肺野的高信号影,范围约10.0 cm×8.85 cm×6.21 cm,上缘界限清晰 图4 T2WI压脂像可见右下肺为低信号影 图5 光镜下见大量成熟脂肪组织及少量增生血管,血管内可见纤维素性血栓形成(HE×200)

[1]同济医科大学病理学教研室,中山医科大学病理教研室.外科病理学[M].2版.武汉:湖北科学技术出版社,1999:446.

[2]黄长征,杨小英,杨井,等.血管脂肪瘤28例临床病理观察[J].中华皮肤科杂志,2006,39(11):660-661.

[3]杨晓萍,马强华,周怀阳,等.椎管内巨大血管脂肪瘤一例[J].中华放射学杂志,2003,39(8):763-764.

[4]王飞,杨劼,叶国麟,等.纵隔巨大脂肪瘤一例[J].中国胸心血管外科临床杂志,2011,18(3):208.

2014-07-15)

10.3969/j.issn.1672-0512.2015.01.044

林瑜璇,E-mail:linyuxuan0501@163.com。

猜你喜欢
压脂脂肪瘤胸腔
胸腔巨大孤立性纤维瘤伴多发转移1例
后纵隔Ⅱ型髓样脂肪瘤1例
胸外科术后胸腔引流管管理的研究进展
胸椎真菌感染误诊结核一例
MR压脂T2加权与弥散加权成像在合并肺不张的中心型肺癌中的应用
MR压脂T2WI/DWI及增强CT对肺癌与肺不张组织的显像效果
山东医药(2015年15期)2016-01-12 00:40:02
尿激酶联合抗结核药胸腔内注入对结核性包裹性胸腔积液治疗及其预后的影响
哈尔滨医药(2015年4期)2015-12-01 03:57:56
跟骨脂肪瘤1例报道
磁共振T2WI压脂及T1WI压脂增强序列在肛痈及肛漏诊断中的价值
乳腺癌肺转移胸腔积液的治疗(附36例报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