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常态下的经济转型发展山东省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学习研究课题组

2015-06-05 14:34山东省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学习研究课题组山东济南250001
山东社会科学 2015年4期
关键词:常态经济发展

(山东省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学习研究课题组,山东 济南 250001)

·本刊特稿·

新常态下的经济转型发展山东省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学习研究课题组

(山东省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学习研究课题组,山东 济南 250001)

经济发展新常态这一重大战略判断,深刻揭示了我国发展阶段的新变化、新特征、新趋势,表明中央对我国经济发展规律的认识更加深刻,对未来发展的战略取向更加明确。进入新常态后,我国经济正在向形态更高级、分工更复杂、结构更合理的阶段演化,经济增速正从高速增长转向中高速增长,经济发展方式正从规模速度型粗放增长转向质量效率型集约增长,经济结构正从增量扩能为主转向调整存量、做优增量并存的深度调整,经济发展动力正从传统增长点转向新的增长点。推动经济在新常态下转型发展,应更加注重释放改革红利,更加注重创新驱动发展,更加注重产业转型升级,更加注重开放合作共赢,更加注重区域融合互动,更加注重依法行政。

新常态;经济转型;转型发展

2014年5月,习近平总书记在河南考察时富有创见地提出,“要从当前我国经济发展的阶段性特征出发,适应新常态,保持战略上的平常心态”。11月9日,亚太经合组织工商领导人峰会开幕式主旨演讲中,习近平总书记首次系统科学分析了新常态的特征和机遇。在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上,习近平总书记深刻阐述了经济发展新常态的鲜明特征、内在要求和应对举措,指出认识新常态、适应新常态、引领新常态,是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我国经济发展的大逻辑。经济发展新常态的提出,进一步丰富发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对于推动经济平稳持续健康发展,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具有重大指导意义。我们必须深刻把握经济发展新常态的内涵和规律,主动适应和科学引领经济发展新常态,坚持以提高经济发展质量和效益为中心,打好转型发展“组合拳”,以结构优化升级推动经济发展由中高速向中高端迈进,把新常态变成“新强态”。

一、深刻理解经济发展新常态的基本特征

经济发展新常态这一重大战略判断,深刻揭示了我国发展阶段的新变化、新特征、新趋势,表明中央对我国经济发展规律的认识更加深刻,对未来发展的战略取向更加明确。

(一)深刻理解经济发展新常态重大判断的科学性

第一,经济发展新常态是一种必然规律。从国际经验看,据世界银行统计,二次大战之后,世界上只有13个经济体实现了高增长,①根据世界银行定义:所谓高增长经济体是指在持续25年或更长的时间里保持了7%以上GDP增长率的经济体。以7%的速度增长,就意味着,按不变价格,一个经济体的GDP总量每10年翻一番,20年时间里可以翻两番,30年时间里能够提高8倍。这13个国家为:博茨瓦纳、巴西、中国内地、中国香港、中国台湾、印度尼西亚、韩国、马来西亚、马耳他、阿曼、新加坡、泰国和日本。这种高增长是比较罕见的。在这些国家和经济体中,除了中国以外,绝大多数在经历了20—30年的高速增长后,都出现了增速“换挡”现象。比如,日本1951年—1969年GDP年均增速为9.6%,1970年—1990年回落至4.3%,1991年—2013年更是降至0.95%;韩国1966年—1979年GDP年均增速为10.7%,1980年—2000年回落至7.7%,2001年—2013年进一步降至4.1%(见图1)。

图1 日本(左)与韩国(右)的经济增长①数据来源:世界银行数据库(World Development Indicators)。

从我国发展来看,改革开放30多年来,GDP增速有4次连续2—3年低于8%:第一次是1979—1981年,第二次是1989—1990年,第三次是1998—1999年。这3次回落主要是受外部短期因素影响,经济增长的基本面没有改变,很快回到了高速增长的轨道。第四次从2007年3季度开始到现在,GDP增速从14.4%下降到今年前三季度的7.4%,并且仍有很大的下行压力。中间由于国际金融危机的冲击和消费刺激政策的影响,出现了一个V型反转期。应该说,这次经济刺激仅仅是延缓了转段、缓冲了回落,并没有根本改变大的趋势。山东省情况也大致如此(见图2)。

图2 全国及山东的经济增长状况②数据来源:《中国统计年鉴2014》、《山东统计年鉴2014》。

导致这种情况出现的主要原因在于:当前及今后一个时期,我国的人口、土地、资源等要素供求关系日益趋紧,生态环境约束日益加剧,快速增长积累的风险不断凸显,支撑我国经济高增长的传统比较优势正在减弱。在此背景下,新常态理论的提出恰逢其时、科学精辟。

第二,经济发展新常态是一种必然要求。国际金融危机发生前国际市场空间扩张很快,出口成为拉动我国经济快速发展的重要动能。现在,全球总需求不振,外部需求短期难有根本好转。2014年以来,全球贸易增长率仅为3.1%,大大低于1993年—2013年的平均增长水平5.3%。③数据来源:世界贸易组织,《2014年世界贸易报告》。贸易保护有增无减,我国已连续18年成为遭遇反倾销调查最多的国家,连续8年成为遭遇反补贴调查最多的国家。发达国家立足高端领域的“再工业化”步伐加快,东南亚地区的劳动力优势更加凸显,我国不再具备低成本比较优势。国际社会围绕碳排放约束、应对气候变化提出了等一系列新的要求,中国承诺到2020年碳排放比2005年减少40—50%,这意味着更为严格的资源环境约束。

纵观国内,我国经济总量规模已跃居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但发展过程中的不平衡、不协调、不可持续问题依然突出,多重约束和结构性矛盾对经济持续健康增长的制约不断加大。发达国家“换挡”时期的资源环境优势我们不可能再拥有,过去高投入高消耗的发展路径也不可能再延续,提质增效、转型发展刻不容缓。经济发展新常态的提出,科学预见了我国未来发展面临的形势,充分考虑了经济转型升级的紧迫性。

第三,经济发展新常态是一种必然选择。这一重大判断瞄准了“两个一百年”的奋斗目标,瞄准了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具有高度的战略性。中国梦的本质是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强调指出的,“发展必须是遵循经济规律的科学发展,必须是遵循自然规律的可持续发展,必须是遵循社会规律的包容性发展”。

在经济层面,我国经济承受不了像过去那样的高速增长。如果搞强刺激、踩大油门,就难免出“事故”,带来副作用,这样的“高速度”也只会昙花一现。根据测算,要实现2010年到2020年国内生产总值翻一番的目标,每年7.2%左右的速度就够了。考虑到我们前两年较高的增长速度,未来几年我们只需要6.7%左右的速度。在自然层面,过去能源资源和生态环境空间相对较大,现在环境承载能力已经达到或接近上限,必须顺应人民群众对良好生态环境的期待,推动形成绿色低碳循环发展新方式。在社会层面,发展的主体是人,目的也是人,不能惠及全体人民的发展、不能顺应群众期待的发展,就无法凝聚共识,汇集力量。经济发展新常态的提出综合考虑了经济、自然、社会三个层面的统筹协调,聚焦综合国力的提升,顺应了人民过上美好生活的新期待。

(二)深刻理解经济发展新常态的趋势性特征

习总书记指出,进入新常态后,我国经济正在向形态更高级、分工更复杂、结构更合理的阶段演化,经济增速正从高速增长转向中高速增长,经济发展方式正从规模速度型粗放增长转向质量效率型集约增长,经济结构正从增量扩能为主转向调整存量、做优增量并存的深度调整,经济发展动力正从传统增长点转向新的增长点。对于这些变化,可以从三个方面来理解:

第一,增速换挡是经济发展新常态的重要标志。从高速增长转为中高速增长,不是单纯受经济周期波动的影响,而是经济增长阶段的根本性转换。需要注意的是,增速“换挡”是“减速”、“调速”,而不是“失速”。“减速”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

一是边际性减速。基数上去了,速度下来属情理之中。现在我国经济总量已接近60万亿,2013年一年的增量相当于1994年的全年总量,也相当于排名世界17位的土耳其经济总量。在技术条件和经济结构未发生重大变化的前提下,要素边际收益递减是必然规律,增速的回落实际上是一种“理性的回归”。以山东省为例,2011年至2013年亿元固定资产投资效果系数(新增GDP/投资)依次为0.225、0.147、0.130,投资边际收益呈递减趋势。

二是结构性减速。从人口结构看,近年来我国劳动力开始出现绝对的减少,供养人口增加。人口抚养比的上升和储蓄率的下降,导致了人口红利减弱和投资率降低。从产业结构看,在工业化中后期,要素投入从工业部门向服务业部门转换的过程中,劳动生产率通常会出现一定程度的下降,由此带来增速回落。

三是主动性调速。习近平总书记指出,“速度再快一点,非不能也,而不为也”。主动调速,可以为转调留出余地,为改革腾出空间,以速度的调整换取技术进步、体制优化和结构升级,确保实现“实实在在和没有水分的增长”。

图3 1990年以来人口抚养比变动情况①数据来源:世界银行数据库(World Development Indicators)。

第二,结构优化是新常态的本质要求。增速的再调整、阶段的再转换,所追求的就是经济结构不断优化升级,推动发展向中高端水平迈进,主要体现在四个方面。一是经济发展的牵引力由第二产业向第三产业转变。按照国际经验,在向高收入国家迈进的过程中,服务业比重呈现加速上升态势。目前我国也正在经历由工业型经济向服务型经济转变的重要时期。2013年,我国第三产业占比已达46.1%,首次超过第二产业,今年前三季度提高到46.7%。二是经济发展由投资拉动向消费拉动转变。从中长期看,美英日韩等国家在向高收入迈进过程中,消费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呈不断上升趋势。随着发展型消费、服务型消费和新型消费热点的不断涌现,我国的消费需求将进一步扩大,成为经济中高速增长的重要支撑。三是城乡区域发展向一体化转变。自2003年开始,我国东部地区人均GDP增速开始低于全国平均水平。2007年以后西部发展速度快于东部,2008年以后,西部、中部、东北全面超过东部。随着国家新型城镇化战略和区域发展战略的深入实施,城乡产业梯度转移趋势更加明显,发展将更加均衡,城乡区域一体化进程也将不断加快。四是收入结构向居民收入占比提高转变。改革开放35年,我国GDP年均增长9.8%,国家财政收入年均增长14.6%,而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和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年均增长仅为7.4%和7.5%。近几年,这一趋势发生了积极变化,2012年以来城乡居民收入增速超过了GDP增速,人民群众正在更多地分享改革发展成果。

第三,动力转换是新常态的关键所在。从要素驱动、投资驱动转向创新驱动,是保持经济有质量、有效益、可持续发展的必由之路。新常态下,实现发展向中高端迈进,必须紧紧依靠改革、创新和人力资本。创新是根本动力。2013年我国研发经费投入占国内生产总值比重首次突破2%,正式进入创新驱动阶段。在这一阶段,创新不再是经济发展的要素之一,而是决定未来成败的唯一要素,不论是技术的创新、机制的创新,还是模式的创新、流程的创新,未来都呈现出开放化、链条化、集成化、平台化趋势。人才是根本保障。人力素质的提升是解决好新常态下“人口红利”向“人才红利”转变的关键,是新常态动力来源之根本。必须不断转变人才观念,创新人才培养、引进和使用模式。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各领域改革持续推进并取得了明显成效,成为“中国奇迹”的重要驱动力量。全面深化改革的重要目的,就是要为创新拓宽道路,最大限度地激发市场蕴藏的活力,把创新引擎全速发动起来,为稳增长、调结构、惠民生提供强劲动力。

二、深刻把握经济发展新常态面临的风险与机遇

增长速度换挡、结构调整阵痛、前期刺激政策消化“三期叠加”,必然会遇到许多新问题,外部挑战与内部风险相互交织,新矛盾与旧问题相互作用,应对挑战、化解风险的任务仍很艰巨。但整体而言,我国仍处于大有可为的重要战略机遇期,发展空间、增长潜力依然巨大。只要善于把握和平、发展、合作、共赢的国际大势,善于把握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国内大势,把住自己的发展脉络,就能够在时代前进潮流中占据主动、赢得发展。

(一)经济发展新常态面临的风险与挑战

1.外部环境风险。世界经济整体还处于危机后的缓慢修复阶段,大国政策分化和调整将会加大国际金融波动的风险,并通过贸易、投资和金融等诸多渠道影响到全球市场,新兴经济体包括我国在内面临资本外流压力。地缘政治风险等非经济因素影响全球经济复苏,大国围绕地区主导权博弈加剧,亚太地区海洋权益争端不断。部分国家和地区持续动荡的政治环境和宗教民族冲突,对全球经济社会安全的威胁上升。

2.动力接续风险。前期增长较快的部分行业增速回归正常,新旧增长动力转换“青黄不接”。首先,家电、汽车为代表的前期消费热点增长进入平稳期。其次,传统产业转型成本负担较重。比如,钢铁行业用于节能减排项目投资导致吨铁成本增加120元左右,油品质量提高推动炼油企业成本每吨提高350元。再次,电子商务、物联网、健康养老等新的消费增长尚不能弥补传统产业增速回落的影响。最后,高端产品依然依赖进口。装备制造业技术对外依存度超过了50%,80%的高端芯片和发电设备优质大型铸锻件、90%的高挡数控机床及机器人、近100%的高铁轴承,都依赖国外进口。

3.经济潜在风险。伴随着经济增速下调,各类隐性风险逐步显性化。需要特别关注三个方面的问题: (1)政府举债投资隐患较大。部分地方政府负债率超过100%、甚至接近200%。随着地方偿债高峰期的来临,政府预期收入普遍下调,地方财政受到严峻考验。(2)局部金融风险可能引起连锁反应。银监会最新数字显示,2014年末全国银行业金融机构不良贷款率升至1.64%,商业银行不良贷款率1.29%,两项数据均高于2013年。企业债务比重高达130%以上,信贷断点、互保联保风险进一步放大。(3)房地产市场深度调整。2014年12月,全国70个大中城市中,有68个城市新建商品住宅价格环比下降,有67个城市二手房价格环比全部下降,为经济前景和地方收入带来了不确定因素。

4.社会转型风险。虽然我国基尼系数从2008年的0.491连续下降到2014年的0.469,但仍明显高于国际警戒线。今后一个时期,是我国社会结构深刻变动、利益格局深刻调整、思想观念深刻变化的时期,各种新矛盾、新问题将不断凸显,再加上信息传播手段的扩散与放大作用,甚至有可能出现社会危机。

(二)经济发展新常态面临的新机遇

国际经济形势变化孕育着新的机遇。随着世界多极化和经济全球化的进一步深入,中国将迎来更多的机遇。比如,新兴经济体及发展中国家快速的工业化、城市化进程将释放出巨大的消费需求;跨国投资政策环境更加宽松自由,国际投资开始展现稳步增长态势;自由贸易战略的深入实施、“一带一路”建设的加快推进、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RCEP)谈判的深入、中国与拉美合作平台的搭建,将为中国经济开拓更广阔的国际发展空间。

图4 中国基尼系数变动趋势

科技革命浪潮孕育着新的机遇。世界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正在加速兴起,3D打印、人工智能、新一代信息技术、页岩气开发等领域新技术不断涌现,群体突破态势明显,为未来的产业发展注入全新元素。在人工智能领域,美国明确提出通过发展工业机器人重振制造业;德国“工业4.0”将借助强大的智能网络和进一步的去人工化,实现产品全生命周期和全制造流程的数字化。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不断催生出全新的商业领域和商业模式,为经济的转型发展提供了更多可能。

经济结构调整孕育着新的机遇。我国人口众多,内需市场潜力大;产业体系完整,结构调整空间广阔。目前,我国人均资本存量不到美国的十分之一,仅为韩国的四分之一,仍有大量的“投资富矿”,以市场化为导向的投资体制改革,将进一步提升投资对经济增长的拉动作用;据估算,到2020年我国潜在消费规模将达到45-50万亿元,并拉动有效投资需求释放,内需总规模潜力可达上百万亿元;未来,服务业提升空间巨大,战略性新兴产业方兴未艾,过剩产能的加速淘汰和退出,这都将为发展腾出更多空间。

全面深化改革孕育着新的机遇。以市场取向、创新取向、可持续发展取向、普惠取向为核心的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深入推进,将有助于破解经济发展的体制性、结构性矛盾,进一步激发市场活力,加速释放改革红利。去年以来工商登记制度改革带来大量小微企业和工商户“井喷式”增长,充分证明了改革对激发市场活力的重要意义。依法治国基本方略的实施,对维护公平竞争环境、增强经济内生动力、提高经济运行效率也将产生积极影响。

区域协调发展孕育着新的机遇。我国幅员辽阔、区域差异明显,经济增长回旋余地较大,比较优势可以通过产业转移而得以保持,产业生命周期大大拉长,进而有条件使经济在更长时期内保持中高速增长。2013年以来,国家实施了新一轮区域发展战略,“一带一路”、京津冀协同发展、长江经济带等重点区域发展战略的加快推进,为区域协调发展注入新的活力。“两横三纵”城镇化战略格局的不断完善,将有力推动国家东、中、西、东北四大板块融合互动发展。

三、积极应对经济发展新常态加快推动经济转型发展

新常态下,我国经济发展总体向好的基本面没有改变,且具有很多的有利条件和积极因素。关键是要不断调适理念、调适政策、调适方法,坚持不懈推动经济发展提质增效升级,努力做到调速不减势、换挡不掉挡、量增质更优。具体讲,就是要强化“四个导向”,做到“六个更加注重”:

所谓“四个导向”,就是问题导向、市场导向、规划导向和考核导向。一是进一步强化问题导向。要敢于直面矛盾、正视问题,广泛开展调查研究,敲开核桃,找准工作突破口,集中突破一批重点难点问题。二是进一步强化市场导向。放开市场这只“看不见的手”,依靠市场发现和培育新的增长点。同时,要用好政府这只“看得见的手”,综合采取市场准入、质量标准、环保约束等方法,营造有利于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环境。三是进一步强化规划导向。规划是加强宏观指导、统筹重大生产力布局的重要手段。应加快规划体制改革,积极推进市县“多规合一”,进一步增强规划的科学性、约束性和协调性。四是进一步强化考核导向。逐步完善各级各类综合考核体系,加大发展质量、资源消耗、环境保护、生态效益、科技创新、政府债务等方面权重,引导树立正确的政绩评价导向。

所谓“六个更加注重”,即推动经济在新常态下转型发展,应更加注重释放改革红利,更加注重创新驱动发展,更加注重产业转型升级,更加注重开放合作共赢,更加注重区域融合互动,更加注重依法行政。

(一)推动转型发展,要更加注重释放改革红利

能不能适应新常态,实现经济转型升级,关键在于能否通过全面深化改革,充分激发出市场活力。其中,有四个方面的问题值得关注:

1.投融资体制改革问题。当前和今后一段时期,投资仍将对拉动经济增长具有关键作用。一要加快推进投资审批制度改革,加快削减前置审批,推进并联审批、联动协管,规范中介服务行为,建设投资项目在线审批监管平台,真正“把口袋里的生产力全都掏出来”。二要优化政府投资方向,引导资金重点投向社会民生、农林水利、交通能源等公益性和基础性领域。三要创新政府投资方式,大力发展各类引导基金,通过特许经营、政府购买服务等多种方式,鼓励社会资本参与社会事业领域建设。

2.财税体制改革问题。2014年,中央出台了《深化财税体制改革总体方案》,重点围绕预算管理制度、税收制度、中央和地方财政关系三方面推进改革。下步,应着力强化预算约束,合理划分中央和地方收入、政府间事权和支出责任,全面实行“营改增”,完善消费税制度,加快资源税从价计征改革,建立环境保护税制度,加快房地产税立法并适时推进改革,探索发行地方政府专项债券。

3.金融体制改革。金融是现代经济的核心,金融市场是现代市场体系的枢纽。应着眼于提高金融服务实体经济水平,放宽金融准入,允许具备条件的民间资本发起设立中小型银行等金融机构,并同步建立监管机构和存款保险制度;健全多层次资本市场体系,多渠道推动股权融资,发展并规范债券市场,提高直接融资比重;推进外汇管理体制改革,支持企业扩大海外投资。

4.混合所有制改革。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是深化经济体制改革的重头戏。一方面,要进一步调整国有资本布局、组建国有资本运营公司、强化国有资产统一监管,提高国企核心竞争力;另一方面,要放低门槛、减少限制,鼓励民间资本参与,保护民营股东的合法权益,激发民营资本活力。

(二)推动转型发展,要更加注重创新驱动发展

创新是经济结构调整的原动力。要实现“中国制造”向“中国创造”转变,创新驱动是核心支撑。

1.进一步强化企业创新主体地位。一方面进一步扩大企业在创新决策中的话语权,减少对企业研发活动的干预,建立企业主导的产学研协同创新模式。另一方面,深化土地、能源、矿产等资源性产品价格改革,倒逼企业加快转型。

2.进一步强化重大创新平台建设。对内,优化整合创新平台,创新运作模式,进一步提高使用效益。对外,针对空白领域和薄弱环节,继续争取和引进一批高水平研发平台。同时,借助互联网平台,加快推进开放式创新,形成遍地开花之势。

3.进一步强化人才智力支撑。人才是创新创业的核心力量。要大力统揽人才,实施高层次人才无障碍引进政策,吸引全球人才为我所用;加快发展职业教育,培养一批产业发展急需的实用型高技能人才;改革高校、科研院所科研人员评价办法,改进科研人员薪酬及股权激励制度,拓宽创新成果利益分享渠道,形成充分体现智力劳动价值的利益分配导向。

4.进一步强化政府投入引导作用。按照政府资金引导、多元化融资、市场化运作的方式,围绕创新链完善资金链。通过设立天使投资、创业投资、新兴产业培育基金等各类政策性引导资金,撬动社会资本。综合采用知识产权和股权质押贷款、科技小额贷款等方式,支持科技型中小企业开展技术创新融资;规范退资渠道,形成进出有序的科技投融资机制。

(三)推动转型发展,要更加注重优化产业发展方式

产业优化升级是经济转型发展的主攻方向和重点任务。当前,应着眼于推动产业发展方式从规模速度型向质量效率型转变。

1.发展特色产业集群。坚持错位融合,培植在世界上拥有行业话语权的特色产业集群。强化龙头带动,围绕主导产业培植骨干企业和科技成长型企业,引导资源、资金、技术、人才加速集聚,提高核心竞争力和辐射带动能力;强化集聚配套,发展专业化配套企业,提高专业化协作水平;抓好产业链招商和以商招商,延伸拓展产业链条。

2.推进三次产业融合发展。近年来“跨界”浪潮势不可挡,传统的行业边界正在快速消融,应积极顺应这一趋势,促进多业共生、融合发展。一要推动农业向农产品物流、农业观光旅游等服务业领域延伸,加速形成“接二连三”的格局;二要大力发展生产性服务业,鼓励企业由生产制造型向生产服务型转变,向价值链高端延伸;三要鼓励商业模式创新,引导上下游产业融合,催生新兴服务业态。

3.促进产业信息化。一要推动电商换市,着力抓好电子商务服务设施建设,加强市场监管,强化行业人才培训,推进跨境电子商务发展,推动电子商务向中高端、个性化发展。二要抢搭工业4.0快车,加快突破如智能机器人核心部件、高端芯片、新型显示等一批关键共性技术,推动物联网、大数据、云计算技术在制造业领域的应用。三要推动平台型企业快速发展,力争在新一轮产业浪潮中成就一批世界级的平台企业。

4.坚持绿色低碳发展。要强化污染物“双控”,进一步建立健全碳排放总量控制,强化低碳约束;调整能源结构,通过“上大压小,引外增新”,积极发展核电、风电、太阳能、地热能等新能源;强化生态保护,抓好水系生态建设,实施重大生态修复工程;建立健全生态补偿机制,建立健全碳排放权交易制度,推行环境污染第三方治理、节能量交易试点等。

(四)推动转型发展,要更加注重开放合作共赢

全面深化对外开放,对于推动经济发展迈向中高端水平至关重要。一方面要拓展“走出去”的深度广度。完善扩大出口政策,支持企业通过链条式转移、集群式发展、园区化经营等方式走出去,变“单兵突击”为“抱团出海”,努力提高对外投资效率和质量,巩固出口市场份额。另一方面,要不断提高利用外资水平。鼓励外资投向现代农业、高新技术、先进制造、节能环保、新能源、现代服务业等领域,引导外资向中西部和沿边地区扩大投资或转移;完善外商投资政策,扩大市场准入,加强产权保护,推广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经验,稳定外商投资规模和速度。

(五)推动转型发展,要更加注重区域融合互动

要推动转型发展,区域是必不可少的战略依托和重要载体。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强调,要优化经济发展格局,促进各地区协调发展、协同发展、共同发展。下步,应重点从四个方面落实国家的战略部署。

第一,推动区域融合互动。一要加快推进交通基础设施互联互通,加快建设高效便捷的综合交通运输体系。二要通过改革创新,加速土地、资金、人才等要素的自由流动,不断提高资源配置效率,加快构建统一开放、平等竞争的大市场。三要加快推动产业协作,探索建立区域产业转移引导制度和产业链条上下游联动机制,逐步形成紧密协调、相互配套的区域产业体系。

第二,统筹推进新型城镇化。城镇化发展潜力巨大,也是优化经济发展空间格局的重要内容。要以人的城镇化为核心,有序推进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加快提升基础设施水平,建设水、电、路、讯地下管网,大力推进公共交通建设;抓好农村新型社区建设,实现城乡统筹一体发展;扎实推进新型城镇化综合试点工作。

第三,加快县域经济创新发展。县域经济正处于转型升级、爬坡过坎的关键节点。应充分利用县域经济发展的机遇,特别是简政放权带来的重大机遇,出台力度更大的扶持政策,继续推进扩权强镇,进一步探索县域经济发展新路径,尽快实现新突破,推动县域、镇域经济在新常态下实现科学跨越发展。

第四,推进主体功能区建设。主体功能区理念正在被越来越多的人们接受和落实,政策支持和推进力度也在不断加大。下步,应进一步完善政策措施,引导优化开发区域提升国际竞争力,促进重点开发区域加快新型工业化城镇化进程,提高农产品主产区农产品供给能力,加强禁止开发区域监管,健全生态补偿机制。

(六)推动转型发展,要更加注重依法行政

市场与法治是现代文明的两大基石,市场经济本质上就是法治经济。应全面落实十八届四中全会关于推进依法治国的重要部署,为新常态下的转型发展提供坚实法治保障。一是要将权力大幅“瘦身”,进一步下放一批含金量高的审批事项,切实做到“放而有序、管而有方、活而不乱”,打造高效政府;二是要把权力关进制度的“笼子”,加快编制负面清单和责任清单,明确政府该做什么、不该做什么,做到“法无授权不可为、法无禁止即可为、法定职责必须为”,打造有限政府;三是要对事关经济社会发展全局和涉及公众切身利益的重大决策,建立终身责任追究制度及责任倒查机制,打造责任政府;四是要让权力在阳光下运行,大力推进政务公开,对“三重一大”事项做到决策公开、执行公开、结果公开,增强政府的公信力和执行力,打造透明政府。

(责任编辑:栾晓平)

F20

A

1003-4145[2015]04-0005-07

2015-03-06

山东省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学习研究课题组(山东省发展改革委组织撰写)。

猜你喜欢
常态经济发展
“林下经济”助农增收
迈上十四五发展“新跑道”,打好可持续发展的“未来牌”
增加就业, 这些“经济”要关注
民营经济大有可为
砥砺奋进 共享发展
改性沥青的应用与发展
“新常态”需要新举措
我眼中的医改新常态
主动适应新常态 积极争取新作为
新常态下的艰辛与希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