潘秀刚,陈善平,张中江,程春凤,刘丽萍
(1.西安交通大学体育中心,陕西 西安 710049;2.陕西省体育运动学校,陕西 西安 710068)
◀体育教育训练学
大学生体育社团参与现状及其影响作用研究
潘秀刚1,陈善平1,张中江1,程春凤2,刘丽萍1
(1.西安交通大学体育中心,陕西 西安 710049;2.陕西省体育运动学校,陕西 西安 710068)
通过对1 000名在校大学生的调查问卷,分析了在校大学生参与体育社团的状况,比较了体育社团大学生(314人)与非体育社团大学生(584人)在体育锻炼行为、体育社团影响作用感知上的差异。分析表明:1)大学生体育社团参与率较低,还有待于进一步提高;2)高校体育社团锻炼项目发展不均衡;3)体育社团对大学生锻炼行为有正向影响且显著,体育社团大学生在体育锻炼时间、强度、频率、坚持性上显著好于非体育社团大学生;4)体育锻炼行为与大学生对体育社团影响作用的感知显著正相关,是否参加体育社团是大学生对社团影响作用感知的关键影响因素之一。基于上述研究结果,提出通过加强高校体育社团管理、引导体育社团繁荣发展而促进大学生体育锻炼行为和心理健康的政策建议。
大学生;体育社团;锻炼行为
据教育部调查资料显示,全国大约有近30%的大学生存在不同程度的心理问题,有的甚至发展为心理疾病,由此而引发的辍学、凶杀等事件呈上升趋势[1]。进一步改善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逐渐成为教育界乃至全社会普遍关注的问题。教育部关于加强普通高等学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意见中指出,高校要加强学生的心理辅导和健康监控,使大学生能够具备良好的心理品质,具有一定的心理调适能力。社会活动对学生心理健康会产生较为深远和稳定的影响[2]。高校体育社团作为大学生参加社会活动的重要平台,是丰富和活跃大学生校园生活、繁荣大学校园文化,提高大学生综合素质的重要平台,大学体育社团在促进大学生积极参与体育锻炼活动和陶冶情操方面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体育活动对于改善心理状况、克服心理障碍、养成积极乐观的生活态度具有积极的作用,但这种认识主要基于经验。在大学教育中,体育社团实践对体育社团理论研究提出了迫切的要求,更完善的理论研究和指导有利于体育社团的发展,研究体育社团对大学生身心健康的影响在理论和实践上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目前,学者们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体育社团的作用、意义、现状和发展等方面,这些研究尚停留在理论阐释和思辨的层次,缺乏实证;要说明体育社团对大学生身心健康的积极影响需要更严谨的实证研究验证。本文旨在通过对两类大学生(体育社团和非体育社团大学生)的锻炼行为进行调查、对大学生体育社团影响作用感知进行调查,在对调查结果进行比较分析的基础上了解体育社团对大学生锻炼行为和大学生生活、学习、心理和身体的影响,研究结果可为促进大学体育社团发展、提高大学生的身心素质提供理论依据。
1.1 研究方法
1.1.1 文献资料法 研究主要查阅的文献数据库包括中国知网、Google学术搜索;同时,为了获取更多的相关资讯,研究分别在中国体育总局网站、中国政府网和新华网以上述关键词进行进一步的搜索,详细阅读其中关于高校体育社团发展的一系列相关政策、法规。
1.1.2 问卷调查法 在前期文献阅读的基础上,为了获取第一手的实证数据,采用问卷调查法,收集大学生体育社团参与行为的基本状况、大学生对体育社团影响作用的感知和参与体育社团锻炼活动的基本状况。
1.1.3 对比分析法 本研究的研究目的是求证大学体育社团对大学生的影响,那么通过对比体育社团和非体育社团这两类大学生在体育社团活动和对体育社团影响作用的基本态度上的差异,可求证体育社团的影响作用。
1.1.4 统计分析法 在对问卷进行整理和数据录入的基础上,采用统计分析软件SPSS for Windows 17.0进行数据分析。分析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的方法、相关分析和回归分析来验证大学体育社团对大学生的影响作用。
1.2 测量工具及问卷设计
调查问卷共包括3个部分:个人基本信息部分、体育社团锻炼行为部分和体育社团影响作用部分。参考锻炼坚持性的指标[3]和锻炼行为的3项指标(锻炼次数、锻炼时间和强度)[4],对大学生参与体育社团锻炼活动进行测量。该量表包含4个题目,分别测量大学生参与体育社团活动的时间、频率、锻炼强度、锻炼坚持。量表具有良好的结构效度,KMO值0.684(P<0.001),能够解释55.05%的变异;量表信度系数为0.722。对于体育社团影响作用的测量主要包括4个问题:询问被试对体育社团在自己生活、学习、身体、心理方面影响作用的感知。量表具有良好的结构效度,KMO值为0.831(P<0.001),能够解释80.381%的变异,量表信度系数为0.917。
1.3 抽样方法和样本特征
研究采取整群随机抽样的方法发放问卷。由于大学生体育社团参与有着明显的年级差异,随着年级的升高,越来越少的大学生能够参与到体育社团的活动中[5];因此,本研究在发放问卷时没有使用年级的整群抽样,而是使用了性别的整群抽样。首先,在该大学的男生宿舍楼和女生宿舍楼中各随机抽取3~5栋;其次,分别在这些宿舍楼的各个楼层随机抽取宿舍,以宿舍为单位发放和收回问卷。
调查发放问卷共1 000份,回收问卷958份,回收率95.8%。剔除无效问卷后,有效问卷总数为898。有效样本中,男生492人,占54.8%;女生406份,占45.2%。有效样本中,一年级450,占50.1%;二年级294,占32.7%;三年级128人,占14.3%;四年级26人,占2.9%。
2.1 大学生体育社团参与现状
在本次调查中,体育社团大学生314人,占总数的35%;非体育社团大学生584人,占总数的65%;这表明大学生体育社团参与率较低。图1~图3的分析表明:大学生最长参加的体育社团是羽毛球、乒乓球和篮球。男生中,有51.9%参加了体育社团;女生中,只有56.2%参加了体育社团。一年级中有59.6%的大学生参加了体育社团,二年级中有63.3%的大学生参加了体育社团,三年级中有23%的大学生参加了体育社团,四年级中有44.4%的大学生参加了体育社团。
2.2 两类大学生在锻炼行为上的差异
在本研究中,体育锻炼行为主要通过大学生体育锻炼的时间、每周锻炼频次、锻炼强度和锻炼的坚持性来体现。表1主要分析了体育社团大学生和非体育社团大学生在锻炼行为各维度上的差异。从分析来看,参加体育社团的大学生在锻炼行为上与不参加体育社团的大学生有显著差异,主要表现为锻炼持续的时间长、每周锻炼的频率高、每次锻炼的强度大和6个月以来锻炼坚持性好。
图1 大学生体育社团运动项目
图2 体育社团大学生在性别上的分布
图3 体育社团大学生在年级上的分布
表1 两类大学生体育锻炼行为差异的显著性检验
2.3 体育社团与非体育社团大学生在影响作用感知上的差异
在本研究中,调查了参与体育社团和不参与体育社团的大学生对体育社团影响作用的自我感知,这种影响主要表现在以下4个方面:生活、学习、身体和心理。表2的分析表明了参与体育社团和不参与体育社团对这4个方面影响作用的感知存在显著差异,主要表现为参加体育社团的大学生认为体育社团对自己的生活、学习、身体和心理有着积极的影响。
表2 两类大学生对体育社团影响作用感知差异的显著性检验
2.4 锻炼行为与大学生对体育社团影响作用感知的相关性分析
表3的分析显示体育锻炼行为与大学生对体育社团影响作用的感知显著正相关,也就是说通过社团活动,大学生参加锻炼持续时间长,强度大,每周锻炼频率高并且近6个月以来体育锻炼的坚持性好;与此同时,通过这样的体育锻炼行为,大学生对体育社团影响作用的感知水平也更高;两者相辅相成,互为增长。
表3 锻炼行为与大学生对体育社团影响作用感知的相关性分析
2.5 大学生对体育社团影响作用感知的关键因素提取
体育社团对大学生生活、学习、身体和心理影响作用感知的回归分析(Enter)结果见表4。从分析可见,在控制了年级、性别这些干扰因素后,大学生认为是否参加体育社团、锻炼频率和锻炼坚持性对生活有积极影响(系数为正且显著),是否参加体育社团、锻炼时间和锻炼坚持性对学习有积极影响(系数为正且显著),是否参加体育社团、锻炼时间对身体有积极影响(系数为正且显著),是否参加体育社团、锻炼时间对心理有积极影响(系数为正且显著)。
表4 大学生对体育社团影响作用感知的关键因素(Enter)
3.1 大学生参与体育社团的基本状况
在本次调查中,大学生体育社团参与率为35%,这说明高校体育社团的参与率还比较低,有待于进一步提高。男生中有51.9%参加了体育社团,女生中有56.2%参加了体育社团;这说明女大学生参加体育社团的积极性要高于男大学生,女大学生的参与比率要高于男大学生。一年级中有59.6%的大学生参加了体育社团,二年级中有63.3%的大学生参加了体育社团,三年级中有23%的大学生参加了体育社团,四年级中有44.4%的大学生参加了学校的体育社团;由此看来,在不同年级中,体育社团参与率有着明显的不均衡现象,一年级、二年级参与率较高,三年级和四年级参与率不高。
高校体育社团的参与率是反映高校体育社团发展水平的重要指标。随着高校《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的进一步修订、完善以及体育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入[6],体育社团在高校体育教学中的作用得以凸显,体育社团对大学生的素质养成和终身体育锻炼意识的培养具有非常的意义[7]。本研究的调查表明,虽然近年来高校体育社团发展较快,但整体发展的水平还不能满足大学生的需求,大学生体育社团参与率还不是很高。本研究的调查结果进一步印证了这样的现实。
本研究的调查表明,大学生参加的体育社团项目中,羽毛球、乒乓球和篮球的人数相对比较多,一方面可能是这些运动因其健身、娱乐、益智功能强,对场地、器械的要求较低等特点受到大学生的喜爱;另一方面可能是因为这些类别的体育社团发展较为成熟,能够为大学生的体育活动提供良好的平台从而受到广大学生的欢迎。参与排球和网球社团人数相对比较少。很多高校的排球项目不怎么受欢迎,排球训练场地也明显不足。网球社团参与人数少可能是因为场地和同伴的因素。
3.2 体育社团对大学生锻炼行为的影响
本研究显示,两类大学生(参加体育社团和不参加体育社团)的体育锻炼行为有显著差异,相对于非体育社团大学生,体育社团大学生每次体育锻炼的时间长,每周锻炼的频率高,每次参加体育锻炼的强度比非体育社团大学生大,近6个月以来体育锻炼坚持性要好于非体育社团大学生。体育社团是学生根据自身的兴趣爱好而积极参与的运动形式,学生通过喜爱的体育锻炼来满足身心要求并达到增强体质的目的。通过社团营造良好的体育锻炼氛围。体育社团能够使成员在一种和谐和充满竞技的环境中体会到锻炼的乐趣和价值,并受到能够达到良好的锻炼效果[8-9],体育社团的凝聚力有利于成员坚持锻炼[10]。
3.3 是否参加体育社团对大学生对体育社团影响作用感知水平的影响
本研究分析表明,参与体育社团和不参与体育社团对这4个方面影响作用的感知存在显著差异,主要表现为参加体育社团的大学生认为体育社团对自己的学生、生活、身体和心理有着积极的影响。高校体育社团的组成完全基于大学生的兴趣和爱好,并且在自愿的基础上组织集体性的体育锻炼活动[11]。大量的研究表明:长期从事体育运动能够缓解心理压力,增强社会适应能力[12]。不同项目的体育活动对大学生的心理作用的侧重点也是不同的,如体育舞蹈项目能够使大学生的人际交往能力提高;球类项目能够培养大学生的团体精神和合作精神;体操、武术等锻炼项目有利于培养大学生的自控力;而健身健美运动能够培养大学生健康的审美观[13-15]。因此,大学应当积极鼓励各种项目类型的体育社团的发展。
3.4 体育社团影响作用感知的关键影响因素
本研究表明,大学生体育锻炼行为对大学生体育社团影响作用感知有积极影响,大学生体育锻炼行为时间越长、强度越大、频率越高和坚持性越好,其对体育社团影响作用的感知水平也越高,两者相辅相成,互为增长。从分析可见,是否参加体育社团是大学生对社团影响作用感知的关键影响因素之一。在控制了年级、性别这些因素之后,大学生认为是否参加体育社团、锻炼频率和锻炼坚持性对生活有积极影响,是否参加体育社团、锻炼时间和锻炼坚持性对学习有积极影响,是否参加体育社团、锻炼时间对身体有积极影响,是否参加体育社团、锻炼时间对心理有积极影响。
4.1 结论
大学生体育社团参与率有待于进一步提高;高校体育社团在锻炼项目上发展不均衡;体育社团对大学生体育锻炼行为有显著正向影响,体育锻炼行为与大学生对体育社团影响作用的感知显著正相关,是否参加体育社团是大学生对社团影响作用感知的关键影响因素之一。
4.2 建议
1)加大体育社团的宣传力度,充分运用网络、报刊、电视、广播、短信等媒介手段宣传体育社团活动,提高社团的影响力,让更多的大学生对体育锻炼产生兴趣和激情,吸引更多的大学生加入到体育社团中来,并形成良好的体育锻炼行为。
2)通过规范管理,推动大学体育社团发展,为大学生提供培养综合能力的平台,培养学生的人际关系协调能力,提升审美情趣,从而为社会培养健康快乐的综合人才。为大学体育社团的良性发展争取更多的社会支持和帮助,使体育社团在大学生体育锻炼的组织和活动中发挥更大的作用。
3)通过高校体育社团活动进一步激发学生的体育兴趣,使大学生养成体育锻炼习惯,可以有效提高大学生的身体和心理素质。
4)健全体育社团管理制度,加强监督,科学管理,加大财力物力的投入,明确体育社团工作目标,促进社团自我管理、自我服务,推动体育社团的大力发展。
5)将高校体育课程的训练和体育社团活动有机结合起来,形成课内外联动的体育锻炼机制,培养大学生终身体育锻炼的意识和行动,提高大学生的身心素养。
[1]刘秀.大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的成因及对策[J].现代预防医学,2007(5):932-934.
[2]陈善平,张秋君,李淑娥.太极拳教学对大学生A型行为的影响[J].中国体育科技,2005(2):91-93.
[3]陈善平,李树茁,闫振龙.基于运动承诺视角的大学生锻炼坚持机制研究[J].体育科学,2006(12):48-55.
[4]仇军.中国体育人口的理论探索与实证研究[M].北京: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2002:43-57.
[5]陈善平.体育锻炼研究的测量工具及应用[M].西安:西安交通大学出版社,2010:152-166.
[6]毛振明.全国高等院校体育教学与训练研讨会的讲话[Z].扬州:2006:57-62.
[7]潘秀刚.体育社团对大学生锻炼动机的影响[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10(7):71-74.
[8]潘秀刚.体育社团对大学生锻炼行为及影响因素的调查研究[J].西安体育学院学报,2010(5):375-378.
[9]陈善平,李树茁,闫振龙.基于运动承诺视角的大学生锻炼坚持机制研究[J].体育科学,2006(12):48-55.
[10]Estabrooks PA.Sustaining exercise participation through group cohesion[J].Exercise and Sport Review,2000(28):63-67.
[11]向静.对我国高校体育社团研究的几点浅见[J].成都体育学院学报,2013(12):91-94.
[12]孙东媛.高校体育社团成员心理健康状况研究[J].南京体育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08(1):57-59.
[13]马英利,瞄强.高校体育社团对医学专业大学生心理健康促进的研究[J].医学与社会,2007(9):21-25.
[14]钱宏颖.普通高等院校大学生心理健康现状及运动干预的研究[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6(8):1111-1113.
[15]杨云.不同体育锻炼项目对大学生心理健康水平的影响研究[D].长春:东北师范大学,2005:33-47.
[16]王哲,梁红霞.湖北省大学生体育社团发展现状及影响因素[J].南京体育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28(1):86-93.
责任编辑:刘红霞
Status of College Students’Participating in Sports Community and Its Impacts
PAN Xiugang1,CHEN Shanping1,ZHANG Zhongjiang1,CHENG Chunfeng2,LIU Liping1
(1.Department of Physical Education,Xi’an Jiaotong University,Xi’an 710049,Shaanxi,China;2.Shaanxi Sports School,Xi’an 710068,Shaanxi,China)
By survey to 1 000 college students,this paper analyzes the situation of the college students’participating in sports associations,and compares the difference between sports associations(314)and non-sports community college students(584)in physical exercise behavior and the perception of sports associations influence.The results show that:1)Student sports associations participation rate is low and it needs to be further improved;2)the development of college sports associations exercise program is not balanced;3)sports associations have a significant positive impact on college students exercise behavior,and compared w ith non-sports community college students,sports community college students havemore physical exercise,more strength,more exercise frequency and more strong adherence;4)physical exercise behavior and students’perceive of the impact of sports associations have a significant positive correlation,while whether to participate in sports associations is the key factors which affects the perception of sports associations influence.Based on the above findings,policy recommendations are given:To guide and promote the prosperity and development of physical exercise and mental health behaviors of college students by strengthening themanagement of college sports associations.
college students;sports community;exercise behavior
G80-053
A
1004-0560(2015)05-0130-05
2015-05-11
2015-06-26
西安交通大学人文社科类自由探索与自主创新项目(sk2012023);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13BTY036);陕西省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2012年度课题(SGH12243)。
潘秀刚(1971—),男,副教授,硕士,主要研究方向为体育行为与管理、体育教学与训练。
程春凤(1969—),女,高级讲师,硕士,主要研究方向为运动人体科学,E-mail:xarosy@sina.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