急性心肌梗死是临床上常见急危重症,且近年来伴随着人们工作压力及饮食习惯的改变,该病呈现出逐年攀升之势[1]。急性心肌梗死是由于冠状动脉发生持续性或急性缺血缺氧所致心肌坏死,在临床上表现出胸骨后剧烈痛感,大多数来院就诊病人会出现焦虑、抑郁及恐惧心理[2]。另外,出于对自身病情的担忧及生理痛感的困扰,会影响病人对自身病情预后的正确认知水平,这不仅会进一步加重病人负性情绪,更有甚者会削弱其病况的期望水平,从而降低遵医行为[3]。据有关文献报道,大约有35.8%的急性心肌梗死病人会表现出消极情感状态[4],而如何安抚其心理状况,以改善心理舒适度,成为急诊科救治过程中必须考虑的临床问题,也是护理领域的焦点课题。伴随着新型护理模式的转变,护理模式已从单纯地关注病人躯体症状改善层面向着生物-心理-社会功能整体康复角度转变,即更多的是从病人的心理角度着手,促进其生理及心理的双重健康[5]。而移情护理则是现代护理模式的具体表现,移情实际上是心理学范畴的概念,指的是站在对方的立场上去考量周围世界,并感受对方心声,借助全面及深入地了解他人的内心世界后,对其内心感受进行评估,从而为其制定科学、合理及有效的干预策略,以达到较佳的护理成效[6]。笔者拟设计对照研究,旨在引入移情护理应用于急性心肌梗死病人的急诊救治中,并分析其产生的临床效果。现报道如下。
选取我院急诊科2013年4月—2015年2月收治的88例急性心肌梗死病人,其中男56例,女32例;年龄38岁~69岁(43.2岁±5.1岁)。所有来院就诊病人均经心电图、肌酸激酶同工酶及肌钙蛋白检查,再联合其临床症状体征,确诊为急性心肌梗死,诊断标准参照《内科学》第7版教材中关于相应病种诊断标准。纳入标准:病人无其他心、肝、肾等重要躯体脏器疾患;无原发性或继发性痴呆;不伴有严重精神性疾病及基础病;均为急性心肌梗死首次发病;对本次研究内容知悉并签署同意书。利用随机数字表法进行分组,分别设为研究组和对照组,每组44例。两组在性别、年龄及Killip心功能分级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见表1。
表1 两组病人基线资料比较
1.2.1 对照组
本组病人实施常规护理干预,内容包括:为病人提供富含维生素及低脂食物,指导病人忌食辛辣饮食;指导病人不可用力排便,且进食富含膳食纤维食物,若粪便过于干结,可考虑采取开塞露行通便处理;定时做好病人各项生命体征监测,并记录血氧饱和度及心电图情况;叮嘱病人绝对卧床休息,根据其营养状况有针对性地补充能量;安抚家属情绪,并向其介绍疾病发生、发展及转归,帮助其形成正确的认知体系。
1.2.2 研究组
本组病人在对照组基础上引入移情护理干预。①换位思考:护士应充分调动自己的主观能动性,评估病人当前的心理状况及境遇,并从换位思路的角度出发,将自己内在情感及情绪主动地影射至病人当前情景中。通过设身处地为其考虑问题,并以自己曾接诊过的某例急性心肌梗死病人作为情感溯源框架,向其讲述自己在接诊过程中能体会到病人当时的生理及心理痛楚,利用自己的真情实感融入病人内心,从而实现护患关系的和谐及情感共鸣。只有与病人建立良好的护患信任,才能提高病人对医务人员的信任感,这可有效提高其治疗依从性,利于急诊救治工作的顺利开展。②情感交流:护士利用诱导式发问的手段深入病人内心世界,鼓励其讲述自己当前的情感体验,对于其表现出的恐惧、焦虑心理表示理解,并及时采取言语支持及情感慰藉的方式强化其战胜疾病信心。对于病人较为担心的临床问题,护士应以正面、积极、肯定的语气向病人解释,同时耐心听取病人的回馈性表述,并及时纠正其歪曲认知水平,帮助其建立正确的理论体系。③放松指导:由于急性心肌梗死的临床症状较为凶险,多数病人均会产生极度焦虑及恐惧感,所以,护士应指导病人开展放松训练,即指导病人取平卧位,将左手置于腹部,右手置于胸部,用力吸气,左手感受腹部上抬至最高点,屏气时间为2 s,再缓慢呼气,右手感受胸部上抬至最高点,屏气时间为3 s,其中呼气与吸气时间比为1∶1,呼吸频率控制在每分钟5次,连续5 min。④及时回应:在诊治过程中,部分病人会出现疑问,并咨询病况预后,此时,护士应及时予以点头、微笑回应,并对病人的手部末梢进行抚触按摩操作,并耐心、细致地回答病人每一个问题。
①两组病人于干预前及干预后第1个月末接受焦虑自评量表(SAS)[7]和抑郁自评量表(SDS)[7]测评。两个量表均包含20个条目,评分标准采用4级评分法(1分~4分),总分值为20分~80分。得分越高,则表明病人抑郁或焦虑情绪更明显。②两组病人于干预前及干预后第1个月末接受Herth希望量表(HHI)[8]测评,该量表共包含3个维度,分别为与他人保持亲密关系(I)、对目前及未来的态度(T)及采取积极行动(P),共囊括12个条目,评分标准采用4级评分法(1分~4分),总分12分~48分。若得分越高,表明病人对自身病情预后越抱有希望。
两组病人干预前SAS和SDS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后研究组SAS和SDS均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2 两组病人干预前后SAS和SDS评分比较 分
两组病人干预前HHI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后研究组HHI各维度评分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病人在干预后HHI各维度评分相较于本组干预前评分均有所提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3。
表3 两组病人干预前后HHI评分比较 分
急性心肌梗死的发生往往具有突然性,对病人心理造成严重的打击,入院后及时抢救和急诊PCI手术虽然可以控制病人的疾病发展,但是病人由于对疾病的治疗以及预后有着不确定感,且由于担心心肌梗死会对家庭、工作等造成影响,因此会出现负性心理。心脏介入手术属重大负性生活事件,对病人的心理应激反应有着不同程度的影响,这种影响不仅是在术前,甚至会延伸到术后较长时间出现比较严重的负性情绪,病人在面对长期服药、终身行为矫正等情况时容易出现社会、心理和生理各方面的压力。
护理干预主要是为了达到减轻病人焦虑及抑郁情绪,提高依从性。王娟[9]研究认为,对病人住院及出院后的整个过程进行有效的健康教育,可以减轻病人焦虑及抑郁的发生率。而McKinley等[10]研究认为,对急性心肌梗死病人进行护理干预可提高病人及家属的相关知识掌握量,对病人面对疾病的态度以及信念产生一定的影响。赵彩萍等[11]研究认为,术前及术后对存在焦虑及抑郁的病人进行积极的个性化护理措施,可提高病人的心理健康水平和期望水平,提高病人战胜疾病的信心。本研究主要根据病人的具体情况采用移情护理,移情是指从他人的角度及感受出发,站在对方的内心视角去审视世界,实际上是依照自己既往的生活经验及类似的情景去感知当前情景[12]。有国外学者曾表示,一旦我们站在对方的立场上为其处境考虑问题,并表述自身对他人的理解与感受时,其实就是移情的主要呈现方式[13]。移情理论当前广泛应用于心理学、交际学及美学领域,并逐渐渗透至临床护理管理,且取得了一定的护理成效[14]。在医学范畴中,移情是人文关怀的核心内涵,即需要医务人员通过观察病人的情感诉求,并借助一系列分析与整合,提出正确的情感反馈,从而使医患双方达到感情层面上的共鸣,利于和谐的护患关系构建,提高病人配合依从性[15]。本次调研对象为急性心肌梗死病人,这类群体较为特殊,由于急性心死梗死表现出的临床症状具有较大的凶险性,极易使病人出现焦虑及抑郁情绪,更有甚者会降低病情的期望水平,导致自暴自弃。而移情护理则能有效填补病人在情感方面的孤独感,借助交流中言语及非言语表述及暗示,能帮助护士认识病人的情感状态,亦能在此基础上作出正确的情绪管理,做到将心比心,利于病人在生理及心理层次上达到病情的全面康复[16]。
本次研究结果显示,两组病人干预前SAS和SDS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且其评分均高于国内常模值,表明急性心肌梗死病人的情感状态不佳,需要引起家属及医务人员的重视。伴随着干预措施的开展,结果显示,研究组干预后SAS和SDS评分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这表明移情护理有助于改善病人不良情感状态。移情护理涉及的具体措施之一就是有效的护患沟通,只有保证沟通的有效性,才能降低医疗纠纷,并帮助护士倾听病人心声,进而达到自然情感的投入,主动地站在病人立场上为其考虑问题[17]。另外,移情护理方案中涉及的另一项核心内容为“换位思考”,要求医务人员能主动将“换位思考”作为一种工具或技巧。在具体的工作流程中,首先,要求医务人员具备基本的职业操守;其次,能为周边的人群考虑,并尝试深入理解其承受的痛楚,且尽可能地感受疾病所带来的焦躁心情及内心的挣扎;最后,要求医务人员提高自己眼界,更多地去触摸生活,增加阅历,且将自身对病人的感悟与沟通技巧付诸于工作实践中[18]。此外,在交流全程中始终践行情感共鸣,使护士对病人的心理、行为及情感的理解融合成自身的某种行为,保证护患之间信息的有效交流,从而达到科学、合理的治疗成效[19]。由于大多数病人与医务人员间存在不对等的医学知识水平,这会导致病人出现较大的认知偏差,所以,针对病人的疑惑给予及时回应显得极为必要。在护理过程中,护士不仅需关注病人谈吐、语气、眼神及肢体动作,更要及时察觉其情感状态变化,做出必要的反馈行为,使病人体会到被尊重感。
另外,本研究亦分析了两组病人HHI评分,结果显示,研究组干预后HHI各维度评分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这表明移情护理能有效提高病人对自身病情的期望水平。有关文献认为,病人的期望水平与社会支持力度及疾病知晓率呈正相关,并与消极情感状态呈负相关[20]。另外,借助移情护理的有效落实,能帮助病人最大限度地了解自身对疾病治疗及预后的详尽内容,使其能最大限度地调整自己状态,并不断帮助其重塑希望,这对病人病情预后将起到积极作用。
综上所述,移情护理模式应用于急性心肌梗死病人,有助于改善其焦虑及抑郁情绪,且能提高其期望水平,取得较为可观的临床成效。
参考文献:
[1] 刘红秀,王静喆,夏家红,等.移情护理对急诊病房急性心肌梗死患者负面情绪及期望水平的影响[J].西部医学,2014,26(3):370-372.
[2] 程宝珍,张小红,牛娟,等.急诊全程优化护理在抢救急性心肌梗死患者中的应用[J].护理学杂志,2012,27(5):9-11.
[3] 窦欣悦.临床护理路径在急性心肌梗死 PCI患者健康教育中的应用研究[J].护士进修杂志,2014,5(3):234-236.
[4] 吴焰.Orem自理模式在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护理中的应用[J].齐鲁护理杂志,2015,21(1):100-101.
[5] 郭俊慧,王高华.抑郁症缓解期认知功能的研究进展[J].国际精神病学杂志,2014,41(4):222-225.
[6] 李姝颖.体位护理在 CCU 监控室中对急性心肌梗死早期患者心脏机能的影响研究[J].护士进修杂志,2014,29(9):777-779.
[7] 段泉泉,胜利.焦虑及抑郁自评量表的临床效度[J].中国心理卫生杂志,2012,26(9):676-679.
[8] 王艳华.中文版Herth希望量表用于癌症病人的可行性研究[J].护理研究,2010,24(1A):20-21.
[9] 王娟.糖尿病合并焦虑抑郁情绪障碍60例分析[J].中国中医药现代远程教育,2010,8(24):22-23.
[10] McKinley S,Dracup K,Moser DK,etal.The effect of a short one-on-one nursing intervention on knowledge,attitudes and beliefs related to response to acute coronary syndrome in people with coronary heart disease:A randomized controlled trial[J].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Nursing Studies,2009,46(8):1037-1046.
[11] 赵彩萍,房间群,李媛,等.胃癌患者希望水平与人格特征、焦虑抑郁情绪的相关性研究[J].中华护理杂志,2012,47(1):65-67.
[12] 马静.综合护理干预对老年急性心肌梗死患者PCI术后康复的影响[J].实用医学杂志,2014,43(11):1830-1832.
[13] 孟晓杰,郝君华.急诊护理路径与传统护理对急性心肌梗死抢救效果的影响[J].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2015,24(5):557-559.
[14] 李琪.放松训练对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生活质量及并发症的影响[J].广东医学,2012,33(2):254-256.
[15] 陈小金,向亚利,彭红婴,等.导乐分娩对产妇心理因素及分娩的影响[J].湖南师范大学学报(医学版),2010,7(4):55-57.
[16] 李莉.集束化护理在急性心肌梗死患者72 h内对病人预后效果的影响[J].护士进修杂志,2015,30(8):742-744.
[17] 赵力立,曹明英,姚朱华,等.协同护理模式对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心功能及心理状态的影响[J].护士进修杂志,2014,29(16):1463-1465.
[18] 陈转红.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的抢救与护理[J].国际护理学杂志,2014,33(8):2082-2084.
[19] 董书领,董灵芝,任志艳,等.优质护理和常规护理在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护理中的效果对比观察[J].实用临床医药杂志,2014,18(4):4-5;29.
[20] 王小娟,张萍,马华,等.优质护理在急性心肌梗死患者介入手术围手术期的效果[J].国际护理学杂志,2013,32(11):2493-249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