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小学语文教学中的以“评”促学

2015-06-03 06:12朱桂霞
教育实践与研究·小学版 2015年3期
关键词:潜能激励评价

朱桂霞

摘 要:为了激发小学生语文学习的动力和潜能,在小学语文教学评价中,教师要遵循以“人”为本,以“读”为纲,以”趣”为领的规律,真正实施尊重生命、享受阅读、超越自我、以学生为主体的语文教育。

关键词:小学语文;评价;激励;潜能

中图分类号:G62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010X(2015)08-0019-03

阅读是人的精神呼吸,写作是人的灵魂再生。人一旦缺少了阅读和写作,就是一个精神干瘪、灵魂不全的人。阅读让人集腋成裘,厚积而薄发,获得丰厚的写作精髓。阅读和写作是相辅相成、密不可分的共同体。在语文课堂上,教师科学恰当的评价是学生阅读和写作的催化剂,在有效的语文教学评价中,学生在语文学习中发挥潜能,让阅读和写作焕发出生命的活力。

一、评价以“人”为本,尊重生命

语文教学评价应在关怀学生语文素养发展的前提下,从不同视角、不同层面看待每一个学生,不能以绝对统一的尺度度量学生阅读、写作水平和发展程度,要给学生的不同见解留有一定空间。应将评价作为学生主动学习的一部分,使评价和教学融为一体,通过语文教学评价,激发和培养学生主动参与课堂的意识,让学生在课堂上体验成功的喜悦,获得进取的力量,分享合作的和谐,赢得生命的灿烂。

语文教师在实施教学评价时,应注重以下五个方面:一、突出评价学生进步,放大其优势和潜能,促进学生不断超越;二、改变学生被评价的现状,让学生积极参与评价,增强其主动发展的内动力,使其学会诊断与反思,自觉调控学习语文的行为;三、评价不仅关注学生知识的获取,更要促进学生学习兴趣、态度、习惯等的发展。四、让语文教学评价和语文学习过程相互交融,让评价过程成为优化语文教学效果的催化剂,促进学生发展的过程;五、教师在实施评价时,应注重学生的个性差异,因人施评,积极调动学生阅读和写作的兴趣。

二、评价以“读“为纲,享受阅读

评价方法一:定性评价,让学生思读

一堂精彩的阅读课,要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结合学生的思维特点,调动学生读、思、说的热情,使学生积极参与阅读教学。如在教学人教版六年级语文上册《山中访友》一文时,在学生感悟文章后,这样引导评价,让学生进入仿写:英国哲学家培根曾说:“心中有爱,眼中才有美。”生活中美好的景物都是我们用美的心灵和美的眼睛才能发现,才能抒写出来。写抒情散文要做到情景交融。李汉荣能创作出这样的精品来,其实我们也可以,不信,同学们来尝试一下,请再读课文第四自然段,一边聆听来自山林间的真实旋律,一边展开你丰富的想象写一段话。在教师循序渐进的评价中,学生迸发出思维的火花,言从心出,让课堂生成精彩纷呈。

语文阅读课教学具有情感体验和感悟的特点,定性评价成为阅读课课堂教学评价的主要手段,特别是对学生学习过程与学习方法及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方面的评价,更要采用定性评价的方法。教学中,教师细心观察,赏识学生语文学习过程中的闪光点,坚持不懈的为学生的每一个微小进步进行评价激励,使学生静心读书,边读边思,超越自我。

评价方法二:导读评价,让学生善读

朗读在阅读教学中尤为重要,它是学生理解语言的有效手段,有助于学生发展语感,有助于学生语文素养的生成。在阅读课堂上,教师针对教材特点,巧用评价语言,一步一步引导学生朗读实践。让学生在积极主动的思维和情感中,加深理解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

如《雪孩子》教学评价过程如下:

师:你们最喜欢哪幅图?

生:我最喜欢第三幅图。

师:为什么?

生:因为上面有小白兔和雪孩子在玩,他们玩得很开心,小鸟也在为他们唱歌。

师:(评价)你观察得真仔细呀,他们玩得很开心,多令人羡慕呀。请你读一读描写这幅图的句子。

生:(读文)

师:(引导评价)我感觉到这只小兔“有点高兴”,谁再来读读。

生:(举手读文)

师:(评价)你把“真高兴”的“真”字和“又唱又跳”的“又”字读得很重,我感受到小兔子非常高兴。

学生在评价引导下一次比一次读得好,使朗读渐入高潮,达到了以读代讲的良好效果。如此运用生动活泼的激励语言,潜藏的巧妙引导,让学生找到朗读的技巧和方法,使学生在评价中提高了朗读能力。

评价方法三:动作评价,让学生爱读

在学生的朗读过程中,教师在表情上、动作上,也要尽力表现得生动而又自然。如听学生朗读时神情要专注,面带微笑;学生读得精彩时,要显得惊讶、欣喜。动手摸一摸孩子的脑瓜,拍拍肩膀,竖起大拇指,为学生鼓掌,与学生握手等动作,都会起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评价方法四:个性评价,让学生美读

评价的语言要具有针对性和实用性,少运用 “读得真好”之类的泛泛式评价语言,多运用适用于个体的评价语言,发挥每个学生的自身优势。如夸奖学生的先天素质,“你的嗓音可真好,富有磁性”;表扬学生阅读的习惯好,能做到有感情地朗读,“你不但读得很流利,而且还能让人从中体会到作者快乐的心情”;称赞学生具备了一定的阅读能力,学会了思考,“你真 用心,不仅会读课文,而且还帮大家找到了解决问题的方法,真了不起”……这样的个性评价,有利于学生发现自身优势,扬长避短,体会到自身的朗读价值,从而在内心里爱上读书。

三、评价以“趣”为领,超越自我

方式一:指导自改、互评评价法

作后指导评改是作文教学流程中必不可少的一环。通过指导学生自评、自改、互评、互改,学生间互相激励,帮助学生全面积累写作经验,进一步提高评赏能力,激发他们内在的成就动机。

在进行人教版五年级上册第三单元说明文写作评改时,针对学生初写说明文,易把说明文写成记叙文,不能准确说明事物特点的现状,可以安排学生自评、互评环节:首先让学生自评,用波浪线画出描写事物特点和作用的句子,思考运用了哪些说明方法。然后进入优差生结对互评环节,让优生帮助写作能力差的同学修改文中不足,删掉与说明事物特点和作用无关的句子。待优生赏评优生作文,反思自己的习作,在寻找优点、反思不足中提升写作素养。互改后,进入最后环节,结对学生面对面静立两分钟说出读文后的心里话,如待优生向优生说“你的作文把事物特点和作用介绍得很明白,我要向你学习。”优生向待优生说“只要用心去写,你一定也能写出好文章的,让我们共同进步。”……出自学生之口的话语,或是赞扬,或是鼓励,或是指正,只要是发自内心的评价都行。学生只言片语真诚的评价,点滴的鼓励,都会为对方扬起写作路上奋进的风帆。

方式二:誉美扬善评价分层法

教师在批改学生习作时,要始终遵循择优评改的原则,即善于发现闪光点,着眼于对学生的鼓励,采取鼓励策略,以激起学生下一次习作的兴趣。

对于处于较差层次的学生来说,这一点尤为重要。对于他们的习作,当众讲评时,不惜笔墨,以情励学,哪怕一个好词,一个好句都要充分肯定,热情鼓励。用“放大镜”找优点,“沙”里淘“金”。对其不足,留待个别指导时再作诱导。当其错误具有典型性时,则对文不对人,突出“病文”的匡正而省去“作者评判”。这样既保护了他们的自尊心,增强了自信,又激发了写作热情。

对于优秀层次的学生,评改时提出更高的要求,注重思维方法和写作技巧的点拨,在肯定其优点的同时应指出美中不足,提出修改意见。特别在谨慎地使用鼓励、赞扬的分量及语言的准确性方面,做到实事求是,不可过分拔高。在讲评课上,要恰如其“文”的评价。

中间层次的学生占全班学生的大多数,他们的习作最具代表性,教师在选择例文时以他们的习作为主。评改时,先请他们讲讲自己的写作思路,实行自我评改,然后选择一个片段,充分肯定优点,适当指出问题,使其既了解自己的优势又明确努力的方向,从而使之保持习作的积极性,树立自己写好作文的信心。

方式三:灵活、动态“星级”评价法

教师对学生习作采用语言评价+星级评价的方式,可收到催化学生习作动力的效果。星级评价的标准为:选材是否新,语句是否通顺连贯,语言是否生动,描写是否具体,书写、标点是否准确规范。学生习作选材新,语句通顺、连贯,语言生动,描写具体,书写、标点运用准确规范,即可被评为五星。学生习作得五星者,即可获“喜报”一张,“喜报”以激励性的语言写清小作者文章的闪光点,在全班学生面前予以表扬,并将“喜报”张贴在班级“学生优秀作文园地”中。为了激励中等生、待优生习作的点滴进步,“喜报”还设有“进步星”。为了激励学生在写作方面不断进步,使其习作热情保持持久,规定“喜报”在学校举行的每月班级“A级学生”、“成功学生”评选中占重要比值。在每学期期末,清点“学生优秀作文园地”中的“喜报”,在班级中评选“小作家星”,颁发奖状和奖品。

灵活、动态的“星级”评价法,催动了学生习作的内驱力,学生在“我要‘喜报”,“我要‘小作家星”的星级评价过程中,认真选材,用心写文,热爱习作,不断进步,学生习作中出现了“百花争艳春满园”的情景。

在小学生阅读与写作能力发展评价中,教师要创新教学,充分发掘学生学习的主动性、能动性,应更多的注重评价激励和反馈功能,通过多形式的评价手段,激发学生阅读和写作的兴趣,让学生爱学语文,主动学语文,全身心的投入语文学习,从而促进学生语文素养的生成与提高。

参考文献:

[1]杨九俊.新课程教学评价方法与设计[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4.

[2]余 林.课堂教学评价[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7.

猜你喜欢
潜能激励评价
谈也让学生做老师
如何在信息技术教学中培养学生的能力
“创客”对大学生价值潜能研究
高职院校化工总控工技能大赛的培训模式与对策分析
EVA价值管理体系在S商业银行的应用案例研究
浅谈小学语文个性化习作的教学策略
真诚激励,关爱相随
2006—2016年度C—NCAP评价结果
2006—2015年度C—NCAP评价结果(3)
2006—2015年度C—NCAP评价结果(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