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度解读,引领学生在语文瀚海中遨游

2015-06-03 16:03周东梅
新课程·中学 2015年3期
关键词:初中语文教学

周东梅

摘 要:语文是研究语言艺术的一门学科,学生在学习语文的过程中可以体会到语言的无穷魅力,再加上教师适当的引导,可以让学生破解文本的疑难之处,游刃于课本和课外阅读之间,信步在课堂和生活实际之际,领略到不同意境的语言风采,在语文瀚海中尽情遨游。

关键词:初中语文;深度解读;教学

文本问题的呈现往往有两种形式,一种为显性的问题,一种为隐性的问题。显性的问题一般都比较简单,主要包括理解文中的字词或者文章的结构,以及文章所讲述的内容,这些问题学生都基本能够回答出来。但隐性问题对于一些学生就存在一定的难度,它多数隐含在文章的字里行间,或者存在某种象征性的意义,不能够从文章的表面看出来。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时能够引导学生进行深度解读,理解构思等方面预埋的伏笔。

一、深度解读文本,引导破解文本难点

在语文阅读教学中,学生理解显性的问题并不困难,一般都能把握文本的重点内容,感悟到文中的美妙之处。但对于较为隐性的问题,要想破解其中的难点就不是那么容易了,从历年的教学来看,这是阅读教学中最为薄弱的环节。破解这一难点的唯一方法就是深度解读文本,理解作者的感悟以及他们的思想境界,从作者的思想情趣和待人处世的境界入手,从文本信息和作者的身世及写作背景入手来综合分析。如,以《兰亭集序》为例,文章描绘了兰亭的景致和与王羲之等人集会的乐趣,提出了自己的主张,整篇文章情感低回惆怅,悲伤情调浓厚。作者的生死观是较难理解的内容。透彻理解作者的生死观,以及由乐到痛再到悲伤的情感变化,就必须从作者的思想境界以及时代背景出发。东晋的社会名流人士对老庄都比较崇拜,很多人不务实际,而作者本人虽然心态坦然淡薄,但与其他文人不同的是作者本人对生命的意识已经有所觉醒,再从文本的内容来看,悲与乐之间体现出对生命的张扬意趣和自由奔放的个性。综合以上几点,从深度解读文本,就可以理解作者的生死观以及情感的变化。

二、开展深度解读,符合文本的客观实际

深度解读,应该从和文本的整体价值取向以及作者想要表达的情感出发,并保持一致性,符合人物的成长过程,包括身份和地位的变化以及人物性格的发展都必须符合一定的规律。如,以《林教头风雪山神庙》为例,选段写到林冲报仇雪恨之后喝酒的细节,林冲穿白布衫,吃冷酒。问题的关键之处在于“白”和“冷”字,细细品味绝对是意味深厚。撇开字面从深度上理解,“白”即是白衣和白丁,似乎表明从此以后林冲将不会再有官袍披身,将重新走上一条与以往吃俸禄为朝廷做事的决然不同的道路。再分析“冷”字,与“冷酒”相对应的是“热酒”,在草料场,让林冲得到安慰的只有一碗热酒。现在在喝冷酒,似乎让我们联想到这一路走来,积攒半生的事业以及家庭和友情都已经不复存在,在被人赶尽杀绝的途中,热血男儿在大雪中孑然一身,英雄似乎走到了穷途末路。这样深层次的分析,也只是读者的感觉和认识,看似符合文本的发展规律,但也未必,依然容许不同的观点存在。

三、运用课堂对话,深度解读文本内容

深度解读文本的另一条途径就是运用课堂的对话。在阅读教学中的对话是建立在对文本阅读的基础之上的,没有了阅读就没有对话的基础,没有深层次的阅读,就谈不上对文本内容的深刻理解。当然这里所说的对话,不是简单的说话,而是对文本深层次的理解,是从不同的角度,在多方参与下完成的对文本的解读。如果读得少,甚至产生误读的话,在理解上就会产生偏差,甚至错误,而造成比较严重的缺憾。在一次优课展示活动中,课堂上师生解读《声声慢》时,但过程中只有师生间的探讨,各自发表自己的观点,竟然没有听到老师或学生对文本进行朗读,听不到朗读声的课堂还在对文本进行品味,进行对话,很明显会给人以呆板生硬的感觉,更不会得到更深层次的对话。再如,《假如生活欺骗了你》这首诗,老师在讲读时,如果读得少读得不深入,就会显得浅显。因此,我们在以后的教学中,应让学生对文本进行充分阅读,通过阅读得出自己个性化的解读,要比让学生一开始就在文中找词语、找句子的效果好得多。

四、引导学生诵读,切实体会文本力量

古人曰:“书读百遍,其义自见。”一直到现在依然有着较大现实的指导意义,让我们在阅读中切身体会到文本的巨大力量。现代诗歌的表现手法多样,用传统的教学方法来对诗歌进行解读很难让学生深层次地理解诗歌的内涵。只有通过多次阅读,才能让学生获得感悟,体会作者想要表达的情感。当然阅读的方式也有很多,如果我们在教学中能充分利用多媒体技术,通过图片、视频以及色彩的变化来提高学生的阅读兴趣,将会起到更加明显的教学效果,学生在这种情境中会顿生感悟获得对文本的深层次理解。不同风格的诗歌解读的方式也不尽相同,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的诗歌可以按情感的表达进行顺序解读,而现代主义的诗歌则需要从整体上进行把握并细读品味,才能让学生获得感悟并提高兴趣,提升写作的能力。如诗歌《再别康桥》和《乡愁》等都大致押韵,读起来有韵律感,比较适合朗读,并在朗读中获得美的享受。另外很多诗歌意境和情感,在读的过程中,学生会在潜移默化中获得感染,这也是别样的惊喜。

当然,对文本的深度解读也不是随心所欲的。我们必须尊重作者,尊重文本,尽量从作者的本来意愿出发进行解读,符合文本的客观规律。但也不能被作者的意愿所束缚,鼓励学生进行大胆的预想,给语文课堂带来活力,开拓学生的思维,让语文课堂成为学生思想遨游的瀚海。

参考文献:

[1]王跃春.简析语文文本解读的文化性[J].文学教育:中,2010(04).

[2]蔡胜求.文本解读是语文教学的基础[J].语文教学与研究,2013(08).

编辑 薛直艳

猜你喜欢
初中语文教学
如何打造初中语文高效课堂
例谈初中语文阅读教学中的“微写作”
微课让高中数学教学更高效
初中语文阅读理解解题技巧初探
打造初中语文高效课堂的几点做法
以微型写作促进初中语文阅读教学
如何让高中生物教学变得生动有趣
“自我诊断表”在高中数学教学中的应用
对外汉语教学中“想”和“要”的比较
初中语文教学中如何强化人格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