顾寒平
摘要:对数学的迷恋往往是由兴趣开始的,由兴趣到探索,由探索到成功,在成功的体验中产生新的兴趣。但数学的抽象性和严密性往往使学生感到枯燥乏味,教师应使学生在数学学习中体会到数学的生动、有趣、富有魅力,让数学课堂充满趣味性。
关键词:数学课堂;兴趣
中图分类号:G633.6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992-7711(2015)07-066-1
一、导入新课——引趣
在数学教学实践中,可以采用温故知新、问题驱动、审题切入、情境体验、悬念诱发、主题故事等方式导入新课,引起学生学习的兴趣,使学生产生渴求新知的欲望。
如在教学“探索三角形全等的条件(ASA)”时,可以这样导入新课:今天老师不小心打破的了一块三角形玻璃,它碎成了三块如图所示,上完这节课后老师要到玻璃店去配一块和原来完全一样的玻璃,有人告诉我三块都要带去,也有人告诉我只须带①和②去,玻璃店的师傅告诉我只须带一块去,这么远的路当然是带一块去最省事了,但我不知道究竟是带①去?还是带②或者是③去?
以上采用问题驱动导入新课。从贴近学生实际生活的问题出发,引起他们的学习兴趣,自然的引出了“ASA”公理,使他们对它有了本质的认知。
二、探究新知——激趣
探究新知是课堂教学的中心环节,是学习知识、培养能力、感知方法的主要途径。在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学生运用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等学习方式进行主动学习,通过动手操作、动脑思考、动口表达、动眼观察来调动多个感官参与认识活动,为知识的内化创造条件,经历知识产生的过程,体验参与过程的乐趣,激发了学生的兴趣。
如在《菱形》的教学时,第一步,可以让学生观察生活中的菱形图片,让学生对菱形的概念有一个整体感知,让学生明确菱形是平行四边形的一个特例,引出菱形的定义;第二步,根据研究平行四边形的方法结合观察讨论菱形的性质并说明理由;第三步,在平行四边形的纸片上,用平移、折叠等多种方法画出一个面积最大的菱形;再分别讨论归纳出菱形的识别方法。在整个探究活动中,学生始终是主人,教师给全体学生留有充分的思维空间,他们自己动手、动口、动脑,主动思考问题,从不同角度用不同方法得出结论,并在探究新知的过程中,实现由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转化,真正发挥了学生的主体作用,把学生推到了探究新知的“第一线”。
三、巩固新知——提趣
巩固练习是课堂教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不仅有助于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巩固形成熟练的技能、技巧,而且对学生智力的发展和能力的提高起着重要作用。为了较好地保持学生的学习状态,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巩固练习要遵循以下几点:(1)练习要有目的性,要围绕教学目标进行。(2)练习要有典型性,设计的练习题不易过偏难、偏多、机械重复,一定要典型、有针对性。(3)练习要有层次性。它有两个含义:一是教师要根据教材本身的逻辑性,以及学生认知的有序性选择练习题,做到由易到难、以简驭繁,既有坡度又有跨度;二是教师对练习题的设计要考虑不同层次学生的需要,即要使中下生“吃得消”,又要使优秀生“吃得饱”。(4)练习要多样化,为巩固概念,选编基础变式题;为纠正差错选编判断、选择题;为拓宽思路,选编多变、多解题等等。同时,练习时教师应充分利用口答、笔算、抢答、板演、各类竞赛等多种形式激发练习的兴趣,提高练习效率。避免大量枯燥乏味的练习题掠夺了其对学习数学的兴趣;避免大量粗制滥造的练习题造成学生的两极分化。
四、运用新知——拓趣
“数学来源于生活,又服务于生活”。学习是为了应用,将所学到的知识运用到实际的生活中去,解决实际的生活问题。所以,在运用新知这一环节中,尽量设置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的题型,体现数学的应用价值;适量安排具有一定探索意义的开放性问题、探究性问题等题型,激发学生“征服”的欲望。
如在熟练掌握勾股定理后,可以设置这样的题目:
如图,要在河边修建一个水泵站,分别向张村A和李庄B送水,已知张村A、李庄B到河边的距离分别为2km和7km,且CD=12km。
(1)水泵应建在什么地方,可使所用的水管最短?请在图中设计出水泵站的位置。
(2)如果铺设水管的工程费用为每千米1500元,为使铺设水管费用最节省,请求出最节省的铺设水管的费用为多少元。
上述是一个生活背景的问题,引导学生利用“轴对称、勾股定理”解决,做到真正的学以致用,让他们真切感受到数学的运用价值,激发他们将自己所学的知识运用到实际生活中去的热情。
五、课堂小结——促趣
课堂小结是课堂教学中必不可少的一个环节,对课堂教学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它能帮助学生理清所学内容、形成知识结构,对促进学生学习兴趣的持续发展起了重要的作用。例如:在学习了分式的概念,我们可以采用经下方式进行小结。
提问1:“分式的基本形式是怎么样的?”
提问2:“对分式的分子有什么条件限定吗?”
提问3:“对分式的分母有什么条件限定吗?”
提问4:“判断一个代数式是不是分式,你觉得应该要考虑几个方面的要求呢?或者说一个代数式要成为分式需要同时满足几个条件呢?”
以上采用了问题式、讨论式对分式概念进行小结。四个问题设置由浅入深,层层推进,便于学生结合教学内容,开展交流讨论。当然在交流中过程中的恰当评价是很关键的一步,一般选择延时评价,同时,在交流中力求防止出现少数优等生的“一言谈”,促进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参与意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