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曌
【摘 要】本文通过归纳翻译教学和翻译训练的定义及其分类简述了其区别,对培养翻译相关人才的必要性进行了介绍,然后分别描述两个领域在国内的实践现状以及未来的展望,希望能引起对翻译教育方面的重视。
【关键词】翻译教学 翻译训练 分类 必要性 实践
在全球化进程愈演愈烈的今天,全世界已经成为一个整体,翻译变成了一个热门的职业。然而大众在翻译者的教育上却有一个很大的误区:认为只要是学习语言的人都可以做专业翻译,不知道专业翻译工作者是怎么培养出来的,甚至不知道翻译需要专业的训练。通过解释翻译教学和翻译训练有哪些不同,可以帮助读者走出误区。
一、翻译教学和翻译训练的定义及分类
“翻译教学”(Translation Teaching)这一概念由加拿大学者德利尔于1981年首先提出,当时一起提出的还有“教学翻译(Teaching Translation)”的概念。他认为,“翻译教学”的目的是为了翻译,也就是说是为了增长学生翻译的知识和能力;而“教学翻译”则是为了教学,只是外语教学中的一个手段和方法,用来检查学生对语言的理解程度。从这一理论提出至今,又有很多相关的著作和文章陆续发表。广东外语外贸大学的穆雷教授(1999)按教学目的将翻译教学分为三类:第一类是为辅助外语教学而进行的翻译教学,即教学翻译,其目的在于帮助学生提高双语能力,重点在于比较两种语言表达方式等等的异同;第二类是为了培养译员而进行的翻译教学,即专业的译员教学,本文将其称作翻译训练(Translation Training),旨在培养专业翻译工作者正确的翻译观念,提高翻译水平;第三类是为了推行素质教育而进行的翻译教学,即对非语言专业的大学生开设的翻译课,目的为了扩大知识面,了解异文化交流特点。另外她还将在中国的“翻译教学”分为两个层面:较低的层面适用于外语专业的学生,较高的层面适用于学习翻译的研究生(1999:113)。清华大学的罗选民教授(2002)则将“翻译的教学”分类成“大学翻译教学”和“专业翻译教学”,分别指针对非外语专业学生时的翻译教学和针对外语专业或翻译专业的翻译教学。美国蒙特利国际研究院高级翻译学院的鲍川运教授将以上两位教授的观点进行了归纳和分析,并提出了不甚相同的看法,他认为大学本科非翻译专业的翻译课程,不管针对的是外语专业还是非外语专业的学生,都只能算作是教学翻译,即学习外语的一种方法,尽管其客观上一定程度上提高了学生的翻译能力,但其与专业翻译培训的课程设置和训练时间上都有着质和量的差别,着实不能混为一谈。日本关西大学的染谷泰正教授(2010)有着与此相似的观点,他认为大学阶段的口译笔译教学在广义上是“语言教学”的一环,使得一直以来的英语(以及其他外国语)教学更加完整。
纵观各位教授的观点,尽管都对翻译教学和教学翻译的区别和分类做出了详尽的解释,但彼此对同一课题的看法却并不统一。笔者认为,在英语教学中使用翻译的手法应被称作“教学翻译”(本文不加赘述),也就是说在国内,无论是针对初高中阶段学生的应试教育还是大学阶段非语言专业学生的英语(及其他语种)教学,只要以教学为目的,都只能算作“教学翻译”;而“翻译教学”则是指针对语言类专业或翻译专业学生的,有专业的课程设置,以提高翻译能力、达到一定程度翻译水准为目的;“翻译训练”则是为了培养专业的翻译工作者,课程设置包括翻译技巧训练、专业相关知识和行业伦理等等,课程时间达到十几个小时,另外还要求做大量的课外练习。
由此可见,翻译教学和翻译训练在目的、手段上都有着质的不同。
二、翻译教学和训练的必要性
现代全球化由于工业革命的影响于19世纪展开,二战后贸易自由化逐步发展,许多国际协定和组织召开全球大会,说着不同语言的人坐在一起共商大事,“为了使不同语言之间的交流成为可能,口译工作者的职能变得十分重要”。
在欧洲,二战结束以后,战胜国对欧洲轴心国进行了数十次军事审判,史称纽伦堡审判。由于几种语言需要相互间一对一地翻译,而交替翻译必然会影响到审判的节奏,于是历史上第一次引进了同声传译。由此翻译开始作为专门职业被人们认知,在欧洲从此开始有了培养专业翻译人才的研究生院。
借着2008年北京奥运的势,我国的翻译行业有了一次迅猛的发展。近年来越来越多的国际会议在我国召开,如刚过去的14年中在北京举行的APEC峰会和在浙江乌镇举行的世界互联网大会,都是全国顶尖翻译工作者活跃的平台。试想,如果没有专业翻译培训项目的存在,就会从根本上影响到我国承接世界各大会议的软实力。培养翻译人才乃是大势所趋。
三、教育和训练的实践
1.翻译教育的实践
提到实践,首先值得一提的是在我国大学英语专业课程中,翻译是一门必修课程。学生通过翻译课程学习基础的翻译学理论,掌握基本的翻译技巧,以通过考试来确保广大的外语专业学生能够完成基础的翻译任务。另外外语类学术型研究生必修课中也包含翻译理论,课程相较于本科阶段研究性更强,要求学生了解并理解翻译领域的基本理论。
另外从教育部2006年下发《关于公布2005年度教育部备案或批准设置的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结果的通知》批准设置翻译专业以来,截至2014年,全国共有152所高校试办翻译本科专业学位,学制四年,毕业时颁发翻译专业本科毕业证书,授予文学学士学位。翻译专业本科的培养模式体现为:扎实的双语应用能力+熟练的双语转换能力+基本的相关专业知识+相应的人文素养(仲伟合,穆雷,2008)。拿山西大学翻译本科专业来讲,相应的课程设置就包括综合英语、英语写作;英汉汉英笔译、口译基础;翻译批评与赏析、篇章翻译理论与实践;跨文化交际、英语国家概况等等。培养出的学生能胜任外经贸、外事、国际文化和科技交流的口、笔译工作,并为翻译专业硕士的培养提供后备力量。
2.翻译培训的实践
美国蒙特利国际研究院高级翻译学院(MIIS)作为这个领域的顶尖学府,被誉为“世界语言首府”,为世界各国培养出了大量的高级翻译人才。据曾在MIIS工作多年的日籍教授武田珂代子老师介绍,该校的同声传译项目是全世界公认最好的,能够进入该校深造的中国学生大多是外交部官方派出的优秀人才,毕业后多在政府机关或国家安全机构工作。学生必须参加高强度的课程并且成绩达到学校的高标准要求才能顺利毕业,专业的翻译技巧培训课程主要包括笔译、科技笔译、视译、交替口译、同声传译等等。口译训练方法包括快速反应、影子训练、视译、听写、慢速训练以及速读等。
国内培养专业翻译工作者的翻译训练项目主要是翻译硕士专业学位(MTI)。2007年,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教育部批准开设翻译硕士专业学位,翻译学科进入了快速发展的时期,目前全国已有158家单位获准招收MTI研究生。翻译硕士专业学位的培养模式体现为:过硬的口笔译技能+娴熟的译者能力+丰富的相关专业知识+较强的人文素养(仲伟合,穆雷,2008)。山西大学翻译硕士专业学位点于2010年获批,入学考试包括参加全国研究生入学统一考试及学院自行组织的专业复试。课程包括公共必修课程、专业必修课程(翻译概论、基础笔译、基础口译、社科文献翻译、科技文献翻译)、专业选修课(实用文体与翻译、翻译批评与赏析、计算机辅助翻译、中国典籍外译、山西文化翻译),学生除了上课之外还要完成大量的课外练习,在实践中不断丰富翻译技巧。
四、结语
美国畅销书作家马尔科姆·格拉德威尔在《异类》一书中提出了“一万小时定律”。他的研究显示,想要在任何领域成为专家,都需要花一万小时来练习。这个理论在翻译领域也是适用的。我们研究翻译训练,并不是说经过了专业训练就已经能成为翻译方面的专家,每一位翻译界的翘楚,都经过了上万小时的学习和实践。只是在成为专业翻译工作者的道路上,翻译训练是非常有必要,非常高效的。
反观翻译教学,我们不能说教学没有翻译训练专业化就否认教学的作用。在学生的本科阶段,能够为将来踏入社会做一星半点的准备,都有很大的好处。“在大学中应该做的事情,是为了学生的将来巩固基础,为了让学生拥有更好的条件,站在更高的起跑线上而尽量伸以援手”无论是语言专业还是翻译专业的本科学生,如果能够通过翻译教学掌握必要甚至更好的翻译技能,那么翻译教学就是十分有意义的。
学者Anthony Pym在《Training Translators》一文中指出:“……we train people not just to translate, which they already do, but to translate well……(我们训练人不仅仅是让他们学会翻译,因为他们本来就会,而是要让他们翻译的更好)”由此可见,翻译教学可以说是翻译训练的基础,而翻译训练的目的是为了培养更加优秀的专业人才,这是和翻译教学根本上的不同。
【参考文献】
[1]穆雷. 中国翻译教学研究[M]. 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1999.
[2]罗选民. 中国的翻译教学:问题和前景[J]. 中国教育, 2002.7, 23(4):56-58.
[3]鲍川运. 关于翻译教学的几点看法[J]. 中国翻译, 2003.3, 24(2):48-50.
[4]染谷泰正. 大学における翻訳教育の位置づけとその目標[J]. 外国語教育研究, 2010.10(3):73-102.
[5] 武田珂代子. グローバリゼーションと通訳[M]//鳥飼玖美子. よくわかる翻訳通訳学. ミネルヴァ書房, 2013.
[6]仲伟合, 穆雷. 翻译专业人才培养模式与实践[J]. 中国外语, 2008(6):4-8.
[7]Anthony. P. Training Translators[M]/. The Oxford Handbook of Translation studies,Oxford University Press, 2011:475-48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