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文霞 赵春来
摘 要:在中等职业教育的多元化发展大潮下,职业教育越来越倾向于培养技术素质和理论与实践一体化的教学模式。现有的高职教材无论从教材的内容还是从教材的表现形式都不能很好地满足高职教学改革的需要,教材没有结合社会的载体作用,对技能人才的培养目标没有更好的达到企业需求。因此,教材的重新编制就显得尤为重要,使教材适应中等职业教育发展需求的发展已迫在眉睫。该文应用海西高职机电一体化的教材编写过程的思想基础写作理论和实践,重点探讨教材的编写思路和编写时应注意的事项。
关键词:职业教育 理实一体化 课程 教材开发方法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098X(2015)03(b)-0155-02
为了进一步贯彻落实《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2010—2020年)》,进一步增强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从而更好的为学校服务,改革和产业结构调整升级的能力,把握海西州职业技术学校国家中职示范校重点建设专业之一的机电技术应用专业服务区域机电行业对机械生产和电气技术技能型人才的需求。该校示范建设领导小组要深刻领会文件精神,结合示范校建设企业研究典型工作任务,结合教材建设的思路,实现校企合作的运行机制,建立共识的结合,在教材建设领导小组,组织,管理,资金使用和绩效评价措施,对该校机电技术应用专业的理实一体化校本教材的开发进行了认真的分析与研究。通过广泛的市场调研和分析认为机电技术应用专业过去的教材以学科体系结构为主,注重理论知识的完整性和学科逻辑的严密性,缺乏实训项目的教学内容,并且已执行的实训项目与学校的实训条件脱离,无法满足重点建设专业应用示范学校机电技术专业的培养模式改革需要人才的课程体系改革。因此,结合本地及周边地区的海西企业专家意见,要大力开发校本教材的理论和实践相结合。写作主体框架要突破中等职业教育教材的教学内容,结合海西当地及周边地区密切联系,在理论和企业内容上实践教学工作。
1 现有的中职教材存在的绝大多数问题归结如下
(1)“职业教育”的概念是不明显的。占据在中等职业学校的课堂教学材料的理论知识空间较大,内容太多理论和局部深度,更少的训练。注重理论知识的传授和学习的课程体系和教学模式,教师和学生都轻视应用技能,尤其是职业技能和职业教育综合职业能力培养职业教育岗位群的培养。因为在边远贫困地区的一些学校的训练设备缺乏,课堂教学和培训项目的具体内容还存在短缺问题。
(2)“职教”内容不突出。现有的高职教学内容陈旧,不能及时更新以反映本地企业及周边地区企业工作过程中的新理论,新技术,新工艺,新设备,材料的基础上发展的新局面。而且现有的教材实训内容和设备完全落后于企业新设备的发展趋势。随着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和传播,以往的教学内容已经过时,失去了适应新時代科技发展的要求。久而久之,中等职业学校学生学习的知识和技能是脱节的,致使职业教育培养出来的学生会脱离社会服务,完全赶不上社会实际生产的脚步,这也将导致职业教育发展滞后,甚至停止。
(3)“职教”技能不衔接。教材内容与职业资格、学习任务与职业技能鉴定标准缺乏有效衔接,不能真正地将职业技能鉴定的考核点转化为课程教学实训的知识点和技能点。
(4)“职教”形式不多样。教材呈现形式单一,一门课程一般一本教材,有实训项目的课程也最多是一本教材加上一本实训指导教案。教科书的表现形式很少有企业岗位流程,岗位的技术标准的工作流程,项目操作规范,安全生产的指令,工程相结合的指导内容。因此,绝大多数的材料是适合课堂教学,现场操作指导不能完成训练课程。这也导致了中职毕业生在参加顶岗实习环节中学生动手操作能力的不足和部分岗位的工作无法胜任的问题。
2 理实一体化校本教材的编写思路
(1)符合中职学生学习的特点。我国中等职业教育是一个重要的发展阶段,中等职业学校学生培养目标,改革教学内容,教学模式,具有其鲜明的地域特征。这一点需要在我们的机电技术应用专业也因该有自己独特鲜明的地方特色。学校的校本教材的编写思想不能照搬国家第十二个五年计划,更不能借其他发达地区中等职业学校教材的编写思路和写作内容。
(2)符合中职职业教育的需要。中等职业教育是培养高技能应用型人才,培养人才的目的不是从事科学研究,也不是简单的岗位技能操作,而是可以直接从事生产和及时解决技术问题的技术人员和操作修理设备的技术型人才,更是将企业科研成果转化为生产产品的效益型人才。因此,该校机电技术应用专业专家指导委员会的成员们借鉴国内外课程的教学模式及教材建设经验,围绕服务青海省海西地方产业,培育校企合作机制,基于工学结合,着力提高中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教育理念。
(3)符合教学模式改革需要。基于工作过程的模块化教学模式的表现形式,教学材料主要分为三个部分:一是纸质教材,教材教学工作的工作情况和子语境框架体现真正的工作线教学内容。二是活页教材,如任务书,工具,评估表等。三是教材的软件,如网络源,仿真软件,虚拟车间等立体教学文件。这是概括为纸本教材的固定版本,灵活的活页教材、资源丰富的教学材料的“软件”的想法三写的形式。这个模块化教材适合中等职业学校课堂教学过程中的教学的整合,教学过程也与机电技术专业教学模式改革的总体思路相符合。
3 理实一体化校本教材的编写过程
在教学实施过程中,该校机电技术应用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的成员们依据海西州职业技术学校重点专业建设方案,选取了机电技术应用专业的5门核心课程(《电气控制线路安装与维修》《PLC应用技术》《传感与检测技术》《机电设备安装技术》《电工电子技术》)进行了理实一体化的校本教材编写过程:
(1)首先我校组织行业企业专家和专业教师深入青海省海西当地及周边地区的企业对机电行业的毕业生所从事的职业岗位群实际需求开展调查和了解,大量的数据分析和研究,明确了毕业生应具备的能力结构、知识结构,了解了机电行业生产一线的岗位群分布情况,提炼出典型的岗位工作任务,并以此作为确定教材知识点和技能点的基础,为后期教材的开发和编写提供有效的依据。
(2)其次对提炼出的典型工作任务进行分析,得出每一个岗位所需要的职业素质、技能要求及知识结构。同时确定参加校本教材建设的行业企业专家,与机电专业的教师共同研讨纸质教材的编写思路,制定课程标准、教学大纲以及相关知识和技能点的实训项目,同时探讨教材网络教学资源素材的搜集步骤、资料库的管理等问题。
(3)最后拟定出纸质教材的编写大纲,确定课程目录、模块名称以及任务知识点和技能点。以此来确定专业网络教学资源建设中心的框架结构,课程资源库的设置方案和具体建设内容。校企合作、工学结合共同编写理实一体化的校本教材,将提炼出的典型工作过程的生产工艺流程、国家相关技术标准、机电技术应用专业检修规范、企业生产安全须知等内容融入课程,开发编写了《电气控制线路安装与维修》《PLC应用技术》《传感与检测技术》《机电设备安装技术》《电工电子技术》5本相关课程的纸质教材。
纸质教材的编写框架基本包括任务实施的对象、任务实施的工作场景、引入任务的相关知识背景、学习目标(知识目标、技能目标、素质养成目标)、提炼典型工作任务、相关知识的链接、任务实施的具体方法和步骤、填写任务实施报告、实施任务测评、相关知识的自我测评、巩固与提高等内容,完成了理实一体化校本的教材开发。
新改革和开发的理实一体化的校本教材具有明显的中职机电行业教育的区域地方特色,解决了以往传统学科体系中教材理论内容偏多、偏深、职业实践性内容不足的问题。新开发的校本教材内容基于职业岗位工作过程中实现教学目标与工作过程对接、学习内容与工作内容对接、学习过程与工作过程对接、学习规范与工作行为对接、学习方法与工作方法对接、学习评价与工作考核对接,同时课程考核内容与职业技能鉴定标准相衔接,将职业技能鉴定的考核点转化为课程教学的知识点和技能点,把中职教育实施“双证”毕业的教育理念融到了平时的课程教学之中。
4 理实一体化教材编写需要注意的事項
(1)把握中职教材建设的原则和方向。中职校本教材的开发是一项系统性工程,需要校领导的积极重视,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的统筹规划,要有组织、有计划、有原则、有方向地开展。在开始这项工作之初,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要组织行业企业专家和机电专业教师们学习中职教育的相关理论知识和国家有关中职教育的方针政策,同时还要围绕中职教育人才培养模式和课程体系改革及教学模式改革展开讨论。要求教师转变以往的教书育人观念,明确中职教育培养的目标和教育特色,从而正确把握中职校本教材开发建设的原则和方向。
(2)注重参编教师双师素质的培养。想要教材编写的理论与实践很好的融合,教师的培养需要重点编写双师素质和技能。教师在编写教材之前,不仅要应用于学校的实践教学,而且还要与当地企业的经验和实际生产操作技能相结合。从编写教材的人员队伍上要求直接接触生产一线的人员,为一体的综合性企业一线企业的管理和服务,了解最新的生产技术的应用,管理理念和操作规范。从教材内容上要求纳入行业、企业技术标准,将行业、企业、职业的要素与知识技能和双证书制度融入教材。
(3)丰富“立体化”教材的内涵。从教材表现形式上最好是开发立体化教材,印刷教材,和活页课本和教材软件。本文材料的工作过程的教学情境和子语境框架体现课程,教材的内涵,以活页教材,任务书,工作页,如补充表页的评价。软件教学,作为网络的一部分的源,仿真软件,三维虚拟车间等教学文件是必不可少的。综合考虑机械和电气技术专业课程体系,教学模式的因素,设备的数量,在学生的素质等多方便的因素,有选择地积累过程中进行“嵌入式”模块化工程的理论与实践一体化的教学过程中,逐步积累,发现教材的缺点和实施障碍,并及时修正,从根本上解决问题。最后形成具有海西区域地方特色的“理实一体化”特色的校本教材。
参考文献
[1] 张敏瑞.高校教学的教材建设和使用[J].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双语教学专刊2):273—277.
[2] 赵新洛.关于教学教材改革的探讨[J].黑龙江高教研究,2012:144-145.
[3] 郑昕蒂,程立新.高校教学教材的比较、编写和选用原则[J].中国成人教育,20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