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远
《中学化学精品课例开发与教师专业发展的实践研究》先后被广东省教育科学规划领导小组办公室和广东省教育厅批准为广东省教育科研 “十一五”规划2010年度研究项目(课题批准编号为2010tjk029)、广东省中小学教学研究“十二五”规划重点课题项目(课题批准编号为J11-008)。课题立足教育教学实际,着眼于理论与实际相结合的问题展开研究,着力于解决如何提高课堂效率,如何促进教师专业发展,如何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等教育实践中的具体问题。它对我们大胆更新教育理念,有效转变教与学的方式,切实落实新课程改革的三维目标,全面提高学生科学素质和综合素养,都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课题成果《中学化学精品课例开发的实践研究》获首届基础教育国家级教学成果奖二等奖。
一、研发精品课例的缘由
课例研究起源于20 世纪60 年代的日本,90 年代初逐渐被推广到美国、英国、印度、香港以及其他一些国家和地区。作为一种行之有效的校本教研方式,课例研究以解决教育教学中的实际问题为主,为教师搭建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平台和相互交流与学习的场所,有利于帮助教师不断提高自己分析教学问题的能力,改进教学行为,从而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2007年起,东莞市掀起区域协作教研热潮,但以何作为抓手来统领呢?经全盘考虑后,我们决定以我市的名师工作室、学科带头人、骨干教师组成教师共同体,以教学实践过程中某一亟需解决的主题为载体进行课例研究。这样在学习和研究过程中共同体成员能进行沟通、交流,分享包括专业理论学习和专业实践在内的各种资源,在教学行动中进行观察、评价和反思,成员之间相互影响、相互促进, 最终促进个体专业成长。
二、研发精品课例的意义
(一)促进“展示课”向课例研究转变
传统的展示课(优质课)多多少少带有功利性,授课教师往往以排练方式重复“表演”,异化为“做秀”课。听课教师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很难理解并吸取其中的精华。课例研究是一种集培训、课堂观察、参与发展、完善过程、小组研究于一体的研究形式,“课例”创造了理论与实践之间的“思考空间”。“课例”旨在谋求理论与实践问题的结合, 增长教师的实践智慧,打破专家统领的“理论研究”和教师的“实践操作”之间的藩篱, 使跨越“学习理论和教学经验的鸿沟”成为可能,让教师在教学与研究的过程中获得专业上的锻炼与发展。
(二)攻克化学教学中的难题,提高教学质量
教师共同体确立研究课的主题,通过合作设计、教学与观察、评价与反思、重新授课来解决问题,实现对所定研究目标的探索。通过确定主题在哪个方面与课程标准相符,评估日常教学方法中的优势与不足,并尝试新的方式来改进传统方法中的不足。在合作、观察及反思中依据新课程理念,开发一系列重难点精品课例,攻克化学教学中的难题,通过共享推广为广大教师提供必要的示范或引导,促进教师教学方式和学生学习方式的根本变革,达到全面增效减负和提高教学质量的目的。
(三)搭建研讨平台,提高活动的针对性、有效性
本课题成员由化学教研员、名师工作室主持人、学科带头人、各教研片片长、各级骨干教师等组成,并由他们带领全市中学化学教师共同参与开发中学化学重难点精品课例。本课题能充分发挥学科带头人、骨干教师的示范引领作用,为全市化学教师营造一个学习、研讨、实践、提高的平台,使精品课例的开发过程成为全市教师学习、研究与培训的过程,由此促进教师专业发展,促进更多骨干教师快速成长。有助于避免区域教研活动的盲目性,增强活动的针对性,提高教研活动的实效性。有助于建立片区之间、学校之间的教研合作共同体,促进区域优质教育资源互补共享,促进教师专业发展,提高全市中学化学整体教学水平。
(四)构建课例研究模式,促进教师专业成长
课例研究是有效的教师专业发展模式, 教师在课例研究过程中,剖析教学理念,增强研究能力,促进专业发展。教师采取行动研究的方式,不断探究与解决自身、教学目的、教学工具等方面的问题。以打磨精品课例(设计、实施及反思评价)为切入点,通过教师自我实践、同伴互助、专家引领、反思提升,为教师从事课例研究提供方法参考,为已经开展课例研究或正想开展课例研究的教师提供方法上的借鉴,为实践中想发展自己的专业能力的教师提供思考的方向和实践途径。
三、精品课例研究的理论依据及相关概念的界定
(一)课例研究中遵循的主要理论
主要有范例教学思想、最近发展区与“支架”学习理论、教师二次成长论等理论。
(二)课例研究概念的界定
课例研究是一个内涵丰富的概念,并没有公认的定义。我们认为,课例研究是一种教师研究共同体以教学实践过程中某一亟需解决的主题的课例为载体,在教学行动中进行观察、评价和反思,包括专业理论学习和专业实践在内的教师教育活动。研究共同体是指教师或非教师成员在共同目标的指引下,在学习和研究过程中进行沟通、交流,分享各种资源,共同完成一定的任务,在成员之间形成相互影响、相互促进的人际关系,最终促进个体成长的组织。课例研究以行动研究为方法基础,以对课堂学习的关注为内容,以发展教师的专业能力为功能,是教师专业发展的一种有效途径。
(三)“课例研究”与相关概念的区分
1. 课例研究与“教案”或“教案设计”
课例研究不是教案与教学设计,而是真实教学过程的观察与分析。它生动、具体地描述了课堂上教师创造的欢乐与两难的困惑,记录教学观念与行为转变的心路历程,并从多角度作出理性的阐释。课例研究的呈现方式也是多样的,可以是课堂实录式的,也可以是一事一议式的,与教案相比有很大的区别。它反映的是教师的一种实践,它是教师自己在做中学的过程。与一般教案相比,课例更注重研究问题的典型性和研究策略的适切性。因此,课例研究是发展性和生成性的研究,而不是教师预设的“教案”。
2. 课例研究与课堂研究
课堂研究是专业研究者开展的研究。与专业研究工作者不同,中小学教师面对的是一节节具体的课,他们研究的也正是这一节节具体的课。课例显然是课堂的具体化和特殊化。如果说课堂研究是理论研究,重在回答“是什么”“为什么”;那么课例研究则是实践研究,重在回答“做什么”“怎么做”。
四、精品课例研究的主要内容
(一)课例研究的主要内容
1. 目标是开发出中学化学中重难点精品课例400多个。具体有以下内容:①优秀课例设计的研究;②课堂实录及课例反思的撰写;③各类课型优秀课例评价体系的构建;④新课程教学理念在实际教学中的贯彻。
2. 以精品课例的开发为依托,促进化学教师的专业成长和发展,并摸索出一系列培养方法和途径。
(二)课例研究的重点和难点
本研究的重点:(1)打造一系列精品课例;(2)各类课型优秀课例评价体系的构建;(3)摸索出促进教师专业发展的培养策略。
本研究的难点:(1)构建各类课型优秀课例评价体系;(2)引导教师冲破固有的传统的教学方法,达到高效减负的教学目的;(3)精品课的打磨及其推广应用。
五、研究思路、过程和方法
(一)研究基本思路
依靠专家引领,以片区及校本教研为依托,以课例研究为主线,发挥骨干教师的示范作用;借助区域教研平台,使精品课例的开发过程,成为学习的过程、研究的过程、培训的过程、专业发展的过程。
1. 课例研究与教研活动相结合。课题的实施过程即教研过程,使课题的研究与市教研活动相结合、高中组与分组类学校教研活动相结合、初中组与片区教研活动相结合、与学校教研活动相结合。课例研究最通常是以学校为基地的“校内课例研究”,由同一个科组的教师共同合作设计教学,或者是几所学校联合开展的“公开的课例研究”。公开的课例研究中的授课、研讨反思过程对本校各科教师以及校外教师都是公开的。
2. 实践研究与教学评比相结合。经过研究讨论,我们把本课题进行拆分,达到小型化、具体化和课堂化,增强研究的可行性。共拆分出40多个子课题,然后分别由核心成员及科组长承担,以保证本研究顺利进行。采取“教学、研究、培训一体化”的专业发展模式开展研究。将课例开发和各类“赛课”、“优质课评比”及各种“评优”有机结合,使课例开发和各类的评优过程落实到平时的常态课堂教学之中,使各类的评比过程成为课例开发过程和专业发展过程。
3. 持续研究与专业发展相结合。通过课题研究,在教师队伍中发现并培养一批新的骨干教师,使全市骨干教师的培养可持续化。在研究过程中,发现教学中的新问题,在交流中形成共识,成为后续研究的新课题。通过打磨精品课例,深化教学反思,形成同伴互助、专家引领氛围,在全市中学化学教学团体中形成良好的教研气氛,达到“课题结题、研究不止”的效果。
(二)研究具体过程
1. 制定研发计划,确定研发任务
从常态课堂教学的实际问题出发,首先通过对教师和学生进行广泛调研,了解中学化学中教与学的重难点课题,确定拟设计开发研究的精品课例的数量。以片区及校为单位进行分工,以校为单位申请子课题,根据各校规模和实力,分配课例开发的课题内容和数量,并承担相关开发课题的理论研究。
2. 全面展开研究,及时评奖、评优
将课例开发和各种公开课相结合,有计划、有主题、有针对性地指导校本教研活动。组织开展市级、片区级、校级的同课异构、异课同构、同课再构、同课异讲等教研活动。每学期进行一次精品课例和教学案例的评比,每学年推荐一定数量的优质课送省进行评比。激励教师热心研究,努力研究,多出成果。
(三)研究方法
1. 文献法。通过广泛查阅与本研究课题有关的国内外文献资料,并进行充分检索、分析和利用,了解课题研究的背景、现状及研究进展,解决课题研究过程中出现的各种问题。
2. 行动研究法。以课例研究为载体,借助专家引领,发挥课题组中心成员的指导作用,发挥骨干教师的示范作用。在精品课例开发过程中,通过同伴互助及骨干教师的引领,对课堂教学行为进行分析,使教师们更好地理解、内化和落实有效课堂教学理念,从而达到提高常态课堂教学效率,促进教师专业发展的目标。课题组教师既是课例开发者,也是课例的实施者、研究者,承担教学设计、上课展示、研究成果撰写等任务。通过“同课异构”“异课同构”“同课异讲”“一课多讲”等多样化的方式,以及阐释要领、展示课例、点评反思、总结和交流等研讨活动,探索教学形式和方法优化动态组合,确立教学方法的优选程序,构建灵活多元的教学方法。
3. 个案研究法。以部分骨干教师为研究对象,对课题研究的阶段性内容进行总结评比,不断积累经验,进行个案反思分析,不断形成观念,指导教学实践。同时,在改革中坚持行动中研究、研究中实践,边学习、边实践、边研究、边提高的原则,努力寻求高中化学骨干教师专业发展的有效途径。
六、课例研究的程序和标准
(一)确定精品课例研究环节
结合新课程的教学实际,遵循我国教育学者顾泠沅先生提出的“一个课例,三次讨论”的要求,确定精品课例研究环节为:教师们聚集在一起,共同讨论、设计教案;选择一位教师上课,其他教师作为观察者进入课堂,将设计好的教案作为关注对象;课后交流课堂上所观察到的问题,并提出改进的建议;部分教师继续对研究课进行修改,设计出一个新的教案(选择性的);另一位教师教授重新设计的课,同事再次观摩(选择性的);教师们再次集中到一起对教学过程中出现的问题进行讨论。
整个研究过程中特别关注“三个阶段、两次反思”的成果。三个阶段为:关注个人已有经验的原行为阶段;关注新理念之下的课例的新设计阶段;关注学生获得的新行为的阶段。连接这三个阶段的活动的是两轮有引领的合作反思:反思已有行为与新理念、新经验的差距,完成更新理念的飞跃;反思理性教学设计与学生的实际获得的差距,完成从理念向行为的转移。
(二)制定精品课打磨模版
在课题的研究前期,由学科带头人和骨干精心打磨几节典型示范精品课,结合化学学科特点和教学实际,制定精品课例模板。精品课例模板既要有教学分析和设计思路,又要有具体的教学流程与实施策略,还要有教学反思与专家点评,力争让精品课例的开发过程体现为师生的共同打磨与研究过程。内容包括:元素化合物知识新授课,化学概念和化学理论新授课,几种典型的实验探究课,学生实验课,元素化合物或理论概念复习课,习题讲评课,阶段考总结讲评,分层教学课等。
按照精品课结构模版,制定精品课的材料要求和标准。包括教材分析、学情分析、教学法设计、教具准备、课时建议、三维教学目标、教学重点及难点、教学流程图、教学过程设计表、教学反思、专家点评、获奖证书等项目,每个项目均有具体详细的要求。
(三)多角度打磨精品课例
通过“同课异构、同课再构、同课异讲、一课两讲或一课多讲、异课同构”等教研活动形式,凝聚集体力量进行开发。高中组由于各校人数比较多,通常采取校内开发。初中组各学校由于人数比较少,通常采取在片区教研活动中共同打磨开发。在研究主题的设计阶段,对于集体备课得到的同一优质教学案,我们要求不同的教师在同一班级或不同班级同课异讲,大家一起观摩学习;也可以由教研组选择适当的课题,由多个教师分别备课,采用同课异构的方式,教研组集体听课、评课,让大家在比较中相互学习、借鉴。还可以一课两讲或一课多讲,通过集体备课研讨,先由一位老师上课,教研组集体听课、讨论、磨课、调整,再由一位或多位教师上课,大家一起听课研讨。这种集体研讨方式促使老师们不断改进教学设计,使课堂优化而高效。对不同的课题,按照本课题研究所探索的几种教学模式进行教学设计和课例展示与研讨,丰富这些教学模式的实践案例,进一步提炼总结规律,形成可推广的成果。
七、课题研究所取得的主要成果
(一)在理论上有新的发展
1. 开发了精品课例研发模式与评价标准;2. 开发了以课例为载体的教师专业发展行动研究模式;3. 创新了“教学研训一体化”、“同课同构协作研究”、“同课异构区域协作研究”和“互动与互助对话平台”等教研活动方式;4. 初步构建了“问题导学概念教学模式”、“互动协作探究教学案一体化模式”、“两讲、两评、互助、互动教学模式”、“实验探究教学模式”等几种高效课堂的教学模式;5. 课题组发表及获市一等奖以上的课题相关论文103篇。
(二)在实践上有新的突破
1. 开发了系列精品课例400多节;2. 刻录优秀课例光盘,供全市教师使用;3. 选取138个优秀课例结集分三册印发给全市教师共享交流;4. 建立了专门的网站,共享课例开发研究过程中的教学设计、学案、习题、测试题、创新实验等各种资源。
(三)探索形成新的教师专业成长有效路径
形成“研究课例、实践、体验、反思、提升”反复循环的专业发展路径。这种行动研究模式,提升了教师的实践能力、反思能力、合作能力、创新能力和总结提炼能力,使不同层次教师的专业能力得到有效提升和发展。
(四)通过课题研究促进学校均衡发展
促进了教与学方式的转变,促进了学生的主动发展,提升了教学质量,推进了课程改革与学校均衡发展。
[参考文献]
[1][美]Gary D. Borich. Effective Teaching Methods (Fourth Edition)有效教学方法[M]. 江苏教育出版社,2008.
[2]刘华. 发展性课题教学评价指标体系:构建思路及示例[J]. 全球教育展望,2013:48.
[3]刘艳荀. 新课程中教师专业化发展策略研究[J]. 长春教育学院学报,2006,(2):5-10.
[4]姜玉唐. 教师专业发展中的专业引领途径与方式[J]. 中等职业教育,2011,(2):8-10.
[5]曲伟杰,张海英. 课题研究促进教师专业发展[J]. 延边教育学院学报,2009,(12):140-142.
[6]胡德运 黄荣德.构筑教师成长“共同体”[J]. 江苏教育,2011(4).
[7]陈禄元. 课例研究——教师专业成长的新支点[J]. 教育教学论坛,2013(27).
[8]童慧,杨彦军. 基于“课例研究”的教师教学反思能力成长之研究[J]. 中国电化教育,2013(3).
[9]孙鸿,杜永权,梁永平.高中化学新课程实施的问题与对策[J]. 化学教育,2011,(4).
[10][德]赫尔巴特著,李其龙译. 普通教育学[M],人民教育出版社,1989年版.
本栏责任编辑 潘孟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