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莞:打造教育现代化的魅力之都

2015-06-01 05:04龙建刚罗峰
广东教育·综合 2015年5期
关键词:东莞市东莞学校

龙建刚 罗峰

每一个人都有一种教育情结。

每一座城市都有一个教育梦。

教育,是一座城市持续发展的基石,也是一座城市幸福指数的民生表现。对于一个新兴的现代化城市而言,教育的发展程度不仅凸显着它的品位,更决定着它的高度与未来。

作为改革开放前沿阵地,东莞这片2465平方公里的土地上,逾百万学子在这里成长、求学,为他们的梦想而努力。如何让他们接受更好的教育,更健康地成长,成为东莞这座因改革开放而迅速崛起的现代化城市内心最浓重的情结之一。

近年来,东莞坚持教育事业优先发展,推动教育质量和水平不断提升,实现了教育事业的跨越式发展——

普通高考质量四项主要指标连续三年位列全省第一,质量为先;超过70万外来务工人员随迁子女在莞接受义务教育,2013年起连续三年向义务教育阶段民办学校在校生发放财政补贴,民生为重;2012年,东莞市获评全国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工作先进市,德育为首;2012年起市政府设立学前教育专项资金,实践“教育要从娃娃抓起”的高瞻远瞩……

教育,已经成为以经济发达著称的东莞一道亮丽的人文、民生风景线。

凝心聚力,城市转型升级的教育情结

2015年是教育事业发展“十二五”规划的收官之年,也是东莞创建广东省推进教育现代化先进市的冲刺之年。三年前,东莞吹响“教育创先”号角。三年来,东莞锐意改革创新、狠抓内涵提升,推动教育优质、均衡、特色发展,收获精彩连连。所有的努力,都是为了实现群众“期盼有更好的教育,对美好生活的向往”,让教育成为构建东莞城市文明、实现高水平崛起的强大支撑。

1. 党政重视将教育当成重要民生问题重点解决

东莞是一个勇担教育使命,也舍得在教育上投入的城市。东莞市委市政府始终把教育事业放在优先发展的战略位置上来进行决策和推进,并且在教育基础设施建设上已经走在全国前列。

在现有管理体制下,党政对教育的重视程度对于教育事业的发展有着至为关键的推动作用。东莞市委市政府从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战略高度来谋划教育的发展,着眼东莞经济社会发展、人民生活改善、城市可持续进步的长远需要,着眼人民群众对教育公共服务的现实需求,坚持科教兴市战略,先后制定实施了《关于推进教育改革发展加快实现教育现代化的决定》《东莞市教育发展“十二五”规划》《东莞市职业技术教育改革发展“十二五”规划》等一系列区域教育发展的纲领性文件,明确了推进教育现代化的目标、任务和要求。

东莞坚持每年将重点教育

谋求动力,教育综合改革的先行先试

教育综合改革是一项系统的复杂工程,需要决策者以高度的智慧进行统筹与分解。东莞教育人站在时代的节点,迎着经济社会转型发展给教育带来的机遇,拿出了先行先试的魄力与勇气,进行办学机制、管理体制、招生制度、教育创新等的系统改革,为教育现代化的最终实现谋求新的动力因子,为教育综合改革提供了重要的引擎力量。

1. 创新办学管理体制

教育管理体制是整个教育体制得以构成和运行的保障,它对学校教育管理体制改革和发展的方向、速度、规模有直接的影响。扩大市级政府教育统筹权和释放学校办学自主权,有助于完善学校内部治理结构。面对政府向学校放权的现实需求,东莞市根据本市不设县区一级的特殊行政架构,实行“市镇统筹、两级办学”的中小学办学管理体制,公办高中学校全部纳入市政府统一办学,高中阶段学校教育经费由市财政全额负担;初中由市和镇街共管、以镇街为主,所需经费由市、镇街两级按9:1的比例分担;小学由镇街办学管理,所需经费由镇街负担;村一级不再承担举办和管理中小学的义务。实行这一管理体制,提高了全市教育管理水平,强化了教育经费保障力度,教育财政投入“三个增长”的要求得到有效落实。从2012年开始,东莞实行公办中学教育经费全口径生均成本管理,制定镇街举办小学的生均公用经费供给标准。2014年,全市生均教育事业性经费支出分别为:中职学校1.98万元、普通高中1.80万元、普通初中1.82万元、小学1.21万元。2006年至2014年,东莞市财政教育投入从 35.52亿元增加到110.55亿元,8年间翻了两番。

2. 改革中考招生制度

为去除应试教育唯分数是举的弊病,充分发挥考试评价与招生制度对全面推进素质教育、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和培养创新人才的导向作用,根据教育部有关中考招生改革的具体思路,按照政策稳定、逐步改革的总体思路,东莞积极以公平、均衡为导向,采取一系列改革措施,不断优化中考招生制度。一是推进均衡招生。记者在东莞市教育局采访时了解到,从2007年起,东莞在全省率先实施优质高中招生名额公平分配到各初中学校的政策,首年用于分配到各初中学校的招生指标数量为东莞中学、东莞一中、东莞高级中学、东莞中学松山湖学校、东莞实验中学等5所优质高中招生人数的25%。此后,一直坚持并不断拓展、深化这一政策。2011年,“指标到校”的比例提升至40%。2012年,进一步扩大面向全市招生的高中学校范围,并将全市划分为四个片区,对未实施面向全市招生的学校,改变以往一所学校主要面向所在镇街招生的办法,实行在片区内招生,努力化解因各高中学校办学水平不均,造成各镇街初中毕业生入读优质高中学校机会不均的问题。2014年,东莞再次将5所优质高中“指标到校”的比例提升至50%,全市14所省一级以上公办普通高中用于在全市或所在招生片区范围“指标到校”名额的比例达到招生计划总数的63.8%。二是逐步取消公办普通高中招收择校生。为落实省教育厅关于有关招生工作要求,逐年降低公办普通高中招收择校生的比例,2015年全面取消公办普通高中招收择校生。

3. 变革现代学校制度

历史的经验告诉我们,离开制度谈教育综合改革,对渴望走向教育现代化的中国教育来说,带有虚妄性。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现代学校制度建设已经成为当前社会最受关注的热点问题之一。推进现代学校制度建设,形成平等自由公平公正的文化育人环境和浓厚的依法治校氛围,可为高水平的现代教育奠定坚实基础。为引领全市教育事业改革,东莞在2014年创办了东莞外国语学校,作为全市教育综合改革的试点学校,并经市政府常务会议讨论通过学校办学方案,按照现代学校制度的要求,在办学理念、内部管理、队伍建设、课程设置、教学方式、招生制度等方面实行一系列前沿改革,通过大胆探索实践,为全市教育改革积累经验,逐步形成可复制、可推广的模式,带动更多学校改革创新。如筹备成立学校理事会,作为学校的监督议事机构;组建学校学术委员会,负责学术民主建设,对学校教学教研提供科学规划和专业指导;建立教职工代表大会制度并较好地发挥其作用,切实保障师生合法权益。大力推进信息公开和办事公开;建立健全中小学家长委员会制度;构建以国家课程为主体,校本特色课程和活动课程为两翼,必修和选修相结合的特色课程体系;探索构建导师制等新型育人模式。东莞积极探索公办学校办学模式改革,充分发挥部分优质学校办学水平高、办学经验丰富的优势,借助优质教育资源改造薄弱学校、扶持新校发展,促进区域教育优质均衡发展。如东莞中学协办第六高级中学、东莞中学松山湖学校协办第八高级中学、市一中协办麻涌中学、市实验中学协办第七高级中学等,极大地、迅速提升了新办学校的办学水平,取得了显著的成效。

焕发活力,推进内涵发展的攻坚克难

内涵的提升是教育现代化最具活力的核心内容。经过详细调研,结合东莞实际,东莞市教育局局长杨靖波对“十二五”教育工作方针进行了调整,提出了“优质、均衡、特色”发展方针。对于其中的缘由,他向记者娓娓道来:“过去,均衡往往排在优质之前,这次,我们把优质放在最前。对东莞而言,优质教育应放在更突出的位置,在优质的基础上,实现优质的均衡。均衡已经不是过去低水平的均衡,而是高水平的均衡。在提高教育质量的基础上,达到优质教育的均衡。紧接着是特色发展,这是素质教育的重要内涵。”

1. 优质发展的三大实施路径

优质发展的根本目的就是让学生享受更好的教育资源,营造让孩子健康成长成才的环境。如何打造最优质的教育?东莞有着自己的诠释视角,以三大路径来推动优质教育向纵深发展。

队伍有力量。

一是不断完善管理制度。制定《东莞市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十二五”规划》《东莞市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管理暂行办法》,成立“东莞市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课程评审委员会”,将教师参加继续教育情况作为职务晋升、年度考核、职称评聘的重要考查项目,明确市、镇、校各级部门职责,保证继教工作有序、高效实施。二是实现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三个“全覆盖”。以实施“师资素质提升工程”为抓手,加强教师继续教育的规划和管理,改革教师继续教育课程体系,改变传统的培训模式,改进教师评价方式和管理手段,实现继续教育工作全员、全岗位、全程覆盖。每年开展各级各类教师培训5万人次以上,覆盖各个学段、学科和岗位,基本满足全市中小学教师个人专业成长的需求。三是继续深入实施“三名工程”。按照“骨干教师打基础、学科带头人作支撑、名师工作室搭平台”的思路,继续推进“三名工程”的深入实施。全市共有省名校长工作室2个,省名教师工作室16个,省级骨干校长培养对象7人,省级骨干教师培训对象41人,市名校长工作室10个,市名师工作室40个,市名班主任工作室10个,市中职名校长培养对象3人,市中职专业名师培养对象10人,市中小学学科带头人270名。四是完善中小学学科骨干教师培训体系。根据《关于开展东莞市中小学学科骨干教师选拔和培训工作的通知》的精神和目标,以名师工作室为载体,开展新一轮市级骨干教师培训,积极营造优秀人才脱颖而出的环境和机制。根据不同学段、学科的特点,以“请进来”“送出去”相结合的多种形式,完成覆盖基础教育所有学科的骨干教师的选拔与培训,近三年培训人数达3500多人次。

课堂有效率。

东莞高效课堂的整体策略是“全面推进、选点实验,边实践、边总结、边推广”。

做好顶层设计,促进工程建设。市教育局成立“高效课堂工程”建设领导小组,召开推进中小学“高效课堂工程”建设工作会议;制订《东莞市教育局关于推进中小学“高效课堂工程”建设的实施方案》;各学科分别制订“高效课堂”指导意见,组织“高效课堂”报告会和研讨会。市教研室发挥主导作用,以省级立项课题《基于小学高效课堂的项目推进式教研的实践研究》《初中区域协作教研的实践研究》《普通高中高效课堂的行动研究》三项课题为抓手,形成全市一盘棋的教学改革生态。

确定实验学校,落实实验任务。为了防止或最大限度地减少课堂教学改革过程中的冒进意识和盲目行动带来的失误,东莞对“高效课堂工程”的推进采取积极、谨慎、稳妥的策略,按“先选点实验,再全面展开”的步骤进行,对全市中小学按不同类型、不同层次、不同特点,确定了207所高效课堂实验学校,实验项目涵盖了中小学全部学科教学,并开辟有“课堂模式”“课堂评价”“课堂资源”等七个具体的研究方向。

构建教研联盟,组织教研活动。一是以片区内各学校为单位组成教研联盟,开展“同课异构”、“异课同构”等形式的研究活动。二是以选择相同高效课堂实验项目的实验学校组成教研联盟,展开研究项目交流,研讨问题。三是以课题研究为依托组成研究联盟,把平时教研活动中发现的骨干教师组成课题研究组,组织合作研究。自工程启动以来,全市共组织“高效课堂”专题研讨活动360多场次。

信息有平台。

在教育信息化方面,东莞市教育局着重推动优质资源的共建共享,分别从教育资源公共服务和教育管理公共服务两个方面,整合、开发了教育资源管理、学生学习服务、教师专业发展、微课掌上通等五大体系共24个信息化应用平台。其中,教育资源管理体系包括1个平台:教育资源公共服务平台;学生学习服务体系包括5个应用平台:选课学习、成绩管理、成长档案、互动答疑、高中生学分管理等应用平台;教师专业发展体系包括4个应用平台:教师继续教育培训、教师成长档案、科研课题管理、网络协同教研应用平台;微课掌上通体系包括3个应用平台:家校互动、在线网络作业、在线英语口语练习应用平台;教育管理体系包括11个应用平台:协同办公、公文管理、消息中心、数据管理、档案管理、党建管理、装备管理、社团管理、数据填报、站群管理、评选管理应用平台。这些应用平台全部可通过新版的东莞教育网一个网站登陆,全市学生、家长、教职工和教育管理人员,均可使用1人1个账号进入有授权的所有平台,进行相关操作。目前,上述应用平台基本完成开发,其中,15个平台已上线使用,9个平台正处于最后的测试阶段,全部应用平台都将于今年内投入使用。

东莞市教育局还启动了全覆盖的优质教学资源规划建设,2014年评选出了3620节优课、微课资源,并完成与国家教育资源公共服务平台单点登录对接,探索教育方式变革,试点建设东莞学堂“名师课堂”。2015年将再建设1万节优课、微课资源,并启动试点慕课教育改革。

2. 均衡发展的三个战略重点

据悉,东莞全市公办义务教育校际间均衡系数为小学0.34、初中0.31,各项办学条件的全市平均值均高于省平均水平,达到均衡优质要求。教育的均衡发展需要持久的力量维持,更需要高层次的战略部署,在充分考虑经济社会转型及地缘、历史因素的基础上,东莞圈定了三个战略重点。

区域间共同发展。

“在不少人的印象中,教育优质资源比较集中于市区4个街道”,这种看法与人们传统思想中,人才精英往城市相对聚集、集中的思想认识,以及以前东莞的高中学校的布局在市区相对集中有关。但相对东莞整体的优质教育发展水平,这种认识有失客观。

在义务教育学校方面,按国家所定的衡量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标准(涵盖生均占地面积、生均建筑面积、生均图书、生均教学仪器设备值、生师比、生均高于学历教师数等多方面),东莞义务教育学校的校际间的生均教育资源配备都达到均衡要求,至去年底,东莞的公办小学、初中优质学位已基本实现全覆盖,基本实现全市范围的优质均衡。

另外,东莞首批3所省一级义务教育学校中,就有2所分别是望牛墩中学和长安中心小学;第一所国家绿色学校是桥头中心小学;目前东莞唯一一所全国教育信息化试点学校是大朗巷头小学……而市各项活动名列前茅的学校也并不是集中在某一些镇街,更不是集中在市区4个街道。

公民办相互协调。

开展义务教育学校办学条件专项检查督导工作,促进学校优质化建设。针对民办学校整体办学水平、办学条件比较薄弱的实际,制定义务教育民办学校创建标准化学校工作方案,市财政2013至2015年安排4140万元义务教育民办学校规范化(标准化)达标专项资金,对创建为广东省义务教育标准化学校的义务教育民办学校进行奖励。到2014年底,全市所有公办义务教育学校和218所民办义务教育学校通过了广东省义务教育标准化学校复核,公、民办义务教育标准化学校的覆盖率分别为100%和86.5%。为加强对各镇街教育设施规划统筹管理工作力度, 2012年印发了《关于做好东莞市“十二五”时期教育资源配置的工作意见》,对各镇街在2012-2015年新增教育机构数量、结构、比例等进行统筹安排,并指导各镇街按照相关要求,不断完善教育设施布局规划,及时评估调整规划落实情况,较好地促进了全市教育设施布局优化及比例和结构均衡,推动教育资源有效配置。

初中教育整体提升。

东莞高中学校实行全市统管后,教学质量显著提升,教育特色趋向多元。但初中学校由于属镇街主管,质量参差不齐,办学效率和质量均有待提升。初中教育承上启下,对于教育内阶段的均衡非常重要,如果各镇街办学水平差距越来越大,对于镇街间的平衡也是巨大的制约。为鼓舞薄弱学校和片区提振士气,积极参与交流帮扶平台,认真学习和吸收他人有效经验,紧抓机遇,爬坡越坎,东莞采取了多项措施,巧借“东风”,统筹协调各方优质资源,形成共同合力推动初中教育质量突破发展。

一是充分利用帮扶学校或片区内学科带头人和教学骨干的带领示范作用。在开展“1+1”结对帮扶和校际联盟工作时,东莞十分重视和发挥各镇街初中的优势特长和宝贵资源,由每个初中学校拿出自身的优势学科,邀请兄弟学校一起观摩、讲评、研讨和交流,通过轮番交流探讨不断开拓教师的思维和眼界,促进薄弱学校和片区的各学科教师共同提升专业化水平。

二是积极借助外来教研力量的支持。为集中力量推动初中教育质量均衡优质提升,东莞组织市教研室教研员、名师工作室主持人、市学科带头人等“外来和尚”的力量,到薄弱学校和片区灌思想、做示范、开讲座、听评课,给予此类学校教育发展强有力的教研支持,不断提升薄弱学校和片区推进教研教改的热情和实力。

三是统筹“1+1”结对帮扶和校际联盟双平台。为推动初中教育均衡优质发展,东莞组织了15所优质初中对15所相对薄弱的初中进行“1+1”结对帮扶,同时开展局领导联系的校际联盟活动。为充分利用好优质学校的帮扶力量,将各镇初中学校承办校际交流活动与“1+1”结对帮扶活动相结合,利用优质学校上示范、开讲座、授方法等机会,邀请片区内初中学校一起参加学习。

3. 特色发展的三个学校样本

当一个区域的教育在优质、均衡方面做到极致之后,特色发展便成学校铸造与众不同的治学理念与校园文化注解的一个绝佳路径,也成为了教育现代化的一个鲜明符号。近年来,东莞市学校的特色发展呈千姿百态、百花齐放的局面,在这里记者攫取其中的三个以飨读者。

莞城中心小学:悦纳教育的文化示范。走进这所百年老校,你会感受到浓浓的 “悦纳”文化。琅琅书声、各种节文化氛围、孩子们的声声问好、老师们的热情接待,深深地体现了莞城中心小学师生们的“悦纳”。这不仅仅是一种心情,更是一种乐观向上的精神。“悦”与东莞的“莞”心心相印,莞,一为蓬勃生长的草名,一为微笑之意(莞尔一笑),“悦”不仅是微笑的表情,也是一种胸怀,更是一种乐观向上的心态。“纳”取自东莞市的城市精神“海纳百川,厚德务实”,“纳”是东莞城市精神的精髓,中心小学理当是东莞城市精神的忠实弘扬者。“纳”也引自现代国际教育理念“全纳教育”,中心小学要更上一层楼就必须走向世界,就必须持开放的态度,以国际最先进的理念引领学校的发展。学校悦纳每一位教师,允许教师的个性,鼓励教师个人风格的形成;悦纳每一种好的教学模式,鼓励创新;同时,每位教师悦纳学校的所有,以主人翁的精神参与到学校的每一项工作。教师悦纳每一位学生,允许学生的个性差异,因材施教,让每一位学生都有适合的学习方法,都能在不断进步;同时,每位学生悦纳学校,悦纳每一位教师,把学校当成自己的家,把老师当成自己人。

东华初级中学:生态课堂的体验成长。在东莞东华初级中学,“体验”是一个高频率出现的核心词,这是基于学校办学理念“享受成长,体验成功” 的秉承。东华初级中学生态课堂的提出正是缘于对体验的深度继承与挖掘,从而提炼出极具绿色与和谐的“3+X生态课堂”。“3+X”是各学科课堂结构的共性,但并不固化,“3”指“自学梳理、合作探究、夯实积累”的课堂环节,“X”指在课堂结构中因学科、课型等不同而特设的教学环节,包括教学补教、自学质疑、拓展迁移、巩固检测等。5个学科构建了15种符合学科特点、兼容学校课堂共性特色的课堂模式。“生态课堂”的思想核心,就是要把过去课堂以知识为中心,转变到以人为中心上来,注重关注不同层次学生的发展,特别重视学习的情感因素。它包括课堂的生本、生成、生机,即课堂以学生为主,注重学生在自主、合作的方式下发展能力,在民主宽松的氛围中参与课堂,呈现出生动和谐的局面。经过六年的课堂改革,学校的课堂充满欢声笑语,学生乐学、善学,教师乐教、善教。自主合作探究神思灵动,我的课堂我做主;体验互动生成心智兼修,我的才情我展示,这正是该校生态课堂的真实写照。

第五高级中学:艺术特色的突破路径。在这里,凸显艺术特色的设施设备齐全,拥有投资近千万元建筑面积达8408平方米的体艺大楼,极具活力,美术、音乐各占一层,颇具艺术的大家气派。学校以“高举特色教育旗帜,打造艺术高中品牌”的办学目标,大力发展艺术特色教育,以艺术教育为龙头,带动其它学科全面发展。学校严格按照国家、省市以及学校的课程方案开齐艺术必修和选修模块,同时根据实际情况开设声乐、钢琴、舞蹈、表演、绘画、摄影、书法等模块。艺术教师既上艺术班的专业课,也要担任普通班的音乐、美术鉴赏模块的教学。这样使普通班的艺术教学尽可能地融入各自的专业特长,处处注入专业的元素,创造普高艺术课专业化的教学新思路;同时,又可把在普通班艺术模块教学中获得的一些好的教学思路、好的教学方法融会到艺术班专业教学当中,二者相辅相成,相得益彰。

不遗余力,办人民满意教育的惠民举措

教育是一项民生工程。办教育的最终目的是让人民群众享受到更好的教育资源。无论是从“不读书”到“有书读”的年代,或是从“有书读”到“读好书”的时期,或是从教育强市迈向教育现代化的今天,东莞教育人总是不遗余力的致力于办人民满意的教育,随经济社会的发展应时出台多种举措,让教育政策紧贴民心。

1. 关注学前教育

强化政府责任和学前教育公益性。东莞市委市政府充分认识到学前教育是终身学习的开端,是重要的社会公益事业,高度重视学前教育的发展,积极承担发展学前教育的责任,始终把学前教育发展作为重要的民生工程来抓,促进了学前教育的可持续性发展。2011年3月,东莞市政府出台了《关于加快学前教育改革发展的意见》(东府〔2011〕39号)、《东莞市学前教育三年行动计划(2011-2013年)》(东府办〔2011〕40号),为今后一段时期学前教育的发展指明方向,并提供了有力的政策保障。

加大学前教育财政投入。东莞市政府不断加大对学前教育的财政投入力度,从2012年起连续三年,设立学前教育发展专项资金,每年安排约1.01亿元,用于设立对全市各类幼儿园的经费补助,包括幼儿园基建及设施、教师工资、师资培训、学历进修补助和等级幼儿园奖励等。对促进各类幼儿园改善办园条件、提高师资待遇、加强师资培训,规范办园行为等,起到积极的引导推动作用。

扩大公办园规模。采取重点督促和政策引领相结合的方式,推动公办幼儿园发展。2012和2013年连续两年把公办园建设列入市政府十件实事进行督查,建成或异址新建了10所镇办幼儿园、收归7所集体办幼儿园为镇办幼儿园或镇村合作办幼儿园。印发了《关于加快公办(集体办)幼儿园建设工作的通知》,通过收归省、市一级幼儿园为镇公办园、镇政府与村(社区)合作办成镇(村)公办园、鼓励经济条件较好的村(社区)继续兴办村(社区)集体办园等模式,理顺现有村(社区)集体办园的管理体制。目前,全市公办(集体办)幼儿园189所,其中公办园50所、集体办园139所。

提供普惠性学前教育服务。开展普惠性学前教育调研工作,印发了《关于做好东莞市普惠性民办幼儿园认定工作的通知》,启动全市普惠性民办幼儿园认定工作,将经教育行政部门批准开办的依法办园、质量保证、收费合理的民办幼儿园认定为普惠性幼儿园。经过“镇街初审市直接认定”的程序,全市已有484所民办幼儿园认定为普惠性民办幼儿园,更好地为全市适龄儿童提供收费较低、质量保证的学前教育服务。

完善学前教育资助制度。印发《东莞市学前教育资助制度实施方案》,构建多层次学前教育资助体系,资助家庭经济困难幼儿、孤儿和残疾幼儿接受普惠性学前教育。

落实幼师工资待遇。从2012年开始,东莞市政府设立学前教育政府补助资金,主要用于提高教师工资待遇,并在申报补助资金时限定幼儿园申报条件中教师月均工资最低标准。加强与人事、社保、住房公积金等部门的沟通和配合,努力依法保障幼儿园教师在工资福利待遇、进修培训、评优评先、专业技术评聘等方面合法权益。

2. 关心新莞人子女

近年,东莞不断加大对教育的投入,推进深化免费义务教育工作,逐步实现新莞人子女接受免费义务教育。

修订完善积分制入学办法。2009年,东莞市出台了《东莞市新莞人子女接受义务教育暂行办法》,是全省第一个采用积分制办法解决流动人口子女接受义务教育问题的地级以上市。没有成熟的经验可以借鉴,为此,东莞根据每年实际执行情况,对该办法的积分条件、办理流程等予以修改完善,不断提高工作效率和服务质量。2012年,东莞重新修订出台了《东莞市新莞人子女接受义务教育实施办法》,进一步降低申请门槛,简化申请材料,并开发积分入学网上受理平台,会同全市10多个职能部门,采用“一口受理,分类审核,自动计分”模式,认真开展积分制入学工作。

进一步增加学位供给。近三年,东莞不断加大统筹力度和经费投入,完善城乡教育基础设施,整合优化教育资源,通过新建、扩建或适当增加教学班的形式,增加公办学校学位供给,充分发挥公办学校在解决新莞人子女接受义务教育中的骨干作用。2012-2014年,全市义务教育公办学校就读的新莞人子女从13.29万人增长至16.34万人。在义务教育公办学校在校生中,新莞人子女的就读比例也从2012年的46.66% 提高至目前的51.93%。

出台异地中考政策,做好新莞人子女接受义务教育后的升学衔接。城镇化的发展、政策的逐步放宽让不少的新莞人及其子女希望在东莞继续生活、工作和学习。2013年,东莞根据国家和省的有关要求,以“量力而为、报考从宽、逐年安排、考录分开、择优录取”的工作原则,出台了《关于印发<东莞市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接受义务教育后参加高中阶段升学考试办法>的通知》,从现有教育资源的承载能力出发,在充分挖掘潜力的基础上,兼顾新莞人子女在升学的需求和维护本市户籍学生接受教育的正当权益,采取总量控制的办法,逐步解决新莞人子女的升学问题。经统计,2014年全市共有1.5万名新莞人子女考生报名参加中考,其中约1.1万名新莞人子女通过了报考普通高中的资格认定,分别有7100名和7500名新莞人子女被普通高中和中职学校录取。

3. 关爱弱势群体

东莞切实解决各类弱势群体就读问题。

建立健全困难家庭学生就学资助政策体系。先后制定了《东莞市学前教育资助制度实施方案》《东莞市最低生活保障家庭在读子女助学金试行办法》等系列文件,落实上级有关扶贫助学政策,对幼儿园家庭经济困难儿童、残疾儿童、孤儿和烈士子女发放资助,对普通中小学和中职学校家庭经济困难、残疾学生实行减免学费和免缴学生服费的资助制度,在高校实施国家奖学金、助学金、助学贷款等各项学生资助政策。2012年至2014年,共向15.1万人次中小学、幼儿园学生发放各类补助、学费减免、社会捐助2.66亿元(不含中职免费教育),保障学生不因家庭经济困难而失学。

完善特殊教育体系。东莞于1995年创办东莞启智学校,开展残疾儿童少年九年义务教育,目前有在校生332人。2005年成立残疾儿童学前教育中心,为残疾儿童提供专业化的康复教育服务。2014年9月,东莞市建成市康复实验学校并投入使用,可提供学位1000个,主要招录义务教育阶段适龄残疾学生,首批招收新生222人。2014年,东莞启智学校开办高中阶段特殊教育,开设了3个中职专业。适龄残疾儿童除可在公办残疾人康复服务机构免费接受康复训练外,还可以在民办残疾人康复服务机构接受康复训练,由政府给予最长3年的康复补助。全市已构建起涵盖残疾人学前教育、义务教育、中等职业教育的特殊教育体系。在举办专门的特殊教育机构的同时,还积极做好残疾学生随班就读工作。目前,全市户籍“三残”儿童少年入学率为93.14%。2014年,东莞市政府常务会议决定,重新选址建设一所占地面积136亩的东莞启智学校新校,目前正在抓紧做好项目建设的各项筹备工作。新校建成后,东莞特殊教育的办学条件将更加优化、门类层次将更加丰富。

(本文图片由东莞市教育局提供)

责任编辑 龙建刚

猜你喜欢
东莞市东莞学校
东莞市耐斯机械制造有限公司
东莞市耐斯机械制造有限公司
“莞香杯”第四届东莞市诗歌大赛启幕
东莞市耐撕机械制造有限公司
东莞固达机械制造有限公司
东莞可园琴事
东莞长联
学校推介
走进东莞
I’m not going back to school!我不回学校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