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瑛
摘 要:教师在歌唱教学中要注重歌曲内容和旋律并重,并让幼儿充分表现、表达与创造,还要根据实际深入研究,探索出歌曲教学最为切实有效的方法。
关键词:歌唱;理解;感受;表现;创造
随着多年来教育理念的不断更新,幼儿园音乐教育的模式也逐渐发生转变,在歌曲教学中,幼儿的主体地位越来越得以体现。但是在实际的日常歌曲教学中,却存在了一些问题,幼儿在主动探究的过程中不能全面、充分地感受、理解、掌握歌曲。根据实际教学中的一些问题,我采取了以下四个策略,以更好地开展歌曲教学,促进幼儿演唱与艺术表现力的发展。
策略一、注重对歌曲内容的理解与掌握
在帮助幼儿对歌曲内容的掌握方面,可能会存在一些问题:歌曲内容过多,不适合本年龄段幼儿或是本班幼儿学唱;教师提供的直观教具不够,不利于幼儿理解;教学方法过于陈旧,幼儿没兴趣;教师忽视了让幼儿深入地感受和体验,导致幼儿掌握不全面。
根据以上问题,教师首先要考虑的是如何选好一首歌曲。有些教师在为幼儿选择新歌内容时,考虑更多的可能是这首歌很好听、很有趣等,但是没有深入地想一想:这么多内容幼儿能掌握吗?幼儿会被这首歌曲吸引吗?其实,我们在为幼儿选择新歌时,考虑幼儿的年龄特点及班级情况是最重要的。生动有趣又健康欢快、贴近幼儿生活又有助于拓展幼儿视野、适合幼儿现有水平又有一定挑战性的内容才是教师应该为幼儿选择的。
在教学具的选择方面,幼儿在理解歌曲内容时,一般都建立在内容为自己所熟悉的,或是直观、有趣的形象或景物上,这就必须要求教师根据歌曲内容准备同样有趣、充足、直观的教具,这样幼儿才会被吸引住,从而去理解、认识歌曲的内容,并以一种愉悦的情绪及“我知道”“我想知道”的心情去学唱歌曲。
在为幼儿选择好歌曲并作好充分准备后,有些教师不能认真地研究采用什么样的教学方法才能让幼儿更好地掌握歌曲内容,有些活动还是存在着教学方法过于陈旧的情况。其实,我们完全可以使活动气氛更为活跃一些,让幼儿“动”起来,让他们主动地学习,利用自己喜爱的方式去理解内容、学习歌词。故事、儿歌、情境表演、动作表现、游戏等多种形式都是幼儿所喜欢的,可供我们在教学中选择与运用。另外,在学习歌曲时,可能会忽视让幼儿进行充分地倾听与感受。可以让幼儿闭上眼睛听一听,随着歌曲内容进行想象;可以让幼儿听着歌曲说说、看看、画画、动动。这些形式都能让幼儿去感知歌曲中所表现的美、歌曲所体现的情趣、歌曲所表达的含义,从而让幼儿对内容有了进一步的理解和认识。
策略二、重视对歌曲旋律的感受与体验
歌曲的旋律是音乐的灵魂,旋律的感受有助于幼儿节奏感与表现力的提升。但是我们在歌曲教学中,往往会顾此失彼,出现重视了歌曲内容的把握,却忽视了幼儿对歌曲旋律感受的问题。
在一次教学观摩活动中,组织活动的老师就出现了这样的问题。她在课前作了比较充分的准备:根据歌曲内容设计了PPT课件,在教学设计方面也体现了幼儿的主体性。但是在具体的活动中,该教师过多采用让幼儿掌握内容的步骤。活动时,她先让幼儿欣赏PPT所展示的图片,并说说图片的内容,然后教师念歌词→集体念歌词→请一名幼儿念歌词→集体有节奏地(拍手)念两遍歌词,最后还边做动作边念两遍歌词。接下来的演唱活动可想而知,幼儿几乎是在念白,而非演唱,不知道是音乐活动还是单纯的学习儿歌了。要知道,演唱活动中对旋律的感知和对内容的把握是同等重要的。只有旋律而无内容的只能称之为“曲”,而非“歌”。同样的,只有内容而无旋律的就只能称之为“儿歌”,而非“歌曲”。此课例中的教师过于注重内容的把握,而忽视了旋律的重要性,这就导致了整个教学活动出现时间分配不均的问题,前面出现了多余的步骤,结果适得其反,幼儿并没有全面地掌握好歌曲。
我们应该认识到,音乐是一种听觉艺术,所以在教学中要让幼儿多听、多欣赏,不断地去感受与体验。欣赏的形式可多样化一些,比如可以听着歌曲来想象、可以边放歌曲边看画面充分感受、可以边听歌曲边跳舞等。只有内容和旋律兼顾,才能说幼儿真正掌握了歌曲。
策略三、用充分的动作表现机会促进并提升歌唱表现
在几次歌曲教学活动中,我发现了这样的问题:幼儿更愿意用动作去表现歌曲,在边唱边跳的活动中,部分幼儿做了动作就没有了声音。也就是说,幼儿对动作表现的兴趣更大于对歌曲表现。这对幼儿音乐才能的全面发展及对歌曲的感受、把握均是有影响的。
根据以上问题,我对这几次活动进行了分析:歌曲的内容是统一固定的,可能要花费一定时间才能完全掌握,但是让幼儿用动作表现歌曲,他们就有更大的自由度,不必用统一规范的动作来表现,相对更有趣、更轻松一些。也就是因为歌曲内容的统一性和动作的灵活性这两者的对比,导致幼儿更乐意用动作去表现新歌。
针对这种情况,我们可以尝试改变歌曲学习的方法,用动作表现来推动歌唱表现,而非限制。形式可由原来先学唱歌曲再为歌曲编动作,改为先让幼儿用动作来表现歌曲,使幼儿更好地理解内容、熟悉旋律,进而用演唱的形式来表现刚才的舞蹈动作。通过几次尝试,我发现幼儿演唱的兴趣特别大,在感受、理解、熟悉基础上的演唱也更真实,更利于幼儿情感的抒发,演唱能力同样也会逐步提高。在最后的表演唱活动中,也可多采用领唱、轮唱等方法来激励幼儿把演唱与动作表现更好地结合。
当然,在歌唱教学中,我们还应根据实际情况,更深入地去研究、探索、观察与发现,从而采取最行之有效的方法,让幼儿用充分的动作表现促进并提升歌唱表现,并使两者有效地结合,使歌唱活动的效果达到最好。
策略四、用充分表达创造的机会发展并提高演唱技能
心理学告诉我们,个体在认识过程中开放的感知通道越多,个体对认识对象的体验也就越细致、越豐富,理解也就越全面、越深刻。学前儿童需要更多地依靠外部可见的音乐活动来感知、欣赏音乐,音乐同样是行动的艺术,如果不让幼儿亲自参与音乐进行的过程,去听、唱、奏、舞、演、玩,就不会产生对音乐真实的体验和深刻的认识。
歌曲教学活动同样也需要幼儿充分参与、表达和创造,以此提高对歌曲的认识,提高演唱技能。但是在一次观摩活动中就发现幼儿参与度太低,表现和创造力未体现。学唱歌曲时都是一味地跟着老师唱,形式变化不够丰富多样。用动作表现这首歌曲时虽让幼儿创编了,但是在最后的表现时却都是和老师做一模一样的动作,等于没有创造性地表达。整个活动,用死气沉沉来形容毫不为过。
仔细分析这次活动,我们试想一下:在这次活动中,幼儿觉得愉快吗?幼儿是否乐意主动、积极地来学唱这首歌曲呢?幼儿真正掌握了这首歌曲吗?本次活动对于幼儿音乐能力、演唱技能、审美能力的发展有帮助吗?答案全部都是否定的。那我们为什么就不能换种方法呢?给幼儿机会,让幼儿运用多种感官通道、运用各种方式,充分参与、表达和创造。我们完全可以让幼儿全身心地“动”起来,让活动气氛彻底地“活”起来。要知道,每一次活动,幼儿才是真正的主角啊!多给幼儿一些表达创造的机会,他们一定会给我们带来一次次的惊喜,他们的演唱也将会越来越精彩。
总之,我们在分析歌曲的同时要多分析幼儿,在歌唱教学中要注重歌曲内容和旋律并重,让幼儿全面把握、感受歌曲,并让幼儿充分运用动作全面表现、表达与创造,以促进歌唱表现。同时,还要根据实际深入研究,解决实际问题,探索出歌曲教学更新、更为有益、更切实有效的策略与方法。
参考文献:
楼必主,屠美如.学前儿童艺术综合教育研究[M].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7.
编辑 李 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