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文对学生汉语学习的作用

2015-06-01 02:20郭丹
语文天地·高中版 2015年3期
关键词:归类古诗文含义

郭丹

高中语文学科中,古诗文占很大的比例,在培养学生思维能力及养成良好文学素养等方面发挥着巨大作用。古诗文教学不仅能给学生提供丰富的文学素材,还能有效锻炼学生的思维能力。

一、锻炼形象思维能力

通过对高中阶段的古诗文的研究我们可以发现,有很大比例的古诗文给人的印象就是语言文字十分形象,这就要求教师在古诗文教学及指导学生鉴赏时,充分调动学生的形象思维能力,让学生发挥开阔的想象力。教师可以通过让学生多次朗读古诗文的方式来充分体验古诗文的意境,发挥学生联想力。

如《山居秋暝》:“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教师可以让学生根据课文下面的注解,先理解整首诗的表面意思,然后让学生反复诵读;诵读结束后,教师可以请学生大概讲讲这首诗的表面意思,并让学生由此联想这首诗所展现出来的画面。这一环节结束后,对诗文进行深入讲解,引导学生把握“空、新、晚、清、喧”等字眼的深刻含义,结合诗人当时境况,再次调动学生丰富的想象力,学生在对整首诗及作者有了深刻理解后,其思维中形成的一个雨后山村的画面将更加形象生动,那么安静祥和、轻松愉快,景色是那么美丽,彷佛世外桃源一般。由此进一步联想到作者处境,进而得出作者对官场生活的厌恶及对田园生活的热爱等。这一古诗文教学过程不仅能让学生体验到田园生活的美好,而且能培养其人文素养,还能够有效提高学生的形象思维能力。

二、培养抽象思维能力

高中阶段学生已具备一定的抽象思维能力,而此阶段也是其抽象思维能力发展的关键时期,抽象思维能力就是我们常说的逻辑思维能力,而逻辑思维能力主要指的是分析、归纳及总结等能力。而高中阶段古诗文教学正是培养学生抽象思维能力的载体,通过对古诗文中一词多义的归纳总结,能够有效地锻炼学生归类的逻辑思维能力。

如教师在进行文言文《阿房宫赋》的教学时,要求学生对“一”的用法及含义进行归类处理。如原文出现的句子有“五步一楼,十步一阁”,“六王毕,四海一”。还有学过的句子:“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用心一也。”“不知彼而知己,一胜一负。”“而或长烟一空,皓月千里。”通过对以上句子的分析可以发现,“一”可以做数词、动词、形容词、连词及副词等,说明同一词用法有多种,同时“一”的含义又有“统一”“专一”“或”“每当”及“全”等,由此可得出一词有多义的结论。学生通过对“一”的用法及含义归类,提高学习效率的同时,又可有效锻炼逻辑思维能力。

教师指导完学生归类学习后,可以找出几个句子让学生练习,如“社稷安危,一在将军”,“寡人之过,一至于此乎”,“岁一不登,民有饥色”等。让学生结合上一环节的学习,对以上句子中“一”的用法及含义进行猜测,就能比较容易地判断出上面三个“一”的用法均为副词,含义分别为“都”“竟”和“一旦”。通过指导学生进行归类练习,在学生遇到陌生文言文语句时,就可以回忆以往所学字词所具有的意义,然后套用到该句中,根据语境猜测出其正确含义,从而提高学习效果,锤炼逻辑思维能力。由上可知,这一古诗文教学过程能够有效提高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

三、提高创造性思维能力

高中阶段语文教材古诗文的选择是有科学依据的,各古诗文间存在一定的内在逻辑联系。因此,教师在进行古诗文教学时一定要充分将其联系起来。在讲授课文时,要积极引导学生回忆上课与本课的联系及其相互作用,此过程可以充分调动学生发散思维能力,从而提高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

如教师在进行《邹忌讽齐王纳谏》教学时,按照原文作者的本意,主要是为了表现出邹忌为了国家的利益敢于犯上直谏,体现出其对国家的忠诚及其见解的超前性。教师在进行讲解时,可以从结合现实社会实际情况另选角度让学生思考:“本文除了能体现邹忌的以上特点外,还能看出什么?”可以引导学生:“当前是民主自由社会,人人平等,而古代处于专制时代。”由此发散学生思维,从另一角度分析得出,齐王虽然傲慢专制,但因其所处的时代与今天不同,他能够在那个君主专制的时代做到勇于承认自己错误,敢于吸纳他人见解,已经很了不起了,并由此引导学生对古今进行对比,得出古代贤君也是值得现代社会借鉴的。因此,这一古诗文教学过程能够有效提高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

由上可知,古诗文是中国宝贵的文化遗产。古诗文教学不仅能使学生加深对中国古代文化的理解,提升人文素养,还能有效地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促进学生学习效果的提升。

作者单位:辽宁省辽河油田第一高级中学(124010)

猜你喜欢
归类古诗文含义
Union Jack的含义和由来
电表“对”与“错”归类巧掌握
Happiness through honorable actions
古诗文阅读备考指津
分式方程应用题归类解说
虚荣的真正含义
引领小学生诵读古诗文之妙招
关于“获得感”之含义
对古诗文默写有效性的思考
初中古诗文教学初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