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南省海陆一体化的动因及发展路径研究

2015-06-01 09:34晖,樊
关键词:海南省海南海洋

张 晖,樊 燕

(1.海南大学 经济与管理学院, 海南 海口 570228; 2.天津大学 管理学院, 天津 300072)

海南省海陆一体化的动因及发展路径研究

张 晖1,樊 燕2

(1.海南大学 经济与管理学院, 海南 海口 570228; 2.天津大学 管理学院, 天津 300072)

当前海南省海洋产业发展面临结构不合理、发展水平较低、布局不合理、与生态保护存在矛盾以及管理体制不完善等问题。在“海洋强国”、“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和“国际旅游岛”三大国家战略背景下,海陆一体化成为海南“海洋强省”战略实施的必然选择。海南省海洋产业发展向海陆一体化模式转型具有产业升级、区域发展、生态环境、精神文化等四个方面的动因,其发展路径是一个包括产业联动主体、产业互动纽带、空间结构、可持续发展机制、制度支撑的系统框架。

海洋强省;海洋产业;海陆一体化;产业联动

2011年国家“十二五规划”明确提出了海洋经济发展战略,随后2012年党的十八大进一步确立和强化了建设“海洋强国”的国家战略。在“海洋强国”的国家战略背景下,海南省在2012年10月也正式提出了“海洋强省”的发展战略。“海洋强省”战略对于将海南的海洋资源优势转变为经济优势,实现海南经济快速增长,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海洋强省”战略实施的总体原则是“陆海统筹,综合开发”,这也说明海南应该走海陆一体化的发展路径。

一、海南省海陆一体化发展的现实背景分析

海南管辖着约占全国海域面积三分之二的海域面积,是名副其实的海洋大省。海南全省 2014年GDP 达到3 500.72亿元,其中海洋生产总值达990亿元,同比增长17%,占全省生产总值的比例上升到29%,相比于2005年的16%和2011年的24%有了很大提高。由此可见,海洋经济在海南省国民经济中的地位不断提高,正成为海南经济新的增长点。但是,在快速发展的同时,海南海洋经济仍面临不少问题和矛盾。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海南海洋产业结构不合理,海洋产业发展水平还处于较低层次

目前海南的海洋经济结构仍以传统海洋产业为主,表现为“大海洋、小产业”特征,海洋产业中一、二、三次产业的比例约为22∶23∶55,而整个国家的海洋产业的三次产业比例约为5∶47∶48。由此可见,海南省海洋产业结构的高级化程度是较低的,第二类产业发展相对滞后,对海洋第一、第三产业的前、后向和侧向关联效应不明显,导致加工程度低、知识技术附加值低[1]。具体而言,海南海洋渔业存在着海水产品加工集约化程度低、海水养殖一味追求产量和缺乏养殖规模限制及科学规划的问题。海南的海水利用仅处于研究探索阶段,尚未具备产业规模。海南的海岛旅游尚处于初级阶段。

(二)海南海洋产业发展还存在产业同构与缺乏产业特色现象

海南全岛四周密布着大小港口20多个,平均不到100公里就有一个港口。目前,海南省已经初步建成“四方五港”的格局,即北有海口港、南有三亚港、、东有清澜港、西有洋浦港和八所港。但这些港口多数功能定位不明确,港口之间存在无序竞争,导致依托港口的海洋产业存在产业同构现象。近年来,不少海南沿海市县都突出海洋渔业、海洋交通运输业、油气化工业等传统临港产业的发展,重复建设和无序竞争现象普遍存在。如海口港和洋浦港都在以集装箱量为衡量指标的海洋运输业上竞争,并将未来发展方向定位为区域性枢纽港,而两大港口的海上距离只有75海里。澄迈马村港、临高金牌港、洋浦港、东方八所港、文昌清澜港、三亚港均建设有油气化工产品泊位。

(三)海洋产业开发空间布局不合理

依托海洋资源开发利用,海南已经形成具有一定规模的海洋产业,主要包括海洋捕捞、海水养殖、油气开采、海上运输、滨海旅游等,但这些海洋经济活动基本上都集中在近海岸,导致海南近岸海域开发过度与远海开发不足矛盾比较突出。南海渔业资源丰富,开发却不够,海南省大部分渔民仍在近岸作业,因捕捞过度和环境变化,海南近海渔业资源已呈衰退趋势。目前海南已形成以海南炼化、中海化学、中海油、中石化等国有大型企业为龙头的重化工产业链以及新型临港工业框架,而这些产业的产业链上游环节就是海洋油气资源的勘查和开采,但目前南海油气资源勘探开采主要集中于南海北部靠近大陆架的浅水海域,油气资源富集的南部深水开发几乎空白,洋浦的原油还大量依赖进口。另外,海南海洋水产养殖业与港口运输、盐业与养虾业均存在用海冲突。

(四)海洋产业开发与海洋生态保护存在矛盾

海南管辖的远海和近海海域水质均符合国家一类海水水质标准,但在这个全国一流水质的地方仍有些区域水质达不到标准。国家海洋环境监测中心2013年10月的监测数据表明,海南入海排污口超标比率达到21.1%。大规模的近海岸活动容易导致海南陆地近海岸海域污染和海水质量逐渐下降。长期不合理的非法捕捞方式对海洋生态环境造成严重的破坏,采摘珊瑚、炸鱼、毒鱼、拖网、抛锚、排污、养殖、水下旅游等开发活动,对珊瑚礁生态造成了严重破坏,海洋水产总量明显减少,海洋生态系统多样性遭到破坏。局部海域海水也存在富营养化的趋势。

(五)海洋开发管理体制存在缺陷

长期以来,我国海洋资源管理基本上是按照形成于20世纪80年代的海洋管理体制,主要是根据海洋自然资源属性及资源开发的产业类别实行部门管理,缺位、越位、错位问题突出。比如,仅仅海洋治污,就牵涉到海洋、环保、建设、农业、水利等诸多部门。与全国一样,海南的海洋开发管理也是条块分割、陆海分离、各自为政的管理体制。目前,海南由海洋与渔业厅实施海洋综合管理职能,协调各涉海部门、行业的海洋开发活动。这种管理模式本质上是陆地资源管理与开发部门的行政管理职能向海洋资源的延伸,但多头管理仍然存在,比如,涉海管理部门还包括省交通运输厅、国土资源厅、水务厅、省旅游发展委员会等。这种条块分割的海洋管理体制在海洋资源开发与利用的实践中缺乏对陆地产业和海洋产业的统一协调管理,使得海洋资源的综合优势和潜力不能有效地发挥。

二、海南海陆一体化的发展动因分析

从国际经验来看,“海陆一体化”是一种有利于海洋资源开发和利用的成功模式。在目前的技术水平条件下,虽然海洋资源开发和海洋产品生产的活动空间在海域上,但几乎所有的海洋资源产品要想转化为商品实现其经济价值都必须在陆地进行。

(一)海陆一体化的涵义

海陆一体化是指根据海洋和陆地两大地理单元的内在联系,在系统论思想的指导下,通过统一规划、协同开发以及产业链的组接和综合管理,把本来相对分割的海陆系统,整合为一个统一的新整体,实现海陆资源的有效配置[3]。从资源开发与利用角度看,海陆一体化是对海陆资源进行系统集成,把海域的资源优势转移和扩展到陆域,实现海陆资源互补和优势整合;从产业发展角度看,海陆一体化是通过海陆产业联动,实现陆域产业向海域转移和延伸,或海洋产业向陆域扩展带动陆域传统经济发展,从而达到海陆产业互动和布局对接以及海陆产业协同发展的目标;从环境保护角度看,海陆一体化是通过陆海污染一体化管控,对陆地污染源进行严格控制和治理。

(二)海南海陆一体化发展的外部动因分析:战略背景

2010年,海南国际旅游岛建设上升为国家战略,国家给予海南“南海资源开发和服务基地”的战略定位。海南的发展必须服务于从陆地走向海洋的能源战略,加快南海油气资源开发,这就必须通过海陆一体化的发展方式实现。

2012年11月,中央十八大提出“海洋强国”的发展战略。而海洋资源的开发利用是个系统工程,必须要按照海陆联动和海陆一体化发展思路,完善海洋功能区划体系,建立合理的海洋开发建设时序和布局,构建海岸带开发宏观战略格局和海洋经济增长极。

2013年10月,习近平总书记提出了“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战略构想。“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关键是南海,而南海的重要服务支点和物流中转地点是海南。2012年6月21日国家批准设立三沙市,这也使得海南经济逐渐从以往的单一岛屿型经济体向海洋—岛屿复合型经济体转换,进一步推动海南从海洋大省向海洋强省迈进。海洋—岛屿复合型经济体的发展也必须走海陆一体化的发展路径。

在国家战略背景下,2012年10月25日召开的海南海洋工作会议提出建设海洋强省的战略,并提出了“陆海统筹,综合开发”的总原则。陆海统筹指的是在区域社会经济发展过程中,综合考察海洋和陆地的资源环境特点以及海陆系统之间的经济、生态和社会等方面功能以海陆联动开发和协同发展为基础进行区域发展规划、计划的编制及执行工作,以便充分促进海陆资源的优化配置,从而促进区域社会经济和谐、健康、快速发展[4]。“陆海统筹”是一种实现海陆整体发展的战略思维和指导思想,而海陆一体化则是“陆海统筹”的发展方向和高级形态。

简言之,在“海洋强国”、“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和“国际旅游岛”三大国家战略平台上,海南省“海洋强省”战略的实施以及海洋资源优势向经济优势的转变必须走海陆一体化的发展道路。

(三)海南海陆一体化发展的内在需求和动因分析

1.产业升级动因:资源互补与产业关联 海南是海洋大省,大规模的海洋资源利用与开发离不开陆地产业和陆域经济系统的配套服务。目前,海南海洋产业基础和经济实力还比较薄弱,海陆产业系统发展也不平衡,这就要求在海陆产业两大经济系统之间进行生产要素的流通,使陆地上某些成熟产业更好地发挥出自身的优势,从而促进海洋产业的发展。随着“海洋强国”、“海洋强省”战略的推进以及南海资源开发的深入,海陆系统间的资源互补性、空间依赖性和经济技术关联性将不断增强,两大系统的产业联动发展成为必然趋势。只有海陆一体化的发展模式,才能通过海洋产业和陆地产业互补及互助,逐步消除和解决海南海洋产业的诸多弊端,也只有通过海陆一体化才能借助海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来弥补海南陆域资源的稀缺和不足。海陆一体化还可以促进陆域资源支撑海洋经济发展,延长和优化海洋产业链,结成海陆大产业和大市场,使南海的海洋资源优势转变为经济优势,促进海南全域经济发展。

2.区域发展动因:双引擎协调发展 非均衡发展理论认为,一个国家或地区的经济发展由于受诸多因素的制约,不可能平衡推进、全面发展,而只能在某一优势区域或某一重要领域先行取得突破,然后带动整个经济的发展[5]。目前海南省已经进入跨越式发展的新阶段,尽管陆地经济的比重大大超过海洋经济,但由于陆地可开发利用空间狭小,陆地自然资源短缺,尤其是重化工业和新型工业的发展面临产业链上游的资源瓶颈,急需新的增长极带动海南整体经济发展。为了弥补海南陆地资源的不足及增长动力的局限,海南必须通过海陆一体化促进陆海产业联动发展,把海洋资源的利用及海洋优势的发挥由海上转移和扩展到陆域,从而拉动陆域产业及至海南整个产业系统的发展,通过“海陆”双增长极驱动更加优化海南经济的发展路径,拓宽增长空间,使海洋成为海南经济的新增长引擎,与陆地经济齐头并进、协调发展,共同促进海南整体经济发展。

3.生态环境动因:外部性内部化 海南是个海洋岛屿复合经济体,海洋和陆地是海南生态系统不可分割的统一整体。据估计,我国近海污染物的 80%以上来自于陆域。在海洋经济系统和陆地经济系统独立运行、分割而治背景下,出于自身利益考虑,陆地企业在向海洋排污的过程中,没有考虑对海域生产经营活动的负面影响,也没有承担相应的环境成本。由此可见,海域污染本质上是一种陆域企业生产和经济活动的负外部性所产生的结果。因此,海洋环境治理必须从消除陆地经济负外部性入手,将海陆两大系统作为统一的整体,综合考虑陆地经济活动的影响效应及其对海洋生态系统可能产生的负面作用。海陆一体化有利于将海陆经济活动间的外部交易关系转变为同一经济系统的内部关系,把存在利益冲突的独立行为主体结合为利益共同体,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消除污染转嫁,减少陆域企业生产活动的负外部性[6],从陆地污染源头对海洋污染实施控制和管理。

4.精神文化动因:海洋精神 海南岛自汉代开辟以南海为中心的海上“丝绸之路”以来,海洋文化就得到不断发展。海南的民俗文化中,也有许多因素与海洋相关,比如渔民造船、下水、船上习俗到海上作业的捕捞文化,黎族船形屋的建筑文化,珊瑚石墓碑和珊瑚石人像的雕刻文化等。海南的海洋文化内涵包括冒险开拓、求变创新、兼容并蓄等内容,这些海洋精神文化比大陆文化更有利于营造良好的经济发展文化环境和实现商业繁荣。“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提出更是海洋文化的传承和弘扬。在海南国际旅游岛建设背景下,“国际”的宏观概念和视野也给海洋精神提出了更新更高的要求,即要用更宽泛的眼光高瞻远瞩地审视海南的发展,使海南的发展积极融入世界大格局,最终形成海南与世界互助共赢、和谐发展的良好局面。海洋是海南联接世界的纽带和桥梁,海陆一体化是海洋精神在海南与世界和谐发展中的催化剂。因此,从弘扬文化的角度看,海南的发展应该深入挖掘海洋文化和海洋精神,促进海洋文化与陆地文明的融合,繁荣海南陆地的交易活动和商业精神,从而推动海南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与产业结构的全面升级。

综上所述,在“海洋强国”、“海洋强省”战略背景下,海南海洋产业走海陆一体化发展路径,既是国家战略驱动的现实选择,也是海南自身发展催生的自然趋势,是外因和内因共同作用的必然结果(如图1所示)。

图1 海南海陆一体化发展动因结构图

三、海南海陆一体化发展模式的产业路径研究

从产业发展的空间布局和组织模式看,海南的海陆一体化关键在于解决海陆产业对接和互动发展的问题,这里面涉及到哪些产业对接、在哪里对接、以什么样的方式互动发展、如何保障产业互动的可持续发展等问题。具体而言,海陆一体化需重点解决以下几个问题。

(一)产业对接的主体:海陆主导产业

根据熊彼特创新理论和赫希曼不平衡发展理论,对于海南这样的欠发达地区来说,应通过海陆主导产业的选择促进海洋经济和陆域经济一体化发展。

海洋主导产业应选择资源条件较好、产业链带动能力强,并且拥有竞争优势明显、产业影响力较大的大中型骨干企业的产业部门。比如,丰富的南海油气资源突出了油气产业在海南省工业体系中的主导地位,海洋渔业一直都是海南海洋经济的主导产业。海南拥有独特的海域热带海岛资源,具有发展海洋旅游业的比较优势。海南岛拥有良好的天然港口条件,且处于国际黄金航道上,具有发展海洋运输业和现代物流业的先天优势。在当前“绿色崛起”和“科技兴海”战略的发展背景下,海南省应坚持海洋经济与生态保护协调发展,着重培育高科技含量和高附加值的新兴产业,比如海洋生物产业、海水利用产业、海洋能源产业等。因此,海南省的海洋主导产业应定位为海洋油气开发和石油化工产业、海洋渔业、海洋旅游业、海洋运输业、海洋新兴产业[7]。

海陆一体化中的陆域产业要重点发展对海洋开发支撑作用较强、对海洋经济发展具有促进或者支撑作用的陆域产业部门。海南新型工业的主导产业既包括以中国南海丰富的石油天然气资源为基础的石油加工业、石油化学工业,也包括海洋矿产和非矿产资源的勘探、开采、提炼及加工等产业[8]。热带海岛型的区域环境和丰富的海洋生物资源为海南药业提供了丰富的资源,医药产业是海南“十三五”规划发展的重点产业,以海洋生物资源为支撑的医药产业也是海南的主导产业之一。另外,还应该积极发展以现代制造业为主题的新型工业,增强陆地产业的前后向关联性和带动效应,重点发展海洋油气资源开发、海洋矿产资源开发和船舰修造等海洋开发装备制造业,以及邮轮游艇、海上运动装备、潜水设备等海洋旅游装备制造业。

(二)产业互动的纽带:港口和临港产业带

海陆资源和产业互联互通的纽带是港口。目前海南省60%以上的进出岛客运量和90%的进出岛货运量均是通过港口完成的。由于港口具有庞大的货物吞吐能力、资源聚集能力和经济辐射能力,使得沿港口海岸带容易成为人口集中和产业聚集的区域,率先实现经济发展。国外发展的经验表明,“港口-临港产业带-海岸带城市化”是实现海陆一体化的有效途径[5]。

海南应优化港口布局和功能配置,培育临港产业带,使沿海岸带港口城市发展成为海陆产业互动的桥梁和海陆一体化的纽带。临海产业带的发展可以带来三方面的利益:一是把海上资源开发与陆地加工、贸易、服务结合起来,拓宽海洋资源开发的产业化范围;二是可以把陆域生产的技术和设备运用到海洋资源开发中,扩大陆域生产技术的应用范围[5];三是促进海南中部山地生态脆弱区经济资源向海岸带地区集中,扩大海岸带地区经济容量,同时也利于中部生态脆弱区的生态保护。根据规划,海南省已经确立了洋浦“面向东南亚的航运枢纽港、石油化工、浆纸一体化和油气储备基地”的“一港三基地”产业发展定位。海口港也正在通过海港与保税区资源整合,形成以园区为载体,以港口为依托的区域联动的现代物流产业链。三亚港通过水域开放面积的扩大,获得了重点发展游艇产业的契机,但还要加强相应地区配套建设基础设施,包括码头、临时检查点建设以及物流、购物、补给、维修等产业的布局,不断推进海上旅游和赛事活动。海南文昌也应该加强木兰港、清澜港、铺前港基础设施和集疏运体系建设。海南临高的金牌港则可以推进游艇产业园、休闲体育用品制造基地和饰品工业基地建设。

(三)区域发展的空间组织模式:点域结构和点轴结构

在区域经济学中,区域发展的空间组织模式包括点—域发展模式、点—轴发展模式、网络发展模式三种[9]。以集聚为主要特征的点—域和点—轴发展是非平衡发展的空间组织模式,主要适用于区域经济发展的初期和中期,而网络化是区域经济进入高级阶段所采用的一种模式,更多地强调产业布局的分散化和区域间均衡发展。鉴于海南省域地理环境和资源条件相差较大、经济发展水平较低,海南海陆一体化建设中空间组织模式应该以点域发展和点轴发展为主,着重塑造海口(北)、洋浦—东方(西)、文昌(东)、三亚(南)四大增长极及其扩散通道。

当点域空间的海陆一体化发展到一定程度,就应该发挥点轴结构的渐进式扩散效应,带动整个区域实现持续稳定的平衡发展。发展轴是点轴结构集聚和扩散的通道,有海岸发展轴和陆地交通线两种形式。海南西环高铁建成之后,海南省的陆地主要交通干线将由环岛高速公路和环岛铁路组成。因此,海南海陆一体化适宜采用陆地交通干线为发展轴即以东南西北四大增长极点为集聚源,沿环岛交通干线扩散,带动海南陆域四周发展。由于环岛交通干线基本都是依海岸带而建,在这个意义上,海南的海陆一体化发展轴两种形式的主要内容其实是一致的。随着万宁—琼中—儋州市,海口市—澄迈—屯昌—琼中—五指山—保亭—三亚的贯通高速全面建成,海南将形成“田”字形高速公路网,也将成为海南的东西南北四大增长极带动海南中部崛起的发展轴。

此外,由于海南海陆一体化的实施和建设只能局限于近海及环海岸带的带状空间。因此,当海岸带地区社会经济较为发达、进入高级发展阶段之后,其海陆发展的空间结构也不会如陆地区域那样呈现“网络状”趋势,而是体现为点轴空间结构的功能逐步完善,以及海岸带地区新的次增长级和发展轴的不断衍生。

(四)可持续发展机制:生态一体化管控

实现海洋经济可持续发展必须以治理海洋污染为前提。海陆生态系统的一体化管控能够使近岸海域污染的防治覆盖污染源发生的范围,实现陆域企业的外部成本内部化,是一种治理海洋污染的有效方法。由于当前海陆分割、条块交错的生态环境管理现状,海陆生态一体化管控必须发挥政府的协调和综合管理作用,并协调好政府与市场的关系[10]。海南省应该考虑建立高层次的海洋行业管理常设协调机构,并制定相关法律法规,约束涉海生产的陆域企业和海洋开发企业的经济活动。还应该建立海南全岛环海岸带海域跨行政区之间的双边、多边协商和环境合作机制,有效治理经济活动负外部性的空间转移。为了消除陆地生产负外部性和解决海域污染问题,关键还是要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主要措施有:推行体现“污染者负担”、“谁开发谁保护、谁破坏谁恢复”原则的环保激励制度;建立和完善海洋环境资源产权制度和海南资源产权市场,实现海洋环境资源产权的有偿使用和有偿转让;建立和完善综合经济与环境资源核算体系,主要包括可持续的环境资源和能源价格、基于环境成本内部化的环境收费制度(如排污权收费)、环保产业税收差异制度等[11]。

(五)制度支撑:海洋管理综合体制

目前,世界上主要的海洋大国都建立了高效的海洋综合管理机构和完善的海洋管理体系,这样有利于协调海洋资源开发、海洋环境保护和海洋权益维护等部门之间的沟通,从而保证海洋资源开发和海洋环境保护有序化、统一化、和谐化[12]。在海南,负责全省海洋资源管理与开发的省海洋与渔业厅仅为厅级建制,仍然是部门管理模式,较难起到广泛的协调管理和处理海洋资源利用开发冲突的作用。考虑到南海资源开发与利用的战略重要性和复杂性、海洋资源的流动性以及海南海陆产业的高度相互依存性和整体协同性,海南的海洋资源管理与开发应该采取一体化和整体性模式。

根据世界海洋管理体制的发展趋势和海南省开发海洋资源的现实情况,应该建立综合性、统筹性、协调性强的海南省海洋管理体制。具体来讲应该从三个方面入手:首先,从规格层次上讲,设立由省委领导和相关部门主要负责人组成的海陆一体化发展的高位决策协调机构,改变传统的碎片化部门管理模式。把根据2013年《中共海南省委海南省人民政府关于加快建设海洋强省的决定》所建立的海南省海洋工作领导小组升级,设立为“海南省海洋发展塈海陆统筹管理领导小组”,负责协调涉海各部门关系,决策重大海洋事务。其次,从行政机构设置方面,强化省海洋与渔业厅作为海洋综合管理部门的职能。由省海洋与渔业厅牵头,联合省内具有涉海管理权限的水务厅、交通运输厅、生态环保厅、旅游发展委员会、海口海关等相关部门,建立海陆一体化联席会议工作制度,增强部门协调性,明确各部门分工及职责,统筹协调解决海洋开发中在海域划界、岛屿滩涂归属、海岸线利用、渔业资源分配、海洋旅游等方面存在的矛盾和问题。第三,加强海南省海洋综合管理法律法规体系建设。海南省应坚持依法管海用海原则,加快完善海洋法律法规体系,尽快制定和出台《海南省海陆一体化发展规划》、《海南省海域使用管理细则》、《海南省海洋资源开发与保护法》、《海南省海岸带管理法》等,为海南进行海洋综合管理和实现海陆产业的合理布局提供实践指导和法律依据。

综上所述,在“海洋强省”背景下,海南省的海陆一体化发展路径是一个包括了产业联动主体,产业互动纽带、区域空间结构、生态一体化管控和制度支撑的五位一体的系统框架(如图2所示)。

四、结语

海陆一体化是“海洋强省”战略背景下海南促进海洋产业升级,实现国民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必然趋势和有效途径。海南的海陆一体化不能简单地以增加海洋产业产值和扩大海洋产业占比为发展目标,而是要实施以海陆产业联动为核心的区域发展战略,致力于丰富海洋产业门类,增强各产业间的关联性,通过海陆产业协调和联动发展来实现海南经济系统的全面整合,最终实现海南海洋产业升级和海南经济可持续发展。

为了更好地推进海陆一体化,海南应该彻底摒弃“海陆分割”的旧有思想观念,积极实施“海洋强省”战略;善用市场“看不见的手”和政府“看得见的手”,努力提供专业性的公共服务和基础设施,积极探索适应海洋—岛屿复合经济体发展的行政管理模式,充分发挥市场经济在资源配置方面的决定性作用;努力推进“科技兴海”战略,大力引进高层次科技人才,加强海洋科技基础研究;积极推进制度创新,合理制定海洋产业结构政策、空间布局政策、产业组织政策等,构建科学的产业政策体系,为海南海陆一体化提供保障。这些具体改革措施和产业政策的制定和实施都是每个关心海南海洋经济的管理者和研究人员必须思考的问题。本文仅仅对海南海洋经济发展的海陆一体化模式的形成动因及其产业路径框架做了系统解释,如何增强其操作性,仍然需要深入研究。

[1]叶波,李洁琼. 海南省海洋产业结构状态与发展特点研究[J]. 海南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1(4):1-6.

[2]务乙沣. 坚持陆海统筹,发展海南海洋经济[N].海南日报,2014-05-08(A06).

[3]卢宁,韩立民.海陆一体化的基本内涵及其实践意义[J].太平洋学报,2008(3):82-87.

[4]叶向东,陈国生.构建“数字海洋”实施陆海统筹[J].太平洋学报,2007(4):77-86.

[5]韩立民,卢宁.关于海陆一体化的理论思考[J].太平洋学报,2007(8):82-87.

[6]孙加韬.中国海陆一体化发展的产业政策研究[D].上海:复旦大学经济学院,2011:28.

[7]李世杰. 海南发展海洋经济的主导产业选择[N].海南日报,2013-10-08(A06).

[8]刘平量.论海南工业化进程中的主导产业选择[J]. 海南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5(4):368-374.

[9]方创琳.区域发展战略论[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2:55.

[10]由俊生,王双.近现代日本海洋经济发展的脉络及对我国的启示[J]. 海南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4(6):36-41.

[11]卢宁. 山东省海陆一体化发展战略研究[D].青岛:中国海洋大学水产学院,2009:73.

[12]于思浩.海洋强国战略背景下我国海洋管理体制改革[J].山东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3(6):153-160.

[责任编辑:靳香玲]

A Study of Motivation and Development Path of Hainan's Sea-Land Integration

ZHANG Hui1, FAN Yan2

(1. School of Economics and Management, Hainan University, Haikou 570228, China; 2. School of Management, Tianjin University, Tianjin 300072, China)

Irrational structure, low-level development, unreasonable layout, contradiction with ecological protection and imperfect management system etc. are the problems that exist in the development of Hainan’s marine industry. With the three national strategies of the “Marine power”, “the 21st Century Maritime Silk Road” and “International Tourism Island”, the sea-land integration will be an inevitable choice for Hainan Province to implement the “marine province” strategy. Industrial upgrading, regional development, ecological environment and spiritual culture are four motivations for the transformation of Hainan’s marine industrial development into a mode of sea-land integration. And its development path is a systematic framework including the main body of industrial linkage, link of industrial interaction, spatial structure, mechanism of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and institutional support.

marine province; marine industry; sea-land integration; industrial linkage

2015-03-30

2014年海南省自然科学基金(714254);2014年海南省教育厅重点项目(HNKY2014-05);海南大学中西部高校综合实力提升计划项目资助(zxbjh-xk030);海南省哲学社会科学2013规划课题(HNSK(GJ)13-81)

张晖(1980-),男,湖北武汉人,海南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副教授,博士,主要从事产业经济学研究。

樊燕(1972-),女,湖北荆州人,天津大学管理学院2010级博士研究生,主要从事海洋经济研究。

F 124,P 741

A

1004-1710(2015)06-0078-07

猜你喜欢
海南省海南海洋
SINO-EUROPE SYMPOSIUM ON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 HERBAL MEDICINE-MARKET OVERVIEW ®ULATION POLICY
海南的云
59国免签游海南
为海南停留
爱的海洋
第一章 向海洋出发
海南省肿瘤医院
是海南省还是海南岛?
海南省农垦设计院
海南省计划10年内对万名农民实行中专学历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