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业文化遗产中手工技艺的传承与保护发展探讨*
——以古代武夷分茶技艺茶百戏为例

2015-06-01 09:58朱世桂周杰灵
关键词:百戏志峰茶汤

朱世桂,周杰灵

(南京农业大学 人文社会科学学院,江苏 南京 210095)

农业文化遗产中手工技艺的传承与保护发展探讨*
——以古代武夷分茶技艺茶百戏为例

朱世桂,周杰灵

(南京农业大学 人文社会科学学院,江苏 南京 210095)

武夷分茶技艺茶百戏始于唐、兴于宋,是有着千年历史的中国古茶艺,具有珍贵的历史文化、艺术审美、经济开发与社会和谐价值。但由于规模小、资金少,加之技艺传承后续乏人,以及开发利用不能适应现代商业环境等问题,此项茶艺的传承与发展遭遇瓶颈。建议加大政策扶持力度、加强非遗传承的队伍建设、打造手工技艺非遗产品名优品牌,从而促进农业文化遗产中手工技艺的价值实现和传承空间的不断拓展。

农业文化遗产;手工技艺;分茶(茶百戏);保护发展

近年来, 随着文化产业对经济的促进作用进一步加强,越来越多的农业文化遗产资源得到挖掘、梳理、展现与开发。我国是茶文化的发祥地,拥有丰富的茶文化遗产。产生于农耕文明时期的茶文化遗产属于农业文化遗产,茶文化遗产中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包括传统茶艺、茶俗和茶礼仪与茶节庆活动、茶的口头传说、传统手工制茶工艺技能、各种记载茶事的碑文等,以及与上述传统文化表现形式相关的文化空间[1]。2013年7月10日,福建省南平市政府公布了第二批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及代表性传承人名单,武夷分茶技艺茶百戏(传承人章志峰)榜上有名[2]。

一、武夷分茶技艺茶百戏概况

茶百戏在古诗中常被称为分茶,又称水丹青或茶戏,是一种通过搅拌沸水茶汤,使其纹脉形成物象的中国古代茶艺,其独特之处就是仅用茶和水就能在茶汤中显现出文字和图案。

(一)茶百戏的形成

中国历史上饮茶方式主要有煮茶、点茶和泡茶法,茶百戏是在点茶法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点茶法形成于唐代中晚期,唐代著名诗人白居易在 《萧员外寄新蜀茶》中云:“蜀茶寄到但惊新,渭水煎来始觉珍。满瓯似乳堪持玩,况是春深酒渴人。”[3]诗中的“满瓯似乳”即在茶盏中形成似乳花般细腻的泡沫是点茶法的特征描述。

点茶就是用沸水冲点茶粉,并搅拌形成泡沫的过程。点茶法最大特点就是可以显现纹理创作图案(见图1)。这是因为点茶法的茶汤是固体茶粉和液体水、空气(氧)组成的三合一悬浮液,具有暂时稳定性,可在茶汤中显现图案。图案保留一段时间后会消散,通过再次冲点搅拌可重复显现图案,这就是茶汤变幻功能,陶谷称之为“茶之变”。相比之下,煮茶、泡茶法茶汤不具备这一功能。煮茶法的茶汤是固体的茶粉和液体水混合物;泡茶法的茶汤则是茶叶浸出物的透明溶液。

有关茶百戏的记载初见于五代至北宋人陶谷(903—970年)杂采隋唐至五代典故所写的一部随笔集《清异录》中,该书内分三十七门,其中的《茗荈门》对茶百戏进行了详细的记载:“茶至唐始盛。近世有下汤运匕,别施妙诀,使汤纹水脉成物象者,禽兽虫鱼花草之属,纤巧如画。但须臾即就散灭。此茶之变也,时人谓之‘茶百戏’。”[4]

(二)古代茶百戏的发展及其衰落

到了宋代,点茶法已十分盛行并取代了煮茶法成为宋人的普遍待客之道。宋袁文《瓮中闲评》卷六就有“古人客来点茶,茶罢点汤,此常礼也”[5]的记述。苏轼在《次韵曹辅寄壑源试焙新茶》中描写了在闽北壑源制茶的情景,在《试院煎茶》中写道:“蟹眼已过鱼眼生,飕飕欲作松风鸣。蒙茸出磨细珠落,眩转绕瓯飞雪轻。银瓶泻汤夸第二,未识古人煎水意。”[6]诗人杨万里也有诗:“头纲别样建溪春,小璧苍龙浪得名。细泻谷帘珠颗露,打成寒食杏花饧。鹧斑椀面云萦字,兔褐瓯心雪作泓。不待清风生两腋,清风先向舌端生。”[7]生动地描写了闽北用建茶、建盏分茶时形成的景象。陆游在建州(今建瓯)时亦留下了描写兔毫盏点茶、分茶的诗:“北窗高卧鼾如雷,谁遣香茶挽梦回。绿地毫瓯雪花乳,不妨也道入闽来。”[8]元代后,点茶法逐渐被泡茶法取代,分茶走向衰落,至明清时期仅存分茶余韵。清代高鄂《茶》中还有“瓦铫煮春雪,淡香生古瓷。晴窗分乳后,寒夜客来时”[9]的记述,到清代后期已难觅分茶踪迹。

(三)茶百戏的恢复及现代茶百戏的发展

茶百戏的恢复功推武夷山茶艺专家章志峰。章志峰80年代初在福建农学院茶叶专业学习期间无意中了解到茶百戏,为探索茶汤形成图案的原理,从1985年起,多年来查阅了大量古籍资料,但由于宋代点茶法随时代变迁在我国几近消失,一直未能探明其奥秘所在。其后,章志峰了解到日本茶道源于中国唐宋时期,保存相对完好,便于1997—1998年、2004—2005年两度赴日留学和交流,学习点茶技艺。通过对日本茶道和中国宋代点茶法的比较,经过数百次不同茶树品种、不同栽培管理措施、各种茶原料的团饼茶加工、各种演示技法的大量实验,终于发现茶汤搅拌后形成的悬浮液是形成图案的关键,同时掌握了创作茶百戏的技巧,于2009年初步恢复重现了这一传统茶艺。

茶汤悬浮液具有暂时不消散的特点,通过冲点搅拌形成的“汤纹水脉”能形成各种图案并得以暂时保留。实验发现,茶汤质量关系到图案保留的时间和效果,不同温度和湿度都影响图案的效果和保持时间。较为理想的温度是0℃~4℃,空气相对湿度是85%~90%。通过试验,章志峰还对原料进行了加工改良,突破了古代仅能用绿茶进行分茶的局限,可以用红茶、黄茶、白茶、乌龙茶、黑茶等其他茶类进行分茶,表现中国风格的山水花鸟图案和文字。图案保留的时间也从古代的瞬间延长到1小时至6小时[10]。曾经销声匿迹的古代武夷分茶技艺茶百戏终于复活,并于2013年被列为福建省南平地方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章志峰成为非遗传承人。

二、武夷分茶技艺茶百戏的价值

(一)历史文化价值

茶百戏是中华璀璨文化的遗存,具有一千多年的历史。历史上受到皇帝、大臣及文人墨客的大力推崇。宋徽宗赵佶(公元1082—1135年)对茶百戏情有独钟,并于大观元年(公元1107年)完成了《大观茶论》这部专著,对北宋时期分茶原料(蒸青团饼茶)的产地、采制、加工等作了详细的记载。宋代大臣兼著名文人蔡襄(公元1012—1067年)在宋皇佑年间完成了《茶录》之作,对点茶、分茶方法及器具作了详细的论述,成为继陆羽《茶经》之后最具影响力的论茶专著。此外,苏轼、陆游、李清照、杨万里等大批文人对茶百戏的景象都有过生动的描述,留下了许多脍炙人口的诗文,成为千古传诵的佳句。

(二)艺术审美价值

茶百戏是用固体、液体、气体(固液气三相)融合表现字画的独特艺术形式,也是一种瞬间艺术,具有独特的变幻性和开放灵动的特征,有别于一般用固态材料表现的艺术作品。由于茶汤独特的流动性和质感,适用于表现中国风格的字画,和中国画一样强调“画中有诗”的意境。茶百戏表现的意境还在于“不似之似”,要求不仅有形,更强调有意。齐白石指出其“妙在似与不似之间”,“不似则欺也,太似则媚俗” 。即茶汤显现图案用线表形、以形写神,不求形似,而求神似,达到诗化、文学化的境界,故古人又称之为“水丹青”。茶百戏图案也是线条的艺术,通过线条的变化和组合,赋予作品节奏和韵律,不仅给人一种高雅的精神享受,而且饱含审美情趣,成为作者情感表达的重要手段。

(三)经济开发与社会和谐价值

茶百戏具有观赏、品饮、保健兼备的功能,可开发成满足当代社会需求的各类茶文化产品。茶百戏茶汤变幻的趣味对饮者或观众具有极强的视觉冲击力,适于高雅文明的待客及各种茶事活动展示,有益于突出活动的主题,提升相关活动的文化品位。同时,其茶产品(饼茶)即可采用点茶法演示和品饮,又可用现代的泡茶法饮用,是跨越时代的新型茶文化产品。茶百戏采用点茶法,其茶汤图案的显现过程是物理变化,整个过程中茶汤的成分没有发生变化。将茶粉连汤液一同饮用,较之现代的泡茶法,人体可获得除可溶性的茶多酚、茶多糖、咖啡碱、茶氨酸等以外的,其他不溶于水的营养成分,如维生素、纤维素、谷蛋白、矿物质等,具有更加有效的保健功效。

此外,茶百戏图案中所蕴涵的精行俭德、淡泊宁静、和静清廉的茶人精神,能够充分体现社会和谐价值。分茶技艺传播过程中向人们展示的美好向善、互敬互爱的伦理、道德和精神内容,倡导的是中华民族传统美德、高尚生活方式和价值取向,对促进和谐社会建设无疑有着积极的作用。

三、分茶技艺保护与开发面临的问题

(一)尚未形成优良的开发平台

虽然福建具有优秀的茶叶历史文化氛围,也有多项茶叶非遗文化遗产、民俗文化资源,具备一定的体量,但政策、资金投入较多集中于易形成非遗资源开发集聚效应的遗址、景观、工具、特产、物种类农业文化遗产上。如福州茉莉花与茶文化系统的保护、武夷岩茶(大红袍)制作技艺的开发等。分茶技艺传承保护开发目前还停留在个人家庭式推广的方式上。由于规模过小,农业文化遗产中手工技艺资源生存空间狭窄,体现在资金投入很少,几乎没有政府的扶持投入。

茶百戏传承开发目前主要靠章志峰夫妻二人。章志峰负责图案创作、分茶技艺讲解培训等,妻子负责点茶工艺展示、相关茶文化产品销售。尽管传承人自己也在2013年6月成立了武夷山茶百戏研发推广中心,将非遗资源开发定位于中高端客户,走小而精的路径。但无论从技艺的传承与出新,还是从茶文化品的生产效率层面来看,都还未有较大的改进与突破。

(二)技艺传承上存在人才断层或短缺问题

由于传承培训存在各种困难,有着千年历史的分茶技艺再次面临失传的危机。除他儿子外,章志峰至今也未能寻得可靠的技艺传承人能像他一样胜任传承或传播工作。由于此技艺属于个人饮茶交往、艺术娱乐行业,回报周期长,缺乏就业吸引力,使许多年轻人望而却步,仅有少量爱好者关注。即便是低水平的分茶技艺复制,由于个人经济利益尚不确定,一旦出现其他可替代方式,学习传承的人会随时转行,茶百戏开发的人力资源得不到保障。

(三)开发利用尚未适应现代商业环境的要求

尽管分茶技艺已经作为南平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被保护起来,传承人自身对其资源内涵也有较深的了解。但如何将其资源内涵与文化产品消费需求、现代社会审美需求相衔接,还未见系统的策划与运营方案。目前,传承人以分茶技艺为载体的茶文化非遗产品仅有网络上茶百戏百科的介绍宣传,尚未形成自身传承开发的品牌和产品体系,离现代商业环境的要求还有一定的距离。

四、分茶技艺保护与产业化发展的对策与建议

基于分茶技艺的珍稀性、独特性、历史性、文化特色、美学特性、整体性等特点,建议分茶技艺保护与产业化发展从如下几方面寻求突破:

(一)加大政策扶持力度

农业文化遗产中手工技艺的开发需要借助群体和社会的力量,政府在政策和资金上的支持尤为重要。建议加大农业文化遗产中手工技艺保护的政策扶持力度,制定资金扶持办法与细则。政府对传承人用于研究、扩展技能、艺能的费用,以及公益推广、公开展示等活动的费用实行补贴,并通过定期发放生活补贴来保障传承人的基本生活需求。另外,还要完善相关配套政策,通过税收等宏观调控手段,对像章志峰这样的非遗文化传承人所开办的公司实行税收优惠,扶持开发非遗资源的中小企业的发展。构建既有政府搭台,又有民间唱戏的非遗资源开发平台。

(二)加强非遗传承的队伍建设

首先,要加强相关非遗手工技艺的基础教育工作,将职业培训与专业教育相结合,使非遗爱好者、社会艺人、以及农业文化遗产手工技艺非遗传承人之间有正常的交流平台。其次,要从法律与制度层面保障手工技艺非遗传承队伍的梯队建设。政府在确立传承人的基础上还要建立接班人制度,明确传承人与接班人之间的法律关系,规定传承人应无条件、无保留地将非遗手工技艺传授给接班人,接班人在传承人不能承担相应义务或离世后能够自然继任。最后,还要建立非遗资源开发人与传承人、接班人之间的利益分享机制,在保障各方经济利益的同时推动手工技艺非遗产品的创新和发展。

(三)打造手工技艺非遗产品名优品牌

要加强市场研究,明确开发定位,对手工技艺非遗资源的文化内涵进行深度挖掘,在质量、设计、服务等方面提升非遗资源文化产品的核心竞争力,彰显非遗资源的特色价值,打造出手工技艺非遗产品名优品牌。同时,要改变手工技艺非遗产品“深藏闺中不出门”的现状,充分运用互联网+文化创意的产业开发新理念,营造文化产品服务消费的良好氛围,有效促进农业文化遗产中手工技艺的价值实现和传承空间的不断拓展。

[1] 方金华.论茶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法律保护[J].大连大学学报,2009(1):105-109.

[2] 南平市人民政府.关于公布第二批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名单的通知[BE/OL].[2013-07-10] http://www.np.gov.cn/xxgk/xxgkmlyzn/xxgkml/zfbgs/4987150.shtml.

[3] (清)康熙.御定全唐诗[M]// 纪昀总纂.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1427册.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345.

[4] (宋)陶谷.清异录[M]. 李益民,王明德,王子辉,注释.北京:中国商业出版社,1985:125.

[5] (宋)袁文. 瓮中闲评[M] //纪昀总纂.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852册.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457.

[6] (清)吴之振.宋诗钞[M]// 纪昀总纂.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1461册.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405.

[7] (清)吴之振.宋诗钞[M]// 纪昀总纂.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1462册.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461.

[8] (宋)陆游.剑南诗稿[M] //纪昀总纂.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1162册.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190.

[9] 鸣人,纪武军.梦回大宋探秘“茶百戏”[J].天下美食,2011(12):102-107.

[10] 王颖,石涓.茶如人生,人生百戏——记中国茶百戏恢复人章志峰[J].今日科苑,2011(10):17-23.

015年7月第24卷第4期安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Journal of Anhui Agricultural University (Social Sciences Edition)Jul. 2015Vol.24 No.4

Inheritance and Development of Handicrafts in Agricultural Heritages:TakingChabaixias an Example

ZHU Shigui, ZHOU Jieling

(School of Humanities and Social Sciences, Nanjing Agricultural University, Nanjing 210095, China)

Chabaixi, one kind of ancient tea art in Wuyi that started in the Tang Dynasty and prospered in the Song Dynasty, has a long history of over one thousand years. It has valuable historical, cultural, artistic, aesthetic, economic and social values. However, the inheritance and development of this tea art now encounters a bottleneck due to its small scale, lack of money and inheritors, and inappropriate marketing. This article, therefore, suggests increasing policy support to the intangible cultural heritage, strengthening the building of the team of heritage bearers, and developing a series of famous brands, which will promote the realization of the values of handicrafts in agricultural heritages, and expand the space of inheritance and development for the intangible cultural heritage.

agricultural heritages; handicrafts; tea art (Chabaixi); protection and development

2015-05-12

南京农业大学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人文社会科学创新基金(SKCX2015009:《明清海上丝绸之路的华茶外销与茶文化传播研究》)

朱世桂(1966-),女,安徽无为人,南京农业大学人文社会科学学院教授,博士。 周杰灵(1991-),女,江苏无锡人,南京农业大学人文社会科学学院硕士研究生。

K892.24

A

1009-2463 (2015)04-0121-04

猜你喜欢
百戏志峰茶汤
Spatiotemporal control of femtosecond laser filament-triggered discharge and its application in diagnosing gas flow fields
“百戏之祖”:昆曲里的古典传承
2019年戏曲百戏(昆山)盛典举办112个剧种118个剧目献演
追求美追求品味的茶汤店
芝士店
大江东去浪千叠——百戏之祖“昆曲”
从一杯茶汤启程(组诗)
唐代百戏诗的主题研究
一字蚀骨
一题多变各显其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