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光南 卢梅丽 付汉生
[摘 要]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以下简称“马原”)课案例教学实践表明,案例教学能较好地激发学生“马原”课学习的积极性,提高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理解能力,进一步增强马克思主义思想信仰。同时,在此过程中较好地提高了自主探究能力和创新意识,促进了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发展。“马原”课案例教学取得了显著的教学效果。
[关键词]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 马原课 案例教学 探索
[中图分类号] G642[文献标识码] A[文章编号] 2095-3437(2015)01-0135-02
一、“马原”课教学“困境”与案例式教学的相对优势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课(以下简称“马原”课)是2005方案课程体系最后推出的一门课程,2007年下学期起在全国高校本科生中实施。
教育部人文社科规划研究项目“工科高校学生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方法研究”主持人常百灵的研究指出:“原理”课目前在教学实践中存在学生学習动力不足、兴趣不高等诸多问题。[1]张静更是指出,“‘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课教学面临困境,学生对课程学习缺乏兴趣,参与度不高”。[2]更为甚者,曾有论者指出:“《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是思想政治理论课中思想性、理论性最强,也是最抽象的一门课程……因而被大学生特别是理工类的学生认为是一门“玄学”,很难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更难以达到思想共鸣,甚至还产生抵触、逆反心理而选择逃学”。[3]
造成这种情况的原因众多,譬如教材内容相对更为抽象、学理性更强、学生学习态度存有偏差,特别是狭隘的“实用”功利观作祟、学生特别是理工生思政课学习基础薄弱、教师自身学科素养与魅力不够、教学时间与教学资源不足、教学方式方法不当、学校领导重视不够,甚至其他种种社会原因等等。但是,在众多因素中,教学方法则是最直接、最关键、最普遍的因素。诚如有论者指出,“要使学生转变对思政课的学习态度,除了更新教学内容以外,关键还在于主阵地——课堂教学状况的改变,这其中,教师的教学方法改进是重要的前提。”[4]
那么,如何改进教学方法?案例教学不失为一条重要的途径。
所谓案例教学,是指以具体案例为教学内容载体,通过教师组织和引导学生对案例进行自主、合作的探究,使学生自己发现知识,掌握技能,培养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并进行情感、态度、价值观熏陶的一种教学方式。案例教学法的核心在于培养学生探究能力与创新精神,并在这种探究中培养学生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实现全面素质教育目标。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进行过一次调查,对案例教学、课堂讲授、研讨会、模拟角色、自学、影视教学等多种形式的教学方法进行效果对比,以确定各种教学方法在传授知识、提高分析能力、转变观念、学员所得知识留存度等方面的优劣高低。经过广泛的调研和大量的数据统计分析,得出的结论是这样的:在学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能力提高及观念培养上,案例教学的效果排名第一;在传授知识和学员所得知识的留存度上,案例教学排名第二。”[5]
案例教学与“马原”教学课堂,从理论逻辑而言,有着天然的内在契合性。相对传统教学方法,“马原”课案例教学的明显优势在于:第一,案例教学有利于通过真实、具体、直观的案例,将学理性较强而显晦涩的“马原”课内容生动且深入浅出地呈现出来,易于调动学生学习兴趣与热情;第二,案例教学中“案例”所呈现的问题是典型的、综合的,需要运用众多知识与原理综合加以解决,从而有助于学生从整体上理解和把握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及其精神实质,也有助于缓解传统教法下教材内容分而析之地讲解与实际课时相对不足之间的矛盾;第三,最重要的,作为案例教学核心精神的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学习,更有助于培养学生运用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和方法独立自主地观察与分析问题的能力,并在这种能力提高与切实受益的欢愉体验中,真切地树立起马克思主义崇高信仰,较好地达成思想政治理论课的知识、技能、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课程目标,较好地实现对马克思主义知、信、行统一的教学要求。
二、案例教学在“马原”课教学中的实际运用
(一)置案例、提出问题
“马原”课教师要根据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设置适当且真实的案例情境,以吸引学生注意力,使学生产生强烈的求知欲和高涨的热情。案例情境与问题提出既是教学的起点又是整个教学过程中学生思维的动力源,其设置优劣直接关系到整个教学单元学习效果。如在学习“社会历史发展的动力”这个章节时可通过多媒体技术,将文字、数据、图片、著作、视频进行综合,设置教学案例“大国的兴衰”,然后提出问题: 1.近代以来,在世界范围内具有标志性意义的典型大国先后有哪些?2.自此,中西诸大国之间,历次国力比较状况发生世界史意义上的转折,各在什么历史时代节点?3.发生这种巨大的历史转变的原因是什么?这样的案例设置与连锁提问,较好地激发了学生学习与探究的兴趣。
(二)分析讨论、归纳结论
设置案例、提出问题环节只是提供了探究热情和动力,而分析讨论、归纳结论的过程则是学生进入实质性探究的过程,且只有在分析、讨论、归纳过程中学生的思维能力和思维品质,学生的自主、探究、合作的学习态度,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才能得以切实的培养和发展。在实际操作中,讨论的组织形式、情境与气氛的营造、讨论方向与思维的引导、探究节奏的把握、可能出现的影响探究发展的情况预案等等,这些是在本环节中应当根据具体情况斟酌设计的,否则,哪怕是某个方面的疏忽,都可能使探究过程或混乱失据或陷于僵局或流于形式,最后达不到探究目的。所以,“马原”课案例教学课堂实施过程中,本环节的细节技巧要予以充分考虑和酝酿。
(三)运用结论、拓展延伸
在“马原”课案例教学中,通过分析、讨论、归纳,得出结论后,课堂探究过程还不能中止,得出结论往往还不是探究过程的完结,高明的“马原”课教师应当不失时机地让学生运用结论去联系实际,说明现实问题,举一反三,从而把问题探究的教学与学习推入下一个高潮或更高的台阶,更好地拓展学生的自主分析、探究创新能力。譬如,也是在“社会历史发展的动力”章节教学中,学生从已有案例的探究中理解了社会历史发展的动力系统及其内部有机结构的知识结论后,笔者还进一步要求学生自己联系实际,来说明、运用上述知识结论。为此,学生经过分析、讨论,集体性地提出了两个事例:1.近代以来,日本在国家内外交困的社会矛盾状态下,比中国改革开放要积极,所以日本没有像中国那样沦为“两半”社会,相反跻身于世界列强;2.中国在20世纪70年代末,社会发展在特殊困难的情况下,邓小平实行改革开放政策,自此以来,中国的综合国力迅速增强,中国发展举世瞩目。他们用这一对案例来验证、运用“社会发展动力”理论的相关知识结论。至此,运用结论分析现实问题的探究过程基本结束。然而,整个教学过程的探究笔者还是没有让它就此画上句号,还画龙点睛地升华到党的改革开放政策(基本国策)上,并进而对学生进行“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的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路线教育,有效地实现了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思想政治教育目标。
三、“马原”课案例教学实施中存在的问题与改进措施
“马原”课案例教学实践表明,案例教学较好地激发了学生“马原”课学习的积极性,提高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理解能力,进一步增强了马克思主义思想信仰,同时在此过程中较好地提高了自主探究能力和创新意识、促进了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发展。“马原”课案例教学取得了显著的教学效果。
但是,在案例教学过程中也遇到了一些问题。譬如:1.无论在整个学校层面还是教学班层面,案例教学中学生的学习状况的分化较传统教学方式下程度要大,不过分化的面倒相对较窄。如何尽可能地缩小这种分化,是教师在案例教学设计中对譬如问题选择的大众化、探究难易程度的把握、学生学习基础的了解等方面,要进一步加以考虑的。2.大班教学情况下,教学班级人数过多时,会影响案例教学课堂探究进程的推进和探究效果。如何在保证学校教学效率的情况下,确定更适应案例教学要求的教学班级人数,需要进一步思考并有待学校的更好支持。3.案例教学有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增强教学效果,但其教学要求也较高,需要学生做更多的课前准备,因此课堂教学中过多的案例教学,对学生的学习压力会较大,甚至形成压力过甚下的疲惫,并进而影响教学效果。因此,如何按实际情况,合理确定案例教学课在本门课程教学总课时中的比例,也需要进一步加以思考和设计。
[ 注 释 ]
[1] 常百灵.提高“马原”课教学实效性的几点思考[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09(1):79.
[2] 张静,王慧玲.对“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课教学的几点思考[J].唐山学院学报,2011(4):98.
[3] 朱白薇,温汉雄.《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课案例教学原则新探.当代教育理论与实践,2012(2):103.
[4] 胡昂.案例教学法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课教学中的运用[J].安徽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9(2):55。
[5] 孙军业.案例教学[M].天津:天津教育出版社,2004:24,25.
[责任编辑:钟 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