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特色学科专业体系的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初探

2015-05-30 11:50周小朋
大学教育 2015年1期
关键词:研究生教育培养模式改革

周小朋

[摘 要]人才培养模式能直接体现学科专业体系的特色。构建基于特色学科专业体系的人才培养模式对于高校特色化发展至关重要。高校艺术设计类研究生教育培养模式改革的尝试主要是“工作坊”式教学,拓宽国际化视野;以课题带动学生独立研究和团队协作能力的提升;鼓励跨学科、交叉式研究与教学。高校艺术设计类研究生教育模式的启示主要表现为:注重综合素质型人才的培养;注重研究生理论能力的培养;注重多元文化教育环境的构建。艺术设计类研究生培养模式改革需要建立多学科交叉渗透的课程体系,丰富教师学科背景,加强师资队伍的建设,探索多样化的教学内容和教学方式。

[关键词]艺术设计类 研究生教育 培养模式 改革

[中图分类号] C961[文献标识码] A[文章编号] 2095-3437(2015)01-0078-02

一、艺术设计类研究生教育存在问题

(一)学科专业体系设置趋同,人才培养模式缺乏特色

近年来,艺术设计类专业逐渐成为热门专业,为了追求生源,各大高校纷纷开设该类专业。根据中国研究生招生信息网的数据显示,截止2014年,全国共有947所研究生培养单位,其中有近1 / 3的单位拥有艺术类硕士学科授权点,另外,全国90%以上独立建制的艺术院校都设有硕士学位授予点。然而,纵观当前中国各设计院校该类学科的设置,无非是平面设计、环境艺术设计、工业造型、服装、动画、陶瓷、装饰、展示等,学科专业体系设置趋同,课程设置和教学方式大同小异,基本上都是围绕着“包豪斯设计教学体系”开展学生培养,人才培养模式未能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现实需求而体现不出学科专业体系本应具有的鲜明特色。

(二)现行招考制度导致生源质量下降

首先,国家研究生招生命题制度强调“按大类”招生,原则上必须按一级学科命题,这种招考方式强调厚基础,宽口径,对于选拔全面性的人才有一定的帮助,但忽视了艺术类专业的特点,把不少有艺术设计类专长、实践动手能力强、在专业上有发展潜力的学生挡在了门外;其次,现有的研究生招生制度对于跨学科报考条件没有明确的限定,导致没有艺术设计类本科专业基础的跨学科报考人数逐年增加,如文学专业、英语专业、管理专业、史学专业等,这部分学生虽然没有艺术设计类的专业背景,但由于报考的往往是史论方向的研究生,同时在政治、英语等公共课上占有优势,按现有的招考制度,因考试成绩较好而得到优先录取。上述两方面的原因导致目前艺术设计类研究生生源质量普遍不高,导致硕士生专业素质不如本科生专业素质的局面。

(三)教学课程与研究课题存在脱节现象

课程设置忽视了艺术设计学的交叉性、边缘性和综合性学科属性,各课程之间彼此孤立、缺少有机联系,知识的传授与技能的训练不能保持同步。教学课程与研究课题之间结合不够紧密,教学过程中对那些紧贴生活实际,与社会生产和科学技术最新发展动态密切相关的内容关注度不高,教学课程未能紧跟社会发展潮流和最新学术动态,研究课题未能从日常的教学课程中获得学术启示。这些问题导致学生无法从整体上理解和把握自己的知识结构,不能在各门课程之间、理论与实践之间以及教学与研究之间融会贯通。

二、粤东某高校艺术设计类研究生教育培养模式改革的尝试

(一)“工作坊”式教学,拓展国际化视野

“工作坊”是指一种概括而集中的教学手段,通常以一名在某个领域富有经验的主讲人为核心,在一个人数不多的团体中进行师生的研讨,强调互动性与信息的交流共享。粤东某高校长江艺术与设计学院是国内首批将“工作坊”引入设计教育和研究生培养环节的院校。从2003年开始,邀请来自不同国家、不同设计专业领域的专家、教授举办了数百场的“工作坊”,主题多样不限。从大型的“城市形象规划设计工作坊”,到跨院系合作的“零售空间”,到每年举办一次的跨国合作的“中德数字媒体设计工作坊”,再到跨专业合作的“设计与几何工作坊”,这样的教学形式实现了跨年级、跨专业、跨院系、跨国界的交流。

(二)以课题带动学生独立研究和团队协作能力的提升

粤东某高校长江艺术与设计学院每年年底定期举办专业国际论坛,邀请国内外知名专家学者齐聚该校,对当前的热点设计与社会问题进行深度研讨,为研究生营造一个浓厚的学术气氛。在努力营造学术环境下,鼓励研究生导师采用课题带动教学的培养方式,研究生除了加入课题组进行正常的调研、文献分析、资料查找和文字整理以外,课题组研究的项目也同时融入课堂教学,以专题形式让全体学生进行头脑风暴式的讨论,分析讨论结果并做出专题汇报。教学相长的模式不仅使教师在讨论过程中得到启发,前瞻性、探索性的课题研讨也激发了学生的理性思考,锻炼了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

(三)鼓励跨学科、交叉式研究与教学

在注重专业知识引导和综合技能训练的同时,该校积极发挥综合大学的多学科优势,增设跨学科的交叉課程,例如中国文化与设计应用研究、文化创意产业策划与管理、设计策划与管理、城市品牌战略、艺术品市场研究与分析、文化品牌营销、博物馆管理与展览策划、演艺营运与策划等,从而培养适应社会需求的综合型人才。

三、粤东某高校艺术设计类研究生教育模式的启示

(一)注重综合素质型人才的培养

该校采取课堂教学与“工作坊”教学相结合、传统设计理论与新兴的研究领域相结合的教学方式,强调学生综合素质能力的培养。每年专业性的国际论坛和多种类型的跨领域“工作坊”不仅活跃和锻炼了学生的创意思维、团队合作意识,更重要的是拓宽了学生的国际化视野,让学生紧跟学术前沿,时刻关注社会实际需求和最新动态;跨学科、交叉性的研究生课程安排,将传统的专业理论和技能教学与人、文、经、管等社会学科教学结合起来,使学生有深厚的专业知识和宽广的知识面。

(二)注重研究生理论能力的培养

艺术设计类专业不能忽视其人才培养目标的学术性和理论性。该校在研究生培养过程中注重理论与实践的紧密结合,既肯定实践对理论的支撑作用,又强调理论对实践的指导作用。在具体的课程教学中,为帮助研究生确定研究方向,促进研究生理论水平的提升,将“项目教学”引入课堂,建立了以课题为主导的,课程教学服务课题研究,课题研究带动课程教学和理论学习的研究生课程教学体系,使研究生在得到实践锻炼的同时,理论水平也得到有效的提升。

(三)注重多元文化教育环境的构建

基于学科的交叉和综合性特点,该校通过“工作坊”和举办各类专业性国际化论坛的方式构建具有多元化教育背景的研究生培养体系:近五年邀请了上百名具有不同专业背景的在国内外学界具有较大影响的专家学者为学生授课,在课程设置上强调学生对人文知识、商业知识、设计技能等多个方面的把握。

四、艺术设计类研究生培养模式改革措施初探

(一)建立多学科交叉渗透的课程体系

合理配置资源,建立多学科交叉渗透的课程体系,是当前艺术设计类学科研究生教育发展的新要求。在研究生阶段的课程设置中,注重引导学生在探究高度的专业性基础上,加强多学科渗透的交叉教育培养,这种交叉既要有各学科之间的横向交叉,又要有不同层次学生之间的纵向交叉,同时还要有与社会需求相结合的产学研交叉。通过多学科交叉渗透课程体系的建立,可以使学生积累多元的设计体验,培养学生丰富的创造性和灵活的适应性。

(二)丰富教师学科背景,加强师资队伍的团队建设

由于设计艺术学具有多学科融合的特点,因此在学科的师资队伍建设上,要构建一个梯队性导师团队,梯队性不仅包括传统意义上的年龄结构和学历职称结构,还包括学科结构。可以通过安排不同专业的教师跨学科联合授课、在国内高校之间进行师资交流和合作办学、引进外籍教师联合任教等方式来丰富整体团队教师的学科背景。在丰富学科背景的基础上,改变原有的“一对一”式的导师指导制,建立“多对一”的导师组指导制,采取主导教师指导和集体培养相结合的方法。指导小组中各导师在学术上能取长补短,互相促进,更有利于综合素质型人才的培养。

(三)探索多样化的教学内容和教学方式

在教学方式上,多开展“学术研讨”这样的以学生为中心的互动式教学组织形式,并引入社会、企业的实战课题作为教学内容,综合性地思考、设计所涉及的市场、营销、管理、消费者心理等问题,引导学生向交叉型人才培养的方向塑造自己。此外,引入以国内外著名设计师专项特长为方向的“工作坊”、工作室教学机制,也是艺术设计类教育未来发展的一个必然趋势,它不仅是培养特色人才行之有效的手段,也是形成特色学科专业体系的保证。

[ 参 考 文 献 ]

[1] 刘元风.关于设计艺术学科硕士学位研究生的培养[J].设计教育,2005(1):74-75

[2] 朱發刚.对提高艺术类研究生培养质量的思考[J].云南艺术学院学报,2008(2):58-61.

[3] 王曦.探讨如何创建具有特色的艺术设计教育体系[J].科技创新导报,2011(13):172.

[4] 谢海涛.艺术设计类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初探[J].教育与现代化,2010(1):42-45.

[5] 成朝晖.从艺术设计的角度审视城市形象营造[J].新美术,2007(6):99-102.

[6] 杨晓旗.高校艺术设计学科跨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J].艺术教育,2008(12):60-61.

[责任编辑:覃侣冰]

猜你喜欢
研究生教育培养模式改革
改革之路
改革备忘
研究生教育管理中的问题分析及对策研究
MOOC在研究生教育中的应用探究
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职业性的缺失与对策研究
服务地铁工学结合
青年农民创业人才培养模式研究
基于人才培养的高校舞蹈教育研究
高校科研团队与研究生创新人才培养研究
高职院校创客人才培养模式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