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析广播新闻现场报道的现场感和表现力

2015-05-30 02:40尚晓光
中国广播 2015年1期
关键词:广播新闻现场报道点位

尚晓光

【摘 要】在广播新闻中,现场报道是最鲜活、最生动的新闻报道形式。记者在进行现场报道前要做好“热场”并充分准备报道内容、准确设置时间悬念、恰当运用报道语言、做好点位设计等,使现场报道充满现场感和表现力。

【关键词】广播新闻 现场报道 点位 提问

【中图分类号】G222 【文献标识码】A

现场报道是考验广播记者综合素质能力最有效的方式之一,因为只有在求新、求变的新闻报道中才能真正检验一个记者的应变能力、创新能力和综合素质。更为主要的是:新闻记者只有和与时俱进的时代变化合拍共振,才有可能采制出促进社会进步的新闻作品。这既是时代的要求,也是广播新闻媒体所应具备的一种人力资源能力。

那么作为一名广播新闻记者,如何才能在现场新闻报道中找到自己的位置,很好地发挥自身发现新闻、报道新闻的能力呢?

笔者结合一些广播新闻现场报道的实例,探讨广播现场新闻报道本身的魅力。

一、变“热场”为“热力”,突出现场感和表现力

广播新闻一般都不长。短,就需要在“短”上下足功夫。这个功夫其实就是要先学会“热场”,即熟悉新闻现场环境,然后为达到“热力”,即很好地表现新闻内容而服务。

记者在进入现场报道前的设计上,要预留出一段时间进行认真准备。第一个准备就是要熟悉采访报道的主要对象和与其相联系的其他对象。几年前,国际特技飞行表演联合会在吉林市创下吉尼斯纪录:“九架飞机同时穿越吉林大桥桥洞”。以该新闻事件为例,飞机的起飞是在市郊的一个军用机场,在采访报道这条新闻时,负责这个点位报道的记者当时都做了哪些“热场”的准备工作呢?

首先,要了解特技飞行表演的飞机概况。用于特技飞行表演的飞机一般都是小型飞机,材质轻盈,两三个人就可以推动它。个性十足的国外飞行员还给自己喜爱的飞机刷上色彩斑斓的“外衣”,非常漂亮。其次,要了解具体的数据。比如总共有多少架次飞机起飞,飞机起飞后,需要用多长时间能够飞到吉林大桥的上空,等等。因为在松花江两岸挤满了等待目睹奇观的现场观众,还要组织好描述飞机起飞时的现场新闻语言,既要便于听众迅速理解,更要形象逼真地再现现场的情景。

另外,还要注意典型音效的采用。因为是现场报道,现场的声音效果就显得尤为重要。比如飞机起飞前的瞬间,马达的轰鸣声和飞机起飞升空时渐渐远去的声音都应作为典型音效被选用。

以上这些都是有助于“热力”,即增强新闻现场感和表现力的主要因素。

由此可见,一个成功的现场报道,它所需要考虑的因素会很多,因为是广播媒体,就需要充分考虑到声音本身的作用因素。什么样的声音在人们的脑海中印象最深刻,停留的时间最长?就需要围绕“声音”这个概念展开诸多的准备工作。

二、内容因素准备充分

从声音报道和文字、图片报道的区别上看,声音的效果获取,是通过听来实现的。听什么才能有印象,这是需要解决的一个问题。比如:在报道特技飞行表演时,它的声音内容就是听众没有见到的小型飞机,这个小型是什么概念?要把它说清楚,说明白。在现场报道中,记者说:

我们大家平时理解的飞机有多大?但是在起飞现场,记者看到的用于特技飞行表演的飞机也就两三米宽,三四米长,您能想到吗?两三个人就可以推走它,真是太轻盈、太方便了。

这是记者在报道准备过程中观察到的情景。这段描述的出发点就在于大多数观众和听众没有见过这种飞机,也是现场报道中需要做出交代的新闻背景之一。

三、准确设置时间悬念

现场报道都有时间的限制,即需要在有限的时间内表达清楚所要表现的新闻事实。这里隐含着一个时间悬念。在特技飞行报道中,除了前面提到的一些基本信息外,还需要明确指示出飞机从起飞开始后飞到城市上空所需要的时间悬念,这个时间悬念需要告知给听众和等在现场的观众,这样才能体现出现场报道本身独特的时间优势。在报道中,记者是这样说的:

听众朋友,现在,10架飞机已经冲入天际(当天有一架飞机因临时故障而返航,故最后是9架飞机成功穿越桥洞),您现在就可以掐表——大概还需要5分钟左右的时间,松花江的上空就会出现这些色彩斑斓的飞机。

从这里可以看到时间悬念的重要。报道中的时间提示,就像是一场精彩演出前的倒计时,让听众和观众充满期待。当然,这个时间悬念的计算必须是科学的,必须经过事先科学测算,否则很可能就是一个败笔。时间概念是现场直播新闻报道中需要强调的一个特点。

四、恰当运用报道语言

广播新闻的语言既要严谨,还要通俗。尽量少使用听众难以听懂的专业术语,还要兼顾语音声调上的和谐准确,要尽量使用朗朗上口、抑扬顿挫的语调,这样的报道,才容易产生出形象、生动的画面感,才能在听众短暂的听觉记忆中产生深刻的印象。在上述报道中,记者的描述就很有画面感:

听众朋友和现场的观众朋友们,记者现在看到:10架飞机在轰鸣声中驶向跑道起飞了!它们在空中划着美丽的弧线上升着,它们不甘落后,展示风姿,在天空里急速飞翔,它们就像赶赴一场盛会一样,欢呼着,雀跃着,飞向蓝天白云。

这些描写为飞机成功穿越桥洞的时间发展和事件发展提供了铺垫。

五、以“点位”来“点睛”

社会生活是丰富多样的,不同的新闻事件也决定着广播现场直播报道的不同表现形式。比如面对一个突发事件的新闻现场报道,它的主题就面临着价值提炼和焦点引导的选择。2001年7月13日,中国成功取得了举办2008年夏季奥运会的资格。这是万众瞩目的消息。吉林市电台一位广播记者当时正在辽宁抚顺采访,正巧遇到了抚顺市民欢庆申奥成功的场面。他当即拿起电话发出了《抚顺市民欢庆申奥成功》的现场报道,这个从异地发出的报道,更加全景式地展示了全国人民充满自豪、骄傲的心情。这个报道点位处于异地,但是却呈现出了一个立体式借景抒发的效果。

在具体的报道中,由于选择的事件和侧面不同,就会触发不同的声音碰撞,这也是新闻“用事实说话”的原则体现。在中国之声的栏目设计上,就充分体现了现场直播报道的“点位”作用和个性特征。中国之声的栏目“点位”报道几乎涵盖了听众生活中方方面面的收听需要。比如《央广第一评论》《此时此刻》《第一时间》《气象服务站》《第一发布》,等等。以2014年6月23日这天上午的《第一发布》为例,它集中报道了旧衣物浪费的现象,提出了旧衣物如何处理的问题,探讨了2012年万件旧衣物消毒,进入爱心超市,低收入人群低价购买使用的新闻事件。这条新闻触发和带动人们去思考:我们用过的旧物该如何进入一个环保的良性循环体系之中。

中国之声还有一个时时显现的点位服务意识,即每一位参与直播的主持人都会有一个随时报时的提醒,比如:“现在是9点57分,中国之声正在为您直播……”这看似微小的提醒,恰恰是忙碌中的人们所需要的。“点位”是什么?是新闻角度,是伴随,是服务。即“我为什么站在这里做新闻报道?”这里面有思考、有变化、有创新,这个点位就是从模糊走向清晰的新闻直观。

广播现场直播报道的每个点位设计,都是在为广播频率这个整体来“点睛”,从而达到亲切自然的效果。

六、需要注意的问题

在广播现场报道中,为了增强现场感和表现力,记者和被采访者的交流是最常见的方式。但是在报道中,记者的提问就一定要注意不要引起听众的误解,这也是广播现场报道中需要严格注意的问题,否则就容易影响到报道的效果和媒体的形象。

(一)提问指向要清晰

在新闻采访中,没有简单的提问,只有简单的回答。记者在采访时,提问内容一定要清晰到位,不能太笼统,因为被采访者处于一种模糊状态时,他的回答就很容易跑出你问题的范围。

例如:在一次对卖猪肉商户的现场采访中,记者问:“你是卖肉的吗?”那个商户对着记者递过来的电话匆忙答道:“啊,我是卖肉的。”从这一问一答来看,采访信息含量很低,而且容易引起误解。

因此,记者一定要把提问的内容说清楚,比如记者可以问:“师傅,您在这里卖猪肉几年了?这些猪肉您都是从哪里进的货啊?”这种提问指向就相对清晰一些,被采访者也知道如何作答。

(二)提问不要简单化

在新闻采访中,记者提问是一门艺术,有开放式和闭合式等提问方式。总体上的要求是,提问的每一个问题都要在采访提纲中占有高信息含量,即便是一个引题发问也要起到提纲挈领的作用。例如:“您在做这件事前是一个怎样的想法?”就比“您做这件事前,就是想到了救人,是吧?”这样的提问要好一些,回答也会含有更多的信息量。

特别是在广播新闻现场报道中的提问,不能过于简单化,一定要站在听众的角度,经过自己的反复思考去发问,才能起到替听众“问到需处”的作用,从而形成严谨扎实的采访报道作风。

(作者单位:吉林省吉林市经济广播电台)

(本文编辑:吕晓虹)

猜你喜欢
广播新闻现场报道点位
机器人快速示教方法及示教点位姿变换的研究
机器人点位控制速度规划算法选择策略
广播新闻现场报道的优势和发展趋势
广播新闻语言表达形式探讨
声音的价值
广播新闻策划与创新
新媒体背景下,广播新闻如何化“微”为机
电视民生新闻现场报道初探
记者在突发事件中如何做好现场报道
垂直面内建立基线的特殊点位高程测量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