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致橡树》的现实意义

2015-05-30 10:48何韫
文学教育·中旬版 2015年1期
关键词:致橡树舒婷女性

何韫

内容摘要:舒婷是我国现当代著名的女诗人,其代表作《致橡树》是新时期的一首女性爱情诗歌,呼吁女性追求个性自由、独立意识,在当下对启迪读者追求自由、独立、平等也有非常大的价值,所以研究《致橡树》有很深的现实意义。

关键词:舒婷 《致橡树》 女性

一.《致橡树》写作背景简介

通过上文分析我们知道,1978年《今天》第一次发布了舒婷的《致橡树》,但是这首诗歌的产生是在1977年3月。在1977年3月的某个晚上,舒婷和蔡其矫先生一起在厦门的鼓浪屿散步,作为舒婷诗歌创作的启蒙者,蔡其矫对舒婷说了很多自己思考人生的话语,导致舒婷产生了灵感。

蔡其矫觉得现在的女性缺点太多,对于那些性情比较温柔的女性来说,她们的头脑都比较简单;对于那些比较聪明勤奋、爱好打拼事业的女性来说,她们只顾自己的事业,却忘记了梳妆打扮,令周围的男人不敢接触,不是让人佩服的女性。

经过舒婷一番感悟之后,与蔡其矫老先生产生了极为激烈的辩论,认为这个时代的男性对女人要求太多,特别是在外貌、性格、智商等方面,但是女性在这个时代却缺乏选择男性的权利,她认为从女性的角度来看,世界上也没有太多十全十美的男性。另外一方面,舒婷认为男性和女性的关系应该是互补的,不仅男性应该对女性有要求,女性也应该对男性有一定要求。因此,舒婷产生了很大的感慨,回到住所夜不能寐,写下了《橡树》,后来在著名诗人艾青的建议下,舒婷将《橡树》改为《致橡树》。

二.《致橡树》的解读

爱情是人类共同的追求,每个人对爱情的解读都是不一样的。大部分人在接触爱情后,都会因为爱情而伤尽脑筋,甚至会失去理智,越来越依附于他人,这一点在女性身上表现地更突出。一些女性在遇到爱情就会失去个性、追求,就会失去原来的梦想,成为别人的附庸。舒婷为了表达这种意境,在诗的开头就使用“攀援的凌霄花”、“险峰”、“春雨”等词汇来描述投入爱情并且失去自我的女性,对这些人,作者表达了一种鄙弃的态度。

作者的理解为,爱情是美好的,但是美好的爱情终会回复平淡,如果女性投入爱情太深就会导致应付平淡生活能力的下降,这样就会丧失自我的个性,完全为对方付出,是很不值得的。舒婷这些写的目的就是为了唤醒沉迷于爱情的女性,呼吁她们重新树立独立的意识,不要依靠对方的伟大来扶持自己,要明白这种伟大永远不属于自己,不要只为别人付出,为别人风险雨露、阳光等。

舒婷在第一节写各种不应该得到提倡的现象,就是为了反驳这些行为,为在第二节中树立自己提倡的形象做铺垫。第一节中,作者不提倡做别人的附庸,不提倡做橡树;在第二节中,作者引出了自己提倡的形象,主张做木棉。舒婷把橡树比作男人,因为它有着男人拥有的伟岸身躯和钢枝铁干;把木棉比作女人,因为它有着女人的坚强和热情。作者这样表达的目的就在于相深入爱情的人们传递人格独立、共同努力的精神,希望爱情的双方都能相互扶持,共同前进,特别是处于爱情中的女性,更应该保持自身的独立个性。

舒婷在第三节描写了双方因为爱情而结合在一起,他们共同对付前面的困难和挫折,并且也一起享受着生活的幸福和欢乐,从表面上来看,他们是相互独立的,但是实际上二者是相濡以沫的,他们如此做的原因就是因为爱情,这也就是爱情的力量。这样的爱情才是作者主张的新时期爱情,是双方信念的结合,也是能够经历各种风风雨雨考验的爱情。

三.《致橡树》的现实意义

《致橡树》不单单是一首著名的爱情诗,不仅向人们表达了作者的爱情观,更向人们表达了作者的独立女性观,作者主张处于思想禁锢中的女性可以走向更为独立的现实,这不仅是对当时那个时代的挑战,更是对我国几千年封建文化的挑战,表达了女性压抑很久的心情,具有很大的现实意义和历史意义。对于当下的高中生,面对着各种诱惑,他们更应该看到这些表面诱惑的真实面目,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不向权贵、财富低头,不做金钱的附庸,坚持独立自主的个性。

《致橡树》让我们看到了女性渴望的自尊,这种呼唤应该得到社会的认同,应该将这种呼唤转换为现实。作为男性对立面的女性,应该保持自己的独立意识,应该在爱情中保持自己的自尊、自爱、自强。通过以上分析可以看出,《致橡树》虽然是在文革刚刚结束时候的作品,但是在21世纪仍然有很大的思想启蒙作用。面对西方文化的入侵,年轻的高中生更应该保持独立的个性意识,不被庸俗的享乐主义所左右,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

(作者单位:江苏省滨海中学)

猜你喜欢
致橡树舒婷女性
舒婷《致橡树》(节选)
舒婷的鼓浪屿
致橡树
论女性的可持续发展
浅谈《红楼梦》女性外貌美描写中的“隐含比较”修辞手法
女性与权力
从服装史的角度研究《唐顿庄园》中的女性服饰
高中语文中《致橡树》文本细读兼论当代意义
平行研究视角下的《致橡树》和《我愿意是急流》之比较
诗人舒婷的爱情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