许宝禄
【摘要】据新课改精神,教学课堂不仅仅是传授知识、培养能力的课堂,而且更应该是生命体悟有生成性的课堂.通过余弦定理证明时数学情景导入思考一题多解,体现高中数学课堂学习应该是慢悟的过程,有师生积极数学思维活动的过程,培养学生学会学习,进一步提高学生数学思维的广阔性,从而让学生幸福成长着.
【关键词】导悟;慢悟;情景创设;一题多思
“教之道在于‘度,学之道在于‘悟.”让学生定向自悟,教师导向致悟;学生心悟,教师启悟,学生方能捕捉在数学学习中的灵感.基于数学思维训练,进行数学悟性培养.在育人导悟过程中,把握三个心理特点,一是指向性学习,二是情绪性学习,三是动力性学习.为此,必须强调培养学生的自悟导学能力.让学生在慢悟中乐学,在体悟中会学,在心悟中活学,最终达到在自悟中创新学习之目的.
下面就人教版高中数学模块5余弦定理证明的情景创设采取一题多解进行探究分析.证明余弦定理的方法很多,为了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引出证明余弦定理教学内容,做好情景创设显得尤为重要,本文采取数学常规问题导入新课,即在△ABC中,已知AB=8,AC=5,A=60°,求BC的长度.题目简洁,已知条件清楚,两边一夹角,求解的是第三边的长度.
一、慢悟在新旧数学知识衔接处
引导同学问:求一线段的长度可否有平几法、解几法、向量法呢?
学生甲:利用在平面几何中,已知两直角边的长,求斜边的长,采用勾股定理知识计算.
老师答:这是一种很好的思路,现在在此图形中如何找到直角三角形呢?请同学们动手画出,并加以计算.巡查发现有的同学计算速度较快,有的计算速度较慢,原因在于做垂线构造直角三角形时,有的牵涉到分数,自然计算量就大了.其中一种解题过程如下:过点B作BD垂直于AC,点D为垂足,易求得CD=1,BD=43,在Rt△CDB中,BC=7.
二、慢悟在不同数学模块知识不同解法处
学生乙:利用平面解析几何知识,已知两点坐标,通过两点距离公式求得这两点间的距离.老师:此法关键之处在于建系设点,请同学们认真书写,如图所示,以线段AB所在的直线为x轴,点A为原点,建立平面直角坐标系,易得点B(8,0),点C52,532,则BC=8-522+0-5322=7.
三、慢悟在易错易混知识点处
老师问:除了以上两种方法外,还有其他方法能求线段的长度吗?
学生丙回答:可利用向量与本身的数量积等于此向量模(长度)的平方.
老师答:很好,向量是学习其他知识的工具,大家动手画画图形,并写写看.巡视发现同学画图能力有待提高,向量加法或减法等三角形法则遗忘很多.此种解法关键之处找准两向量的夹角.
解 如右图所示,AB=8,AC=5,∠BAC=60°.
由向量减法原理得BC=AC-AB,
BC·BC=AC-AB·AC-AB=AC2+AB2-2AC·AB.
即BC2=52+82-2×5×8cos∠BAC=25+64-80×12=49.∴BC=7.
四、慢悟在课堂生成数学思想中
学生丁问:刚学了解三角形的正弦定理,是否可用正弦定理知识求之?
老师:试试看吧.老师把前后桌变成一学习小组,主要培养小组互助,自主探究能力.同学们都拿起笔在课堂笔记本上写着,但我们发现大部分同学思路受挫.其实这是一道化归思想与方程思想等应用的题目,确实思路有点特殊,老师只好在黑板上写着:在△ABC中,由正弦定理得
ABsinC=BCsinA=CAsinB,又sinB=sinA+C=sinC+60°,
故有8sinC=BCsin60°=5sinC+60°,
则BCsinC=43,(1)
BCsinC+60°=532
即BCsinC+3BCcosC=53.(2)
将(1)代入(2)得BCcosC=1.(3)
由(1)(3)平方和得BC2=49.∴BC=7.
综上可知,此题经过引导点拨可以悟出多种不同的解法,但在证明余弦定理时选取向量法与坐标法即可.此时创设数学情景目的是在于体现从特殊到一般的数学思想,解题时有化归与转化的思想、方程的思想、分解与组合的思想、数形结合的思想等,如化为直角三角形、两点坐标、三角形中数量关系等解决,其中教师的慢导起穿针引线作用.学生的悟是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指导学生悟出学习过程中的规律与方法,内化为自己的东西,有悟才能生慧.数学慢悟教学重要的是教师要充分发挥集体的力量做好教学设计,把握好课堂生成性知识有效处理,课堂有效调控,让学生有所思有所悟,虽然教学进度会慢些,但磨刀不误砍柴工,只要提高了学生学习兴趣,学会了学习,则学生的身心与智慧和谐发展也会慢慢地得以实现.
【参考文献】
罗增儒.评课的视角 课例的切磋[J].中学数学教学参考,2014(1-2):14-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