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家东
[摘要]一直以来,高中数学解题是教师教学的难点,也是学生学习的难点.解题的根本是对定义的了解和应用.具体的教学实例证实,利用定义解题,可提高解题效率,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关键词]定义解题教学实例
[中图分类号]G633.6[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6058(2015)020061
“数学本身是演绎科学,常借助于定义和证明,用可靠的方法,按照定律推演,蔚然成为一门学科.”数学推理证明过程的每一步要有理有据,要严密,这就决定了定义是数学推理和解题的基础.直接利用定义解题的例子很多,而且利用定义解题有时还会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一、利用定义求值
【例1】已知圆C:(x-a)2+(y-b)2=r2(r>0)和直线l:ax+by=a2+b2.求圆截直线所得的弦长.
解析:解此题时,如果用常规的解法,将面临解二元二次方程组的问题,非常复杂.但如果用定义解这道题,将易如反掌.因为由题意不难发现,圆心坐标恰好满足直线l的方程,说明所截的弦恰好是圆的直径,从而不难求出截得的弦长为2r.
二、利用定义求最值
【例2】已知椭圆C:x2a2+y2b2=1(a>0,b>0)内有一点M(x0,y0),F为椭圆的右焦点,N为椭圆上一动点,求︱MN︱+ac︱NF︱的最小值.
解析:此题若运用代数方法求解,将计算量非常大,但通过分析,结合图形及椭圆的定义易知︱NF︱d=e(e=ca,d为N点到椭圆右准线的距离),所以ac︱NF︱=d,所以︱MN︱+ac︱NF︱=︱MN︱+d,故当M,N连线垂直于椭圆的准线时,︱MN︱+ac︱NF︱有最小值,即M点到椭圆右准线的距离,从而不难求出最小值为a2c-x0.
三、利用定义解不等式
绝对值不等式历来是中学数学的难点,因为解决此类不等式要进行分类讨论,过程较复杂,但如果巧妙利用有关定义,会使问题得到简化.
【例3】求不等式︱x-2︱+︱x-3︱>1的解集.
解析:要解上述不等式,我们由数轴上两点间的距离的定义及其计算公式可知:︱x-2︱+︱x-3︱恰是数轴上一动点M(x)到两个定点P(2),Q(3)的距离之和.结合图形易知:当M点在线段PQ上时,︱PM︱+︱QM︱=1,否则︱PM︱+︱QM︱>1.从而可知,不等式︱x-2︱+︱x-3︱>1的解集为(-∞,2)∪(3,+∞).
四、利用定义求曲线的轨迹方程
【例4】已知圆C在y轴的右侧,半径为r(r>0),圆C与y轴相切,圆心C到F(1,0)的距离为r+1,求圆心C的轨迹方程.
解析:由题意可知,︱CF︱=r+1,而圆心C到y轴的距离为r,所以点C到直线l:x=-1的距离为r+1.所以点C到F(1,0)的距离与到直线l的距离相等,由抛物线的定义可知,C点的轨迹是以F点为焦点,l为准线的抛物线.所以,C点的轨迹方程为y2=4x.
五、利用定义证明结论
“圆的神奇直线”介绍的是方程x0x+y0y=r2的几何意义.其实此结论可以推广到任意的椭圆和双曲线上.现在,我用曲线方程与方程的曲线的定义来证明此结论,过程相当简单.
定理1:已知曲线C:x2a2±y2b2=1(a>0,b>0)上一定点M(x0,y0),则方程x0xa2±y0yb2=1表示的是曲线C中过M点的切线.
定理2:已知曲线C:x2a2±y2b2=1(a>0,b>0),M(x0,y0)为曲线外一点,过M点向曲线C引两条切线,切点分别为P1,P2,则直线P1P2的方程为x0xa2±y0yb2=1.
证明:设P1(x1,y1),P2(x2,y2),由定理1可知,直线P1M的方程为x1xa2±y1yb2=1,P2M的方程为x2xa2±y2yb2=1.
又因为M点为直线P1M,PM2的交点.所以有M点既在直线P1M上,又在直线P2M上,所以有x1x0a2±y1y0b2=1,x2x0a2±y2y0b2=1.
所以P1(x1,y1),P2(x2,y2)的坐标均满足方程x0xa2±y0yb2=1,从而定理2得证.
通过上述例题的解答,我们可以看出,有些数学问题如果不利用定义去解答,常会出现“山重水复疑无路”的情况.但通过巧妙的定义运用,往往又会收获“柳暗花明又一村”的惊喜.
(责任编辑钟伟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