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建华
[摘要]设计情境,能提高教学效率,初中数学教学也一样.
[关键词]初中数学情境化教学
[中图分类号]G633.6[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6058(2015)020039
情境化教学能使学生在轻松和谐的氛围中集中精力、专心致志.我在平时的教学中常用情境化教学法,去“触及学生的情绪和意志领域”和“精神需要”,收到了相当不错的教学效果.下面从三个方面谈谈我的具体做法.
一、生活化情境
数学与生活的关系就像鱼与水的关系一样.可以说生活离不开数学.在这一点上,荷兰数学教育家汉斯·弗赖登塔尔有着精辟的分析,他说:“数学来源于现实,存在于现实,并且应用于现实.”他认为:数学过程应该是帮助学生把现实问题转化为数学问题的过程.在我们初中数学教材中,有许多知识点或者是例题、习题都与我们的生活紧密相连.因此,教学中我经常创设生活化情境,以营造合适的学习氛围,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如在讲“实际问题与反比例函数”时,我结合生活实际与学生共同分析题中的变量关系,引导学生利用反比例函数解决问题.初中学生喜欢玩撬石头的游戏,于是我出了一道关于反比例函数的数学题,在已知阻力和阻力臂不变的情况下,要求懂得动力F和动力臂L有怎样的函数关系,并要求大家从实际运算中观察规律、画出图像.
这样一道题,既是学生平时生活中经常遇到的实际问题,又与物理力学紧密相连.可以说,这种生活化情境题抓住了学生的猎奇心理,激发了他们的兴趣点.题目一出,学生就纷纷议论起来.通过分析动力F和动力臂L之间的关系,将撬石头的实际问题转化为反比例函数问题.从抽象到具体,再从具体上升到理论,通过几个具体数值的验证,观察规律,列表描点,作出了图像,并从图像的变化趋势上解释规律.解题的过程让学生体会到数学的基础性和在生活中的重要性,这种从生活情境中来的题目学生兴趣浓、专注度高,学习效果自然就理想.
生活化情境教学,有一个问题值得重视,即凡是能够用生活化情境去解决的数学题目尽量不要从纯数学的角度去讲解.因为对于生活化情境,学生很容易接受,如果纯数学的题目,优等生可以接受,后进生相对来讲,兴趣会淡得多,也会使教学效果大打折扣.
二、疑问式情境
作为教师,我们都会有这样的共识:问题是思维的起点,通过问题激发学生好奇、探究和主动学习的欲望.但是,也必须看到,如果只停留在好奇、探究的欲望层面,不给学生以解决问题的机会,那也是白费工夫.让学生动起来,交流讨论,亮出观点才能知道对错,而疑问式情境教学恰恰为学生提供了这样的机遇和平台.朱熹说:“读书无疑者,须教有疑;有疑者却要无疑,到这里方是长进.”苏格拉底也曾说过这样一句名言:“问题是接生婆,它能帮助新思想的诞生.”教学中,我创设的疑问式情境,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激发了学生内在的潜力,也暴露了学生学习中存在的问题,这就为教师有的放矢地教学创造了有利条件.具体如下.
展示故事:毕达哥拉斯是古希腊著名的数学家,相传在2500以前,他在朋友家做客时,发现朋友家的地砖铺成的地面反映了直角三角形的某种特性.然后提问:1.(教师展示图片后)现在,请你也观察一下,你能有什么发现吗?2.等腰直角三角形是特殊的直角三角形,一般的直角三角形是否也有这样的特点呢?3.你有新的结论吗?
设计这样的疑问式情境后,我没有直接讲解,而是采用讨论的方式逐步引导学生自己总结、解决问题,最后得出了结论:等腰直角三角形的两条直角边平方的和等于斜边的平方.
三、活动式情境
实践使我们认识到,数学教学也是数学活动的教学,只有学生参与其中的数学活动,才能有效提高学习质量.课堂教学中,创设活动式情境有利于学生积极参与、活跃思维、开发智力.因此,活动式情境是提高教学质量的主要方法之一.这跟填鸭式教学中学生被动地接受知识完全是两种不同的学习方式.爱因斯坦就曾经说过这样的话:“最重要的教育方法总是鼓励学生去实际行动.”活动式情境,其实也就是让学生从行动中学会知识.比如,我在教学“平行四边形的判定”第一堂课时,就采用了活动式情境.在引入这节课内容以后,我采用了“试一试”“比一比”的活动.首先,课前发放了准备好的细纸条,上课时,我要求学生利用手中的细纸条,试着拼出一个平行四边形框架,完成以后要求大家想一想,细纸条应该满足什么条件?这是让学生借助学具探究平行四边形的判定条件,将动手实践得出的经验归纳成数学结论,接着,要求“比一比”.这个活动是知道了平行四边形的对边相等,现在反过来证明两组对边分别相等的四边形是平行四边形.知道了平行四边形的对角相等、对角线互相平分;反过来,对角相等、对角线互相平分的四边形是不是平行四边形呢?通过活动,让学生对比平行四边形的性质定理和相应的判定定理,从中发现它们的条件与结论的关系,去猜想新的判定方法,再加以证明.这两个活动情境使学生亲身参与数学研究的过程,并在过程中体验到数学研究的乐趣.
(责任编辑黄桂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