卢卡奇物化理论探析

2015-05-30 02:57:31高清宇王震刘宗懋
学理论·上 2015年1期
关键词:物化意识形态

高清宇 王震 刘宗懋

摘 要:作为西方马克思主义创始人的卢卡奇始终关注意识形态问题,他的意识形态理论对西方马克思主义乃至整个马克思主义研究界都产生了重要影响。在马克思的《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未发表前,卢卡奇就在其《历史与阶级意识》一书中提出了“物化理论”。他的物化理论是对当代西方社会工人阶级真实境遇的揭示,是对当代西方社会在现代化进程中工具理性和价值理性日益被割裂的深层反思,其目的在于形成工人阶级统一的“阶级意识”。本文试图对其理论做初步的思考。

关键词:物化;物化意识;意识形态

中图分类号:B15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5)01-0072-02

卢卡奇是20世纪著名的哲学家,他的《历史与阶级意识》被誉为西方马克思主义的圣经,其中的物化与物化意识引起了哲学界的“物化热”,他的物化理论是从分析资本主义商品结构开始,认为物化是资本主义社会普遍而必然的现象,使人们丧失主体性和创造性,导致社会历史的二元对立,认为只有树立“总体性意识”才能克服物化。他的物化理论,有着重要贡献,同时也有许多不足。

一、物化理论的背景

西方马克思主义的文化批判理论是根源于马克思的异化劳动理论并经由卢卡奇的物化理论而产生发展而来的。异化这一概念最早出现在霍布斯和卢梭的社会契约理论中,是一个政治学概念,指的是人自己创造的产物反过来统治人自身,后来黑格尔把这一概念引入哲学之中,指的是绝对精神自我外化的客观的现实的过程,是绝对精神发展的阶段,即在自身的外在性中沉沦的阶段,所以在黑格尔那里,异化、物化和对象化是同一意义的范畴,没有本质上的差别。马克思在批判国民经济学的过程中改造了黑格尔的异化理论,提出了异化劳动的学说,从而区分了对象化、物化和异化的不同,指出异化只是人的对象化劳动在某一特定历史阶段上的表现形式。

卢卡奇深受德国传统的浪漫主义艺术和美学思想的影响,并直接得益于西方著名的社会理论家韦伯和研究异化的专家西美尔的启示,以马克思《资本论》中的商品拜物教理论为基础,提出了他的物化学说,即“商品结构的本质常常被人们所指出在于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具有物的性质并从而获得一种虚幻的客观性,一种看来是非常严格的合理的和包括一切以致掩盖了它的根本性质——人与人之间的关系的每一痕迹的自主性。”[1]资本主义社会把全部人与人的关系都变成了物的关系,物化遍及了社会生活的一切领域,成了整个社会唯一的表现形式,而资本主义社会的分工和专门化也加剧了物化现象。资产阶级的政治、法律和官僚机构都成了物化的合理保障,即使在人的精神世界和伦理领域中,“占有”和“出卖”也表现为一种普遍现象。总之,整个社会都服从于一种“永恒的”、“铁的”规律,其他的一切都成了偶然的、不合理的假象。资本主义社会中一切本质的方面都被物化的形式所遮蔽,片面性成为这个社会最明显的特征。所以,卢卡奇认为消除物化的主体是无产阶级,无产阶级消除物化是一个漫长的过程。卢卡奇的物化理论对我国的现代化进程也有着重要的启迪作用。

二、物化理论的内容

(一)物化和物化意识

物化和物化意识是卢卡奇在《历史与阶级意识》一书中所探讨的核心问题,在卢卡奇看来,物化是一种具有社会性和历史性的现象,它是资本主义商品拜物教的产物,所谓“物化”,卢卡奇认为就是在发达商品经济条件下,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变成了物与物之间的关系,物的世界成为不依赖于人的东西,反过来控制人。物化是资本主义社会所特有的和必然的现象,它既存在于资本主义社会的客观方面,也存在于人的主观方面,从客观的方面看,即一个充满客体与商品的世界作为异己的力量同人相对立,与马克思的劳动产品的异化相一致,劳动产品反过来成为统治人的异己力量。人可以利用他所掌握的对自己有利的规律知识,但是他不能通过自己的活动来改变这个过程;从主观的方面来看,即一个人的活动成了与他自己相疏远的东西,变成了附属于社会自然规律的人类之外的客观商品,与马克思的人的本質的异化相一致,构成人的本质规定性的自由自觉的对象化劳动转变为外在的、强制性的、属于他人的、自我折磨和自我牺牲的、谋生的异化活动。

普遍的“物化”对人们的统治结果导致了物化结构在人的意识和心里中的内化,形成了物化意识,其结果就是对现状的认同。在资本主义社会,物化问题已不限于经济层面,而是渗透在整个社会生活中。“人们在日常生活中的当下意识,把资本主义制度看作固定的、当然的东西,只是顺从的适应,而不采取批评与改造的态度,这就是物化意识的表现,它与无产阶级的阶级意识、与辩证法的总体性观点是根本对立的。”[2]总之,卢卡奇认为,资本主义特定的经济结构产生出意识结构,物化现象决定了物化意识,形形色色的物化意识严重阻碍着无产阶级的阶级意识的形成,卢卡奇对物化意识的批判,从政治、文化等一般意识形态扩展到当代科学和哲学,并且涉及日常生活以致语言文字。卢卡奇还批判了第二国际的一般思想家们把马克思主义庸俗化的倾向,指出他们把马克思主义歪曲成经济决定伦和宿命论,忽视无产阶级的阶级意识和人的主体性的历史作用。卢卡奇坚持以革命辩证法的总体性思想为指导,总结欧洲无产阶级革命遭受挫折的原因,批判物化意识及其影响,目的是为无产阶级的阶级意识的进一步觉醒,为无产阶级的胜利和全人类的解放扫清道路。

(二)总体性思维方式

卢卡奇认为,物化是一种孤立的、直接性的观点,是一种“虚假意识”,因为它用表面现象掩盖真实本质,用物的关系掩盖人的关系。克服物化意识,就要用辩证法,需要一种“对总体性的渴望”。但是这种克服物化意识,并不是一种简单的思想运动,而是要通过实践,在对社会生活形式的实际改造中才能达到。

“总体性”,从字面意思上我们就不难看出,是着眼于全体、整体,是相对部分、片段而言的,整体由部分组成,但整体不是部分的简单的、机械的相加,它的作用和价值也不同于各部分之和。卢卡奇认为,总体性作为一种方法,首先要求把社会生活看作是一个整体,并纳入历史发展的总过程之中,只有这样,才能真正揭示事物和事件的本质。整体优于部分,部分也不能脱离整体而单独存在,部分从属于统一的整体结构,其性质也是由整体来规定的,因此它们的意义也只能在与整体的关系中显示出来。“只有在这种把社会生活中的孤立的事实作为历史发展的环节并把他们归结为一个总体的情况下,对事实的认识才能成为对现实的认识。”[1]这就说明,只有辩证的总体性概念,才能使我们清楚地认识到各种社会现象。这样,从概念上就揭示出资本主义生产方式造成的拜物特征不过是一种假象,资本主义只不过是人类社会历史过程中的一个部分、一个阶段,不可能存在永恒的资本主义规律。由此可见,只有从总体上把握,才能更加清晰和真实地认识资本主义的社会性质,认识资本主义社会的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之间的矛盾。一旦总体性认识找到了解决矛盾的道路时,也就揭示了资本主义的性质,同时无产阶级的斗争也获得了更为明确的目标。

卢卡奇和马克思一致,认为总体性是实践的、历史的总体性,他认为必须把总体理解为一个动态的现实,它包括一定的趋向、它的方向及其结果,而并不是一种在特定的时间内包括现实的一切细节的事态。他认为“总体”是先行的,而现在的事实则只能从它同未来的关系中加以考察和理解。他强调,历史的过程并不在我们之外,它是由我们的行动构成的,人不是历史过程的消极旁观者,而是它的积极的参加者。在卢卡奇看来,为了彻底消除物化,无产阶级必须将斗争进行到底,这就不仅需要与外部敌人的斗争,与资产阶级的斗争,而且还需要进行无产阶级与自身的斗争,即对资产阶级的腐蚀和影响的斗争。所以,卢卡奇特别指出,无产阶级决不能害怕自我批评,因为只有真理才能给他带来胜利,自我批评必定是无产阶级的“生命因素”。可见,他认为通过斗争和实践,是克服物化的基本途径。他得出结论,“无产阶级本身也只有当它真正面向实践时,它才能克服物化。”[1]

三、评价

卢卡奇的物化理论反映了当时资本主义社会现代化发展的深刻矛盾和悖论,他本人力图运用物化理论对资本主义社会现代化发展的负面效应进行批判,以便使工人阶级从物化意识中摆脱出来,为西方革命奠定文化心理条件。此外,他的物化理论既体现出他继承了西方人文主义哲学传统,反对那种对马克思主义理论“见物不见人”的机械决定论解说,关注资本主义条件下的境遇和命运的价值旨趣,也体现出他强调历史发展进程中的人的主观因素的作用,注重从历史主体角度建构出物化问题的研究方法。而且,卢卡奇开辟出研究马克思主义的新思路和新方法,开阔了人的视野、启迪了人的思想,对于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具有重要的启发作用。

我们在肯定卢卡奇理论的贡献的同时,也不能忽视它的不足之处,其不足首先是没有很好地区分黑格尔和马克思之间的差别,用黑格尔来解释马克思,这个不足是卢卡奇、科尔施、葛兰西所共同具有的,实际上造成了对马克思思想独创性的低估;其次,卢卡奇对阶级意识的强调,不可避免地带上了德国古典哲学那种精神决定论的色彩。阶级斗争固然不是马克思主义的全部,意识形态批判同样也不是马克思主义的全部。卢卡奇给我们的最重要的理论启示是:马克思主义思想是全面的、总体的,我们可以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强调马克思主义的不同方面,但是无论如何,马克思主义不能被片面化、单一化。

四、结论

卢卡奇把物化和物化意识作为意识形态理论的核心内容。他认为既然物化和物化意识已经普遍化,即对人的主体性原则形成了绝对的威胁,那么克服、扬弃或逃离物化便只有依靠所謂的“总体性原则”,对物化和物化意识采取总体批判的方法,才可以真正解放主体性。卢卡奇的总体性思想,是他克服物化现象的一种见解,这是对马克思异化理论的完善,对于研究资本主义社会异化现象出现的根源以及解决途径都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参考文献:

[1]卢卡奇.历史与阶级意识[M].杜章智,任立,燕宏远,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71.

[2]张翼星.为卢卡奇申辩——卢卡奇哲学思想若干问题辨析[M].昆明:云南人民出版社,2001.

[3]孙伯卢卡奇与马克思[M].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1999.

[4]衣俊卿.二十世纪的新马克思主义[M].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2001.

[5]许崇温.西方马克思主义[M].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1982.

猜你喜欢
物化意识形态
物化-生化工艺处理页岩气采出水的工程实践
古木硅化处理对其物化性能的影响
伊格尔顿意识形态理论存在合理性解析
人间(2016年28期)2016-11-10 22:55:21
意识形态、文艺、宣传与百姓生活
声屏世界(2016年9期)2016-11-10 22:43:37
文化软实力发展与我国意识形态安全
人间(2016年28期)2016-11-10 21:28:18
二胎题材电视剧的多维解读
戏剧之家(2016年20期)2016-11-09 22:49:13
新闻话语分析与意识形态
西方涉华纪录片意识形态的建构与展现
电影文学(2016年9期)2016-05-17 12:03:36
物的人化与人的物化——当代舞台美术的表演
档案:一种物化的文化形态
学习月刊(2015年16期)2015-07-09 05:39: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