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唯豪
摘 要:人口老龄化是社会经济发展和科学技术进步的必然。从20世纪60年代起,一些欧美的发达国家相继进入老龄化社会,进入21世纪,老龄化逐渐发展成为全球范围的普遍趋势。中国由于自己特殊的国情和文化背景,与发达国家的老龄化现象略有不同:我国老龄人口基数大、增长快,现阶段以家庭养老、机构养老的方式为主,并且在此过程中不断涌现很多亟待解决的问题。本文主要讨论现阶段我国养老产业的现状及存在的缺陷,通过借鉴亚洲其他发达国家养老产业发展的经验,总结出社区养老应该是我国今后养老产业发展的新途径,并对此养老模式进行优越性、可行性分析。
关键词:社区养老;优越性;可行性
中图分类号:C19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5)01-0094-03
人口老龄化对于世界范围来说都是一个严峻的挑战,我国又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国家,老年人几乎占到全世界总人口的1/5,由此可见我国养老现状并不容乐观。而且受到传统文化的影响,养儿防老、家庭养老的观念根深蒂固。现如今社会发生了巨大的变化,现代化的节奏加快,加上我国实行的“计划生育”政策,子女减少,老人增多,使得家庭养老的负担加重。因此,传统的养老模式已经不再符合现阶段我国国情,我们必须高度重视这个问题,寻求新的途径,妥善解决社会发展和养老问题之间的矛盾,从而适应经济发展、社会进步的需要。
一、国内养老产业的现状及缺陷
(一)老龄人口基数大、增长快
《中国老龄事业发展报告(2013)》表明,截至2012年底,我国老年人口数量达到1.94亿,比上年增加891万,占总人口的14.3%;2013年老年人口数量突破2亿大关,达到2.02亿,老龄化水平将达到14.8%;到21世纪中叶,我国60岁以上的老年人将达到4亿左右,几乎每4个人中,就有一个是老年人[1]。近10年来,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我国80岁以上的高龄老年人增加了近一倍,而且现在许多年轻人选择异地工作,与父母不生活在一起,也造成空巢家庭、空巢老人越来越多。这些数据统统表明,我国人口老龄化的问题似乎比任何一个国家来得都要严重并且亟待解决。
(二)家庭养老负担加重,问题层出不穷
中国一直奉行儒家传统思想,以孝为先的伦理道德深深扎根在国人心中,作为子女就要尽到赡养老人的义务。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家庭的结构和模式发生了巨大变化,以前的“三代同堂”被现在的“核心家庭”逐渐取代。年轻人减少,老年人却增多,一般家庭都难以承受养老带来的巨大压力,家庭养老的功能不断受到削弱和冲击,面临解体的危险。
我们常说“老有所依”,就是希望自己老的时候生活能有个依靠和归宿,安享晚年。可如今社会发展让人际关系变得紧张,有的子女冷漠无情,为了父母财产你争我夺,老人在此过程中受到冷视甚至虐待,这样的新闻已经屡见不鲜。可见家庭伦理道德已经出现了偏差,违背了家庭养老的本质和原则,这些都是要引起我们高度重视的问题。
(三)人口老龄化与社会发展不相协调
一方面,尽管改革开放以来在经济发展方面我国取得了巨大的成就,但跟西方发达国家相比,我们仍有较大差距。人口老龄化进程从一般意义上来讲应该是与本国经济发展水平基本保持一致的,然而现阶段我国人均GDP值仍然很低,地区之间经济发展不平衡,在城市化水平、文化教育、产业结构、卫生保健等方面不敌发达国家,但老龄化人口比例却已经达到其标准,由此可见我国养老保障面临的严峻形势。另一方面,随着消费多元化的趋势与日俱增,老年人的物质、精神生活水平进一步提高,对养老配套设施有着迫切的需求。但就现状来看,我国的养老机构许多都存在着床位不足、管理不善等一系列问题。科学技术、管理理念、配套设施跟不上,老年人的生活质量就不能得到有效保证,所以我们面临的老龄工作压力也是空前巨大的。
(四)政府已经开始高度重视养老问题
近些年在政府的建设规划日程中,养老问题一直排在重要的位置。十七大报告在“加快推进以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开篇就指出了要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老有所养,继而强调以“基本养老”为重点,促进企业、机关、事业单位养老保险制度改革,探索建立农村养老保险制度,特别强调了要加强老龄工作。在实际行动方面,结合我国国情,不断吸收国外先进的养老模式体系,鼓励社会资金以多种形式兴办养老服务产业,以积极发展的态度应对挑战。虽然我们在这方面做得还不够成熟,但政府的重视和大力支持,都将给我们养老产业未来的发展带来新的契机。
二、外国养老模式的借鉴(以与中国相近的日本、新加坡为例)
在亚洲国家中,日本、新加坡等也逐步进入到了老年型国家之列。因为有着相对雄厚的经济实力,这些国家一方面汲取了西方社会福利养老的优点,充分赋予老年人优厚的社保;另一方面,地理位置、传统文化、伦理思想与中国较为相近。基于传统东方家庭的观念,我们以日本、新加坡为例来探讨一下他国在养老问题上值得我们借鉴的经验。
(一)日本:提倡自助自理,加强社区互动
日本作为发达国家,其养老产业已经发展得相对完善。从2000年开始,日本制定和推行互利保险制度,它属于强制执行的保险项目,凡40岁以上的国民都必须加入;能够接受护理保险服务的人必须是年满65岁、被第三方机构认定需要护理的人;主要分为居家护理服务和养老机构护理服务两种形式。由于日本有年金制度,所以经济赡养已经不是主要问题,日常生活起居的照顾才是最需要考虑的。互利保险制度的建立较好地解决了这个难题,它把护理交给专业人员去做,使传统家庭的护理功能社会化,年轻人也减轻了家庭负担,同时家庭成员之间的感情也得到了维系[2]。同时,日本还修建了大量养老机构设施,这些机构都是由国家出资设立,对需要服务的老年人只收取低廉的费用。有专门为老年人提供疗养、康复、咨询等服务的养老机构,比如:老人之家、老年人日托、晚托服务中心。还有供老年人娱乐休闲的场所,老年俱乐部、图书馆都吸引到很多人参與其中。由于政府鼓励民间资本和社会力量参与到养老服务中,加上日本完善的护理保险的支撑,许多企业也愿意参与到养老产业中来,这同时也推动了社会经济的发展。
(二)新加坡:自力更生,保证居者有其屋
虽然新加坡是东南亚经济最发达、工业化程度最高的国家,但其自然资源匮乏,加上生育率低下,新加坡唯一能依靠的就是“人”。60岁以上的老年人却仍然在工作岗位的随处可见,真是“物尽其用、人尽其才”。很有危机意识的新加坡人最常挂在嘴边的一句话就是:“我们啊,地方小也没有资源,只有靠自己的勤奋努力才能生存。”当然自力更生是一方面,新加坡在“老有所居”、养老机构设置方面,也下了很大功夫,形成了独具特色的发展模式。在新加坡,80%的家庭都会拥有一套组屋,相当于经济适用房,这种房售价低廉,但很实用。从某个意义上说,组屋是政府给新加坡公民的隐性养老金,保障了民众的安居乐业。当地60岁以上的老年人被称为“乐龄人士”,表达一种乐观进取的精神[3]。当地政府修建了许多乐齡公寓、乐龄活动室,里面经常会举办一些主题讲座、座谈会、生日派对等,形式多样、异彩纷呈,既让老年人学到了知识,不断充实自己,又使老年人的生活充满朝气和乐趣,解决了年轻人的后顾之忧。作为老年人密度极高的新加坡,虽然现在养老压力依然巨大,但能在现有的条件下,政府与人民形成良性的互动,也是积极面对问题的一种举措。他们在养老服务和管理上的许多宝贵经验和做法值得我们思考和借鉴。
三、社区养老的必要性、优势和在中国的可行性
社区养老是以家庭养老为主,社区机构养老为辅,在为居家老人提供照料服务方面,又以上门服务为主,托老所服务为辅的整合社会各方力量的养老模式。它不能具体归为家庭养老或者社会养老,而是实行社区的在家养老。它吸收了家庭养老和社会养老方式的优点和可操作性,把二者的最佳结合点集中在社区,是针对中国社会转型期在21世纪上半叶所面临的巨大老龄化问题所提出的一种新型养老方式。
(一)社区养老的必要性
首先,从家庭结构的角度来讲,由于我国人口自然增长的不断下降,“三口之家”越来越多,使得“四二一”的家庭模式逐渐成为主要模式,两个家庭主力要照顾四位老人和一个孩子,压力可想而知。而且现如今地域之间来往密切,许多年轻人选择异地工作,这直接造成了空巢家庭的增加,照顾老年人的负担就显得更加沉重。所以老人居家养老的方式越来越不能满足社会发展的需要。
其次,现如今很多人为了避免不必要的麻烦,选择将老年人送进养老院或者疗养所。但也应该看到机构养老是一种高成本的养老方式,因为它需要政府、社会提供设施和专业服务人员来为其提供集中的供养、居住和生活起居照料。但是目前由于我国养老服务设施和水平并未与社会发展的速度接轨,管理理念、制度落后,专业人员匮乏,而且专业机构收取的费用是相对较高的,低收入家庭根本无力承担,所以机构养老并不是最佳选择。
再次,从老年人心理来看,我们常讲“老有所依”、“落叶归根”,表明人老之后是愿意回归家庭的。一些子女工作忙碌,就算把父母送进养老院也根本无暇探望和关心,老年人成了名副其实的“孤家寡人”。虽然养老院衣食无缺、娱乐生活也比较丰富,可跟家人远离的孤独感、失落感却一直存在。调查表明老年人在养老院并不会有真正的快乐,他们需要精神上的慰藉,更需要亲人之间的沟通和交流,这些是养老院无法给予和满足的[4]。
(二)社区养老的优势
社区养老服务作为一种以社会为依托的社会各种力量提供的养老模式,跟传统的家庭养老相比较,有其方便、专业、成本低廉的独特优势。
从其便利性来看,由于物质文化生活水平的提高,人越活越长寿,即使到了退休年龄可身体依然硬朗,加上有退休养老金和医疗保险等,老人生活可以自理。他们不用儿女时时刻刻陪在身边照料,只是有特别需要的时候有人过来帮忙就行了。开展社区养老可以帮助老年人解决这个问题。老人可以住在自己家里,当有需要的时候,社区的专业工作人员可以上门服务,使老年人足不出户就能得到细心精致的照料,享受到犹如家庭般的温暖。而且在社区中,还开设一些老年日托班、老人活动室等,同住在一个社区的老年人聚集在一起,聊天喝茶、锻炼身体,丰富了老年人的日常生活。因为大家彼此相对熟悉,不会感觉很陌生,所以孤独感会减少很多,有助于延年益寿。
从其专业性来看,老年人对社区服务的需求是多样化的,不仅包括治病健身的医疗需求,还有日常生活的照料需求和思想感情交流的精神慰藉需求。因此必须要有能提供全方位高质量服务的专业化的社区服务人员。他们具有较高的知识文化水平,掌握了社区管理服务的专业知识和技能,社区工作的岗位培训也具有较好的系统性和连续性,因此可以说照顾老人方面比普通人更胜一筹。而且现在许多房地产商开始注意到这一块,新建了许多的养老型地产。它的创新之处在于把以往的家庭养老和机构养老模式完美结合,辅以医养一体化的社会化养老创新格局。引入国外先进的养老管理模式,配以专业人员、硬件设施,有针对性地提供全方位服务。这种社区现如今越来越受到许多家庭的喜爱。
从其成本来看,在生活成本越来越高的情况下,机构养老作为一种本身就是高成本的养老模式,现如今已遇到“入不敷出”的尴尬。因为他们要兴建专门的硬件设施、医疗器材,并配备专业医护人员进行运作,为老年人提供集中供养、居住的地方和条件。有些大城市甚至修建许多豪华养老院,收费标准颇高,但入住率却不甚理想,因为低收入家庭根本无力承担这么大的开支,同时也造成了社会资源的严重浪费。与机构养老相比,社区养老的服务收费标准要低很多,适合普通老年人的经济承受能力,既能让低收入老年人享受养老服务,也不需要为兴建许多养老设施增加人力、物力和资金上的投入,避免了成本过高的弊端,充分整合了社区资源。
(三)社区养老的可行性
1.从设施基础来看社区养老的可行性。加强社区养老服务业的建设,需要政府和民间集中多方力量广泛兴建公共服务设施,引进先进的管理理念做支撑。近年来,我国相继颁布《关于在全国推进城市社区建设的意见》、《关于加强和改进社区服务工作的意见》等一系列政策文件,在社区内部修建了一大批老年福利机构,有社区医院、便民服务站、老年娱乐室等,涵盖了老年人入户服务、紧急救助、日间照料、保健康复和文体娱乐等多种功能。上文还曾提到房地产公司日益兴起的养老型地产,他们在设计楼盘时就将相应的养老设施规划了进去,极大解决了老年生活不便的难题。这些硬件条件都让社区养老变得便利和可行。
2.从资金投入来看社区养老的可行性。我国的社区养老服务多是由政府投资、靠政府资助发展起来的。2013年8月国务院总理李克强主持召开的国务院常务会议,确定深化改革加快发展养老服务业的任务措施被业界视为养老服务业发展的突破性政策。中央财政下拨服务业发展专项资金24亿元,支持在吉林、山东等8个省份开展以市场化方式发展养老服务产业試点。当然只有中央政府财政支出渠道是不够的,要积极拓宽投资渠道。地方性银行、企业共同出资设立基金平台,按市场化运作的方式,支持发展家庭养老为主、社区机构养老为辅等多种形式、面向百姓的养老服务产业,促进养老服务产业加速、融合发展,探索以市场化、商业化方式支持养老服务产业发展的体制机制和有效模式。还有福利彩票的发售、社会慈善捐助等都使社区养老的资金来源逐渐拓宽,资金保障得到完善。
3.从传统思想来看社区养老的可行性。在中国,“百善人对送父母长辈去养老院的做法是比较排斥的。而且人在老年的时候,大都不愿离开家庭,因为传统的大家庭不仅给予老年人生活上的照料,更主要的是给予精神上的慰藉,老年人也能在家庭中享受子孙满堂的天伦之乐。我国自古以来注重亲情和孝义,家庭的意义重大,是其他任何组织不能够替代的。老年人对家庭周边的环境已经颇为熟悉并有了感情,社区养老的方式既能让老年人生活在熟悉的家庭和环境中,同时也可以就近享受到养老服务,一举两得,得到了社会的大力提倡和支持。
4.从服务力量来看社区养老的可行性。这里将服务力量分为两大类,一类是专业人员的服务,另一类是志愿者组织的服务。首先我国自1987年建立社会工作与管理专业开始,至此已经培育了一大批具有专业素养和技能的从业人员。他们是经过了系统的训练,并取得相关专业的认定证书才就业上岗的,在养老、护老方面可以说是得心应手。其次志愿者队伍也是非常重要的力量,而且它所起到的作用正在逐步扩大。将学校里、社会上有爱心的、有奉献精神的人员组织起来,走进社区,开展以照顾病孤老人为内容的公益性志愿者服务活动,协助解决老人们生活起居、精神心理上的问题[5]。应该看到随着公民意识的增强和社会责任感的提高,越来越多的人热衷于公益事业,各种社区志愿组织方兴未艾,这也能极大缓解社区养老服务人手紧张的问题。
参考文献:
[1]中国老龄科学研究中心.中国老龄事业发展报告(2013)[R].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3.
[2]田原.日本城市社区养老服务的经验与启示[J].经济生活,2010(9):40-41.
[3]秦正长.新加坡养老模式启示录[N].浙江日报,2013-09-
18(8).
[4]武丽.我国城市社区养老发展可行性分析[D].成都:西南财经大学,2007.
[5]陈永生.我国社区养老的可行性分析[J].北京城市学院学报,2008(6):45-4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