闻玲云
【摘 要】 目的 就综合性措施对小儿脑瘫的护理效果进行分析。方法 选择我院2012年11月到2013年1月所收治的脑瘫患儿100例,随机将所有患儿分为两组,分别是研究组(50例)和对照组(50例)。对照组采用常规护理,研究组在此基础上行综合性护理措施。结果 研究组有效率为96%;而对照组有效率为76%;两组患儿的有效率具有较为明显的差异,存在着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 对于小儿脑瘫患儿而言,应该采取切实有效的综合护理措施,能够让他们情绪稳定,可以提高治愈率、减少并发症及副作用,值得广泛推广。
【关键词】 综合性措施;小儿脑瘫;护理效果
【中图分类号】 R473.72 【文献标识码】 A
小儿脑瘫是一种临床上较为危險的疾病,发病率为1.8‰-4‰,是由于多种原因引起中枢性运动功能障碍、非进行性运动功能障碍,进而发展为瘫痪的疾病。小儿脑瘫通常会伴有行为障碍、情绪不稳定、营养不良、牙齿发育不良、语言障碍、癫痫、智力低下、体力不足等临床症状[1]。本文就综合性措施对小儿脑瘫的护理效果进行分析,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我院2012年11月到2013年1月所收治的脑瘫患儿100例,平均年龄7.33岁,最大年龄12岁,最小年龄2岁,女45例,男55例。临床表现:10例紧张性迷路反射阳性、27例巴氏征阳性、35例运动发育落后、25例膝腱反射亢进、8例肌张力低下、30例肌张力增高、18例主动运动减少。随机将所有患儿分为两组,分别是研究组(50例)和对照组(50例)。两组患儿年龄、性别量、病程等具有可比性,无显著差异(P > 0.05)。
1.2 方法 对照组采用常规护理,研究组在此基础上行综合性护理措施。(1)膝反张的康复训练:患儿在床垫上跪位支撑患手膝,然后利用患侧膝关节进行屈伸训练。随着症状的好转,可逐步变为站立位或仰卧位进行,严重者还应该行手术矫正或下肢矫正[2]。(2)剪刀步态的康复训练:取仰卧位,将脑瘫患儿双腿利用牵拉手法进行屈曲运动,同时,还应该行髋关节屈伸动作。(3)下肢屈膝的康复训练:患儿采用直腿抬高、俯卧位压膝整足、仰卧位压膝整足法来对痉挛的肌肉进行缓解,同时,还可对挛缩的肌腱进行牵拉。(4)建议患儿多离床活动,多食用易消化、低脂肪、高热量、高蛋白的半流质或者流质食物,对患者的呼吸深度和呼吸频率予以高度重视,每日都要对患者的体温变化予以注意,检测频率为4次/日。合理对饮食进行调整,多喝水,对于反应较大的患儿应该采用镇静剂。在服用药物后,患儿暂缓进食,以便观察药物效果[3]。(5)发音训练:要教会患儿学会用鼻子呼吸、用嘴呼吸,还要学会呼吸控制法和下颌控制法,训练患儿味觉、感觉、视力、听力等感官器官。在训练患儿发音能力时,护士应该要面带表情,手上还应该有动作,务必要有效提高患儿的兴趣。
1.3 疗效标准 治愈:患者在治疗后基本恢复瘫痪肢体功能,与同龄儿的言语、运动、智力等能力无差异;好转:患者在治疗后部分恢复瘫痪肢体功能,生活能力有所改善,智力有所提高;无效:体征和症状都没有改善。
1.4 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13.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表示;两组计量资料的差别比较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差别比较采用X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由表1可以看出,研究组治愈35例(70%),好转13例(26%),无效2例(4%),有效率为96%;而对照组治愈25例(50%),好转13例(26%),无效12例(24%),有效率为76%;两组患儿的有效率具有较为明显的差异,存在着统计学意义(P<0.01)。
3 讨论
应用综合性护理措施,能够明显提高脑瘫患儿的护理质量,也能够激励护理人员在工作中发现问题、思考问题、解决问题,以此来不断提高自身业务水平与综合素质[4]。能够有效地提高护理质量,杜绝差错事故的发生。实行综合性护理措施后,护士能够有章可循,也能够使得遵医依从性和治疗透明度大幅度增加,还能够让患儿感受到温暖,也能够让患儿家属增加对护士的信任,能够提高满意度,减少医疗纠纷,降低医疗费用,缩短住院日。总之,对于小儿脑瘫患儿而言,应该采取切实有效的综合护理措施,能够让他们情绪稳定,可以提高治愈率、减少并发症及副作用,值得广泛推广[5]。
参考文献
[1] 贾玉敏.小儿脑瘫常见伴随障碍及护理措施[J].中国实用医药,2011,34(04):110-114.
[2] 张春慧,李秋芳.家长系统健康教育对脑瘫患儿康复的影响[J].中国实用神经疾病杂志,2013,32(06):143-145.
[3] 徐亚华,苏卿,冯绍红.脑瘫患儿康复护理体会[J].中国医药指南,2011,26(14):156-160.
[4] 田小平,赵旭.传统康复疗法治疗小儿脑瘫的概况[J].甘肃中医,2006,19(1):11-13.
[5] 鲍秀兰.高危儿早期干预和脑瘫发生率的降低[J].中国康复医学杂志,2005,20(6):403-4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