庄菊娣
【摘 要】 随着社区和经济的发展及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人类平均寿命普遍延长,人口老龄化问题已成为21世纪众所瞩目的问题[1]。我国现已慢慢步入老龄化社会,社区家庭护理实现了以护理疾病为中心,向人群整体为中心的转变,使服务从医院走向社会、走向家庭,变封闭式服务为开放式社会化服务。社区家庭护理是社区、医院、家庭三位一体的好形式,其能缩短社区护士与居民的距离,提高了社区护理的满意度。本研究旨在阅读参考相关文献研究的基础上,对社区老年人慢性病家庭护理的特点、现状、存在的问题以及对策进行综述,为今后进一步的研究打下基础。
【关键词】 社区老年人;慢性病;家庭护理
【中图分类号】 R473.2 【文献标识码】 A
1 社区老年人慢性病家庭护理
1.1 社区家庭护理的概念 社区家庭护理是以家庭健康为中心,是社区护理的一部分,是以家庭为对象,以家庭护理理论为指导,以护理程序为工作方法,护士与家庭共同参与,确保家庭健康的一系列护理活动。
1.2 社区老年人慢性病家庭护理的产生背景及发展过程
1.2.1 产生背景 老年人的生理特點及疾病谱的改变决定老年人就医的困难性和频繁性,同时,社会养老机构的不完善以及家庭结构简单化的格局,致使老年人独居现象普遍。尤其是那些患有慢性病的老人,都需要社区护士给予他们具体、可操作、可测量的指导,通过护理干预改变不良的生活方式,从而提高生存质量。
1.2.2 发展过程 家庭护理出现于19世纪后期,之后西方国家的社区家庭护理发展很快。从业人员分为家庭护理专科护士、家庭护理开业者和家庭护理管理者三类,各自分工明确,职责清晰[2]。近年来信息技术的发展进一步促进了家庭护理的发展[3], 服务范围覆盖了疾病预防、慢性病治疗、创伤康复、围生期保健、老年护理等,从业人数也快速增长。我国上世纪60年代家庭护理出现,但由于经济文化比较落后,社区管理制度不完善,家庭护理发展缓慢[4]。
1.3 老年人慢性病家庭护理的内容和人员组成
1.3.1 内容
1.3.1.1 提供康复医疗护理和健康指导 包括疾病知识教育、药物知识教育、饮食指导、协助及指导康复训练、保健知识宣教等。
1.3.1.2 提供基础护理技术 如换药、拆线、导尿、静脉输液、肌肉注射、褥疮护理、鼻饲、膀胱冲洗、灌肠、造瘘管护理、口腔护理、慢性消耗性疾病终末期护理关怀等。
1.3.1.3 协助病人提高生活自理能力,开发病人的残存机能,学会自我照顾。
1.3.1.4 提供心理咨询、卫生宣教、营养指导等。
1.3.2 人员组成 家庭护理需要一对一,面对面与患者交流,要建立一支服务人员队伍,把老年人的大部分基本医疗保健需求解决在基层,解决在社区[5]。家庭护理人员应由社区家庭医生、护士、营养师、心理咨询师、健康教育专员等组成,国内从事家庭护理的人员还主要局限在社区家庭医生和护士。
1.4 社区老年人慢性病家庭护理的特点 (1)以健康为中心,(2)社区老年人患病的多样性,(3)社区护士具有高度的自主性,(4)社区护理的高度参与性。
1.5 社区老年人慢性病家庭护理的实施细则 (1)建立健康档案,(2)家庭基本医疗护理服务,(3)健康教育的干预措施,(4)定期家庭随访,(5)运动干预,(6)心理干预,(7)饮食指导。
1.6 社区老年人慢性病家庭护理的意义
1.6.1 促使社区居民健康观念的改变 随着医学模式的转变,人们人对健康的含义有了新的认识,希望提高生活质量,掌握更多慢性病的医疗护理知识,渴望得到便捷、优质、价廉的健康家庭服务。人们健康保健观念的转变敦促着护理工作必须从医院走进社区,走进家庭,帮助人们提高自身对疾病的控制能力,提高自我保健的意识。
1.6.2 减少社会经济负担 随着医学水平的提高,很多疾病可以治愈,人的寿命延长,同时慢性病增多。老年慢性病患者长期住院治疗,势必加重患者经济负担,也造成卫生资源的浪费。因此,老年慢性病患者将从医院回到社区,护理服务亦会因需要由医院延伸到社区和家庭。良好的家庭护理不仅可以延迟老年人自理能力的丧失,缓解慢性病痛,还可以节约医疗成本,减轻患者家庭的经济负担[6]。
2 我国目前社区老年人慢性病家庭护理的现状
1999年国家卫生部将社区家庭慢性病干预纳入日常工作,慢性病干预主要指冠心病、高血压、糖尿病、恶性肿瘤等社区干预,以社区为基础,家庭为单位,社会各方面参与,通过健康教育和社区干预等方法,减少慢性病的发生和发展。经调查研究97.5%的居民认为最需要的社区卫生服务为常见慢性病防治,有一半以上的居民愿意参加综合健康管理服务,并愿意接受慢性病家庭护理服务。
3 我国社区老年人慢性病家庭护理存在的问题和对策
社区老年慢性病患者的病种较多,老年人反应能力较差,感知觉功能减退,不易感知病情变化,都容易使社区家庭护理干预效果不佳。笔者认为,针对老年人慢性病社区家庭护理干预工作中应努力的方向有以下几方面:
3.1 护理人员数量相对不足,总体素质不高 国内老年慢性病患者的健康管理大多依托社区护理开展,而社区护理人员严重缺乏[7],他们除日常服务站工作外,还需入户提供卫生咨询及护理服务,但也只能提供单纯的治疗性护理服务。再次,由于老年患者的特殊性,进行家庭护理的人员不仅需要具备疾病相关知识,还需要人际沟通技巧、心理学知识及独立发现与解决问题的能力,其综合素质与家庭护理要求不相适应。结合上述问题,相应的卫生行政部门应有计划性的增加社区医务人员,各医学院校也应多培养老年护理专科人才,同时提高家庭护理人员在工资、福利、职称晋升、出诊补贴方面的待遇,提高护士工作积极性,吸引优秀的护理人员加入到社区家庭护理工作中去[8],从而提高护理质量,为慢性老年患者提供更好的家庭护理服务。
3.2 社区家庭护理管理制度尚不完备 家庭护理是我国社会发展的一个新生事物,尚未形成规范的行业管理制度。社区需要制定各项制度来规范家庭护理中的各种医护行为,为居家病人提供全面护理时,要制定收案与销制度、安全医疗制度、居家病人双向转诊制度[9]、访视制度、入户诊疗安全制度、社区居家病人护理查房制度等,通过各项制度来管理、规范家庭护理中的各种护理行为,提高家庭护理效果。
3.3 卫生服务费用分担制度有待革新 社会医疗保险给付存在限制,使原来享受医保的病人需要自付家庭护理的费用。这使得许多老年患者在可进行家庭治疗的情况下仍然选择住院治疗,因此阻碍了社区家庭护理的发展,同时对老年患者和国家均无利。再次农村居民收入较低,医疗保险覆盖面较小,能够承受家庭护理费用的比例较小。故国家应适当调整卫生策略,加大对农村地区的医疗投入,建立基层卫生服务体系,加大社会基本医疗保险的覆盖范围,开设一些价格合理、低投入高产出的护理项目,使社区护理和老年人健康获得双赢局面[10]。从而让患者能选择较合理的家庭护理治疗,预防和减少疾病复发,而不是直接接受院内治疗。
3.4 社区家庭护理是一个长期过程,需要加大宣传力度 社区家庭护理在我国还需要一个长期过程,护理质量的高低,直接关系到社区人群对社区医务人员的信任、支持程度,同时注意提高家庭护理质量,才能真正体现社区家庭护理的优越性。充分调动社会力量[11],加大宣传力度,壮大老年慢性病家庭护理的人才队伍。
4 总结和展望
随着人口老龄化成为一个世界性的问题,我国社区老年人慢性病家庭护理仍处于初级阶段,需要政府的支持和保障,建立一系列可持续的医疗护理的培训体系和考核标准。并急需建立不拘形式的社区护理机构,加强家庭护理人才的培养,使她们掌握过硬的家庭护理理论知识和专科操作技能,通过选拔、培训、进修使得家庭护理人才更加专业化、规模化。提供多元化的老年慢性病家庭护理服务是当今的趋势,不能只停留在对症治病的阶段,而是要充分发挥社区护士的主观能动性,全面施行整体护理程序,以人为本,适应老年人各方面的服务需求。
参考文献
[1] 祝雪花,余昌妹,姜文莉,等.空巢老人健康状况及社区护理需求[J].护理学杂志,2006,21(15):69-70.
[2] PORTILLO C J,SCHUMACHER K L.Graduate program: advanced practice nurses in the home [J].AACN Clin Issues,1998,9(3):355-361.
[3] 蔡海欧,陆廷仁.深入认识社区康复作用[J].中国康复,2003,18(5):323.
[4] 袁魁昌.家庭访视护理在我国的发展现状[J].护理学杂志,2008,23(1):76-78.
[5] 孙伟,钟宁,蒋中陶,等.社区老年慢性病患者护理需求调查分析[J].上海护理,2012,4:27-29.
[6] 万霞,黄煊.我国老年人居家护理现状与研究进展[J].上海护理,2013,1:57-60.
[7] 范滟,余小萍.老年慢性疾病患者自我管理与干预的研究进展[J].上海护理,2012,6:73-75.
[8] 李鳳萍,李丽,叶文琴.上海市社区家庭病床护理人才结构的现状分析[J].上海护理,2011,1:27-28.
[9] 李世云,李勤.我国社区首诊和双向转诊研究的文献分析[J].中国全科医学,2008,11(19):1738-1740.
[10] 王凤卿,王苏梅,陈红艳等.社区老年人护理需求及生活质量的相关研究[J].国际护理学杂志,2009,28(4):449-452.
[11] 尹诗,姜冬九.我国临终关怀模式探讨[J].中国护理管理,2011,12:48-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