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爱平
摘 要:探索“现实人”的困境与出路是马克思科学社会主义研究的主题之一,也是理解马克思“自由全面发展”的真实含义的重要环节。本文以《社会主义从空想到科学的发展》为核心,阐述了马克思对“现实人”困境的思考以及对“现实人”出路的探索,马克思通过分析空想社会主义理论及德国古典哲学探寻“现实人”的出路,最后找到的解决方案是充分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实现主观世界与客观世界的协调发展。
关键词:马克思;困境与出路;主观与客观世界;协调发展
中图分类号:A8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5)01-0026-02
引言
此文本来自于1878年恩格斯的著作《反杜林论》,此后于1880年印成单行本出版并命名为《空想社会主义和科学社会主义》,1883年德文版改为《社会主义从空想到科学的发展》。恩格斯在这篇文章中详细地论述了科学社会主义的思想来源和形成过程。在文中恩格斯详细地梳理了空想社会主义、德国古典哲学与国民经济学的发展,阐述了马克思创立科学社会主义理论的意义,并结合资本主义发展的状况为当时各国的工人运动做出指导。中苏两国的共产党对这部著作也给予高度重视,列宁将这部书看作“社会主义的发展史”,毛泽东也在不同时期将它列为“干部必读”书目。
一、空想社会主义的发展与“现实人”的探索
空想社会主义最早出现于16世纪,来源于莫尔的《乌托邦》一书。因此,空想社会主义也称作乌托邦社会主义。19世纪早期,空想社会主义理论走向成熟,空想社会主义者对未来社会的构想已经不仅仅停留在模糊的文学描述上,而是深入分析社会的阶级状况,对社会发展的规律做了进一步的研究。这一时期空想社会主义出现了三位著名的代表人物——傅立叶、欧文、圣西门。
19世纪早期的空想社会主义深受启蒙学者的影响。在启蒙学者的时代“一切都必须在理性的法庭面前为自己的存在做辩护或者放弃存在的权利。思维着的悟性成了衡量一切的唯一尺度。”[1]404人的思想、意志和品格得到了前所未有的重视。人越来越能够运用自己的理性来把握时代。一切旧制度都被抛到垃圾堆里去了,一切对宗教的虔诚、对领主的忠实、对传统观念的追捧都被视为是不合乎理性的。人终于迎来了“世界用头立地的时代”[1]404。空想社会主义者与启蒙学者一样,“想建立理性和永恒正义的王国”[1]406,却忽视了现实的社会状况。而且,空想社会主义者们把希望寄托在了天才人物的身上,期望天才人物掌握真理并解救世人。面对社会现实,空想社会主义者们提出的理论包含着内在的矛盾,他们同情无产阶级追求社会变革,却把领导变革的希望寄托在资产阶级身上。虽然,就当时的社会状况来看,无产阶级是无法与资产阶级相抗衡的。但是,空想社会主义者们忘记了,没有哪一个统治阶级是自为地解放自己的奴隸的。被统治阶级的解放必须依靠不断的斗争和自身的进步。无产阶级随着大工业的发展而不断壮大,其斗争形式也逐渐明晰起来,而“阶级斗争越发展和越具有确定的形式,这种超乎阶级斗争的幻想,这种反对阶级斗争的幻想,就越失去任何实践意义和任何理论根据”[2]64。
恩格斯对空想社会主义的成就持肯定态度。与此同时,他对于空想社会主义不成熟的原因做了分析。工人阶级是大工业的产物,因此会随着大工业的发展而发展。在大工业尚未得到较快发展的时候,工人阶级的发展也会受到限制。恩格斯指出“不成熟的理论,是和不成熟资本主义生产状况、不成熟的阶级状况相适应的”[1]409。成熟的科学的理论需要以发达的经济关系作为基础。没有发达的经济关系作为前提,理论“只有从头脑中产生出来”[1]409。因此,空想社会主义理论家对“现实人”的探索并没有解除现实人的困境。换言之,这些空想社会主义者改造社会的种种设想最终被现实的人性击败,仅停留在他们的著作中。
二、马克思主义与德国古典哲学的遗产
德国古典哲学在黑格尔这里形成了完备的体系。黑格尔肯定了人的自由意志的力量,指出了蕴藏在万物中的能动性以及辩证法的能动性,提出了更为完善的认识世界认识历史的逻辑方法。他创立了与众不同而又集大成的哲学体系。恩格斯曾这样评价黑格尔的成就,“近代德国哲学产生了,而且在黑格尔身上达到了顶峰”[1]416。马克思和恩格斯在青年时期都深受黑格尔哲学思想的影响,因此,要想梳理马克思主义思想的演进过程就要对黑格尔的著作有所了解。
能动性的辩证法为马克思主义提供了研究人化自然、人类历史及经济活动的方法。黑格尔使恩格斯看到了一个合乎逻辑的且不断变化的世界。这给恩格斯带来了不小的震动。恩格斯发现“当我们深思熟虑地考虑自然界或人类历史或我们的精神活动的时候,首先呈现在我们眼前的,是一幅由种种联系和相互作用无穷无尽地交织起来的画面,其中没有任何东西是不动的和不变的,而是一切都在运动、变化、产生和消失”[1]417。具体的事物成为需要把握的东西,辩证的思想成为认识世界的工具,而绝对精神蕴含其中。黑格尔的发现打破了传统形而上学仅关注永恒的本质的思维框架,将哲学引入不断变动的世界。因此,从这一角度来讲,黑格尔无疑是德国古典哲学的终结者,同时他也为近代哲学提出了任务。并且黑格尔想要在历史中寻找一种规律。以黑格尔的目光去回望历史,“人类的历史已经不再是乱七八糟的一堆统统应当被这时已经成熟了的哲学理性的法庭所唾弃并最好尽快被人遗忘的毫无意义的暴力行为”[1]421,而是符合逻辑的人类必然要经历的过程,是人自由意志的结果。
马克思主义对黑格尔哲学体系的扬弃是建立在承认物质第一性之上的。黑格尔“把帽子变成了观念”[3]597,这在马克思看来就是本末倒置。同时,在黑格尔的鼓励下“人们总是为自己造出关于自己本身、关于自己是何物或应当成为何物的种种虚假观念”[2]509。这样,人就无法以切合现实的观念来看待人和事物,也就无法以现实的手段改变现实的状况。但是,人与事物的本质都无法摆脱物质的制约,精神现象固然可以反映人或事物的本质,却不能成为人或事物的本质。马克思通过自己在实践中汲取的理论将黑格尔以头立地的哲学颠倒了过来,提出了正确解决人的问题的思路:人应当回复到自身的现实存在中去,换言之,人不是抽象的人而是时刻受到客观世界影响的人。
三、共产主义的实践是人的出路
马克思恩格斯在阐述自己的学说时频繁使用“社会主义”、“科学社会主义”这两个概念,尤其是在19世纪中后期较少使用“共产主义”这一概念。恩格斯曾说:“‘共产主义一词我认为当前不宜普遍使用,最好留到必须更确切地表达时才用它”[4]。这往往使人认为马克思恩格斯并不重视“共产主义”这一概念。但根据当时的状况来看,一方面,“共产主义”这一概念的真实含义并没有得到完全的界定,对“共产主义社会”的探索始终在进行。另一方面,马克思恩格斯认为“共产主义”这一概念在当前还不能完全为人们所接受,但又必须表达清楚它的含义,不能使人们有误解。因此,马克思恩格斯使用“社会主义”、“科学社会主义”来代替“共产主义”,而实际上他们的构想是为“共产主义”做的。
人类历史实际上是人不断解放自身的历史。奴隶社会取代原始社会,生产力提高,人不再完全屈从于自然。封建社会取代奴隶社会,权力战胜了暴力,人不再时刻暴露在暴力威胁之下。资本主义社会取代封建社会,财产战胜了权力,货币的持有者們获得了人格的平等。后资本主义时代,人将不把货币的占有量作为衡量人价值的尺度,而是重视人真正的价值。因此,马克思认为,人在资本主义社会遇到的困境是可以随着社会的进步逐步得到解决的,而这个可以使人更全面地占有人的本质的社会就是共产主义社会。马克思设想的共产主义社会包含着众多促进人不断发展完善的因素,人与人、人与自然的交互作用使矛盾的双方日趋和谐,人越来越能够把握自身的主观意志实现自我确证。马克思主义的创始者提出的共产主义的实践以现实社会的状况为基础,并且,这一实践是动态的,是随着客观世界以及人的主观世界的不断变化而变化的。人的生命在充分的实践活动中展开,显示出前所未有的张力。人的出路就在于此,在共产主义社会的实践中,人的能动性得到充分的发挥,个人在生产与交往中不断得到自我确证,整个社会则处于和谐有序的状态。
参考文献:
[1]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6.
[2]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
[3]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
[4]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9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