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羿射日考辨

2015-05-30 10:48刘世明
河北大学学报·社科版 2015年1期
关键词:冤案文化内涵

刘世明

摘要:后羿射日,是我国古代著名神话之一。然而,世人却对此有着不同的看法。如羿射九日说、羿射九乌说、两羿说等。而这些都并非历史事实,其真正的来源是《尚书·胤征》篇对于羲和的一桩冤案。羲和并非沉湎于酒之人,而是一位刚正不阿的忠臣。后羿谋权篡位,掌管日月之事的羲和便不为其颁历。不料,日食出现,“君弱臣强”之流言纷起。后羿恐慌,便嫁祸于羲和,并派胤候征伐之,以安定民心。射,通斁;日,代指日食。射日神话之源,实为后羿厌恶日食之流言,后由胤候射殺羲和演化为后羿射日之神话。此过程蕴藏着中华民族深厚的文化内涵,如英雄崇拜心理、民族融合需求、和平安定愿望等。历史中的国贼演化为神话里的英雄,这正是社会和谐的真实体现。

关键词:后羿射日;羲和;冤案;文化内涵

中图分类号: I206.2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6378(2015)01-0021-04

DOI:10.3969/j.issn.1005-6378.2015.01.005

后羿射日,作为中国古代著名神话,源远流长。传说中的后羿,自然是一位勇挑重担、造福世人的英雄。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射日神话开始以不同的类型流传,而人们也随之走向了一条寻觅神话历史真相的路程。当然,后羿射日绝不仅仅以一个单纯的故事被读者接受,其中所包含的群众心理、民族精神、人文意蕴更是发人深省、耐人寻味。关于这些问题的详加考辨、精审细核,无疑十分重要,我们可试从以下几方面对其进行分析。

一、后羿射日的几种说法

首先,羿射九日。古本《山海经》云:“羿射九日,落为沃焦。”[1]565《楚辞章句》亦言:“尧时十日并出,草木焦枯,尧命羿仰射十日,中其九日,日中九乌皆死,堕其羽翼,故留其一日也。”[2]96由此可见,一些人确实认为是英雄羿射掉九日,拯救黎民于水火之中的。但事实上,这种说法却几近荒诞。《钦定四库全书总目》明确指出:“《山海经》纯属虚词,诞幻不经”“为无稽之谈。”[3]978,1693邢云璐《古今律历考》便直说:“羿岂能射日?天无二日。夫羿,人耳。安得射日,此妄诞之言也。”[4]98因此,从科学事实和直观现实的角度来看,世无二日,羿射九日之说终究不可相信。

其次,羿射九乌。此种说法可分为两大类型。其一为日中有乌,射日即是射乌。传说太阳中有三足乌,《山海经·大荒东经》:“一日方至,一日方出,皆载于乌”,郭璞便注为:“中有三足乌。”[5]127其二专指射乌,非射日也。杨升庵在《丹铅馀录》中云:“古传言羿射日落九乌,乌最难射,一日落九乌,言射之捷也。而后世不得其说者,遂以为射九日矣。”[6]99前者日中有乌,怪诞不经。屈原曾说:“羿焉弹日?乌焉解羽?”乌鸦存在于炙热的太阳之中,纯属无稽之谈。而后者羿一日落九乌,虽具有成为事实的可能,但此事经史不载,无处可征,仅凭一二人毫无根据地臆测,实在难以服人。

最后,两羿说。古有两羿,俱善射。“一弑夏后者,一尧时射落乌者”[7]448。然而,细考古籍,在中国的历史长河中,又何止两羿?试举例如下:

羿,帝喾射官,夏少康灭之。[8]139——《说文解字注》

尧命羿仰射十日。[9]96——《楚辞章句》

有穷后羿,因民弗忍,距于河。①——《尚书正义》

逢蒙学射于羿,尽羿之道。[10]301——《孟子·离娄下》

由此观之,羿者实多,又岂止两羿?问题的根本在于羿非名,而是善射之号。林之奇在《尚书全解》中说到:“喾时有羿,尧时亦有羿,则羿是善射之号,非复人之名字。据先儒之意,盖谓凡善射者皆谓之羿。此有穷之君亦善射,故以羿目之,非是名也。”[11]230同样,张尚瑗在《左传折诸》中也说到:“羿是善射之号,非复人之名字。不知此羿名云何,古人往往因术业之精遂袭古人之名,秦越人善医,遂名扁鹊,亦是此类。”[12]296而对于“后羿”之“后”,实为诸侯代称。如“肆觐东后”“设五等,邦群后”等,皆为此例。因此,有穷后羿,实指有穷国的善射诸侯,其真名早已隐去。故而无论是羿,还是后羿,都是善射之号,绝非人名。若以神话论之,羿射日或后羿射日皆可,因为其均为泛称;若以历史言之,羿与后羿都没有射日的事实,那只不过是历史的神话化罢了。而后羿射日神话之所以能够产生,却是来自于一桩历史冤案。

河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5年第1期二、《尚书·胤征》冤案

《尚书·胤征》篇云:“惟时羲和,颠覆厥德,沉乱于酒,畔官离次,俶扰天纪,遐弃厥司。乃季秋月朔,辰弗集于房。瞽奏鼓,啬夫驰,庶人走。羲和尸厥官,罔闻知,昏迷于天象,以干先王之诛。”这里给羲和定下了两大罪状,一为沉乱于酒,二为昏迷于天象。三代之世对酒明文禁止,认为其能使民丧德,使君丧国。如《尚书·酒诰》篇所言:“天降威,我民用大乱丧德,亦罔非酒惟行;越小大邦用丧,亦罔非酒惟辜。”而迷于天象,实指日食(乃季秋月朔,辰弗集于房)的出现。陈经《陈氏尚书详解》言:“古人以天时为重,以酒为禁,羲和掌天地四时之官,《尧典》一篇首举命羲和之事,至此日食不知,而遂至于六师讨之。又况禹恶旨酒,自周以来群饮则杀,深见古人之禁酒甚严。羲和废时乱日之罪,原于沉湎之故,其犯此禁也亦重矣,故王朝九伐之法不得而赦。”[13]123由是可知,此两条罪状足以致羲和死罪。然而,事实并非如此,其中却有一段不为人知的隐情。《尚书·五子之歌》言:“太康尸位,以逸豫灭厥德,黎民咸贰。乃盘游无度,畋于有洛之表,十旬弗反。有穷后羿,因民弗忍,距于河。”孔颖达《尚书正义》便直解为:“距太康于河不得入国,遂废之。”后又说:“仲康不能杀羿,必是羿握其权,知仲康之立,是羿立之矣。计《五子之歌》,仲康当是其一,仲康必贤於太康,但形势既衰,政由羿耳,羿在夏世为一代大贼。”于是我们易知派胤征羲和者,并非仲康,实是谋权篡位之后羿也。“羲和为日官”[14]19,因何沉湎于酒,又怎会废时乱日呢?正如郑方坤《经稗》所言:“仲康征羲和,谓仅诛其旷职,非也。千古簒国之贼自羿始,先操废立之权,渐成簒国之势,如莽、如操、如懿,莫不皆然。”[15]580而詹子庆在《夏史与夏代文明》一书也中明确指出:“太康之后,即后羿代夏之时,羲、和二氏不忠于后羿。”[16]112是不忠于后羿这个乱臣贼子,而并非不忠于夏朝。后羿篡权夺位,羲和不屑为贼效力,故以酒搪塞,谁料日食出现,引发了羿派胤候征伐的事件。《尚书·胤征》虽实录胤征之事,却未言内情,才使得忠臣蒙冤。当然,历史总不缺少慧眼的学者,他们早已道出了羲和的正直人格,如:

羲和贰于羿而忠于夏。[17]140——《东坡书传》

余窃谓羲和先推历数,已知篡羿将有不君之心,而其影像将着见于日食。故心思口计,身为夏臣不若以酒自污,不当复为贼臣修举职事。[18]286——《尚书精义》

羲和守正之官,不肯为羿颁历,羿故诬以淫湎,命胤征之。[19]28——《太炎先生尚书说》

由上可知,羲和以酒推托,不为贼颁历,使得后羿恼怒,以嗜酒与日食为借口,发动了征羲和的战事。羲和忠心耿耿,刚正不阿,一身正气,若非苏轼、黄伦、章太炎等智者出现,不知千年冤案何时才能大白于天下。

三、后羿射日神话之源与流

后,诸侯之称;羿,善射之号;射,通斁,厌恶之

①本文所有引用《尚书》的文字,皆采自2007年上海古籍出版社出版的《十三经注疏·尚书正义》本。义;日,代指日食。后羿射日,实指篡位的后羿厌恶日食,此乃神话之源。前文已言,后羿篡权之时,有日食出现。而日食的出现在先民看来是不祥的现象,于是才会发生“瞽奏鼓,啬夫驰,庶人走”的状况。时人恐惧日食,认为是国家有难、奸臣篡权之兆。此种观点史书亦有记载:

至于大水及日蚀者,皆阴气太甚而上减阳精。以贱乗贵,以卑陵尊,大逆不义。[20]619——《说苑》

京房《易占》曰:“日食,乙酉,君弱臣强。”[21]187——《晋书》

既然日食的出现,有以贱乗贵,君弱臣强之说法,那么篡权大贼后羿岂能忍受,于是其厌恶日食(所带来的流言)也就顺理成章了。而“射日”之“射”,实与“斁”通。朱骏声《说文通训定声》:“射,假借为斁。《周语》‘无射,所以宣布哲人之令德。无射者,无厌也。”[22]449又郝懿行《尔雅义疏》曰:“射,斁之假音也。射,古音序,又音舍,转音石,又音亦。故射、斁二字,经典假借通用。”[23]74同样,朱起凤先生在《辞通》中亦言:“射字古有树、豫、石、亦四音。音亦者,《诗·车舝》是也,为厌斁之意。《中庸》引《振鹭》‘在此无斁,作射。”[24]336可知,古“射”与“斁”通,为厌恶之意。国贼后羿因谋权篡位而厌恶日食之流言,为稳定民心,便以沉湎于酒为借口,嫁祸不为其颁历的羲和,从而发动了派胤候征伐的战争。此种行径与曹操之杀王垕、司马昭之杀嵇康又有何异?羿为千古大贼,后羿射日最初便是描述后羿厌恶日食这一历史事实的,这是神话的源头。后来由于后羿为射官,羲和为掌日之官,作战又以弓箭为武器,故将羿派胤候征伐羲和之事演化为羿射杀羲和,即后羿射日的故事。这依然是历史事实,而非传说。直至《山海经》《淮南子》等子部作品出现,后羿成了英雄,射日成了传說,于是美丽的神话也就成了人们心中的定格。

而关于神话中出现反常的十日,实是指天干混乱、历法失常的日食。朱熹说:“此十日,本是自甲至癸耳,而传者误以为十日并出之说。”[25]393甲至癸,即指十天干也。王力在《中国古代文化常识》中说:“古人用干支纪日。”[26]34例如《楚辞·哀郢》“出国门而轸怀兮,甲之晁吾以行”中便只有天干,而无地支。《尚书正义》曰:“日以甲乙为纪”;《书集传》亦云:“辛壬癸甲,四日也。”[27]36可见,十日实为纪日的十天干。历法失常,天干混乱,日食出现,于是便有了十日并出的神话。又从羿嫁祸羲和不颁历导致日食与羿派胤候射杀羲和的事实中演化出羲和生十日的传说与后羿射十日、中其九日的故事。此为神话之流,不过是历史的神话化罢了。

四、后羿射日之文化内涵

从历史到神话,后羿形象发生了巨大的转变,即从窃国大贼演变为民族英雄。这里包含着中华民族普遍的民众心理与固有的文化精神。首先,英雄崇拜心理的凸显。当人们遭逢磨难、遇到挫折的时候,便会出现一种对英雄的渴望心理以求其能帮助自己渡过难关。从神话传说中的观音菩萨、济公活佛到小说世界的张翼德、鲁智深,皆是如此。而三代之世,百姓以农事为生,从《诗经·七月》中便可看出农民生活之艰辛。若遇上干旱,人们便很难温饱了。《尚书·说命》言:“若岁,大旱”;《诗经·云汉》曰:“旱既太甚。”由此可见,干旱在先秦时期是一种频发的自然灾害,它直接影响到庄稼的收成和百姓的生活。人们看到炙热的天,仿佛空中有十个太阳一般,煎熬着人类。于是他们想到了善射的后羿,拯救人民于酷热中的英雄便应运而生了。这是一种英雄崇拜的心理,毋庸置疑。其次,民族融合趋势的展现。中国有56个民族,民族团结与融合一直都是每个华夏儿女的心愿。后羿非中原人氏,而是东夷之人。《左传》云:“昔有夏之方衰也,后羿自鉏,迁于穷石,因夏民以代夏政。”[28]817而据《中国历史地图集》可知,有穷在济南附近,距离帝丘遥远,为东夷之地。今人或以为是山东德州,皆指东夷之处。中华民族向来有着一种伟大的包容精神,民族间暂时的敌意会在不经意间被化解。有穷后羿若是国贼自然会对民族融合造成不良的影响,于是在民族交往、融合过程中,敌意消失,国贼变成了英雄。最后,和平安定愿望的表达。中国古代有三纲五常之说,君为臣纲是其首要纲目。君臣应是相互依赖、相互扶持的,若臣有二心,国家必然不得安宁。如《尚书·洪范》所言:“惟辟作福,惟辟作威,惟辟玉食。臣无有作福、作威、玉食。臣之有作福、作威、玉食,其害于而家,凶于而国。”因此,从道德情感角度出发,世人不需要叛臣后羿。只有将国贼化为英雄才会有利于国家的统治,有利于君臣和谐的相处。再者,弓箭作为武器,是为了国家稳定、为了人类和平的,怎可用作叛乱造反的工具呢?与其让后羿用弓箭射杀忠臣羲和,不如让他用弓箭射掉多余的太阳更符合民众心理。这是一种君臣和谐的需求,也是一种民众反战心情的流露。《尚书·武成》说:“偃武修文,归马于华山之阴,放牛于桃林之野”,正为此意。人与人,人与自然,皆需和谐相处。这是人们和平安定愿望的表达,也是后羿射日文化内涵的终极归属。

从国贼后羿厌恶日食之流言,到其嫁祸羲和以安定民心。从派胤候征伐、射杀羲和,到射日神话的出现。虽是历史的神话化过程,却也经历了许多复杂的变化。不过,历史总有真相大白的一天,《尚书·胤征》篇的冤案会得到平反,射日神话的真正源流也会清晰可见。这,也是历史的必然。

[参考文献]

[1]郭庆藩.庄子集释[M].王孝鱼,点校.北京:中华书局,1961.

[2]洪兴祖.楚辞补注[M].北京:中华书局,1983.

[3]纪昀.钦定四库全书总目[M].北京:中华书局,1997.

[4]邢云璐.古今律历考[M]//文渊阁四库全书:787册.台北:台湾商务印书馆,1986.

[5]王心湛.山海经集解[M].上海:广益书局,1936.

[6]杨慎.丹铅馀录[M]//文渊阁四库全书:855册.台北:台湾商务印书馆,1986.

[7]方以智.通雅[M]//文渊阁四库全书:857册.台北:台湾商务印书馆,1986.

[8]段玉裁.说文解字注[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8.

[9]洪兴祖.楚辞补注[M].北京:中华书局,1983.

[10]朱熹.四书章句集注[M].北京:中华书局,1983.

[11]林之奇.尚书全解[M]//文渊阁四库全书:55册.台北:台湾商务印书馆,1986.

[12]张尚瑗.三传折诸[M]//文渊阁四库全书:177册.台北:台湾商务印书馆,1986.

[13]陈经.陈氏尚书详解[M]//文渊阁四库全书:59册.台北:台湾商务印书馆,1986.

[14]王先謙.尚书孔传参正[M].北京:中华书局,2011.

[15]郑方坤.经稗[M]//文渊阁四库全书:580册.台北:台湾商务印书馆,1986.

[16]詹子庆.夏史与夏代文明[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2007.

[17]纪昀.钦定四库全书总目[M].北京:中华书局,1997.

[18]黄伦.尚书精义[M]//文渊阁四库全书:58册.台北:台湾商务印书馆,1986.

[19]章太炎.太炎先生尚书说[M].诸祖耿,整理.北京:中华书局,2013.

[20]刘向.说苑[M].卢元骏,注译.天津:天津古籍出版社,1997.

[21]房玄龄.晋书[M].长春:吉林人民出版社,1995.

[22]朱骏声.说文通训定声[M].北京:中华书局,1984.

[23]郝懿行.尔雅义疏[M].台北:台湾商务印书馆,1934.

[24]朱起凤.辞通[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2.

[25]朱熹.楚辞辩证[M]//文渊阁四库全书:1062册.台北:台湾商务印书馆,1986.

[26]王力.中国古代文化常识[M].北京:世界图书出版公司,2008.

[27]蔡沈.书集传[M].南京:凤凰出版社,2010.

[28]杜预.春秋左传集解[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77.

【责任编辑卢春艳】

猜你喜欢
冤案文化内涵
聚焦张玉环冤案
躲在床下的冤案
墨江哈尼族扭鼓舞的文化差异性研究
浅谈对传统紫砂的认识
马克思主义的文化观及其现实意义
英汉动物词汇文化内涵的对比分析
浅谈法语习语的文化内涵
“制造”杀人犯
操控明宫三大冤案的女人
测谎仪协助平反“呼格冤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