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力资源管理新理念:全员参与

2015-05-30 22:09林鹏李韬
河北大学学报·社科版 2015年1期
关键词:爱情观人力资源管理

林鹏 李韬

中图分类号: G719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6378(2015)01-0151-02

DOI:10.3969/j.issn.1005-6378.2015.01.030

在市场多元化和国际化不断升级的背景下,越来越多的企业开始集团式发展,传统的人事管理方式,即仅依靠人力资源部门无法对大量的员工进行高效地人力资源管理,容易导致管理不全面、培训不彻底、考核不深入等问题,为更好地“引得进,用得好,留得住”人才,传统的人事管理方式急需转变。在由传统人事管理向现代人力资源管理转变的过程中,越来越强调人力资源管理不仅仅是人力资源部门的事情,而是各层各类管理者的共同职责。在人本管理时代倡导“以人为本”的今天,人力资源管理越来越重视普通员工的参与,这就是全员参与式人力资源管理,即:为更好地协调企业发展和员工自身发展的关系,通过全体员工主动认识、主动参与人力资源管理的一系列过程,调动员工的积极性,更好地挖掘员工的潜能,以进一步提升人力资源管理的效能。

一、采用全员参与式人力资源管理的必要性

1.人力资源管理的全面性。传统人事管理向人力资源管理的转变,不仅仅是形式的变化,也包括了管理理念和管理方法的转变,这是一种质的超越。从传统人事管理的特点来看,人事管理工作只需要人事部门就足以完成,而不需要高层管理者、中层经理和员工的支持、合作,这种情况下人事部门并不足以保证企业战略的有效实现。从人力资源管理的效能来看,它已经从执行部门转变为决策部门,已经成为企业战略目标的服务者和支撑者。在这种情况下,人力资源管理工作的点点滴滴都关系着企业的生死存亡。因此,人力资源管理的利益相关者都应该参与到人力资源管理工作中,而在企业内部人力资源管理的利益相关者正是高层管理者、中层经理、人力资源部门以及普通员工。

2.人力资源管理对象的差异性。人力资源管理的对象是人以及人的素质能力,这与其他企业职能的管理对象截然不同。人力资源具有很大的能动性,不同于物品,可以不用理会管理对象的想法和意见。但在人力资源管理过程中,必须关注员工的意愿和想法,体现他们的权利。人力资源还存在的很大的差异性,不能采用“产品管理”那样的批量模式,而只能就某一类别采取相同的管理方法。美国康内尔大学的Snell教授也对人才进行了分类,他将一个企业的人才分为核心人才、独特人才、辅助型人才、通用型人才。不同类型的人才具有不同的特点,因此,应该采用不同的工作方式和雇佣方式。人力资源的这种能动性和差异性的特点,决定企业在进行人力资源管理政策制定与执行的过程中,必须重视员工的想法,分层分类,而这些都需要员工的参与才能实现。

3.人力资源管理内容的丰富性与复杂性。人力资源管理是服务于企业战略目标的一个完整的职能,是一系列管理环节的综合体。与传统人事管理相比,现代人力资源管理工作的内容更加丰富和复杂。人力资源管理工作的主要业务内容有:人力资源战略规划、职位分析与职位评价、员工素质模型的建立、人力资源的获取与再配置、企业绩效管理、薪酬设计与薪酬管理、人力资源培训与开发、员工职业生涯规划、劳动关系维护、员工的退出管理、员工健康与安全管理等。传统人事管理模式已经不适合人力资源管理如此丰富与复杂的工作内容。单靠人力资源部门一己之力断然无法完成,而且这么丰富的内容牵涉到企业的方方面面,各层各类管理者和普通员工都应该负有相应的责任。因此,人力资源管理工作必须由高层管理者、中层经理、人力资源部门和普通员工科学分工、共同合作来完成。

4.人力资源管理的原则性。“以人为本”是人力资源管理的根本原则,也是科学发展观的核心理念,在企业中就要求人力资源管理工作要关心员工、善待员工、为员工的利益着想、努力改善员工的条件待遇。贯彻“以人为本”思想的措施有很多,如彭剑锋教授曾提出“员工是客户,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的新职能就是向员工持续提供客户化的人力资源产品与服务,这些产品与服务主要有:共同愿景、

收稿日期:2014-10-12

基金项目:2014年度河北省社会科学基金项目(HB14SH036)价值分享、人力资本增值服务、授权技能和支持与援助”[1]。从营销的角度来讲,为员工提供的这些产品与服务必须要站在员工需求的角度,应该让员工更满意。而要想做到这些就需要员工的参与、高层管理者的支持、一线经理的配合和人力资源部门的执行。

二、全员参与式人力资源管理的理论基础

1.社会人假设。该假设是由美国心理学家梅奥于20世纪30年代在霍桑实验后提出。该假设认为在社会上活动的员工不是各自孤立存在的,而是作为某一个群体的一员有所归属的“社会人”,人的工作是以社会需要为动机,人们希望管理者能够满足自己的社会需要和自我尊重的需要[2]。因此,让员工在不同程度上参与企业决策的研究和讨论正可以满足这一需要。麦格雷戈也认为,在适当的条件下采取参与式的管理,鼓励人们把创造力投向组织的目标,使人们在与自己相关的事物的决策上享有一定的发言权,为满足他们的社会需要和自我尊重需要提供了机会。因此,根据“社会人假设”理论,在人力资源管理方面,如果让员工全面参与进来,赋予其职责,且充分尊重员工的有关建议和其他行为,会大大调动员工的工作积极性,有效提升人力资源管理效果的同时,极大地促进企业提高效益。

2.协同理论。协同理论是20世纪70年代在多学科研究基础上逐渐形成和发展起来的,是系统科学的重要分支理论。协同论主要是研究远离平衡态的开放系统在与外界有物质或能量交换的情况下,如何通过自己内部协同作用,自发地出现时间、空间和功能上的有序结构。协同论认为,在一个复杂的大系统中,尽管各个小系统的属性不同,但是各个子系统之间是相互合作与相互影响的[3]。根据这一理论,如果将企业的人力资源管理工作理解为一个复杂的大系统,那么从责任主体角度而言,可分为高层管理者、中层经理、人力资源部门和普通员工四個子系统。只有这四个子系统相互合作、相互作用,人力资源管理工作才能得以有序进行。

河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5年第1期 三、实现全员参与式人力资源管理的关键点

全员参与式人力资源管理只是一种管理理念,实现这种管理理念可以有很多种方式,如中国广东核电集团有限公司通过构建人力资源管理系统平台来实现这一理念。然而,对这一理念的实现模式并没有一个统一的模板,因此在此只探讨全员参与式人力资源管理的一些关键点。

1.明确责任主体的职责。全员参与式人力资源管理的主要责任主体包括:公司高层管理者、中层经理、人力资源部门和普通员工。在管理过程中,应该要明确不同的责任主体所承担的主要职责。高层管理者要从战略角度把控人力资源管理的发展,承担起首要责任,因此其角色定位应该是人力资源战略、政策的制定者、人力资源队伍的建设者。中层经理是连接基层与高层的桥梁,他们最能体现下属员工的需求及状况,因此其角色定位应该是人力资源部门的合作者、人力资源政策的执行者、人力资源管理氛围的营造者[4]。人力资源部门是人力资源管理工作的枢纽,他们是人力资源管理政策的制定者和执行的监督者,应该将自己由行政部门转化为决策部门,体现战略伙伴、专家顾问、员工服务机构、变革推动机构四种角色。普通员工是人力资源管理工作的最后一站,他们在进行自我开发、自我约束的前提下,应该时刻反馈人力资源政策的缺陷,提出建设性的意见。

2.加强专业培训。人力资源管理工作涉及到企业的各个层次,但是企业中并不是每个人都理解人力资源管理及其重要性。应该通过各种方式宣传全员参与式人力资源管理的理念,并通过各种培训工作普及人力资源管理的基本模块和基础知识,让高层管理者、中层经理和普通员工真正体会到人力资源管理工作的重要性。这不仅可以让各个层次的人员明晰自己的职责,也可以提升他们参与人力资源管理的积极性和能力。

3.构建顺畅的沟通机制。全员参与式人力资源管理跨越三个层次、关乎四个群体的利益。在这种理念下,沟通的流向不仅有自上而下的沟通,还有自下而上的沟通,甚至还应该有水平间的沟通[5]。这么复杂的沟通过程必然要求沟通渠道的畅通,否则任何沟通上的障碍及不对称均会对人力资源管理的有序进行产生不良影响。比如,建立人力资源系统,由集团公司统一管理,这样可以实现各种信息汇总于系统平台上,避免信息的丢失及所产生的误解,也有利于各个责任主体随时查询。

全员参与式人力资源管理,就是要所有员工都积极参与企业的人力资源管理,这将有利于提升员工的综合素质,有利于提高企业的人力资源管理效能,有利于提高企业的效益。因而,对构建企业组织能力和实现企业目标都具有极其重要的现实意义。

[参考文献]

[1]彭剑锋.人力资源管理概论[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11.

[2]吕雅清,鞠秋云.“人性假设”与人力资源管理[J].中国市场,2008(1):50-51.

[3]葛小凡.社会协同论初探[J].系统辩证学学报,2004,12(1):56-58.

[4]姚晓庭,贾菱,赵倩子.全员人力资源管理问题研究[J]. 现代经济信息,2011(18):50.

[5]王建伟.国内全面人力资源管理相关研究综述[J].中国集体经济,2011(25):122-123.

【责任编辑卢春艳】河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5年第1期

当代大学生爱情观现状及教育对策

马骎

(河北交通职业技术学院 基础教学部,河北 石家庄050035)

中图分类号:G645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5-6378(2015)01-0153-02

DOI:10.3969/j.issn.1005-6378.2015.01.031

一、当代大学生爱情观的特征

长期以来,大学生恋爱问题始终是困扰高校思政教育工作的一个突出问题,如何正确对待这个问题,并寻求新思路对此加以解决,是大多数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者们不能回避的课题。在这里笔者将对目前大学生恋爱的一些现状和原因进行分析,并提出教育对策,以此对大学生爱情观的树立加以引导,进而解决相应问题。

为全面把握当代大学生的爱情观的现状和特征。2012年10月,笔者在河北省、河南省部分高校开展了“当代大学生爱情观认识”的座谈会,座谈会采取问答交流的形式,统计了来自河北农业大学、邢台学院、河北大学等15所大学的3000名学生的恋爱观点。

1.大学生对待爱情自主积极

93%的同学表示,在选择恋爱对象时希望通过自己追求和接触的方式自主恋爱;支持家人亲戚介绍恋爱的仅占5%;2%的同学表示无所谓,一切随缘。在谈到自己的爱情问题上受谁的影响较大时,63%的同学认为爱情是一种自我型的感情,重点会考虑自己的感受;27%的同学可能会考虑朋友或者家人的建议;10%的同学表示还没有做好考虑这方面问题的准备。当代大学生在面对爱情的问题上,大都以主动积极的精神面貌出现,希望通过自己的接触来认识对方,认为这样更容易找到志同道合的朋友,進而发展成为男女朋友。这既是当代大学生受教育水平的不断提高的整体自信度的提升,同时也是时代发展的外向表现型的体现。

2.大学生对待校园爱情持肯定态度

对于是否认可校园恋爱的问题时,95%的同学认为这是正常现象,应当正确引导;仅有3%的同学认为大学生恋爱纯粹是浪费时间;另外2%学生认为大学生恋爱没错,但是自己对此没有具体的看法。从中可以看出,98%的学生都或多或少对大学生恋爱有过认真的思考并持肯定态度。大学生恋爱日益成为大学生活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扭捏躲藏的爱情时代已经一去不返,大学生恋爱现象越来越普遍化、公开化。

3.大学生的恋爱观较为积极向上

73%的学生认为恋爱有利于大学期间的成熟与进步,对于自身的责任感和处事能力是一种锻炼和考验,比较倾向于双方互补与共同支持下的进步;26%的学生希望自己的恋爱对象是积极向上的;1%的学生认为无所谓。大学生普遍在主观上对爱情持有积极向上的态度,并且希望在这个过程中获得成长。积极向上的恋爱观,有利于大学生人格的完善与个人进步。

4.大学生恋爱趋向理性化

近年来大学生恋爱有向高年级发展的趋势,调查中,36%的学生表示不希望在大一、大二恋爱,更希望在互相了解的前提下进行恋爱。这一情况表明,当代大学生更愿意用综合性、长期性的眼光来看待个人感情问题。爱情本身就是一个双方情感交流的升华体,需要人不断的对其进行思考认识,理性看待爱情问题,是一种责任感和成熟性的表现。

二、当代大学生爱情观存在的主要问题

1.对于爱情的理解程度不够高

57%的学生对爱情的态度是“不太清楚”;36%的学生明确表示“不是很清楚”;仅有7%的学生对爱情表达了自己的看法。大部分学生对爱情的理解往往来自于言情小说或者电视节目,这导致了当代青年学生的思考日益减少,一味的信息接收使得大部分学生对属于自己的情感并不了解,往往提取甚至效仿这些信息源表面的体现来指导自我情感。

收稿日期:2014-12-16

2.對校园爱情未来感到迷茫,忠诚度不够高

仅有4%的学生表示高校恋爱的对方应当走向婚姻;78%的学生认为在大学中恋爱只不过是彼此有个照应和依靠。在问及“家人反对情况下如何做”的问题时,90%的学生选择“视情况而定”或者“听从家人的意见”。大学校园的开放性环境和大学生活的整体的思维开放性,使得大学生对于西方思想的和社会思想的接收量迅速加大。但同时,处于青年时期的大学生的整体人生观却没有完全形成,使得在处于各种思想交融的环境下的当代大学生对爱情充满了迷茫,并不十分确定双方在今后该何去何从。

3.社会现实导致爱情信任度不够高

76%的学生在对爱情的信任方面认为“未来充满了不确定因素”;93%的学生表示了对未来毕业工作或者继续深造,以及家庭原因或者地区分离的担心与考虑。大学生仍然处于深造学习的过程中,并没有完成从学生的身份中脱离出来,并不是一个全面的“社会独立人”。对于爱情和婚姻的严肃性和责任感并没有完全认识和建立,在面对未来一些不确定因素、处理一些突发性或意外性事件时,显得手足无措、不知所以,导致双方的信任基础缺失。

三、加强大学生爱情观教育的对策

1.帮助大学生正确认识爱情的本质

爱情是一对男女基于一定的社会基础和共同的生活理想,在各自内心形成的相互倾慕,并渴望对方成为自己终身伴侣的一种强烈、纯真、专一的感情。爱情的本质是人类的一种高贵的、神圣的情感,不可能在一面之间,寥寥几分钟可以产生的,一见钟情的爱情是不具有真实性的。当代大学生在处理爱情方面要正确把握自己的态度,爱情是自然的,同时也是自由的、归一的,任何功利性和强迫性的爱情都将是不完整的。“只求曾经拥有、不求天长地久”的爱情观也是跟爱情本质相违背的。可以说,没有理解爱情本质的爱情,不能称之为真正的爱情。

2.引导大学生在爱情中自我人格的完善

爱情往往是一种真实爱恋感情的给予,这种给予是一种情感充盈的给予,爱情双方的心里都是包含一种给予的欲望,渴望有人来收容它,理解它,于是便产生了爱情。可以说,一个精神匮乏的人的精神世界里,是不太可能存在爱情的。在真正的恋爱过程中人们会树立一种爱的包容与给予的人格,这种人格的形成将会使个人在今后的人际交往过程中更多的运用包容和给予的情感,有利于人际关系的更加和谐。

3.强调大学生重视传统伦理道德

鼓励大学生多阅读关于古代伦理道德的书籍,学习传统伦理道德的精华,帮助构建自己正确的爱情观。比如,《诗经·国风》就给我们展示了一个人类美好、纯真的情感世界,折射出了东方青年那纯正、健康的爱情观。这些诗歌不仅表现出了对人生命本体的尊崇和对人的个体价值的强烈诉求,而且还表现出了当时人们对爱情的高尚理解和对爱情的热烈健康的追求,感情上都是率真、诚挚、热烈、淳朴、健康的,是人类真实情感的自然流露。这对于引导大学生认识爱情,端正对于大学校园爱情的态度,树立正确的爱情观具有重要启示作用。

4.引导大学生正确认识恋爱的道德责任

苏霍姆林斯基曾说:“爱情首先意味着对你的爱侣的命运、前途承担责任……爱,首先意味着献给,把自己精神力量献给爱侣,为他(她)缔造幸福。”大学生恋爱应尊重人格平等,自觉承担责任,文明相亲相爱,不能错置爱情的地位,不能只重过程不顾后果,不能因失恋而迷失人生方向。对于大学生来说,处理好恋爱中的各种关系,是对爱情的祝福,也是对自己的祝福,更是对未来人生的祝福。

[参考文献]

[1]高婷亭.弗洛姆《爱的艺术》对高校大学生爱情观教育的启示[J].科技信息,2011(23):151

[2]陈晶,王海萍.团体辅导对大学生恋爱观教育效果的实证研究 [J].教育导刊,2006(2):33

[3]刘舒敏.当代大学生恋爱现状分析与对策[J].教育与职业,2007(29):174

[4]李兵.浅析90后大学生爱情观现状及教育策略[J].学周刊,2014(2):11

[5]苏红.大学生婚恋观结构、特点及影响因素研究[D].西南大学,2006.

[6]邓验.当代大学生恋爱现状及对策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2009.

【责任编辑王雅坤】c

猜你喜欢
爱情观人力资源管理
人事档案管理在人力资源管理中的作用
人力资源管理促进企业绩效提升
企业人力资源管理
海外并购中的人力资源整合之道
GIS在森林资源管理中的应用
为健康中国提供强大的人力支撑
西门庆的爱情观浅议
论柳永情词中的爱情观
浅析李清照爱情观
《红与黑》的主题意义与爱情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