邹思思
摘 要:本文根据国家对中职德育教学的要求,反观中职德育课堂的现状,尝试在德育课堂中应用行动导向教学法。这一教学理念的导入旨在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使学生主动融入课堂,培养学生掌握正确的学习方法,提高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实现德育课堂的有效开展。
关键词:行动导向教学法;中职德育课;应用
行动导向教学法是上世纪80年代德国职教改革的成果,并已成为现代职业教育的主流发展趨势。行为导向教学法是学生同时用脑、心、手进行学习的一种教学法,强调从教学生“学会学习”目标出发,使职业教学从注重“教法”转到注重“学法”,将学生的学习与学生发展密切结合起来。采用师生互动型教学模式进行教学,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是活动的引导者,为提高德育课教学的有效性提供了巨大的推动力。
一、以情境教学激发学生以情促思
情境教学法是指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有目的地引入或创设具有一定情绪色彩的具体场景,以引起学生一定的态度体验,从而帮助学生理解教材,并使学生的心理得到发展的教学方法。
如在学习“征税与纳税”这一单元时,结合学生的专业和生活设定了本节课的主人公:一名公司会计——小乐,以她在生活和工作中遇到的一系列税收问题作为情境依托,引导学生学习。首先通过微博晒工资单这一情境导入新课主题,激发学生的积极性,使其主动参与课堂。接着以小乐在买车、吃饭和工作过程中碰到的一系列问题情境让学生在帮助主人公解决问题的同时主动探究新知,发挥了学生的课堂主人翁作用,真正落实三维教学目标。另外,在运用情境教学时也要注意情境的时效性,否则学生照样不能主动地融入课堂,这就要求教师平时要积极地关注国内外发生的事件,充分整合利用。如在学习“走进国际社会”一课时,以当时发生的利比亚战争事件和学校举办的知识达人赛为背景,创设系列情境,让学生通过对利比亚战争发生的缘由、战争各方情况的分析,直观全面地了解国际关系和主权的相关知识,既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又培养了学生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
通过创设情境,让学生走进生活,体验、感悟新知,能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让课堂更有活力,感受到生活处处有德育知识,德育课是真实有用的。同时,也形成了教学相长的良好氛围,师生情感在不知不觉中加深了。
二、以案例教学引导学生以案探知,培养能力
案例是教学内容的依托和出发点。中职学生学习积极性相对较弱,一遇到理论知识就会产生畏难、抵触情绪。而将案例材料和教材知识点相结合开展教学活动,能唤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帮助学生理解枯燥的理论知识,实现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跨越,对案例的综合剖析又促进了学生学习能力的提升,激发了学生的情感,增强了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比如:在学习“青春拒绝犯罪”一课时,在课堂上呈现了典型的青少年犯罪案例“药家鑫案”,通过对真实案例从浅至深的逐步剖析探究,使学生思维处于活化状态,全面理解犯罪的相关知识,落实知识目标,指导学生追根寻源,进行探索,激发学生的自信心和参与的热情,使课堂充满生命力。情感气氛的渲染,触及了学生的心灵,拨动了学生内心的真实情感,升华了学生的情感价值观,使他们深刻认识到犯罪带来的危害性,自觉树立法制意识,远离犯罪,积极预防犯罪。
三、以引导文教学帮助学生化抽象为直观
引导文教学法是指借助于预先准备的引导性文字,引导学习者解决实际问题。引导文教学法需要配套的引导材料,可以是有关的关键性问题,也可以是展示样图,还可以是材料或工具,更可以辅以讲解或文字说明的材料。
基于德育学科的特点,德育课堂引导文教学法主要还是依托文字性材料。德育课的理论知识比较抽象和深奥,而中职学生的理解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较弱,对理论知识的理解总是一知半解。由此,在教学过程中,我们就可引用经典的文字材料作为引导材料,帮助学生简明直观地理解抽象的理论知识。如在哲学课堂中,哲学原理比较抽象,若只靠单一的字面理解讲授知识,学生很难理解其中的含义,久而久之,学生就会对哲学课产生畏难和抵触情绪,影响课堂教学效率。作为一个有着浓厚文化底蕴的国家,我们有很多成语典故、寓言、谜语、歇后语、名人名言、诗歌等文化素材,这些素材都蕴含了丰富的哲理思想,教师在讲授哲学知识时就可适当地引用这些材料,让学生从对材料的解读当中直观地理解、感悟知识。譬如:在讲授“整体与部分”的关系时就可引用“一着不慎,满盘皆输”,“牵一发而动全身”等成语,在讲授主要矛盾知识时可引用“打蛇要打七寸”“擒贼先擒王”“牵牛要牵牛鼻子”等俗语,让学生对成语和俗语中蕴含的寓意进行解读,掌握抽象枯燥的哲学知识,这样既提高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又能锻炼学生联想、综合抽象和分析概括的能力。
总之,行动导向教学法充分体现了将学生作为课堂教学的中心,引导学生在轻松的环境氛围中主动探究知识,在行动中学习,在行动中体验感悟的新课程理念,真正做到理论与实际相结合,促进学生综合能力和职业素养的培养,真正实现有效性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