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视操作在认识图形中的重要作用

2015-05-30 15:16:15窦晓丽
课堂内外·教师版 2015年10期
关键词:学具长方体动手

窦晓丽

【摘 要】 在认识图形的教学中,学生动手操作能力很重要,我们要为学生提供更多动手操作的机会,借助操作引导他们主动参与探索,并引导学生及时抽象和概括,培养学生积极探究、主动获取知识的能力,从而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关 键 词】 操作;图形认识;教学;数学

“让学生在生动具体的情境中学习数学”。数学课堂上要有学生能充分从事数学活动的时间,动手操作是学生数学学习的一种重要方式。因此,引导学生开展操作交流成为新课改下数学课堂的热点,而在认识图形的过程中,学生的动手操作则显得更为重要。

儿童的动作思维占优势,他们的智慧出在手指尖上,现代数学论认为:“要让学生去动手做科学,而不是用耳朵听科学。”科学家的认识过程是一种产生新知识的过程,而小学生的认识过程则更是一种再生产知识的过程。因此,要根据小学生的年龄特点和认识规律,积极创造条件,引导他们通过学具等操作活动参与知识的形成过程,在学习知识的过程中,培养能力,发展思维。本文就操作活动在认识图形教学的作用及如何指导学生利用学具操作提高学习效率,培养学生多种能力来浅谈几点做法。

一、利用动手操作,激发学习兴趣

动手操作既是学生认识图形的一种重要途径,又是促进学生积极参与,提高兴趣的重要方法和手段。小学生好动,富有好奇心和求知欲,注意力持续时间短,对他们来说,动手是一种乐趣。课堂上,巧妙安排学生动手操作,使所有的学生都能自己动手操作,可以激发他们参与学习的兴趣,唤起学生的求知欲望。低年级学生年龄小,具有爱玩、爱动等特点,我充分利用学生手中的学具,让学生动手摸一摸、摆一摆小木块、实物卡片以及一些实物等学具,给学生提供动的机会,提高他们的学习兴趣。

如在讲“认识图形”这部分内容时,在课前准备好各种图形,上课时,我让学生通过观察手中的长方体、正方体、圆柱体和球体,体会出这些立体图形的特征。利用手中的各种图形任意拼摆,每位学生都被手中的各种学具吸引着。在拼摆的过程中,学生的想象力得到充分的发挥,普普通通的学具经过他们的组合变成了“小汽车”“大轮船”“小房子”“机器人”“生日蛋糕”“我的宝剑”等精美的图案,听他们的讲解更是精彩。学生在操作学具的过程中,既增加了对所学图形的认识,动手能力得到培养,又充分发挥了学生的想象力,真是一件“一举多得”的好事。孩子们始终是饶有兴趣地操作活动,愉快地掌握了所学知识,使学习变得自然、轻松、高效。

二、利用动手操作,培养合作意识

数学教学过程是师生之间、生生之间交往互动与共同发展的过程。教学的本质就是“沟通”与“合作”。 在小学阶段就应该注重培养学生之间团结、协调、合作共事的意识。课堂中的动手操作绝大部分是需要通过几个人的相互配合完成的,这也就在操作中自觉地培养了学生之间合作、协调的精神。如在教学体积(容积)单位时,为了使学生明白1L与1000ml的关系,让学生分组把100ml水倒入1L的量筒中,看可以倒几次?同学们有的倒水,有的看刻度,有的记录数据,同学之间互相合作,相互交流,不自觉地培养了学生合作的学习习惯,让学生们敢想、敢问、敢说,形成积极的思维碰撞。

三、利用动手操作,促进思维的创新

小学生的思维正处在具体形象思维向抽象逻辑维发展的过渡阶段。教师要设置让学生参与动手操作的情境,激发了学生参与的热情,给他们操作学具的机会。通过动手摆一摆、拼一拼,体会操(下转47页)(上接45页)作、探索、发现答案的乐趣,在思维的发散过程中萌发创新的灵感。如在教学“长方体的认识”时,教师让学生动手操作,有的学生将牙膏盒的面剪下来比较;有的学生在纸上描出长方体的各个面进行比较;有的学生用直尺量长方体的棱长……学生通过剪一剪、量一量、画一画、比一比、说一说等实践活动,初步了解长方体各个面的特征。在这一过程中,学生动手、动脑、直观感受长方体的各个面、棱之间的特点。让学生在实际操作中充分体验生活问题的生动性和解决方法的多样性,促进了他们实践能力和创新意识的发展。这样,既能提高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和数学素质,又能在活动中提高学生自主探究的本领,获得成功的喜悦。

四、引领操作的“内化”,提升操作后的反思

如果简单地把动手操作中的“动”理解为动一动、摆一摆、做一做,而忽视了学生操作过程中内在的“思维操作”活动。如果我们只是停留在实际操作的层面,而未能引导学生在头脑中建构起相应的数学对象或数学概念的心理表征,就不可能发展真正的数学思维。因此,在动手操作过程中,相对于具体的实物操作活动,我们更应强调“操作活动的内化”,用操作活化、深化学生的数学思考,真正发挥它内在的数学价值。要使操作活动最大限度地为教学服务。同样,操作后的反思也是非常关键的一环。在通过操作解决概念、计算等问题后,再引导学生对操作的目的、过程、结果和作用进行回顾,表达自己的想法和认识,能培养学生的反思习惯和反思能力,提升操作的内涵。

总之,在认识图形的教学中,学生动手操作能力很重要,我们要为学生提供更多动手操作的机会,借助操作引导他们主动参与探索,并引导学生及时抽象和概括,培养学生积极探究、主动获取知识的能力,从而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参考文献】

[1] 顾晓东. 图形认识教学中空间观念的培养策略[J]. 小学数学教育,2015(Z2).

[2] 陈琪. 小学数学图形认识课的教学方法[J]. 现代教学,2014(21).

[3] 胡广琳. 小学数学图形的认识[J]. 新课程学习(下),2013(7).

猜你喜欢
学具长方体动手
有几个长方体
表面积和体积的计算
我也来动手
拆拼长方体
拆拼长方体
动手吧,把水“洗”干净!
动手画一画
童话世界(2019年17期)2019-07-04 15:15:42
以低成本学具助力初中生物学教学
动手演示找错因
利用学具构造一道几何反例图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