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昕波
摘要:青少年运动员是我国后备体育人才的中坚力量。针对“体教”分离现象和现行训练体制所存在的矛盾,国家围绕培养体育高素质后备人才,积极大胆地进行了“体教结合”的尝试,同时,对培养和输送体育人才的体育运动学校也相应地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不但要输送具有出色体育运动成绩的运动员,更要培养出具有优秀道德品行的青少年。以道德教育于青少年运动员成长、成才、成人重要性为出发点,对教练员道德素养在青少年运动员道德品行教育中的作用进行了客观的剖析和论述。
关键词:青少年运动员 教练员 道德素养 道德品行教育
青少年体育运动学校在我国“举国体制”的竞技体育中扮演着举足轻重的角色。它是培育未来竞技体育人才的摇篮,肩负挖掘、培养体育人才,并向专业训练队输送体育人才的重要职责。我国的竞技体育后备人才培养的成功与否,直接关系到国家竞技体育事业取得的成绩和可持续的发展。因此,全面提高体校学生的道德品行,对于培养优秀的体育后备人才,是至关重要的。
一、培养青少年运动员道德素质的重要性
众所周知,青少年运动员的道德品行如何,直接关系到未来我国体育队伍的整体素质,关系到我国体育事业能否健康快速发展。对青少年运动员来说,当世界冠军、拿奥运金牌是他们的第一梦想,即近期梦想。然而成为一名不断追求道德品性和不断升华人文精神的、有素质的人,才应该是他们的终极目标。这也是包括教练、教师在内的每个教育工作者的职责所在。加之青少年运动员正处于人生观、价值观以及审美观形成和发展的关键时期。因此,道德教育于青少年运动员成长之重要,由此可见一斑。
青少年体育运动学校的学生正是处于人生观、世界观形成的青春期,无论是生理上,还是心理上亦处于“断乳”阶段。青少年运动员是根据受训项目由教练员指导训练,队里运动员的年龄层次跨度大,低年龄的运动员易受周围大龄队员及环境的影响,正因为青少年运动员特殊的心理特点,他们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意识可塑性较大。因此,体校的教练员和教师必须及时正确地引导青少年运动员向积极健康的方向发展,减少一些不良诱因对青少年运动员的影响,使其向健康的方向发展。
一直以来,青少年体育运动学校面临着既要完成高负荷的训练任务,又要完成普通学校的文化课教学目标的双重任务。“争金夺银”是体育运动学校培养运动人才的核心价值体系。一所体育运动体校办学的成功与否,取决于向上输送体育后备人才的数量,取决于在各个级别的体育赛事中取得奖杯和奖牌的多少。在这样的一种失衡标准的重压下,对青少年道德品行教育不得退居其次,成了可有可无的“鸡肋”。因此,体校的教练员往往将竞技比赛和日常训练作为自己的工作重心,从而忽略对青少年运动员的进行道德教育,偏离了“育人价值”的轨迹。大量事实证明,一旦青少年运动员脱离了道德的束缚,那么,不但会影响其训练效果和比赛成绩,更会影响其在人生道路上的发展。所以,在青少年运动员“道德”与“体育”两者关系的问题上,教练员不但要两者兼顾,培养出“德优、体优”的双优运动员,而且要始终秉承着“教之道,德为先”这一流传千年的古训。
二、教练员道德素养在青少年运动员道德品行教育中至关重要
我们知道,教练员在实施训练的过程中,不仅仅是向青少年运动员传授竞技技术,还要肩负着思想教育,人格塑造、生活管理的重任。教练员与运动员的紧密相处,使两者形成了一种互相信任,互相尊重,互相沟通的心理气氛。青少年时期的运动员,正处于英雄崇拜和好动模仿的心理行为阶段,教练员在训练课堂上的一举一动,一招一式,特别是专项技能的演示,会引起青少年运动员的强烈反响,他们会以教练员为模板而竞相模仿,教练员的语言、行为、思想都会对青少年运动员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所以教练员不仅要注意自己思想作风和言行举止,加强思想和道德的修养,而且还要注意的仪表仪态,显示出高度的榜样性。
在体校的竞技训练中,教练员的身教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教练员在训练过程中的示范动作,以教师行为呈现在青少年运动员面前的直接形象;二是在特定教学中,教练员的道德品行、意志品质、行为习惯等对青少年运动员生心理所产生的影响,具有独特人格魅力的教练员会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到青少年运动道德素质的养成。因此,作为一名青少年运动体育学校的教练员,在平时的训练中应时刻注意自己的言谈举止,仪表仪态,“身正为范”,才能为青少年运动员树立好榜样,在潜移默化中引导青少年运动员养成良好的道德品行。
不仅如此,在竞技体育训练与配合文化教学中进行道德教育渗透。以此,深化“体教结合”精神内涵,拓宽道德教育的时代外延,实现真正意义上的“体教结合”。鉴于此,对青少年运动员的道德品行教育应始终贯彻在体育训练过程中。教练员应抓住每个环节进行道德教育。笔者认为,首先,要抓住以下三个环节:一是在一般教学训练组织措施中有具体要求;二是针对队员在训练过程中可能出现的怕苦怕累、畏难胆怯等情况进行教育;三是在训练过程中面对队员偶然发生的情况,抓住时机及时教育。其次,教练员也要积极参与配合文化教师进行道德教育渗透,加强与文化教师沟通,关注每一名青少年运动员的文化学习,为培养其成为具有较高道德品行和人文涵养的合格公民奠定扎实的基础。
随着国家对“体教结合”的越发重视,竞技体育训练要与文化教学实实在在得紧密结合,国家体育总局已经出台了相关政策,并明确规定青少年运动员的竞选输送和参赛资格不再单纯依据其竞技体育成绩,文化课成绩也是重要的考量标准。因此,教练员不能拘泥于竞技体育训练,更要在训练比赛的同时关注青少年运动员道德品质,一言一行,在训练、学习、生活中抓住道德教育的契机,使德育教育取得更好的效果。
参考文献:
[1]王成.业余体校教练员应以育人为己任[J].教育研究,2009,(11).
[2]上海徐汇位育体校谋转型 全面推进体教结合发展.搜狐体育,2012-12-19.
[3]周学荣.论优秀教练员必备的思维品质[J].中国体育科技,1995,(02).
[4]祁惠玲.试论新时期基层教练员个人素质[J].福建体育科技,2003,(03).
[5]李太平.道德功能·道德价值·道德目的[J].湖北大学学报,1999,(06).
[6]鲍宇,郝焕权.关于在体校体育教学中渗透道德教育的思考[J].科教文汇,2009,(05).
[7]陈洪勇.论现代体育对教练员素质的要求[J].少年体育训练,2010,(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