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丽娟
摘要:幼儿常规的培养,是一项长期的工作。管理幼儿就如栽培小树一样。如果不对小树进行精心的管理,任其东倒西歪,树叉横生,那么小树就难以成材,只能成为火中燃物。然而,幼儿阶段是良好行为习惯培养的关键期。习惯是指由长期重复练习而固定下来并形成需要的行为方式。因此,根据保教精神,以培养幼儿良好行为习惯为切入点,从德育、智育、劳动技能方面来探讨如何培养幼儿的良好行为。
关键词:习惯 幼儿期 德育 智育 劳动技能
西方教育学者曾指出:“好的习惯比法律还正确”“习惯是人生活中最大的引路人。”那么,现代父母在教养子女的过程中,该如何培养子女的行为习惯呢?
一、德育方面
1.培养幼儿遵纪守法的习惯
幼儿好学、好动,可塑性强,正处在长知识、长身体的重要时期,这是加强普法教育的好时期。家长要起模范带头作用,做孩子们的学习的榜样。首先,要积极营造健康成长的法制环境。要通过积极宣传,在全社会营造普法的良好氛围,要开辟各类场所,为小朋友开展各种载体活动创造有利条件,培养孩子的法律意识,促进孩子健康成长。其次,要建立青少年普法的长效机制。发挥各方力量为普及青少年法制教育提供人力、物力、财力保障。充分发挥“五老”“和事佬”协会、志愿者队伍的作用,不断加强队伍建设,共同关心青少年,形成人人为青少年健康成长献爱心的长效机制。再次,要自觉养成学法守法的良好习惯。小朋友要努力认知一些法律知识,自觉遵守国家法律,弘扬社会公德,积极上进,努力学习,做学法、懂法、守法的好少年。
2.培养幼儿的文明用语习惯
高尔基说过:“语言是一切事物和思想的衣裳”。享有“礼仪之邦”称号的国度传承着五千年的文明,作为一名现代家长,在孩子的教养过程中,应注意教育他学会礼貌用语。比如,正确地称呼大人,说“谢谢、请、对不起”等礼貌用语。还有一种情况,孩子说话虽然不带脏字,但说话的态度不好,语气急躁甚至严厉。因此,家长在教养过程中要让孩子学会说话和气、举止文雅、活泼大方、形成待人诚恳、落落大方的良好习惯。
3.培养幼儿的集体意识
人的特质具有社会性。如何与小伙伴们融洽相处是孩子需要学习的一门学问。家长可以有意识地正确引导孩子与同伴的交往,并提醒孩子如何与周围伙伴友好相处的更好,要让孩子有集体荣誉感,应该多多鼓励孩子帮助别人,或为集体做事情。尽管有时,孩子所做的“帮忙”可能在大人眼中有些可笑,但切忌打击孩子的热情。家长应因势利导,支持孩子主动帮助他人,积极参与学校的各项活动。只有这样才会使孩子在潜移默化中产生集体意识,学会遇事考虑他人的感受,而不能仅仅以自己为中心。
二、智育方面
1.培养幼儿良好的认知习惯
无数事实证明了一个道理:细节决定成败,点滴铸就成功。只有从身边小事做起,才能真正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通过一件小事才最能反映出一个人的素养,所以,我们对学生的生活、学习细节上一定要自我严格要求。严格规范学生的行为举止,对于学生细小的进步的优点,一定要及时表扬,对于学生细微的错误和不良习惯,一定要即使告诫,帮助学胜改正,只有做到防微杜渐,才能让学生自觉抵制不良诱惑,养成良好的认知习惯。
2.培养幼儿良好的学习习惯
有些孩子上课的时候规规矩矩,而有些小孩子在课堂上不能安静听课,而是东张西望、心不在焉、动作不停,叫喊、讲话,当老师在说话的时候喜欢插嘴,想说什么就说什么,有些孩子自己非但不认真上课还要影响其他的小朋友,影响课堂秩序。小学一二年级是养成阶段,要让孩子逐渐养成按时休息、按时起床、按时学习等生活习惯,以适应今后紧张的学习需要。但是实际上这学习习惯的养成,同样始自孩子的幼年。为人父母者,在孩子幼年阶段,不仅要注意孩子的早期教育,更要注意激发孩子爱学习、爱看书的兴趣,这对培养孩子良好的学习习惯极为有益。
3.培养幼儿健康的心理
首先,要尊重孩子的人格,平等对待孩子,以培养孩子良好的道德情感。不论孩子有多大,他们都是实实在在的一个人,这就是说教师和家长要尊重孩子的人格,与孩子平等相处,保护孩子的自尊心,要用欣赏的眼光去看待孩子,用鼓励性的话语去真诚而积极地评价孩子。其次,积极创设独立完成任务的机会,促进孩子自我意识的养成。在适当范围内,教师和家长要鼓励孩子去承担一定的任务,让孩子拥有自主权、选择权,独立去完成。
三、劳动技能方面
1.培养幼儿良好的卫生习惯
培养孩子良好的大小便习惯其实也很重要,孩子从5、6个月起就可开始观察其要大小便时的不同表情。一般情况下,两岁的孩子就能做到定时坐盆。如果孩子大便能定时进行的话,那长大后发生便秘的症状几率会很小。培养孩子良好的卫生习惯有些细节也是要注意的。比方说,从小培养孩子养成睡前刷牙,晚饭后不吃零食这些良好的习惯,则能保持孩子牙齿清洁,避免孩子蛀牙问题的发生。这样做其实很有利于孩子的身体健康的。
2.培养幼儿的劳动习惯
现在,独生子女家庭占绝大多数。许多家长都热衷于替孩子们做他们能做的事,在这种教养方式下,孩子可能会失去自己动手的机会,进而失去做事靠自己的意识,渐渐产生了依赖性。例如,我班一位孩子生活自理能力特别差,针对这件事,我进行了一次家访。他奶奶对我说:明明是我唯一的孙子,是我的一切,我愿意为他做最大的牺牲。让他自己做事人太小了,我觉得太可怜了。结果,开学了,奶奶不放心,还是想到幼儿园来喂他吃饭,想给他穿衣穿鞋。人家会穿脱衣服,他却这也不会做,那也不愿学,而在家奶奶还是一如既往地替他做事,渐渐地,明明感到自己不如别人了,他哭了,使他缺乏自信心。
3.培养幼儿良好的饮食习惯
培养孩子良好的饮食习惯也应该这样,许多孩子的偏食,挑食,爱吃零食习惯往往都从一二岁就已养成,形成坏习惯后,这样孩子到了幼儿园就不易改变。所以良好的进食习惯也必须从小就应该开始培养,要定量,定时,定点,定餐具进食,这样可以形成相应的条件反射,到了一定时间,坐到一定位置,看到自己的餐具,就通过大脑反射指挥体内消化道做好接受食物的准备,也就出现饥饿感和食欲。培养在安静愉快的气氛中进食更能使孩子专心致志吃饭,增进食欲。
我国著名教育家叶圣陶先生说过:“教育的目的在于培养习惯,做人做事,需要种种能力,所以最要紧的是养成种种习惯。习惯养成的越多,能力就越强。”幼儿阶段恰是养成良好习惯的重要时期,一个人如果在幼儿阶段养成各种良好的习惯,将会终生受益。
参考文献:
[1]施良方.学习论.人民教育出版社,1994.
[2] [美]约翰·杜威.民主主义与教育.王承绪 译.人民教育出版社,2001.
[3]孟昭兰.普通心理学.北京大学出版社,1994.
[4][加]马克斯·范梅南.生活体验研究———人文科学视野中的教育学.宋广文 译.教育科学出版社,20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