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大学生科技创新能力的培养

2015-05-30 00:47周逸
文学教育·中旬版 2015年10期
关键词:科技创新能力培养大学生

周逸

内容摘要:大学生科技创新能力是社会需求和时代主题。大学生科技创新能力的培养对自身综合能力的提高也起着重要的作用。大学生科技创新能力培养要从管理保障机制、协同创新机制、激励评价机制和平台互动机制等方面进行建立完善。

关键词:大学生 科技创新 能力培养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创新的制高点在科技,科技创新的希望在青年。李克强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科技创新在人类发展历史中起着不可估量的作用。因此,大力推进科技创新和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努力培养广大青年学生特别是大学生的创新意识、创造能力和创业精神。国家需要我们当代大学生具有科技创新的能力。当代大学生应注意对自身科技创新能力的培养,使国家拥有强大的国力和旺盛的生命力,以便在未来的发展中立于不败之地。 大学生科技创新能力的培养不仅是国家的需要也是社会需求和时代主题。大学生科技创新能力的培养对自身综合能力的提高也起着重要的作用。

一.大学生科技创新能力的内涵

大学生科技创新活动是指在国家有关部门和学校的组织引导下,大学生依靠教师的指导,主要利用课余时间而自主开展的一种科技学术活动。其本质是针对大学生而举办的一种“科技实践与创新思维”活动,活动是动态的,其内涵和功能随着时代和实践的发展而发展变化;活动的主体是大学生,充分体现和发挥大学生的主体性;活动的对象是科技学术活动,活动具有多样性和系统性。[1]

大学生科技创新是指大学生通过对科技文化知识的学习、运用和创造,提升其科技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教育实践活动,它是高校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高级专门人才的重要途径。综合现有研究成果,本文认为大学生科技创新是指大学生运用自身知识贮备、研究方法、实践经验等,通过实验、研究、思考等途径,对新思想、新技术和新产品的研究与发明,而在此过程中,大学生科技创新所呈现的能力,即是本文所以深入研究的,主要包括创新意识、创新思维和创新技能。大学生科技创新能力应具备的知识结构包括基础知识、专业知识、工具性知识或方法论知识以及综合性知识四类。

二.大学生科技创新能力培养存在的问题

目前,高校大学生科技创新活动方兴未艾,各类大学生科技创新赛事深入开展,高校也越来越重视大学生科技创新活动,投入大量人力物力,开展各类校园科技创新活动,组织各类科技创新课题的研究。但是,大学生科技创新能力培养仍然存在各种各样的问题。一是组织规划有待进一步完善。当前,很多高校缺少对大学生科技创新能力培养的有效组织训练,学生科技创新能力提升缺少系统性的培训,往往都是出于兴趣爱好而参与科技创新活动。二是机制与措施保障不到位。大学生科技创新活动在很多高校不能得到“量体裁衣”式的开展,往往都是由于没有制定适合自身发展的机制与措施,缺乏有效应对措施,只能做到“人云亦云”。三是大学生对科技创新活动认识不足。相对于“高大上”的科技创新活动,大学生更喜欢“得心应手”的文体类活动。原因也五花八门,如自知之明不能创新、科技创新是专家的事情等。四是科技创新活动的形式与内容不能与大学生的学习生活相融合。高校在开展科技创新活动的时候往往不能从形式和内容上去贴合学生的兴趣爱好、学习能力、目标追求等具体情况,也缺少专门的指导老师对大学生科技创新活动开展有针对性的,具有实效性的指导。

三.大学生科技创新能力培养机制

1.管理保障机制

一是思想宣传要到位。大学生科技创新能力是国家自主创新能力的重要人才基础,高校作为人才培养的先锋,要确立注重创新能力,培养创新型人才的观念。高校在人才培养和教育管理的过程中,要注重引导大学生自觉树立增强自我科技创新能力的意识,充分发挥创造能力,提升实践能力。二是组织保障要扎实。高校要优化大学生科技创新管理格局,夯实大学生科技创新能力培养的组织基础,特别是在全员重视的基础上建立长期的发展规划,设立目标、优化内容、明晰责任。高校要重视和推进大学生科协、科技创新团队、科技创新小组和研究课题的建设。三是制度保障要科学。高校要建立健全大学生科技创新能力培养工作的制度,在运行管理、教育考核、学术规范制度等制度的制定中要根据学生实际制定完善。制度保障的顶层设计要科学合理,既要设定长远目标,又要立足校情实际,要制定规范的激励政策,鼓励教师指导大学生的科技创新活动,鼓励学生积极实践,勇于创新。通过科学的制度保障,引导和促进大学生在实践中不断加以完善和创新,要发挥大学生能动性和创造性,引导他们不断加强自我管理,实现自我提高。四是条件保障要有力。大学生科技创新能力培养需要各项有力条件的支持,如专项经费的保障、师资队伍的保障、实验室设备的保障、校企合作基地的保障,等等。五是激励评价的保障。学校要加强大学生科技创新能力的考核和评价,发挥其导向和激励的功能。大学生科技创新能力评价体系是多元化的,主要体现在评价方式多元化,评价主体多元化,评价内容多元化,评价结果表现形式多元化。评价保障要支持个性发展, 激发个性潜能,动态、全面地反应大学生的创新实践情况和能力状况,促进大学生全面发展。大学生科技创新能力的培养是一项系统工程,也是长期任务,需要在实践中深入研究和丰富完善。

2.协同创新机制

协同创新运行机制是指从各协同主体(如高校、企业、科研院所等)产生组建协同联盟意愿开始,到协同利益分配结束全过程中涉及各环节的运行原理、相关制度及作用方式。创新人才培养是个系统工程,培养的主体具有多元化特征,除了高校外,科研院所、行业企业也都拥有自身独特的人才培养优势和条件,创新人才培养的资源分别掌握在不同的创新主体手中,任何一个创新主体都不能够有效掌握创新人才培养所需要的全部资源,必须依靠其他的主体提供支持,形成协同效应,共同达成人才培养目标。因此,创新人才培养需要突破制约创新人才培养的内外部机制障碍,建立多机构、多部门、多单位协同创新机制。高校可以采用校所协同、校企(行业)协同、校地(区域)协同等创新人才培养模式。

高校在大学生科技创新能力培养上,要协同推进科研创新和技能竞赛、校企合作,推动大学生协同创新成果的转化。充分发挥教授、博士的引领、辐射作用。积极鼓励大学生参加校内外,尤其是国家级、省市级的各类大赛,建立健全大学生参赛激励机制,建立本科生专业导师制。

3.激励评价机制

建立健全大学生科技创新活动的激励评价机制,是保障大学生科技创新活动的动力,是促进大学生积极参与科技创新活动的助推器。在顶层设计上,要对大学生科技创新活动,创新大学生科技创新能力培养模式进行宏观设计、科学指导和统筹协调。作为桥头阵地的高校需要在微观层面优化机制,根据本校的特点制定激励评价机制。高校要成立大学生科技创新活动指导机构,对大学生科技创新活动进行指导和评价。高校要制定相应的激励评价制度,推动大学生科技活动纳入教学和学习评价体系,激励大学生参加大学生科技创新活动。建立健全大学生科技创新活动激励机制,可以有效、均衡推动大学生科技创新能力的提升。高校要在教学模式改革、人才培养方案制定、学生综合评价制度等方面进行合理规划,扎实推进创新学分制、学分银行等新举措,特别是鼓励大学生参加科技创新活动,将科技创新活动与创新学分、综合评价制度相结合,进而切实引导大学生投入更多精力参与到科技创新活动,在实践中提升科技创新能力。

4.平台互动机制

加强平台建设是完善大学生科技创新能力培养的平台保障,是为大学生提升科技创新能力提供平台支持的重要举措。高校要充分重视实践培养环节对大学生科技创新人才培养的作用,发挥重要孵化器的功能。夯实校院两级大学生科技创新平台。大学生科技创新工作的管理者在实际工作中也注意到不同学科和专业的特点,分学院、学科专业、层次举办不同类型的科技创新竞赛平台建设;学校层面则结合国家、省级大学生科技立项、各类学科竞赛,开展相关的系列活动平台建设,并积极加强大学生科技创新项目网络管理平台的建设。[2]

加强平台互动,也是实现教学与实践、课堂与课外、校内与企业的有效互动,可以更好发挥实践在人才培养重点的作用,充分挖掘大学生科技创新的潜能。加强平台互动机制的完善,就是要引入多元发展机制,统筹大学生科技创新组织与科技创新竞赛、统筹大学生科技创新团队与科技创新项目、统筹大学生科技创新形式与科技创新内涵的建设,推进大学生科技创新各类平台的建设,举办各类科技创新类讲座,加强各类科技创新实践基地建设,引领学生参加各类科技创新累的学术竞赛。

参考文献

[1]李书华,中国大学生科技创新活动长效机制研究—基于国内外大学生科技创新活动的比较[J].新疆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3(3).

[2]马新飞,郑晓红,大学生科技创新工作的现状及思考[J].扬州大学学报(高教研究版),2013(12).

(作者单位:江苏理工学院)

猜你喜欢
科技创新能力培养大学生
带父求学的大学生
大学生之歌
山东科技创新与农业国际化战略发展研究
构建推进科技创新的资金模式的研究
数学归纳法在高中数学教学中的应用研究
信息技术教学中学生自主探究能力的培养探析
基于CDIO的大学生职业素养培养研究
低年级学生课前预习能力的培养
关于产业集群效应的研究
让大学生梦想成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