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玉梅
摘 要:让学生学会思考离不开老师的正确引导。教材是教师教会学生思考的好帮手。盖高楼必须打好地基,学生思考的时候必须有个头绪,教师有责任帮学生理好头绪,教会学生思考的关键一步就是:无论知识难易,学生课前自学必须要经历知识形成过程,每一步都要想一个为什么。
关键词:思考;自由;发挥
数学课要想学好,关键是学生要懂得怎样思考。而现实的情况是学生的学习成绩不理想,同样的题换一种说法就有部分学生不理解,不会做。这说明我们的学生还需要会思考,只有学会了思考,才能更好地学习数学。
基于教学中的这种现象,我思考:如何让学生学会思考,并且能在有限的时间内深层次地思考?经过教学实践,我们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尝试:
一、帮助学生拉开思考的“序幕”
现在有一些学生的大脑已处于懒惰状态,没有积极向上的那种感觉,所以平时应该处处为孩子创设“思考”的氛围。
(1)每次作业、考试结束后,都让学生进行自我评价。我们可以从期初就让学生这样写自我分析,不但自己分析自己,我们有时候也让学生之间互相分析,互相推测一下他做错的原因是什么,从而提高学生的思考能力。(2)平时作业题型要多样。我们知道我们的教材上的练习题很少以填空、选择、判断出现,但是考试时这些题型分数占的比例很大,所以我们平时留书面作业时,可以灵活一些,比如我们可以把这些题改变为填空题。学生做填空题时不要求在卷子上写出解答过程,所以一些懒惰的学生做这些题的时候会瞎蒙,所以平时我们做作业时就让学生做这些类型的题,但是要求学生在每个填空或判断等题后面写出思考过程。
我们感觉以上两种“促思考”的方法能让学生在做题时静下心来认真思考。但是,这样只是逼迫学生去思考,只是把学生从懒散的思维状态中拉出来,我们并没有解决实质问题。学生在思考的方法上急需我们教师进行指导、培养。
二、帮助学生开启“思考”的大门
教材是我们教会学生思考的好帮手。盖高楼必须打好地基,学生思考的时候必须有个头绪,我们教师有责任帮学生理好头绪,那么每一单元第一课时的学习就是学生思考的关键。
比如,《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认识》一课是本单元的起始课,学生如果把长方体特征了解透彻了,后面的内容就迎刃而解了,反之如果连长方体的特征都没弄明白,后面的内容肯定很难进行。我们可以给学生创设一个非常宽松的思考空间和时间。比如,给学生一定的时间认识长方体和正方体,并且每天都有不同的思考要求。第一天,可以让学生寻找生活中的长方体,通过观察、触摸、交流、思考了解长方体的特征;第二天,可以让学生做长方体框架,在制作过程的前后进行思考;第三天,可以将自己手中的长方体全部展开、再合上,反复地观察,然后再自己动手做一个展开图。可以看出学生的思考一天比一天有深度。经过几天的思考研究,长方体和正方体可以说已经成了学生特别熟悉的朋友了,用学生自己的话说:就好像长方体、正方体是他们自己发明的一样。这样深刻的学习、思考为后面表面积、体积的学习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可见,每一单元的第一课时是将学生领进门的重要一课,如果这一步没走实,那么这一单元接下来的学习会天天需要教师“打补丁”。可以说每一节起始课我们都安排学生用很长时间进行自学思考,这个时间没浪费,相反很有价值,俗话说“万变不离其宗”,学生入门了,才会有思考的方向。
三、将学生领进“思考”的殿堂
我们用了很长时间研究了每一单元的第一课时,那么其他课时是不是就可以简单处理了呢?当然不是!比如,《小数大小比较》一课,学生只要认真看书很快就会知道比较方法,那么学生理解了吗?所以让学生知其然还要知其所以然是本节课的研究重点。课前自学时必须说清楚自己为什么这样比较,课上展讲也要仅仅抓住这一点。虽然本节课知识看起来很简单,但是让学生交流的要深刻,学生只有理解比较小数大小的方法,才算真学会了。
四、学生在“思考”的殿堂内自由发挥
在教学中,我们发现有一些内容其实可以整合为一课时。比如,一些计算课,当学生真正掌握了方法,有一些例题就可以直接处理。比如,《小数加减法》的第一课时和第二课时就可以合并为一课时。原因是:学生将第一课时研究透彻,那么顺便就可以把第二课时学会了,因为都是一个道理。我们可以在布置第一课时的助学提示时增加这样一条:例1学会了,可以把例2当练习处理。实践证明,学生理解了相同位数的小数加减法的计算方法了,那么不同位数的也就很容易理解了。
总之,当学生会思考了,有可能学生自己就能完成一单元的学习,同时也告诉我们:练习册、口算卡等等还有必要处理吗?如果学生连最基本的都不懂,我们处理完再多的练习题又有什么意义呢。
编辑 张珍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