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诚
摘要:受“不能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的影响,不少家长对孩子提出了过高的期望。殊不知,过高的期望不仅没有激励作用,反而会抹杀孩子的兴趣和激情。保护孩子的兴趣,保证孩子的身心健康,应该是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的首要目标。
关键词:过高期望 兴趣 最近发展区
长期以来,“不能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让千千万万家长焦虑、彷徨。于是乎,中国城乡出现了难以计数的、针对中小学生甚至幼儿的“兴趣班”“辅导班”“早教班”“超前班”!伴随着这些“班”的是家长对孩子的期望越来越高。本人不想谈“不能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的是非,只谈谈孩子无力承载的、过高的期望的危害。
这是一个真实的案例。2014年9月21日,星期天。下午六点半,我从市中心广场乘内公交车到市一中办事。车到河滨公园南门时,上来一位青年妇女,带着两个小男孩,大的估计七八岁的样子,背上背着一个画板。小的两岁左右,刚刚会走会说。母子三人上车后,在我前排空位坐下。妈妈问小哥哥:今天在兴趣班怎么样?小哥哥点点头。妈妈又问:今天学了什么?小哥哥又点了点头。然后,小哥哥就和弟弟各自拿出玩具玩了起来。哥弟俩边玩边开心地笑着。过了一会儿,小家伙开始抢哥哥的玩具,哥哥抱着玩具转移到旁边的座位上。小家伙不乐意了,拉着妈妈的手让她帮助。妈妈开始训斥哥哥,哥哥一脸不情愿地把玩具给了弟弟。弟弟高兴地玩着两个玩具,而哥哥则百无聊赖地斜倚在座位上。没过多久,哥哥就打起盹了。妈妈叫醒哥哥,跟他说爸爸在家给做好吃的呢,但哥哥似乎没什么兴趣。妈妈便开始数落哥哥:当哥哥的应该让着弟弟;你想玩,要等弟弟睡着了再玩;在公交车上不能睡觉,否则容易发生危险,等等。不知为什么,妈妈突然话锋一转,问道:“星期五就要月考了,你能考到双百分吗?”答:“数学能考一百分,语文不一定。”妈妈说:“我和你爸爸商量好了,你要是考了双百分,国庆节就让你爸开车带我们全家去郑州海洋公园,那可是你最想去的公园;你要是考不了双百分,国庆节就让你爸开车带我和弟弟一起去玩,你在家里复习功课。”哥哥怯怯地问:“数学考一百分,语文考九十九分咋办?”妈妈说:“那也不行。”小哥哥一下子像霜打的茄子一样蔫儿了下来,干脆躺在座位上,任凭妈妈怎么喊都不搭理了。直到母子三人下车,二十多分钟的路程中,这位小哥哥再也没说一句话。下车时,妈妈勉强把他从坐席上拉起来,他耷拉着脑袋、无精打采地下了车……
望着小男孩远去的背影,我的心中说不出是什么滋味。猛然间想起一则小幽默,说的是一个小学生的《理想》——父亲给小A定下的伙食标准是:80分吃米饭,70分吃馍,60分吃面条,不及格只能喝稀饭,如果想吃饺子,必须考到90分以上。期末考试的时候,作文考试题目是《理想》,小A认真地想了想,在卷面上写道:“我这学期的理想就是能吃上饺子,但是我清楚地知道,以我常年吃馍、偶尔还要喝稀饭的水平,离吃饺子的标准还差得很远呢。”生活在城市的小男孩肯定不会为吃不上饺子而苦恼,但他已经在为考不到一百分、不能去海洋公园玩而闷闷不乐,谁知道这忧郁的情绪会持续多久呢,谁又能保证这不良情绪不会影响他的学习兴趣呢!又有谁能说得清,到底有多少小学生因为考试成绩达不到家长的要求而吃不上“麦当劳”“肯德基”呢?虽然家长“不差钱”,也没以“垃圾食品”为由拒绝孩子的要求。
跳蚤可以说是动物界的跳高冠军,因为它跳的高度可以达到自己身体高度的400倍——1米以上!心理学家做过这样一个有名的实验:他们将一只跳蚤放进一个没有盖子的杯子内,结果,跳蚤轻而易举地跳出杯子。紧接着,心理学家用一块玻璃盖住杯子,于是,跳蚤每次往上跳时,都因撞到这块玻璃而跳不出去。被撞得头昏脑涨的跳蚤,慢慢地降低了跳跃的高度。一段时间后,心理学家把这块玻璃拿掉,结果,跳蚤再也不跳不出杯子了。这个实验一方面告诉我们,在很多情况下,人也和跳蚤一样:经过一段时间的努力而没有达到预定目标时,便灰心丧气,认为这件事自己永远都办不到,并忽视自身力量的壮大和外界条件的改变,放弃实现目标的努力。久而久之,形成思维定势,陷在失败的经验中爬不出来,一次次丧失唾手可得的机会,最终一事无成,白白耗费一生。
前苏联教育家维果茨基在谈到教学与探究的关系时,提出了“最近发展区”的理论。他认为,学生有两种水平,一种是学生现实所实际具有的水平,叫现实水平;一种是在老师引导下所能达到的水平,是潜在水平。在学生的现实水平和潜在水平之间存在一定空间,这个空间就是“最近发展区”。我们形象地称为“跳一跳,摘桃子”。这个桃子不是伸手可得,需要跳起来才能摘到,但又不是怎么跳也够不到。课堂教学中,教师在设计探究问题时,一定要把问题落在学生的“最近发展区”,这样的问题最具探究价值,也是能够激发学生的探究冲动。家庭教育中,家长在给孩子设定目标时,一定要把目标落在孩子“跳一跳,能够着”的范围,否则,孩子就会对目标失去兴趣,目标就会丧失激励作用。“双百分”就是典型的无效目标!
全社会都在呼吁给学生尤其是中小学生“减负”,然而这“减负”又有多少家长理解并支持呢!且不说众多家长把“减负”简单地理解为“减轻学生过重的课业负担、经济负担”而对学生过重的心理负担视而不见,即便减轻学生过重的课业负担也没有得到学生家长的一致认同,不是在不少地方已经出现“学校减负家长增压”的现象了吗?2011年11月22日《重庆晨报》报道,因为学校严格“控负”、作业量减少了,一些家长忧心忡忡,打电话到报社,诉说自己的担心:“孩子的家庭作业少了,学的知识能巩固好吗?期末考试成绩会不会不过关?”就此,有专家指出,教育是一门科学,作业的难与易、多与少一定要有科学依据。减负不应只是简单地做减法,要打消家长的顾虑,除了引导家长正确理解减负的意义,还需要实施系统改革,让家长真正相信,“减负”不会让孩子吃亏。这话听起来很美,但真正做起来就不那么容易了。
再说回小男孩,我真想有机会与他的父母谈谈,你们对孩子的期望没错,但要注意保护孩子的兴趣,切不可因为过高的期望和不当的奖惩扼杀了孩子的兴趣,因为“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一旦孩子“厌学”了,你们的一切愿望都会落空;万一孩子因为压力太大影响身心健康,那更会让你们后悔莫及的。现实生活中这样的例子太多了……
参考文献:
[1]余震球.维果茨基教育论著选[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5.
[2]彭聃龄.普通心理学[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