陆振烈�オ�
[摘要]在初中思想品德课堂教学中,我们不少教师还存在着流于形式、缺乏实效、缺乏探究性、轻视学生主体、缺乏巧妙设疑等问题。发现这些问题的症结所在,同时找到相应的对策,才能真正提高思想品德课堂教学的效率。
[关键词]思想品德课堂教学问题对策
[中图分类号]G633.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6058(2015)300074
初中思想品德教师在日常教学中,常常出现流于形式,缺乏实效等问题。如果我们在教学中能发现这些问题的症结所在,同时找到相应的对策,就能真正提高课堂教学效率。下面就初中思想品德课堂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及其应对的措施谈谈笔者的一些看法。
一、初中思想品德课堂上问题的具体表现
1.探究性问题的设计缺乏探究性
有个教师上了这样的一节公开课,表面上师生互动“很好”,很“热闹”,整节课给我们的感觉也“很好”。但是互动“很好”,很“热闹”过后并没有带来理想的教学效果。教师在课堂上应注意所设计问题的难度,问题“过深”,会造成学生无从下手,问题“过浅”而没有思考的价值,基础知识在学生的脑海里一闪而过,会使学生的思维和情感没有真正被激活。所以在课堂上表现出来的“以学生为主体”只是肤浅表层的,或者是虚假性的,在设置问题时没有考虑到其实际探究性。以上所涉及的问题主要就是教学流于形式,缺乏实效,貌似合作但没有合作,形似探究但缺乏探究性。
2.讨论过程中重视形式轻视主体
讨论是课堂生活的常态,运用这种教学方式可以充分挖掘学生的潜能,培养、锻炼学生参与的能力。然而在许多讨论式教学中,看似热闹的形式下,掩盖的是空洞的教学内容。例如,在讲初二上册《理解老师》这一课时,向学生提问:如果让你以“怎样建立起良好师生关系”为题写一篇论文的观点,你将应用教材中的哪些知识点?(至少写出4点)问题一提出,课堂上立刻激起千层波澜。学生在热烈讨论后,争相发言。接着教师马上公布出答案:(1)客观认识初中时期师生关系的特点,摆正自己的位置,在追求独立自主的同时,自觉接受老师的指导;(2)正确对待老师的表扬与批评;(3)了解老师的优点与长处;(4)理解和宽容老师的缺点、过失;(5)主动、热情地与老师交往,不要以对立的态度冷淡、疏远老师,避免以逆反的态度顶撞老师,更不应怀恨在心。学生在热烈讨论后本来就得到了“答案”,可以“不用”教师
讲了,因此教师的这种方式实际上忽略了学生的主体地位。
3.没能巧妙设疑,不能激起学生探索与创新的欲望
如果不能巧妙设置疑问,就不能激起学生的探索欲望,而要真正激发学生的探索欲望,必须在“问”上下工夫。教师设置的疑问要新要巧,激发学生的兴趣,并指导学生自主探究问题、解决问题,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
那么,思想品德教师如何才能真正地提高教学的效果呢?
二、解决以上课堂教学问题的“对策”
1.精心设计问题来探究,提高学生的应对能力
问题必须是经过精心设计的,而不是漫不经心的发问,所设计的问题之间要环环紧扣,使整个教学过程紧紧地吸引着学生。教师提出的问题应有层次性和梯度,浅显而没有思考价值的问题应避免。问题也不宜过深,否则学生无从下手,甚至徒劳无功,浪费时间,这样的探究也只是追求形式主义的无效探究,是典型的花架子。我们教师只有精心设计探究问题,才能提高学生的应对能力,保证学生有效探究的进行。
2.在探究中培养创新精神,保证学生的主体地位
我们的初中思想品德课要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就必须培养学生自主探究知识的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在教学中我们只有注意激发学生的求知欲,促进学生的思考和探究,才能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例如在讲到八年级上册《代沟析疑》这一节课时,就可以设计一个方案来让学生分析“父母与子女产生代沟的原因”。这个探究方案一提出,学生就踊跃地回答问题,教师在点评的时候,可指出问题的根本即“代沟产生的原因”。学生会不解地问为什么,通过探究,他们会发现以下几个要点:(1)要认识自己的变化和特点,注意父母在知识和能力上的差距,从内心尊重父母,愉快地接受父母正确的意见、建议;(2)了解父母的辛苦、困难,体谅父母的情绪和需要,关心父母的身体和心理状况,给予父母更多的精神安慰;(3)调节、控制自己的情绪、态度,克服逆反心理;(4)妥善处理尊重父母、孝敬父母与帮助父母的关系。以上是学生分组讨论,经过思考得出的结果。学生在知识的探究过程中,创新精神得到很好的培养与提高,主体地位也得以凸现。
3.巧妙设置疑问激起学生探索与创新
课堂问题的巧妙设计可谓是开启学生探究性思维大门的钥匙。在我们的思想品德教学中,只有让学生发挥探究性思维,才能使我们的课堂活跃、高效。初中思想品德教师要真正地把握探究性活动的脉搏,点燃学生探究思维的火花,就必须巧妙设计课堂问题。比如在上八年级上册第一课《走近父母》时,要让学生直接探究“我们为什么要孝敬父母和尊敬老师”,学生不认真思考就会答不上来,实际上这是两个问题组合成一个综合题。在平常的课堂教学实践中,教师要学会巧妙设置疑问,精心设计疑问。尽可能少用一些“是不是” “对不对”等提问,也要避免“照本宣科”,学生也没有必要用简单的课本上的“原话”来回答教师。教师要鼓励学生通过自己的理解、吸收和消化,运用自己的创新思维,用自己的话来回答问题。所以教师在设计问题时不宜太简单,要紧紧围绕需阐明的观点而巧妙设计提问。同时问题要提得具体、明确、难易适度。这样设计提问,才能启发诱导学生,帮助学生明辨是非,才能收到教学的预期效果。如果没能通过巧妙设置疑问激起学生的探索意识,那么探究、合作、体验、创造只能是一句空话。所以,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不能过于强调形式,否则会降低自己在教学活动中的指导作用。
总之,教师在课堂指导学生进行学习的过程中,要避免课堂流于形式,缺乏实效性和探究性,轻视学生的主体作用。在教学中教师既要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作用,又要发挥自身的主导作用,并采取相应的对策,真正地提高思想品德课堂的教学效率。
[参考文献]
[1]李玉平.怎样上好一堂课关键要素总论[M].西安: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
[2]丹晓莉.教师创新能力的培养与训练[M].长春: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
[3]傅道春.新课程中课堂行为的变化[M].北京: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
[4]王海燕.新课程的理念与创新[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
(责任编辑柳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