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呼兰河传》英译本中的民俗翻译研究

2015-05-30 14:29:43付艳丽
出版广角 2015年11期
关键词:呼兰河传英译本民俗

【摘要】《呼兰河传》是著名女作家萧红的自传体小说,小说大量描述了东北边陲独特的乡村民俗风情。该作品被翻译成多国语言,广为流传。本文就《呼兰河传》英译本中的民俗翻译问题进行探讨,从翻译的视角,研究如何进行民俗文化翻译,传播中国乡土文化和民俗风情。

【关键词】  呼兰河传;民俗;英译本

【作者单位】付艳丽,信阳师范学院外国语学院。

萧红是我国著名的女作家,曾被称为“四大才女”之一。本文主要对其作品《呼兰河传》的英译本进行研究。这部作品成书于1940年,是萧红的绝笔之作。文章朴实丰满,贴近自然而又不失华彩,不仅得到了诸多读者的喜爱,在作家群体也广为流传。在《呼兰河传》的诸多译本中,以葛浩文(霍华德·戈德布拉特)的作品最具研究价值。葛浩文翻译了大量的中国文学作品,包括莫言、贾平凹、冯翼才、姜戎等人的知名作品。当提及他的翻译作品时,必不可少的便是《呼兰河传》,这部作品讲述了20世纪初叶呼兰河畔人民的生活状态,涉及大量的民俗,翻译难度较高。因此,本文选择葛先生所译的这部作品进行研究,通过萧红和葛浩文的双重视野对比,客观地阐述民俗翻译手法的应用。

一、《呼兰河传》英译本的民俗翻译法

1.使用模糊手法,操控意识形态

呼兰河位于黑龙江省,是牡丹江重要的支流之一,萧红以其作为背景进行创作,必然会大量涉及黑龙江省的风土人情。对于这样充满地域特色的文学作品,翻译难度定会加大。此外,这部作品涉及大量的中国神话,这些基于中国传统和极富民俗文化气息的文字对拥有资本主义社会价值观念的翻译者而言,是其翻译时难以跨越的鸿沟。面对这样的问题,不少翻譯工作者选择了更为简便的方式,他们在翻译过程中将富有浓厚中国气息的宗教观念用西方的宗教理念来替代,这样的翻译可能更符合英语国家读者的阅读习惯。以保护文章的完整性为出发点,我们固然希望译文能够完全符合原文的人文环境,但是,由于意识形态的根本性差异,在这一问题上,最终也只能选择接受。但从译文本身来看,如葛浩文在意识引导下翻译的作品,却也能够让读者感受到相同的氛围。

例如:“手里拿着《康熙字典》” 翻译为“Classical dictionary in hand”。这句话的翻译涉及中国的《康熙字典》,这部著作在中国影响极大,但作为汉语言学的重要工具书,在英语环境中少有出现,于是很多翻译者将“康熙”翻译成“Kangxi”,事实上这种翻译外国人很难看懂,译者需要额外添加大量的解释。而葛先生却将其译为“classical”,采用模糊形容的翻译方式,相比起直译更为有效,对并不了解中国文化的外国读者而言,“传统字典”这一翻译显然更容易理解。

2.意译中国谚语,巧妙阐释意境

诗学观是一种基于规范文学形态而生成的固有观念,这种形态具有先天保守性,因此,一旦出现诗学观,其对文学的理解便会出现类似于范式的内容。这种观念能够实现稳定性,对读者而言,其稳定的文学逻辑,能让读者更高效地理解文字内涵。从翻译行为来看,译者以诗学观对文章进行处理,也能够取悦读者。但葛浩文并不墨守成规。

例如:“死马当活马医。”译文“Because where theres life , theres hope”。这句话是中国传统谚语,它的意思是,在理论上希望十分渺茫,当事人却仍然抱有一丝希望的时候,应采取各种方式以求挽回当前局面。中国谚语容易出现极端对立,以借喻和夸张的手法展现精髓,因此,“死马当活马医”出现了“活”和“死”的对立。葛浩文显然考虑到英文读者对中国谚语不理解,所以在翻译中并没有出现“马”;且为了突出中国人在这个问题上的积极态度,在翻译上他采用了“life”和“hope”。虽然在很多英文著作中,更多采取直译,但是对于《呼兰河传》所描述的场景,这样的意译显然更为恰当。

综上,意译中国谚语虽然从表面上看脱离了作品原汁原味的中国文化特色,但其实这种译法更能还原谚语的深层含义,同时也更能引起英文读者的共鸣。直译还是意译,两相对比,翻译者其实可以具体问题具体对待,酌情考虑;对于《呼兰河传》中的部分民俗谚语,意译显然更能还原其本意。

二、关于《呼兰河传》英译本中民俗翻译的思考

民俗是翻译的重点,也是主要的难点,在翻译过程中,译者经常会面对闻所未闻的民俗形式,连详细说明都存在困难,更遑论翻译传达。翻译的基本原则在于保障阅读,对民俗文化的处理,直接关系到读者能否读懂,能否产生共鸣,这取决于译者的翻译能力。笔者不妨试进行几点思考。

第一,音译+直译。这是普遍采用的方式,主要用于地名和人名等。例如“呼兰河”,在翻译时对“呼兰”进行音译,为:“Hulan River”。另一种翻译的方式就是直译,该方式适用于专有名词翻译。例如作品中出现的喷钱兽是中国神话中的祥兽,名称便代表了寓意,所以直接译为“money-spewing animals”便可。

第二,音译+释义。在很多情况下,音译难以完全展现原著的描述,应对其进行简要的说明,否则会让读者觉得不知所云。如原文中,葛浩文对“考状元”一词的翻译添加了一些描述,“become a Chuang Yuan, first on the list at the official examinations”。如果仅将“状元”一词进行音译,读者必然无法理解,即使对中国文化有一定了解的外国人,也很难直接体会“状元”的意义,所以译者做了这样的处理。另外,具有中国神话特色的民俗文化,在翻译时也可以采用这样的方法。例如原文:“他说他的贴法,是张天师所传。”这句话引出了张天师这个中国神话中降妖除魔的代表人物,张天师的故事在中国民间广为流传,这句话也代表文中“他的贴法”出自“名门正宗”的意思,强调可信度。因此在翻译时,作者不仅要说明“张天师”为何人,也要体现出原文所营造的氛围,因此葛浩文译为“He told them that he had learned his divining powers from the head priest of the Taoists himself, Chang Tian-shi”。

第三,直译+注释。由于一些专有名词仅属于中国,英语国家对它们并不知晓,所以在翻译上进行简单的注释,能够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例如上文中所述的“狗皮帽子”,如果仅从材质进行释义,读者可能会产生误解,所以译者添加了“with earflaps”,突出了帽子的外形特点。

第四,意译。葛浩文在理解文章的基礎上,采取意译的方式,这样虽然会脱离原文文化环境,但是却能够更大程度上保证译文与原文在氛围塑造上的一致性。例如,“说她把谁家谁给‘妨穷了,又不嫁了”。这句话体现出浓厚的中国迷信色彩,“妨”是指将霉运带给别人,所以此处在翻译时,只能够用意译,否则无法把主人公的命运展现出来,具体翻译为“People will say that she‘brought injury to so-and-sos family, and then would not marry into it”。对比来看,如果此处采用其他方法翻译,既要耗费大量的篇幅进行解释,又要绞尽脑汁匹配“妨”的直译词汇,远不如直接意译为“brought injury”来得明确。

上述4种译法都有各自的应用领域,译法无关优劣,关键在于是否适合。每种译法之间又有着巧妙的联系,合理利用译法,才是实现优秀翻译的关键。本文内容主要是对民俗文化进行研究,在策略上提出几种译法和具体应用方式,不仅让翻译者在译文时有所参考,也从侧面展现中外文化的差异。由此可见,翻译工作不仅是技巧的运用,而且是文化的融合,无法受到读者认同的作品,即使运用了再巧妙的处理技巧,也难以被称为优秀的翻译。

三、结语

综上所述,《呼兰河传》是一部优秀的作品,其所讲述的不仅是萧红的回忆,而且是一个时代中人们的精神面貌缩影,因此,其翻译难度主要在于如何巧妙地展现中国特有的民俗文化。葛浩文的《呼兰河传》英译本成书于20世纪70年代,恰逢中国历史的特殊时期,所以这一时期讲述中国人生活状态的文学作品,都会让外国读者产生“神秘中国”的刻板印象。庆幸的是《呼兰河传》的出现,让英文读者对中国有了客观正确的认识,虽然葛浩文在翻译时做了一定的改动,但这是建立在契合市场和读者基础上的调整,并没有过多影响原文所要述说的内涵。这样的优秀翻译者,正是广大译者应该关注和学习的。

[1] 蒋书丽. 葛浩文与萧红[J]. 书屋,2014 (2).

[2] 张越. 谈译者文化身份对翻译的操纵——以莫言《爱情故事》葛浩文英译本为范例[J]. 辽宁师专学报 (社会科学版),2013 (3) .

[3] 王彬彬. 关于萧红的评价问题[J]. 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2011 (8).

[4] 季进. 我译故我在——葛浩文访谈录[J]. 当代作家评论,2009 (6).

[5] 班荣学,杨真洪. 文学翻译的文化差异与通约——兼评《浮躁》英译本的文化误译[J]. 西北大学学报 (哲学社会科学版),2004 (3).

[6] 辛红娟. 意识形态与翻译选择[J]. 求索,2004 (4).

[7] 秦林芳. 童年视角与《呼兰河传》的文体构成[J]. 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2011 (9).

猜你喜欢
呼兰河传英译本民俗
《孙子兵法》罗志野英译本研究
英语世界(2023年12期)2023-12-28 03:36:38
冬季民俗节
环球时报(2023-02-10)2023-02-10 17:18:07
民俗中的“牛”
金桥(2021年2期)2021-03-19 08:34:08
民俗节
大众文艺(2019年13期)2019-07-24 08:30:18
功能对等理论下《醉翁亭记》英译本的对比研究
译者主体性之动态研究
东方教育(2016年6期)2017-01-16 22:59:27
浅析葛浩文《呼兰河传》的英译
考试周刊(2016年95期)2016-12-21 00:44:43
从萧红小说的童年视角看其小说的自我呈现
庆六一 同成长民俗欢乐行
横看成岭侧成峰——浅析《红楼梦》两个全英译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