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制本硕医学生学术诚信状况调查与分析

2015-05-30 13:55宋德志石小玲曾麒燕黄敏谢小薰罗殿中李超乾樊晓晖
大学教育 2015年11期
关键词:问卷调查

宋德志 石小玲 曾麒燕 黄敏 谢小薰 罗殿中 李超乾 樊晓晖

[摘 要]大多数本硕生有较强的诚信意识,但是对学术不端行为的认识存在一定差异,对学术不端行为的识别能力尚有待进一步提高。在日常学习实践中,大部分被调查者能遵守学术诚信原则,但有部分学生在完成作业及撰写论文等方面存在学术不端行为。其主要与功利思想泛滥、学术评价机制欠合理、学术诚信教育不足以及学术监督和惩处体系不健全等因素有关。作为高校教育工作者,为了重塑高校学术诚信之风气,可以尝试从拓展学术诚信教育渠道、加大学术诚信宣传力度以及建立个人学术信用档案等方面入手,提高并巩固本硕生的学术道德水平。

[关键词]学术诚信 七年制本硕教育 问卷调查

[中图分类号] D669.5[文献标识码] A[文章编号] 2095-3437(2015)11-0115-03

人无信不立,业无信不兴。“诚信”可以说是中国传统文化的基石,也是当前社会的基本道德规范。学术诚信是学术自由和科学创新的根本,是学术积累和发展的基本要求,是所有参与学术活动的人应具备的道德品质。医学生毕业之后将肩负消除患者病痛、救死扶伤的重任,其学术诚信教育不仅是人才培养的需要,更重要的是关系到患者、群众的生命安危。

与临床医学专业五年制本科教育模式相比,七年制本硕教育是一种较新的培养模式,它具有学制长、学生素质高、学习任务重、本科教学与研究生教育相结合等特点。[1]为探讨这种多阶段的培养方式是否会影响七年制本硕生的学术诚信行为,笔者于2013年12月-2014年4月间对广西医科大学2011-2013级临床医学专业七年制学生的学术诚信状况进行了一次调查和随机访谈,旨在了解七年制本硕生对学术诚信的认识,分析本硕生学术诚信失范即学术不端的原因,探讨学术诚信教育的新思路。

本次调查采用问卷调查的方式,调查问卷在正式发放前已在小范围内测试并修改完成,共发放问卷650份,收回491份,有效问卷467份。此次调查过程采用全封闭、不记名的方式,由被调查者自主填写,调查对象涵盖了全日制在校学习的七年制临床医学专业3个年级的学生(表1)。调查内容涉及与学术诚信密切相关的系列问题,问卷包含了17个选择题和1个问答题。

表1   调查对象分布情况

一、调查结果分析

调查显示,七年制本硕生普遍认可学术诚信道德规范,但是对学术不端行为的认知存在一定盲区。被调查者中有半数以上都不知道未注明引用、一稿多投和未参加创作即在他人学术成果上署名属学术不端行为(表2)。

表2   研究生对学术不端行为的认知情况(单位:人)

被调查者的学术诚信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抄袭作业

为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科研素质,在本硕班课程的内容上,往往要求撰写论文作为平时作业,教师对学生论文打分并计入期末考评。调查发现,80.5%的学生曾利用网络搜索他人论文、下载后稍作修改就作为自己撰写的论文上交,只有12.7%的学生会坚持原创;71.0%的学生会与他人讨论完成本该独立完成的作业;59.8%的学生经常抄袭或参考他人的作业或实验报告;21.2%的学生在考试中有过不同程度的作弊现象。由此可见,本硕生中拼凑论文、抄袭报告应付作业和考核的现象是比较严重的。

(二)伪造或篡改实验数据、参考文献

学生在教学实验中常有伪造或篡改实验数据的行为,尤其是当实验结果与预期的理想结果相左时,53.7%的学生会对实验数据进行不同程度的“修改”或带有主观意图的“取舍”。调查发现,在论文撰写过程中,有21.4%的学生会篡改参考文献发表时间、伪造参考文献数量,更有18.2%的受调查学生会在未注明的情况下照搬他人观点充作自己的观点。

(三)论文相互署名和一稿多投

调查中发现90.6%的学生没有认识到“没有实际合作而论文相互署名”属于学术不端行为。由于评优、评先以及评奖学金都对发表论文数量有要求,因此许多学生认为论文间相互署名是一种“互助”行为,可以互通有无、相互提携。按照培养规定,七年制本硕生毕业需要在专业期刊发表学术论文。为了在有限的时间内提高论文投稿命中率,许多学生会选择一稿多投,且多数(80.1%)认为这是一种提高效率的捷径而非学术不端行为。

(四)漠视他人学术不端行为

当遇到身边同学有抄袭作业、考试作弊以及抄袭论文等学术不端行为时,81.4%的学生都不会制止或举报。相反,有46.5%的学生表示会视情况给予抄袭者一定的协助。学生普遍认为举报自己身边的同学会使自己被班级同学孤立,既得罪他人又给自己添麻烦。更有甚者,把“协助”同学的学术不端行为视为“够朋友、讲义气”。同学间的漠视或纵容为学术不端行为提供了滋生的温床和蔓延的空间。

二、本硕生学术不端行为的原因分析

当被问及做出学术不端行为的原因时,67.4%的被调查对象抱有“大家都这样,习以为常”的态度。除此之外,还有相当一部分学生是急于求成、心存侥幸,抱有“别人走‘捷径,我不走就会‘吃亏”等心理,这促使他们放弃了学术诚信原则。由此可见,不良社会风气和相关监督机制的缺位,对本硕生的学术诚信状况存在较大的负面影响。本文主要从个人动机和教育环境两个角度探讨七年制本硕学生出现学术不端行为的原因。

(一)功利思想泛滥

一般来说,七年制学生的学习成绩总体高于五年制学生的,学生的表达、理解与自学能力是较强的。七年制本硕生入学前几乎都在各自班级中名列前茅,因此当这些优秀的学生集中在一个班级时,彼此间的竞争就尤为激烈。之前的尖子生到了本硕班后,其成绩很可能只能排在中等位置,这种成绩排名上的落差,往往会使部分学生产生挫败感和焦虑感。再者,七年制本硕班存在分流压力,在定期考核中成绩不达标的学生将被分流至五年制本科班,并最终以学士身份毕业。此外,本硕阶段的各种评优、评先和评奖学金等奖励机制,大多对学生参与课题数和发表论文数有硬性要求。这种富于竞争和压力的培养方式,本意是促使学生脚踏实地、奋发图强,提高学生学习的自主性和创造性,但是,有些学生非但没有迎难而上,反而选择了“走捷径”、“抄近路”,通过作弊、抄袭提高考试和平时作业成绩,通过伪造、篡改、相互署名以及一稿多投等方式增加论文发表数量。这类学生自认为找到了现行评价体系的“漏洞”,只要能提高课题、论文等相应指标数量,就能获得相应的奖励和荣誉,至于采取什么方式和手段则无关紧要。这种为达目的不择手段的功利行为之所以能在校园学术环境内蔓延,不仅与学生自身素质有关,还跟学校现行评价机制不完善有一定关系。

(二)学术评价机制欠合理

目前七年制本硕学生奖学金、助学金以及多种荣誉的评定除了要参考平时考试成绩,往往还与课题和发表论文数量挂钩。发表一定篇数和等级的论文作为七年制本硕生毕业的指标之一,旨在促进本硕生努力学习、专心学术,但是由于过于强调数量,而对质量关注不足,与科学发展的内在规律相悖[2],往往导致学生片面地追求量而忽视质。科学研究是一项复杂的创造性工作,单纯的数字指标考核不能完全反映出其价值,相反还会滋生弄虚作假之风,造就浮躁功利的学术气氛。[3]这在一定程度上解释了在学术修养欠佳、专业知识不足难以出新成果的情况下,部分学生为了毕业或评奖不惜做出学术不端的行为的原因。

(三)学术诚信教育不足

在以往的教学模式中,学术诚信教育通常只在思政课程中有所提及。随着当前学术诚信问题的日益突出,学术诚信教育已逐渐被独立出来作为研究生专项教育项目。但是在七年制本硕学生中的调查显示,有72.2%的学生认为当前开展的学术诚信教育“效果一般”,28.6%的学生认为这类诚信教育“无明显效果”。大部分人表示不记得参加过专门针对七年制本硕生的学术诚信规范教育。由此可见,当前学术诚信教育的力度和范围尚有待加大。

虽然学校对于专业论文的格式有着明确而详细的要求,但是对于论文的学术诚信规范却鲜有详细解释。例如论文参考文献的说明中只是罗列了参考文献的书写格式,但是并未说明在什么情况下要加注释。此外,学校对于论文撰写和诚信规范的宣传力度也有所欠缺,61.0%的七年制本硕生表示知道学校有这方面的规定,但是不清楚具体内容,有约半数的七年制本硕生称自己是从高年级同学那里了解相关规范的,这种口口相传的方式导致很多人对学术不端行为认识模糊,从而造成了一些“被动”失范的行为。

(四)学术监督和惩处体系不健全

目前,对七年制本硕学生的学术监督往往是由辅导员或带教老师完成,由于学生和教师工作时间与场所的分离,教师能够直接监督学生的机会并不多,因此这种由上至下的监督方法实际效果并不理想。此外,由于缺乏针对学术不端行为的定期检查和举报途径,许多学术不端行为在学生之间蔓延成风,再加上学术奖惩制度缺乏行之有效的实施细则,导向性不强,因而在实践中往往难以执行。面对学术失信行为,相关部门和教师本着怕麻烦、多一事不如少一事的想法,为学生开脱,或以一句“下不为例”告诫了事,使得学术诚信管理制度成为一种摆设。

三、强化七年制本硕生学术诚信教育的思路

通过本次调查,我们发现大多数七年制本硕生具有一定学术诚信意识,但是对于学术不端行为的认识尚存在一些不足。随着“一切向钱看”、“拼爹”、“干得好不如嫁得好”等消极、拜金风气对校园环境的侵蚀,部分医学生的学术道德底线也发生了动摇。作为教育工作者,我们不能消极等待社会大环境诚信状况的好转,而应当主动寻找问题并积极探索新形势下的学术诚信教育方法。为此,本文从以下几个方面探讨了针对七年制本硕生学术诚信教育的思路。

(一)拓展学术诚信教育渠道

在已有的分阶段导师制基础上发展渗透教育。培养一批师德高尚、年富力强、善于沟通、富有责任心的高水平带教导师队伍。鼓励学生深入参与带教导师科研以及教学工作,切实保证带教导师的指导时间,在“授业”的同时拓展“传道”的内涵[4],通过渗透于日常生活的关于学术诚信的言传身教,达到“润物细无声”的榜样和示范效果。

将学术诚信教育作为一门单独的课程开设。通过系统的授课对研究生进行基本的学术规范教育,例如怎样高效地收集、分析资料,如何规范地借鉴、引用,什么是技术不当造成的抄袭剽窃等[5],使学生明确学术诚信的内容和标准,掌握学术不端行为的定义、表现形式、处罚方法和申辩程序。将授课内容归纳成册发放到每一位学生手中,并努力促使相关内容形成学校层面的规章制度。

(二)加大学术诚信宣传力度

通过举行“诚信宣讲周”、“优秀论文展”等宣传竞赛活动,宣扬学术诚信精神,促进健康学术氛围的形成。以多种学生社团为载体,通过举办专题报告、经验交流、知识讲座、学术沙龙等方式,促进交流学习,形成健康向上的学习环境,提高学生的学术素养。

(三)建立个人学术信用档案

自2005年起,为进一步严肃考风,打击违纪、舞弊行为,教育部给每名考生建立“高考诚信电子档案”,其内容主要包括考生在考试中违规的简要事实和处理结果以及其他形式的舞弊情况记录。[6]我们可以此为基础,进一步引入社会个人信用记录系统,建立学生的诚信档案,并建立统一的数据库管理查询系统,把软教育和硬制度结合起来,从制度上约束学术信用风险。高校详细记录每个学生的基本情况、学习成绩、信用简史以及获得荣誉和受处分情况,并将个人档案作为评优获奖、学位评定的一个重要指标。对讲诚信的行为和个人要给予表彰和鼓励,对不讲诚信的行为和个人不仅要记录在案,同时还要采取相应的处罚措施。

加强七年制本硕生学术诚信、防范学术不端行为并不能一蹴而就,它需要社会、学校、家庭和个人的协同努力。作为高校教育工作者,我们应该以身作则,通过“早接触、多沟通”,利用课堂和课外生活等多种渠道,加强七年制本硕学生的学术道德教育,培养学生的创新和自律精神,并通过制度管理积极推进学术文化和风气建设,全力维护大学的“象牙塔”形象,进一步提高和巩固七年制本硕生的学术道德水平。

[ 注 释 ]

[1] 邓砚,王云,肖强.论地方性单科医学院校的七年制临床医学教育[J].现代医药卫生,2009(9):1430-1431.

[2] 李剑鸣.自律的学术共同体与合理的学术评价[J].清华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4(4):73-78.

[3] 刘彦民,李锐.2008-2011年我国“985工程”大学SCI收录论文简析[J].科技情报开发与经济,2013(3):129-131.

[4] 陈祥敏.三亚学院班级导师制运行考核机制与激励措施[J].北方经贸,2013(6):131-133.

[5] 胡朝明,吕谷来.研究生学术诚信教育内容体系的构建[J].浙江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5):368-372.

[6] 焦青.从高考考生电子档案谈大学生诚信档案的建立[J].兰台世界,2006(3):38-39.

[责任编辑:覃侣冰]

猜你喜欢
问卷调查
学生对翻转课堂综合评价的调查研究
江苏省中小企业融资现状调查与思考
江苏省产业结构调整与大学生就业相关性分析
日语本科专业校企协同育人机制的基础性问卷调查分析
铜仁市学前教育专业新生科学素养现状的调查
航海体育教学与公共体育教学的对比研究
职校学生手机使用状况调查报告
城中村改造问题及对策研究
媒介融合背景下的分众传播与受众反馈
高校“院任选课” 情况调查及问题解析